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龙惊唐- 第4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唐的战争机器再次开动,无数的物资向港口集结,渡海运往伽耶和石见。

    不过这次战争并没有影响大唐的整体战略收缩。

    调动的军队无非是驻辽东唐军、归义军、及驻守在熊津等地的唐军。

    除了从中原调动战略物资之外,大唐整体还是进入战略休整阶段。

    此后,李沐与兵部右侍郎长孙涣有过一次私下奏对,随后,李沐下诏,重新起用长孙冲,爵山阴县子,授太常寺少卿、国子监侍讲之职。

    。

    武统二年五月。

    这“武统”的年号,并非出自礼部,也非内阁或者大学士们的遴选。

    而是由李沐这个大唐天子一言而决。

    按当时李沐的原话说,“朕是大唐皇帝,朕说武统那就是武统,朕就要武统,怎么了?”

    对,就怎么了。

    于是,大唐继武德年号之后,就是“武统”年号,至于贞观年号,被随即废止,在史书中,做为从武德至武统之间分岔的一个旁支。

    不过,当时李沐的话确实引起了朝野不小的震动。

    内阁及军机十四大臣,皆担心李沐因此而穷兵黩武,将大唐引向战争的深渊。

    只是李沐做为一个凭实力夺取天下的君主,其实就相当于开国皇帝了,大臣们心中终究对李沐怀有一丝敬畏,不敢明里对抗。

    特别是象房玄龄等这批归附的大臣们,更是噤若寒蝉。

    于是,不断地用言语试探,从李沐批阅的奏折中仔细斟酌李湘主的用词、语气,希望从中寻找到蛛丝马迹,从而揣摩出李沐的用意。

    直到李沐下诏,发动与倭国战争为止,朝野总算是松了口气。

    此时,西南、西北战争已经平息,突厥主力已经西向,正在与吐火罗、泥婆子掐架。

    党项人基本已经消亡,吐蕃自顾不懈,忙着内乱,加上唐军在逻些城驻有大军,基本不可能有余力威胁大唐西南边陲。

    辽东靺鞨幸存的残部,已经被苏定方赶到了极北之地,凭那里的物产条件,想要集结起一支能威胁大唐的军队,没个三五十年的积累,如同痴人说梦。

    室韦与靺鞨相比,损失小些,苏定方在接到李沐那封信时,其实心已乱。他挥师南下扫荡室韦时,更注重的是时间,所以,真正杀的人并不多。

    而苏定方征室韦是在靺鞨被苏定方荡平之后,室韦国内的军队在面对苏定方部以风卷落叶的气势时,大都选择了投降。

    因此,苏定方没有杀俘,这也是苏定方征发靺鞨、室韦三十万劳役时,室韦人占了二十万的主要原因。靺鞨人,在苏定方的铁蹄之下,男人真得不多了。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大唐除了东征倭国之后,至少三年、五年之内不可能再有战争发生。

    这也是内阁、军机松了口气的真正原因。

    经过这一年多的时间,国内赋税改革已经落实到各州各县,占人口最大的普通百姓自然是拥护的,占话语权最大的世家豪族已经被李沐土地价格一役打趴下了,之后又被李沐“忽悠”到了高句丽去买地受封,哪还会有精力、胆气去对抗赋税改革?

    也就是说,国内上下举着双手双脚地拥护赋税改革,百姓们只是翘首以盼,等着明年农税再降二成,至五成的程度,更期待着三年之后,农税降至三成。

    而李沐的军制改革,确实比较凶险。

    西南、西北的战争,让整个朝堂为之心惊,李沐自己也不例外。

    不过这反倒促进了军改的顺利推行。

    旧兵都已经裁撤光了,那么新组建军队自然是速度加快了。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都出乎意料地一致。

    毕竟,谁也不愿意面对外族的入侵。

    所以,在大唐东征倭国战争时,大唐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加上驻于京畿的五大军团都已经初具雏形。共计兵力为六十五万人。

    这个时候,普天之下,就算升斗小民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举世再无一国敢来冒犯大唐了。

    就在朝野一片安乐氛围之际,不安份的李沐适时抛出了科举改革。

第876章 斯文人骂人的艺术() 
科举改革的意义,在于选何种才和选才方式。

    更在于主要从哪个群体选才。

    常言道,得人才者得天下,选中的人才能否为皇帝所用,或者说只为皇帝所用,这关系到帝位的稳固。

    从世家豪族选才,不可能真心为皇帝所用。

    因为他们从一出生就打上了家族的烙印,自始至终就不曾真正忠于皇帝,更不会真正忠于国家。

    他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肯定是家族的利益。

    当然,不是说寒门和贫家子弟就能不顾及自家的利益。

    而说的是寒门和贫家子弟他们生来就没有靠山,就没有家族的牵绊。

    他们只有一个靠山,那就是皇帝。

    所以说,科举改革在李沐心中,非常重要。

    比后世的国考重要多了。

    因为它选的不是普通公务员,而是真正进入朝堂的储备人才。

    都说培养一个官不容易,那培养一个重臣,就更不容易了。

    从外放县令至州府,牧守一方,再位列朝堂,入内阁,这时间没有十七、八年,恐怕难以胜任。

    而武臣就更夸张了,如果说低层军官,象队率、伙长还可以选拔方式择优取之。

    那校尉、郎将以上的军官,不率军队去杀个几百、几千人,谁敢让他独领一军?

    常言道,没杀过人的将军,就是个纸糊的将军,就是又一个赵括。

    问题是,世道渐渐太平,哪有那么多的人去供他们杀?

    科举改革分为文科、武举。

    文科考三类:明经、明算、时政。

    武举也考三类:军技、兵法、战略。

    李沐颁布诏书,新旧划断,从科举制度改革起始,大唐各县主官、军队郎将、校尉、队率之职皆须从科举进士中选用,同时废止举荐、门荫制度。

    也就是说,官员的世袭、门荫、举荐制,被彻底打破。李沐留了一丝缝隙,就是各县县丞、县尉之类的辅职,可供官员们安置子侄之用,这也是为了缓和既得利益团体的情绪,同时也为了旧政新政之间的过渡。

    将门的世袭,也形如空置,好在李沐总算给将门也留了一丝颜面,队率以下还有更低级军官,那就是伙长和什长的职位。也就是说,将门还有这两个位置可供家中子侄安置。

    这种留白,是极具意义的。

    它最大程度地化解了皇帝与臣子之间的矛盾,使得双方都保留了颜面,彼此之间不会太过狰狞。

    先不说普通人家选拔的子弟,远没有将门子弟那种耳闻目染的觉悟,加上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异,往往在什长、伙长的任用上,将门子弟确实先天就胜于普通人家子弟。

    而文科就更加不堪比较了,官宦人家和世家豪族掌握着天下最大部分的书籍。

    纸贵、书更贵。

    寻常人家负担不起书籍和纸张的耗费,这才是世家掌控天下人才的真正原因。

    这种差距在很长的时间里不可能被消除。

    但文科、武举从制度上,给了天下人才一个公平较量的平台。

    所以,朝野上下,从开始的震惊中,慢慢就平和下来了。

    他们都认为,寻常人家的子弟,不管文科、武举都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对将门、官宦无法造成真正的威胁。

    在他们看来,皇帝此举只不过是在做秀,收买人心。

    科举制度于是被顺利地推行下去。

    。

    “已经三天了,陛下召见孔颖达和国子监众学士,不知意欲何为?”

    政事堂内,内阁大臣、刑部尚书刘德威嘟哝道。

    房玄龄一副事不关己的死板脸。

    从李沐登基之后,他便是如此了,除了恪守本份外,他更多时候,就是这一副样子。

    唯一一次例外,就是李世民发动宫变那晚,房玄龄做出了他的选择。

    可也正因为这次选择,房玄龄失去了原本在拥戴李世民的那批旧臣中,超然的地位。

    房玄龄现在的处境很尴尬,左右不是,左右不适。

    所以,他虽然身为内阁首辅,但很多时候,都不表示意见。

    兵部尚书刘弘基翻着白眼道:“咱们的陛下总是天马行空,标新立异。还能做什么?老夫想啊,陛下无非是想对科举改革作些变动呗。”

    吏部尚书唐俭摇摇头道:“依老夫看,不见得吧。陛下若要对科举制度做出改动,又怎会不召集我等,只传召孔尚书和众学士呢?”

    刘弘基阴阳怪气地说道:“那可说不准,谁叫咱们几人是新归附的呢,不象有些人,仗着姻亲裙带之功,竟入了内阁,与咱们平起平坐了。”

    这话指向太明了,户部尚书韩瑗大怒道:“刘弘基,你欺人太甚。”

    刘弘基怼道:“老夫的话虽然不中听,但说得是事实,对着陛下老夫也敢这么讲。韩瑗,对于令尊,老夫还是钦佩的,可你一个区区户部侍郎,竟一跃入了内阁,其中缘故,不言自明。”

    可怜韩瑗一个文弱书生,虽然已经年近不惑,可从小到大都是在顺境中泡大的,哪有这种言语针锋相对的经验。

    一时间,气得脸色赤红,手指着刘弘基连话都说不出来。

    这就是差距。

    人老成精,刘弘基骂人不吐脏字,而且在话中首先避去了对皇帝的不敬,甚至将韩瑗父亲韩仲良也择了出去,就是针对韩瑗。

    就算韩瑗将原话向李沐告状,刘弘基也没有什么错处,甚至刘弘基还能辩解成替韩仲良管教韩瑗,因为刘弘基与韩仲良是一辈的同僚。

    这就是斯文人骂人的艺术。

    房玄龄开口了,他打圆场,“都是同殿为臣的同僚,何必出恶言相诛。陛下自有陛下的打算,我等为臣者,又何须私下妄加揣测,还是静待陛下诏令便是。”

    首辅既然开口了,韩瑗、刘弘基也就耐住了性子。

    刘弘基也不再针对韩瑗,只是嘴巴里还在嘀咕,“科举制从前隋就有,至今推行了数十年,也不见有何成效。再者说了,这天下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连字都不识几个,怎能参加科举?想来此举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

第877章 有那么难吗?() 
ps:感谢书友“duwersdu”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放肆。”

    房玄龄这下没客气,在政事堂公然指摘、诋毁皇帝和已经颁布政令,这真要追究起来,房玄龄这个首辅也逃不了责任。

    “刘尚书,你心中若有异议,可径直向陛下上疏或劝谏或陈请,岂可私下诋毁。”

    刘弘基有些不甘心地回道:“老夫所言都是事实,并无半句虚言,诸公心里都很清楚,这天下读书人有多少。寻常人家恐怕连一页纸,一本书都买不起,还怎读书,怎么参加科举?最后无非是在原本的读书人中遴选人才入仕。”

    韩瑗这下终于找到机会怼上刘弘基了,“刘尚书此言差矣,陛下在江南东道,不,江南道实施免费教育,为寻常百姓家的孩子提供读书的机会,又怎会是沽名钓誉呢?”

    刘弘基嗤道:“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娃娃,也敢在老夫面前卖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植一个能入朝堂的栋梁之才,所需何至十年?陛下在江南道扶持办学确是有益天下读书人,但时间才五年,改变不了现状。”

    韩瑗反诘道:“至少陛下去做了,虽然只有五年,但只要继续做下去,再有五年,未尝不能有贫苦人家的孩子成才,立于朝堂之上。如果象刘尚书什么都不做,尽在此空口白话,那就算有再好的政令,也无济于事。”

    刘弘基不屑道:“就凭那些赤脚泥汉婆姨?还想入朝堂?这真滑天下之大稽了。”

    房玄龄愣愣地看在政事堂外的天空,他的心里也有疑问,皇帝究竟想做什么?在做什么?

    。

    李沐在做什么?

    他正与孔颖达和一众学士,在原本门下省的弘文馆中,罗列汉字。

    三天时间,孔颖达和一众学士已经列出的汉字就多达二万多个,这还刚刚开头。

    汉字太多了,可怜李沐一个后世穿越来的大学生,竟然有一半以上的汉字不认识。

    这可不怪李沐文盲,实际上,这世上真要能认全汉字的人,着实不多。

    何况,这些可都是古汉字。

    李沐对古汉字的认识,基本来自梁仲业。

    可梁仲业本身就是个半吊子,又能教得了李沐多少呢?

    “陛下已经辛劳三天了,还请保重圣体,这些事就交给臣等代劳吧。”

    孔颖达是真心疼李沐,你说一个天子,天天钻在书堆里熬着伤身体,有这时间去处理公务多好?

    “无妨。”李沐连头都没抬,随手一挥道,“孔爱卿不必多言,朕乐意。”

    是啊,千金难买我乐意。

    关卿屁事!

    孔颖达无奈地再劝道:“陛下,皇后都已经来问过两次了,若陛下再不回宫,恐怕下次来的就是太后懿旨了。臣是真不明白,陛下此举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李沐这才抬起头来,看着孔颖达郑重地说道:“朕想着,要为天下学子编撰一本大唐字典。”

    “呃。”孔颖达无语了,他看着李沐哭笑不得。

    连三十几个在埋头苦干的国子监学士都一起抬起头来,满脸苦笑。

    李沐是觉得实在奇怪,问道:“孔爱卿,这可是盛举,怎么你们难道有何不妥之处吗?”

    孔颖达叹息道:“陛下想编撰大唐字典自然是造福天下、遗泽万代的盛举,可陛下若早些说,臣等也不必如此苦熬了啊。”

    李沐不解道:“孔爱卿此话何意?”

    孔颖达一脸沮丧,“陛下难道没有读过说文解字?”

    李沐一愣,记忆中确实有这么本书,可真没读过。

    孔颖达都快哭出来了,“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共收录汉字一万有余。”

    李沐是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