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龙惊唐- 第4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房玄龄、李孝恭弯腿下跪请罪,“臣等有罪,请陛下责罚。”

    “都起来吧。动不动就跪,膝盖子不痛啊?”李沐没好气地骂道,“朕就奇了怪了,谁在与朕角力?”

    李孝恭沉声道:“陛下息怒,依臣之见,虽说此次请愿手法激烈了些,可终究是为了陛下,为了大唐天下。陛下如今春秋鼎盛,册立太子确实可有可无,但既然已经闹到了这份上以臣之见,陛下就顺应人心吧!”

    “呃。”李沐一惊,“王叔也认为朕须册立太子?”

    李孝恭道:“册立太子宜早不宜迟。”

    李沐怒道:“好,好。没想到连王叔也这么说。房玄龄,你的意见呢?”

    房玄龄躬身道:“臣以为河间郡王之言,老成谋国。请陛下三思。”

    李沐厉声道:“朕累了,二位都退下吧。”

    “臣等告退。”

    “啪”地一声脆响,肯定是有瓷器或者琉璃器具被摔碎了。

    出了殿门的房玄龄和李孝恭相视苦笑。

    他们是真不明白,皇帝为何如此抗拒册立太子。

    “老夫还要去疏散承天门外聚集的臣民,还请河间郡王小心戒备,免得让有心人借机生事。”

    李孝恭点头道:“本王理会得,有劳首辅了。”

    看着二人离去,李沐心头如火烧一般。

    手下文武首席大臣,居然也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虽然李沐很清楚,这场风波肯定不是这二人挑起来的。

    但这种孤家寡人的处境,让李沐很不舒服。

    立太子,那些人的用意岂是立太子那么简单。

    一旦册封太子,那么东宫就会启用。

    一套完整的班子就会设立,从六部到军队,一应俱全,就如同一个缩小般的小朝廷。

第971章 出走() 
ps:和尚向书友们作揖了,新书汉明正在试水推,求点击收藏推荐票。

    如果太子已经成年,李沐倒还放心些。

    可太子年幼,这套班子被有心人利用,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令出二门。

    到时候,李沐就得向自己的儿子动手。

    这种顾虑,让李沐心中懊恼不已。

    他出殿去往慈宁宫。

    “孩儿给太后请安。”

    “儿啊。娘听说今日在承天门聚集了数万人请愿,要册立太子,可有此事?”

    李沐喟叹道:“确有此事,孩儿也是因此事心烦,这才来向太后请教。”

    郑观音也叹息道:“按理呢,皇帝春秋正盛,皇子们年幼,册立太子之事,再拖上三五年也不迟。”

    李沐点头道:“母亲说得是,孩儿也这么认为。”

    可郑观音话峰一转道:“可说到底,这些皇子也都是皇帝的骨肉,早日册立太子,对天下、对宗庙也有个交待,娘在想啊,既然臣民们都是这个意思,不如我儿就应了他们吧。娘不会插手册立太子之事,三皇子之中,选谁为太子皇帝可凭自己心意决断。”

    “呃。”

    出了慈宁宫,李沐仰头向天。

    难道自己真错了?

    为什么连太后都在劝自己册立太子?

    李沐心中的苦恼,无以复加。

    直想找个人一吐为快。

    原本常绿云是个不错的吐槽处,可如今常绿云诞下三子李阳,也成了局中人。

    李沐突然想到皇后,韩琼生得是女儿,这事应该与她与关。

    于是,李沐转道清宁宫。

    “臣妾恭迎陛下。”

    “皇后啊,如今这宫中,恐怕也就只有皇后这里,才能让朕有一丝清静了。”李沐一进门,就叹苦道。

    韩琼躬身道:“都是臣妾无能,没给陛下诞下皇子,才惹来是非。”

    韩琼是错会了李沐的意思,不立太子,其实根本就不是嫡子、庶子的问题。

    “呃,皇后说得哪里话,这生男生女又岂是皇后说了算的。”

    “看皇上为此烦心,臣妾心里不好受。”韩琼轻泣道。

    李沐只能安抚韩琼,“皇后不必多心,朕没那么不经抗。”

    韩琼感动地看着李沐,“陛下,要不就应了他们吧,万一臣妾诞不下皇子,总不能拖上十年八载再立太子的,如此,臣妾岂不罪孽深重?”

    李沐原本想坐下的,可现在坐不下去了,于是道:“看朕被这事搅得,竟忘了还有国事要处理。皇后不必为此担心,朕会仔细斟酌,处理好的。”

    。

    次日一早,整个金陵城乱了。

    城门禁闭,缇骑四出。

    一队队的士兵穿梭于大街小巷。

    只是一个个都忌讳莫深。

    原因只有一个,皇帝失踪了。

    甚至连一页纸都没留下。

    太后急了。

    后妃慌了。

    满朝文武傻眼了。

    唯有长林卫大将军常绿云安如泰山。

    她向太后禀报,据长林外卫眼线侦知,陛下是主动离开宫城,出安庆门向南去的,随行只有一个小黄门。

    但在安庆门外五十里,李沐二人,突然失去了踪迹。

    这显然是李沐故意为之。

    太后闻禀,这才松了口气。只要不是出意外,这金陵京畿之地,重兵驻囤,还有谁敢伤害皇帝?

    后妃也松了口气,皇帝耍孩子脾气,离宫出走,虽然荒谬,可总比遭遇暗害强。

    可满朝文武百官,却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他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皇帝究竟想干什么?

    。

    李沐其实不想干什么。

    他就是想离开,也仅仅是想离开。

    不离开,等于身在局中。

    身在局中,当局者迷。

    只有跳出去,才能看清楚。

    当然,还有一点是李沐要达到的目的,那就是,他想看看天下,特别是自己的龙兴之地——江南。

    李沐连太后都瞒着,不是不想禀告,而是怕太后阻拦。

    天子力量,七步之外,千里之内。

    过了千里,便是鞭长莫及。

    大唐有了直道,可将天子力量散播于三千里之外,甚至五千里。

    可终究无法缩短这七步的距离。

    七步,就是血溅七步。

    任何人,拼得一身剐,就敢将皇帝拉下马。

    所以,皇帝不敢出宫。

    太后怎会答应李沐离宫?

    可大张旗鼓的出巡,李沐还不如待在宫中。

    所以,李沐不声不响地离开。

    这次与前几次李沐离开京城不同。

    这次李沐没有带任何人,除了一个小黄门龚林。

    龚林年纪比李沐还小一岁,是孙华特意栽培的接班人。

    孙华老了,陪不了李沐远行。

    李沐也不担心京城生变。

    如今李沂、李师都在,神机、神策二卫皆拱卫京城。

    谁敢动?

    内阁、军机及朝堂,这一年时间,被李沐调换得差不多了。

    谁敢动?

    李沐走得很坦然、很放心。

    。

    半个月后。

    苏州去往杭州的路上,有一个壮汉赶着一辆驽马小车。

    这是一辆寻常运货的平板车。

    车上坐着一个锦衣公子和一个褐衣小厮。

    锦衣公子头朝前、脚朝后,平躺着。

    褐衣小厮手持一把精致小壶,时不时往锦衣公子嘴里喂着。

    “公子,咱们这是去哪啊?”

    “玩遍了太湖,自然得去杭州游西湖。”锦衣公子眼都不睁答道。

    “可已经半个月了,奴怕。”

    “怕什么?”锦衣公子睁眼一瞪道,“你要怕,就回去。”

    褐衣小厮压低声音,在锦衣公子耳边道:“奴婢是怕孙公公怪责小的没有劝阻陛下,如果离京城太远,万一有什么不测,奴婢就是万死莫赎了。”

    这就是从金陵出家出走的李沐和小太监龚林。

    在太湖玩了十几天,腻了。

    李沐在街上闲逛时,随意地拦了辆马车,就出发了。

    连龚林都不知道,李沐的下一步,究竟要去哪?

    其实龚林心里很害怕,他知道,这次伴皇帝微服出宫,他至少得罪了太后、后妃还有师父孙公公。

    不出事,总有皇帝护着,可要是出事,那么他就死定了。

    所以,才有这么一劝。

    可李沐却不一样,离开京城,就象只放飞的小鸟。

    不用面对那些老人精不说,还可随心所欲。

    自然是不会想回去的。

    李沐抬手捏捏龚林的脸道:“小林子,在朕身边,你只要记住两个字,服从。别的,都不必考虑。”

    “奴遵旨。”

第972章 遗憾有遗憾之美。() 
ps:感谢书友“唐道威”投的月票。和尚向书友们作揖了,新书汉明正在试水推,求点击收藏推荐票

    杭州,西湖,沐王堤。

    被李沐当年率数万军民疏淤挖掘出来的西湖,比后世的西湖要大上一倍。

    由于李沐的西湖情绪。

    生生在湖和岸之间造了一座连贯湖心的堤。

    没有白蛇子的传说,李沐也造了一座塔,修了一座寺。

    只是没有三潭印月罢了。

    是为遗憾,但李沐认为,万事不可太过完美。

    月盈便缺。

    遗憾有遗憾之美。

    如今的湖心,有着数十亩方圆。

    其上早已建成杭州府最昂贵的消费场所。

    湖心的客栈,住一晚上就得百贯。

    百贯,一贯千文,以当地唐人的工薪,怎么也得两、三年。

    当然了,普通人又如何会去湖心花百贯去住一晚呢?

    就算以李沐的阔绰,也为之一咋。

    好在李沐不缺钱。

    将一个房间包了下来。

    白天泛舟于湖上采莲藕垂钓,晚上在窗前观漫天烟花。

    不可谓不悠闲,不可谓不自得。

    游西湖的人潮汹涌,让李沐觉得有重回人间的畅快。

    和风丽日,一壶老酒,酌以湖中鲜鱼一尾,耳闻远处采莲女子婉声轻唱。

    睁着略带酒意的双眼,李沐心底泛起一丝痞意。

    冲着远处那些采莲女子举杯大喊道:“美貌的姑娘们,可愿前来本公子画舫,同饮一杯,共谋一醉?”

    突如其来的喊声,将采莲女子们惊得一轰而散。

    数个胆大的女子回骂道:“兀那不要脸的登徒子,活该掉湖里淹死。”

    这下连龚林都通红着脸,转过身去,象是在回应那些女子,俺不认识他。

    可恬不知耻的李沐,却哈哈大笑,一杯下肚,大声喊道:“酒美鱼美人更美,好山好水好天下!”

    这时,又一艘画舫从湖心悠悠转来。

    画舫上不少书生模样地人,纷纷指着李沐骂道:“不识羞的,还不速速离去,没得丢了读书人的脸。再不走,我等便报官了。”

    李沐一身锦衣长衫,倒被误会成了读书人。

    可这么一个误会,却被李沐沾沾自喜。

    心道,咱生得风流倜傥,倒哪,都是个雅人。

    呃雅痞也不错。

    于是,李沐拼着热脸贴上冷屁股的觉悟,大声喊道:“都是天涯寂寞旅途人,不知可否让我与各位兄台共谋一醉?”

    对面画舫上,有个书生伸头大喊道:“看阁下也非淫恶之人,倒象是个放荡不羁的浪子,上船也可以,须带上好酒一坛。”

    李沐兴致盎然,大呼道:“本公子船中唯独不缺好酒,正愁无人对饮。”

    于是,双方画舫渐渐靠近。

    李沐不顾龚林的劝阻,双手各拎一坛酒,跨过船舷,上了对方的船。

    那条画舫上,皆是青衣长衫的读书人。

    同为年青人,所谓不打不相识。

    看李沐俊郎豪爽,真拎酒而来,倒一个个地客气起来,上前见礼。

    寒喧之后,李沐大概清楚这群书生来此的原因。

    李沐倡导科举改革之后,科举考试试题开始改变。

    加增了格物,加强了明算。

    同时将兵科、医科独立在科举之外,另行形成了晋级制度。

    天下已经按旧制专事攻读明经的学子,由此荒废了。

    虽然明经依旧是必考的科目,但所占的成份比例已经摊薄到之前的三成。

    这些年龄的学子,原本应该在三年前就进行科举的。

    可因为朝廷推行科举改革,只能重新回炉攻读格物和明算,错失了三年前的那届科举。

    经过三年的苦读,本来可以参加今年科举的。

    不想,朝廷要迁都。

    这样一来,原本三月的科举被临时推迟了半年,改成九月。

    半年的时间说久不久,可说短也不短。

    这些学子结伴南下,借机畅游杭州,来一睹西湖美景。

    “在下李三暮,金陵人氏,敢问诸位兄台高姓大名?”李三暮,李三木,可不就是李沐。

    一个看起来最年长的国字脸青年拱手道:“鄙人张柬之,字孟将,襄州人氏。”

    “在下娄师德,字宗仁,郑州人氏。”

    “在下狄仁杰,字怀英,并州人氏。兄台有礼。”

    。

    李沐的心通通地乱跳。

    心道,这下可来值了,这几个可全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名臣啊。

    都道年轻人最易沟通。

    李沐的年轻在这些人中不大不小。

    加上李沐豪爽,真个是让龚林取来了十坛好酒。

    这不,三杯酒下肚,所有人都开始称兄道弟起来。

    一起聊时政,发牢骚,侃家常,当然也聊女人。

    读书人聊女人,赞得是样貌、谈吐,官员聊女人评得是品性、意境,凡夫走卒聊女人,说得是乃大、屁股大。

    这三样,李沐都能说个一、二。

    于是,李沐就成了十来人中的焦点。

    李沐是有目的的。

    入宝山岂能空手而回,当然,这些人是仕子,说到底最后终究会成天子门生。

    但个人私交,这是忠诚自己最大的保障。

    有道是臣子易得,死党难觅。

    面红耳赤之余,李沐有意试试诸人的学识。

    于是开口道:“都道当今天子英明,减免农税,推行科举、军制改革,简化汉字、普及活字印刷等等诸项,可谓不世之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