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龙惊唐- 第4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一边向东派出求援信使,一边迅速调整部署。

    面对着敌人的全力进攻,对李大亮所部而言,想完全硬抗是很难做到的。

    人数摆在那嘛。

    如果选择全面防御,就会摊薄每个方向上的防御能力。

    很有可能被突厥击破某个点,从而使得全线崩溃。

    如果选择集中一点进行对攻,或许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因为突厥骑兵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

    全面进攻,每个着力点上的兵力就会被平摊。

    唐军如此,突厥人一样如此。

    李大亮必须迅速做出选择,是全面防守还是集中一点,打一个防守反击。

    李大亮选择了防守反击。

    选择防守反击有个最大弊端。

    那就是集中一点突破之后,四周就会被突厥大军突破。

    也就是说,李大亮所部会突入突厥大军腹心,而左右两翼就会被突破,甚至后路也会被突厥人截断。

    这就又形成了一层肉夹馍的形态。

    但李大亮还是选择防守反击。

    他相信李沐,愿意将后背交给李沐。

    朱邪克勒显然没有意识到李大亮的脾性,会做出这样反常的选择。

    这一把,不能说朱邪克勒部署是错误的。

    相反,朱邪克勒的眼光是正确的。

    战场的僵持不改变,时间是站在唐军这边的。

    至少对玉门关内的唐军是绝对有利的。

    他们不缺少补给和援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就算朱邪克勒事先预知李大亮会做出这个选择,朱邪克勒一样没得选。

    但朱邪克勒还是郁闷了。

    大战一开始,左右两翼的突厥骑兵,迅速击破唐军左右两翼,向唐军纵深插进。

    李大亮中军主力骑兵,同样直插朱邪克勒的中军位置。

    朱邪克勒只能抽调正在进攻玉门关守军的步兵配合援助中军防守。

    如此一来,玉门关的守军压力反而大减。

    这个后果让朱邪克勒深深懊悔。

    相对于击败李大亮,突破玉门关才是最重要的。

    可突厥骑兵已经向李大亮部后翼包抄,再想调回,已是妄想。

    朱邪克勒无奈之下,迅速做出调整。

    从进攻玉门关的步兵中抽调些三万大军支援中军,暂时稳固住战线。

    中军的位置绝对重要,一旦被李大亮突破,就会与玉门关守军会师。

    产生的后果就是朱邪克勒和他麾下大军,从此再也别想从玉门关出去。

    由此战斗到傍晚后,玉门关的攻防战,其实已经陷入僵持。

    主战场反而东移至玉门关以东数十里处。

    朱邪克勒眼下只能等待,等待穿插到李大亮身后的突厥骑兵,及时返身进攻李大亮身后,与自己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第954章 还可以做的更完美一些() 
李沐不可能这么快赶到。

    在派出李师所部,还有李大亮数万骑兵之后。

    跟随李沐、李勣前移肃州的,大部分是步兵。

    倒不是唐军缺少战马。

    而是后期组建的六卫新军,按李沐的意思,准备向热兵器军队过渡。

    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冷热兵器从不存在过渡。

    而是自始至终都相辅相成。

    哪怕在后世,子弹打光了的时候,一样以肉搏战决定胜败。

    但骑兵不同,骑兵的耗费太过庞大。

    正常情况下,轻骑兵需要双马,重骑兵至少需要三马。

    骑兵没有精力自己去照顾双马和三马,加上武器装备的保养,由此就需要辅兵。

    一个重骑兵至少得有三个辅兵。

    所以,一支万人骑兵,体积非常庞大。

    需要的耗费难以想象。

    李沐的十二万神机卫有六万骑兵,八万神策卫有四万骑兵。

    加上大唐四大军团各有一至三万不等的骑兵。

    其实大唐骑兵已经很多了。

    说它已经足够,也不为过。

    这才是李沐对新军没有朝廷大量骑兵配置的主要原因。

    六卫的配备中,每一卫只有一支三千人的机动轻骑,直属卫将军亲自指挥。

    其作用主要是侦察、追击。

    李沐当然会向玉门关派出援军,他还没有自大到,认为凭李大亮三万骑兵可以歼灭朱邪克勒十余万大军的程度。

    只是步兵的行军速度,岂能与骑兵相提并论。

    这也是援军迟迟没有赶到玉门关战场的主要原因。

    李沐并没有亲自率大军增援,他派出的三万援军,主将是李勣。

    对于一个行将退役的老帅而言,最后一场仗关乎到他一生的盖棺定论。

    李沐没有拒绝,李沐很少拒绝那些真心对待自己的人。

    这是李沐的原则,哪怕要求有些过份。

    玉门关以东战局激化时,从甘州出发的李勣大军才刚刚到达肃州。

    如果按步兵行军速度,至少得两天行军,才能赶到玉门关。

    李勣急了。

    他下令步兵跟随,自己抽调五千骑兵星夜赶往玉门关。

    。

    李师带着四千多兵骑兵,出现在玉门关以西数里地。

    身后的将士个个面带微笑。

    这种微笑很特别。

    如同春风化雨,直入心肺。

    这种笑容很容易传染。

    就算你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正在郁闷。

    就算你损失了财富,正在心痛。

    就算你遭受了失败,正在沮丧。

    看到了这笑容,也会不自禁地在嘴角泛起一丝笑意。

    说它是视死如归?显然是不准确的。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舒爽。

    如同静静看着一朵山花盛开时,那种从心中升起的惬意。

    李师也在笑。

    他为这些已经脱胎换骨的士兵而笑。

    为能统率这样一支军队而笑。

    求仁得仁,求义得义。

    夫复何求?

    突厥人怔怔地看着这支军队,他们不知道如何是好。

    三波追兵,六千人,三千人,一万六千人。

    只回来了四千多骑。

    这么多的人死了,对面究竟是怎样一支军队。

    听逃回来的人说,那就是一群魔鬼。

    茹毛饮血的魔鬼。

    可眼前,怎么看都不象是一群魔鬼啊。

    他们在笑,在笑什么?

    难道他们真以为凭着区区四千多残兵,能与自己二万多大军再拼杀一场?

    突厥的主将回头看了一眼正在激战的玉门关。

    再看了一眼身边一万的预备队。

    沉声下令,“进攻!”

    四千多的士兵依旧在微笑,因为他们觉得,杀敌并不难。

    之前近万的突厥骑兵,不是被他们打得满地找咬,溃不成军了吗?

    对面的敌人确实比之前多了不少,可不还是突厥人吗?

    能打几他们一次,就能打败他们二次,直至将他们彻底杀光。

    李师也依旧在微笑。

    但与士兵们不同,他知道此战的结局会是什么。

    勇气可以化为力量,却改变不了实力的对比。

    此前的胜利有许多复杂的因素。

    譬如三千神机卫的悍不畏死,已经让那剩余的万余突厥骑兵胆寒。

    譬如李师率二千阳关唐骑,已经在那已经胆寒的万余突厥骑兵心里又插了一刀。

    又譬如经过两次搏杀的突厥骑兵,体力已经不支。

    可面前的突厥大军不一样。

    他们士气依旧正常,体力依旧充沛。

    自己身后的精壮再士气如虹,依旧难改没有经过训练的事实。

    这是,送死!

    不,准确地来说,是赴死。

    李师不想去阻拦他们,为国而死,死得其所!

    不管壮丁最后能不能活下来,由他一个大唐驸马都尉陪伴着,他们不冤。

    能多拼死一个突厥人,对玉门关防御都是件好事。

    李师微笑地扬起刀,这是细长而笔直的横刀,“杀!”

    果然,这场仗与之前完全不同。

    两军迅速靠近的那一刻,“嗡”遮天蔽日的箭矢扑面而来。

    那是突厥人的骑射。

    之前一战,精壮们根本就没有遭遇突厥弓射。

    那是因为突厥人的箭矢都已经在三千神机卫和二千阳关唐骑身上消耗殆尽。

    这一波箭矢,百余壮丁落下战马。

    精壮手中也有弓弩,他们也在射箭。

    只是效果远远不及突厥人,一波箭矢之后,突厥人落马的只有数十人。

    这就是差距。

    好在双方距离不远。

    一波箭矢之后,就没有射第二波的时间。

    双方迎面相撞,壮丁们故会重施。

    但显然,壮丁们已经很难将突厥人扑下马来。

    迎接他们的是铮亮的弯刀。

    就一个照面,又是数百人落马。

    这便是又一个差距。

    幸存的唐骑见势不妙,他们训练有素,第一反应就是护住主将。

    一个唐骑队率嘶吼道:“将军,敌不过,你快撤,我等殿后。”

    李师连头都没回。

    撤?

    之前一战,精壮如果崩溃,李师确实想过撤。

    可精壮们的表现,让李师眼前一亮。

    让他觉得,事情还可以做的更完美一些。

    所以,李师没有阻拦这些想为国捐躯的壮丁们。

    带他们来了。

    这个时候,让他扔下这数千将士自己撤?

    或许李沐不会责怪他,但他永远无法说服自己的内心。

    这将是自己此生最大的污点。

第955章 那么,再来!() 
李师将手中横刀,上扬到极致,他不是要砍人,他在冲锋。

    阳光下闪亮的横刀,就是一面旗帜,它指引着壮丁们冲锋的方向。

    万马奔腾,交错而过。

    李师发现,身边的士兵又少了数百人。

    左右打量了一眼,他发现自己的担心多余了。

    因为他看到的每一双眼睛里,除了愤怒、不甘,没有惶恐、战栗。

    军心可用!

    那么,再来!

    李师再次举刀,再次交错而过。

    身边士兵仅剩二千人。

    之前那个唐骑队率几乎是哭着恳求道:“将军,撤吧,再不撤,就真要死光了。”

    李师再次扬刀。

    第三次交错而过。

    身边仅剩八百余人。

    那个劝了他两次的队率,也已经不在。

    李师依旧微笑,他打量了一下,突然开口道:“这次之后,但凡有活着的,可以西去。本将军绝不追责。”

    说完,李师没有丝毫犹豫,再次扬起了刀。

    八百余骑,迎着那十倍于己的突厥骑兵,悍不畏死地发起了第四次冲锋。

    夜路走多了总会遇见鬼的。

    这句话任何时候都不会错。

    前三次扬刀,李师已经被突厥人盯上了。

    这次,一支突厥小队,专门迎面向李师包抄。

    唐军的铠甲坚固,世间闻名。

    李师做为神机卫将军,他的铠甲更是百中挑一。

    但铠甲总无法遮挡全身。

    交错则过那一瞬间,数枝弩箭扎在李师的胸、腹,皆被崩落。

    但一枝弩箭就象长了眼一般,对着李师的右腋射入,如果不是后背有铠甲顶着,恐怕箭头早已贯穿出来。

    李师的上身被射得往后一仰,落下马来。

    李师依旧在微笑。

    他仰着头,口中不断地涌出血沫。

    陛下,臣尽力了。

    远处已经跑出数里的唐军骑兵们嘶吼着勒马返身。

    这一轮的冲锋,还在马背上的唐军,仅余二百多人。

    突厥主将,此时也已经转身,远远地看着对面二百余唐骑,他也在笑。

    他没有下令进攻。

    不是因为他突然发了慈悲。

    做为胜利者,总喜欢看着对手最后的凄凉。

    这就象猫捉老鼠一般,是为戏耍。

    这支万人唐军,令他折损了近二万人。

    但最终还是被他全歼了。

    突厥士兵也在笑。

    他们发现,溃逃回来的突厥残军,对唐军的形容太过夸张了。

    这就是一群根本不知道作战的菜鸟。

    或许具备了勇敢,但战场上,仅凭勇敢是远远不够的。

    突厥人的笑声远本很低微,可渐渐地响起。

    越来越大声。

    数千人的笑声,如同一把把尖刀,深深地扎在幸存的唐军心口。

    可他们除了愤怒的目光,不能做什么呢?

    围在李师身体的左右,他们不再打算将李师带离。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做不到。

    他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死在李师的身边。

    绝望!不甘!

    徒叹奈何?

    突厥主将的弯刀斜指天空,戏耍过了,就是屠杀。

    就在他要下令进攻的时候。

    他突然发现了异常。

    不仅是他发现了异常。

    所有突厥人都发现了异常。

    大地震动!

    为什么会震动?

    几乎每个突厥人都知道为什么会震动。

    那是大群的骑兵。

    当一条黑色的骑兵线从远处慢慢升起、扩大。

    突厥主将有过一瞬间的惊愕。

    西边,突厥成建制的军队都已经调到了玉门关,哪还有这么大数量的骑兵?

    他不但惊愕,而且恐惧。

    不是对来的骑兵恐惧,而是他想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既然有这么一支规模巨大的唐骑从西边而来,那焉耆、龟兹、弓月乃至碎叶城天啊。

    李师在迷离时,也感受到了大地的震动。

    甚至比突厥人更早地感觉到,因为他是躺在地上的。

    他也惊讶,但随即恍然,“该死的李沂,你终于来了。”

    血沫充塞在李师的口中,令他无法说出话来。

    但不影响着李师在笑,笑得那么舒爽,只是两行泪水从他的眼角划落,流进他的耳朵。

    李师慢慢地合上了眼睛。

    。

    李沂来了。

    轻松地拿下不设防的碎叶城,城中那数千突厥士兵,尽是老弱病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