《隐龙惊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龙惊唐- 第4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不是来自反对者的压力,而是来自李沐的支持者、心腹乃至亲人的压力。

    李沐被太后郑观音召到慈宁宫。

    “皇帝,你到是讲讲,这是什么道理?”郑观音闻知之后,确实很愤怒,“祖宗的江山就是这么被你舍弃了,是不是?如果你执意这么做,又何必从李世民手中夺回这天下?哀家绝不同意你如此做法!”

    李沐陪着笑脸,上前坐在郑观音身边。

    “母亲,且息怒,听孩儿慢慢解释。”

    “有何可解释的?皇帝,你必须收回成命。”

    “母亲,孩儿从李世民手中夺回江山,为得是让事情回归到它原本应该有的样子。这天下本是父亲的,孩儿必须将它夺回来。”

    “这就象咱家有十两金子,被强盗闻知,闯入家中,杀我父兄,夺走金子。孩儿自然该杀死强盗,夺回金子,为父兄报仇。可至于夺回之后,孩儿见朋友有难赠与或者路见乞丐施舍。最后金子一样不在孩儿手中,但前者是被迫,后者是自愿,自然不同。”

    “有何不同?在哀家看来,你就是在肆意挥霍这江山。皇帝啊,这么大好的形势,为何非要这么做?哀家也是知书识礼之人,纵观古今,哪有皇帝自己主动放弃皇权的道理?皇帝,听哀家一句劝不,就当哀家求你了,收回成命吧!”

    “母亲,该如何治理天下,那是孩儿经过深思熟虑的,请母亲体恤。孩儿虽然放权政务,可孩儿依旧掌控大唐军队。还用那十两金子做例子,孩儿其实还有至少五两在手里。母亲试想,如今大唐天下,子民已经超过万万人。孩儿就算真如臣民传言,是不是千古明君,但终究是个人,人力终有尽时。母亲想来不会希望,孩儿活活被政务给累死吧?”

    李沐的打趣,引来郑观音的喝斥,“如此说来,终究是皇帝懒政。”

    不过郑观音虽然斥责,但她的脸色稍稍和缓了些。

第997章 以何为君,牧何民?() 
李沐轻叹道:“母亲说得没错,孩儿确实是懒政。可孩儿也是迫不得已,打下这么大一片江山,孩儿的威望已经到达了顶峰,大唐江山传于后世,试问,可有后人能有超越?那么日后新皇如何服众,面对被大唐吞并的国家,新皇以何镇服?”

    “放手,不是孩儿的目的。为得是将来太子继位,能有事可做,能有功可建,能威慑群臣。母亲应该知道,大唐如今的国力足以荡平大食,可孩儿为何不去做?固然大唐需要整固偌大的新增疆土,但更主要的是,孩儿要把这个贪天之功,留给日后太子去建。”

    “如今,孩儿已经将政务的框架建起,其实孩儿放不放权,没有任何不同,内阁诸臣虽然权倾天下,但他们的时间只有四年,就算破例留任,最多不过一届,皇帝常在,而阁臣常变,这就是孩儿要达到的目的。”

    “再有,皇帝脱开政务,看似权力不在,实则不然。古时权臣之所以为祸,一是久居其位,二是结成朋党,三是政军勾连。但如今这三点都不存在了,阁臣任期只有四年,下边够格的官员挖空心思要入内阁,内阁辅臣想要结党就有了难度,内阁首辅还得由朕任命,这就等于在内阁中安了颗钉子,首辅被认为是朕的人,自然很难与其余六位阁臣结党。至于军政勾连,如今更已经不可能了,朕勒石为记,竖立在承天门前,连坊间百姓都知道军政勾连者斩这六个字。”

    郑观音的脸色好了许多,她有些懂了,皇帝看似放手,实际上一切还在他的操控之中。

    郑观音更领悟了一点,那就是皇帝有了背锅人。

    内阁全权执政,做对了,是皇帝慧眼识人,做错了,自然是内阁背锅。

    臣民们绝对不会因此去责怪皇帝。

    反而,皇帝会超脱于纠纷之上,最终成为一个裁判者。

    而且,郑观音听懂了李沐的另一层意思,为太子铺路。

    这一点很重要!

    李沐的威望,确实已经到了顶峰,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

    这种高山仰止的威望,有好处也有坏处,从某个角度,坏处更多些。

    因为到了太子继位之时,会给人一种虎父犬子的感觉。

    这对新皇非常不利,就象一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

    不是富二代不行,而是富一代太厉害,无法超越。

    。

    李沐好不容易说服了郑观音。

    回到含象殿时,就被李沂给堵上了。

    “大哥,是不是有人在逼你这么做?你说出来,我去屠他满门。”李沂是一脸激愤,在他看来,如果不是被迫,哪有皇帝主动放弃皇权的道理?

    李沐笑骂道:“放屁,这世上还有能逼迫朕的人吗?”

    “那你为何?”

    “来,先坐下。”

    李沂忧郁地坐了下来,“大哥这没什么人,你是不是身体有抱恙?”

    “别乱猜!”李沐瞪了一眼道,“朕都不急,你急什么?真是皇帝不急,急是太监。”

    李沂怼道:“臣可不是太监,臣的如夫人刚给臣生了个儿子。”

    李沐闻听大笑道:“小蛮生了?好事啊!你看朕这些日子给闹的,都糊涂了。明日朕让皇后送份赏赐去。”

    说起儿子,李沂嘿嘿笑道,“臣已经三子二女了。”

    李沐瞪眼道:“那你也比不过朕,朕已经五子七女了。”

    二人互相对视着,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笑完,李沐道:“李沂啊,朕是马上皇帝,治理国家,真不如那些人。为大唐江山计,朕放开手让他们去做,并无不可。你回去安抚军心,不必胡思乱想。”

    李沂道:“既然陛下主意已定,臣遵旨就是。只是臣怕权易放,不易收。还望陛下三思。”

    李沐呵呵一笑,正容道:“有你和李师在,还怕收不回权吗?”

    李沂闻言神色一凛,好象明白了些什么,又一时想不明白,晃了晃头道:“也是,要是那些文臣不晓事,臣率神策卫揭了他的?”

    李沐喝斥道:“胡言乱语的话,你也敢当着朕的面讲?”

    李沂不好意思地干笑两声道,“那那臣回了。”

    李沐转而笑道:“回吧。”

    。

    卫国公府内院。

    李师焦急地来回踱着步,搓着手。

    “祖父,这事你得进宫劝劝陛下。设置内阁,文臣本已经集权,如今陛下将政事一骨脑地交于内阁,虽说军机阁独立于内阁之外,可将士军饷还得从户部拨给,要是日后内阁与军机有龌龊,岂不是,这这也太肆意了些吧?”

    “放肆!”一直闭着眼的李靖,闻听李师的话,双目一睁,怒喝道,“这天下是陛下之天下,陛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你是陛下臣子,只管奉旨而行便是。”

    “可这这让孙儿如何去安抚军中将士?”李师显得很无奈。

    李靖微微摇摇头道:“师儿啊,你跟随陛下也有近十几个年头吧?”

    “十七年了。”

    “那你该知道,以陛下的心性和智慧,怎会没想到你都能想到的事情呢?你所担忧之事,不会发生。”

    “真的?”李师有些将信将疑,“可陛下春秋鼎盛,正当是大有作为的时候啊。就算陛下不愿意理会繁琐政务,也不用选择以这种决绝的方式。”

    “急流勇退,未尝不可。”李靖抖颤着白须,沉吟道,“陛下是马上天子,在政务上确实不精湛,虽说这些年常有惊世骇俗的改革,但手段过于激烈。特别是对朝中旧臣和天下世家士族的处置上,朝野颇有微词。只是迫于陛下圣威,不敢置喙罢了。人心哪,往往憋屈的太久,就能酿成大祸。”

    李师有些醒悟,可还是不甘心地问道:“这些倿臣小人,就会在背后使坏,也就是陛下仁慈,若依了孩儿,早将他们一网打尽了。”

    “满口胡吣!”李靖又开始生气了,“这天下芸芸众生,一个人就有一种心思,就算是你,今日不也在背后指责陛下吗?难道就因为不认同、不服从,陛下便杀人?杀光了天下人,陛下以何为君,牧何民?”

第998章 军法何在?() 
ps:感谢书友“戴霏”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李师自然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他的话只是因为心中郁闷,随口一说罢了。

    此时听李靖生气,连忙道:“孙儿知错了,祖父可千万别生气。”

    李靖悠悠道:“当日老夫为房玄龄进宫求情,想必陛下对老夫已经心生芥蒂,如此大事,竟也未知会老夫一声。”

    “祖父是在怪陛下吗?”

    李靖摇摇头道:“为何怪?何须怪?老夫心中只有欣慰。”

    “这话何意?”

    “如果陛下知会老夫,那便是陛下心中还在犹豫,可如今陛下已经可以乾纲独断,老夫自该欣慰才是,陛下长大了!”

    李师迟疑地问道:“那孩儿回去,该如何安抚军中将士?”

    “为何要安抚?此事本与军机无涉,军人只须敬奉天子旨意,谁若是敢背后发牢骚,军法何在?”李靖冷冷地说道。

    李师心头一凛,忙躬身道:“谢祖父教诲。”

    。

    承天门外,数百朝臣叩阙请见。

    李沐拒绝。

    接替房玄龄成为首辅的马周,闻讯急匆匆赶来。

    “诸公,你们这是做什么呀?”

    “陛下又是何意?我等辅佐陛下千辛万苦夺回这片天下,陛下何以说放手就放手了呢?从古至今,绝无听说天子主动放手政务的,马宾王,你身为首辅,当须死谏才是!”

    马周劝说道:“陛下此举并非放手,只是还权于天下臣民。你我身为内阁辅臣,代天子牧民是为本份,何须如此逼迫圣人?”

    “马周!为臣之道,老夫不用你教,天子时有行差踏错之时,直臣者当力谏、苦谏、死谏!虽说陛下放权,将政务托付内阁,可你我身为阁臣,岂能任由君权旁落?有所为,有所不为,你马周不知晓吗?”

    马周有些郁闷,其实他的心里一样想不通。

    可他知道,李沐决定的事,从不改变,就算这次被劝谏了,下次依旧会重来,而且重来的更隐秘,更防不胜防。

    就在马周为难的时候,一辆马车直朝承天门而来。

    承天门前诸臣纷纷侧目,可见到马车边竖立旗杆上的字,就不吭气了。

    坐马车直闯承天门的,大唐恐怕最多不会超过三人。

    李靖自然是其中之一。

    “诸位,听老夫一言,回吧!”

    “卫国公,我等。”

    “老夫说了,回吧!”

    于是,数百朝臣就这么散去。

    马周向李靖抱拳笑道:“还是卫国公一言九鼎啊。”

    李靖冷冷道:“马周,身为首辅,无力约束百官,你失职啊!”

    说完,顾自转身离去。

    马周苦笑,摇摇头离开了承天门。

    。

    这次的变革,很快被慢慢适应。

    其实这是一次新的创业期。

    如果将李沐的登基,做为一个转折点,代表着一群从龙之臣占据了高位。

    那么李沐的这次放权改革,无疑是瓜分了功臣们把控的权利。

    这是又一次利益分配的过程。

    创业虽然艰难,但人心最齐。

    面对着四年一届的内阁重选,所有人的目光都是火红的。

    大唐由此进入了飞速的发展期。

    前所未有的政令清明,前所未有的高效。

    武统十二年年末时,大唐的在籍人口已经突破一亿二千万。

    朝廷年岁入到达六亿贯,当年国库总计结余二亿三千多万贯。

    钱,多得花不完。

    这才是大唐朝廷真正发愁的事情。

    十三年,长安至逻些城直道修筑完成。

    同年六月,凉州至碎叶城的直道修筑完成。

    大唐西北军团移驻碎叶城。

    十四年,刘仁轨捷报,唐军已经占领北美洲全境,由此,大唐总计投入钱财高达三亿六千万贯、移民八百多万人的直民战争正式结束。

    大唐至南北美洲的民用航线确立。

    这时,不知道是谁传出了北美有金山的谣言,并且在华亭港口一艘从北美而来的运输船,因操作失误,在码头倾覆,一船已经经过提炼的金块,黄澄澄的闪瞎了所有在场人的双眼。

    北美有金山的传言,由此被证实。

    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渡海淘金热。

    数百万计的民众向北美涌去。

    十六年,当期内阁诸臣任期届满,首辅马周卸任,被调往南美洲就任总督一职。

    韩瑗担任大唐第三任首辅。

    李义府以吏部尚书,入职内阁。

    北美洲总督刘仁轨奉召回国,入职军机阁。

    文成公主和席君买奉召回国,之后席君买迁任中央军团都督。孔惠元调信吐蕃就任总督一职。

    十七年春,长乐郡公李师晋安国公,正式进入军机阁。

    夏,程名振调任东南军团都督,孙仁师调任东北军团都督。

    冬,长孙冲升礼部左侍郎,长孙涣升户部右侍郎。

    十九年,原军机辅弼李孝恭辞任荣养,苏定方正式入主军机阁。

    同年夏,狄仁杰迁侍御史,张柬之迁礼部左侍郎,娄师德迁户部左侍郎。

    谢三运迁教育部侍郎,如她当年所说,她真的站立在了朝堂之上。

    只是她已经很难见到李沐的面了。

    四年后,谢三运以教育部尚书职入内阁,成为大唐第一位女阁臣。

    由她带来了一股女子科举热潮,彻底转变了女子早嫁的顽疾。

    给朝堂沉闷的男人世界,注入了一股清流。

    不过,一届任期完成之后,谢三运突然请辞,随后不知去向。

    直到次年末,皇帝李沐诏告天下,册封谢小芸为惠妃,有心人才暗叹一声,原来如此。

    。

    茫茫大海,去往美洲的航道上。

    一队大唐战舰以常速在巡航。

    领头的是一艘二百丈长、六十丈宽的巨型战舰。

    航道中偶有商船经过,无不主动避让,路过的所有人皆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