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龙惊唐- 第4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文成公主突然跳下马来,向东北方向深深一福。

    李道宗抬起手,揉揉老眼,长揖倒地,喟叹道:“能得汝等忠贞之士,陛下焉能不胜?大唐又焉能不胜?”

    。

    都道乱世出英雄。

    每逢世道乱了,就会有英雄出世。

    而英雄每每出身草莽。

    茂州,贞观八年改南会州置,治所在汶山。

    汶山以西约五十里有个小镇。

    有民三百二十户,一千二百余人。

    镇东南有座小山。

    山脚有座庙,庙边住着一个屠夫,叫池一刀。

    自隋以来,民间工种传承皆有籍可查,是为承嗣。

    如军户的儿子是军户。

    木匠的儿子是木匠。

    铁匠的儿子抡铁锤。

    杀猪的儿子,自然是屠夫了。

    名叫“一刀”,说的不是他武艺超群,一刀毙命。

    池一刀原本叫什么,已经没人知道了。

    百姓之所以叫他池一刀,是因为池一刀卖肉,一刀下去,斤两之差绝不会超过一钱。

    池一刀名声不好,在当地就是个泼皮。

    但这不影响他身边常有朋友。

    谚语有云,仗义每多屠狗辈。

    池一刀为人仗义。

    从十岁开始跟随他爹杀猪,至今已有二十五年头。

    在乡里只要遇到不平之事,他便能拔刀(杀猪刀)相助。

    所以,乡亲们虽惧他是泼皮,倒也不厌憎他。

    二十五年千篇一律地挥刀,也造就不出一个将军来。

    从工至师,再至匠。

    池一刀此生,最多也就是个杀猪大匠。

    匠与将,是有分别的。

    想从匠转化成将,如同天壤之别,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杀人与杀畜生完全不同。

    这其中需要太多的机缘了。

    可党项、吐蕃和叛军给了池一刀这个机缘。

    村落被焚烧,乡亲被屠杀,财物被掠夺,妇女被羞辱。

    而池一刀,从他将用了二十五年的杀猪刀,捅进吐蕃士兵后背,刺了个对穿的那一刻起,机缘就悄悄来到了他的面前。

    这世间有很多种人。

    有些人至死都不敢反抗。

    有些人天生就脑长反骨。

    而有更多人,需要有人领头,才敢反抗。

    池一刀就成了那一个领头之人。

    整合敌后自发抵抗者,收拢叛军逃兵。

    开始只有七人,到如今一万余人,池一刀变成了池大帅。

    从此没有人敢再直呼他池一刀了。

第843章 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池一刀麾下大军成份很杂。

    有农夫,有商人,有手工者,也有地痞波皮。

    但更多的是从尉迟恭、李慎、周道务那逃跑的士兵。

    池一刀但凡遇上这些逃兵,就问一句话,“归不归顺?”

    归顺者留下,不归顺者杀。

    简单、粗暴有效率。

    如同池一刀这人一般。

    按池一刀的说法,西南烂成这样,这些当兵的都该去死。

    让你们活着将功赎罪,便是我池大帅仁慈。

    麾下人多了。

    武器也精良。

    有弓弩,有横刀,也有陌刀。

    这世间,但凡唐军陌刀阵一出,人马皆成碎肉,必所向披靡。

    陌刀可是好玩意。

    因为它重。

    一把陌刀费老多的铁了,而且是精铁。

    一把陌刀,可以打造数把横刀。

    要不是没那打铁的本事,加上时间急。

    池一刀肯定下令融了陌刀,打些横刀出来。

    所谓持陌刀之军必为精锐。

    尉迟恭带来的可是大唐皇家羽林。

    皇家羽林虽然战力称不上精锐,但却代表着皇家的颜面。

    装备些陌刀,也在常理之中。

    只是陌刀太少,寻觅、收扰起来才一百二十七把。

    所以,权衡之下。

    池一刀将这一百二十七把陌刀组建了陌刀营,号称五百陌刀营。

    又将一千多弓弩,编成了弓弩营。

    然后将剩下的人中,矮挫中选高个,组建了一个刀盾营,号称五千刀盾营。

    这刀盾营与寻常刀盾营有所不同。

    有刀,但种类比较复杂。

    譬如菜刀、柴刀、杀猪刀,甚至连剪刀都有,虽然小了点,但好歹也是刀嘛。

    都说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自然,能杀人的就是好刀。

    当然了,其中也有横刀,只是数目不太多罢了。

    至于盾嘛,除了逃兵手中带来的唐军制式盾,剩下的倒基本上都是统一的盾。

    这世道虽然艰辛,可谁家还没个灶上用的锅盖啊?

    最后被选拔下来的人,池一刀将他们全部归入长枪营。

    人手一杆一丈长枪,威风、气派、高大上。

    这长枪全部是统一制式,愣是将茂州的竹林全部祸害光了。

    削竹为枪,厉害啊!

    之后,池一刀还不满意,他从某私塾拽来一个教书先生,任命为军师。

    人才啊!目不识丁的池屠夫,手掌万兵之余,居然还能想到设个军师。

    先不说那军师称不称职。

    就说池屠夫这胸襟,那是广阔得没边了。

    目光之远,所图之甚,叹为观之,令人拍案叫绝!

    有人便有底气。

    有底气便有了胆气。

    有了胆气就会痒,发痒。

    心痒!

    手痒痒!

    混身都痒!

    以至于每个毛孔都在痒。

    茂州周边,基本上被池一刀搞定了。

    可谓兵锋所至,莫有不从。

    万人在手,谁敢争锋。

    于是,池一刀的目光都投向东边,那里有二十多万的党项、吐蕃大军在围攻大散关。

    这世间总有那么些人,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是鸡蛋,也从不认为敌人是石头。

    他们也从不缺少拿鸡蛋碰石头的勇气,或者说是豪气。

    按他们的说法,就算是鸡蛋撞石头,也要甩你一脸蛋清,糊你一脸蛋黄。你如果难受了,拿手一抹,那就是混蛋。

    那一天,池一刀登高,大手一挥,扯着嗓子一呼:“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大军随即开拔,奔大散关而去。

    可怜的池一刀,竟不知道,这句话喊得实在是不合时宜,也不合规矩。

    就凭这句话,大概就能让他死上好几回了。

    可现在的池一刀,不,是池大帅,他有人有胆有勇气。

    于是,三战三捷。

    愣是将党项和吐蕃大军的外围,清扫个干净。

    啃掉了外面的皮,那么里面便是肉和核了。

    肉鲜美,但核,太硬!

    党项、吐蕃联军主帅对池一刀的态度,也从嗤之以鼻,变成全力以赴。

    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无从考证。

    但此时,他们将这支杂牌军当成了劲敌,终于正眼相对了。

    联军开始调动主力,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既然你们吵杂,那么我就来辗碎你们!

    其实这时候,池大帅完全可以撤退。

    见好就收!

    联军不可能派出主力部队去追击,因为他们的目标一直是大散关,一直是长安。

    可池大帅,却不这么想,也不这么干。

    就说这池大帅目不识丁吧,还愣把自己当名将、猛将了,还以为自己是猛张飞,一喝便可退十万兵。

    他哪懂战法、阵法,哪懂什么见好就收。

    三战三捷让他热血上脑,混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几斤几两,吃几碗饭了。

    他想得很简单,既然老子能赢你三次,那就赢你到底。

    大战不知道是怎么打起来的。

    也说不清楚是联军先发起的进攻,还是池大帅先发起的进攻。

    大战就这么糊里糊涂地开始了。

    开始的糊里糊涂,结束得却是惊心动魄。

    一战之后,池大帅麾下大军,

    没有奇迹、也没有悬念。

    一战尽没!

    。

    从池大帅三战三捷时起,韩威和李沂就站在大散关城楼上俯瞰这个战场。

    登高望远,一览无疑。

    三战三捷,并不可喜。

    以有备对无防,以众击寡。

    胜,是为常理。

    李沂率五万神策卫到达大散关,只是振奋了守军士气,对战局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因为敌我双方相距太近。

    而大散关地形险要,无法同时铺开大规模兵力对决。

    就算如今唐军有了足够的兵力发起反击,也无法顺利出关隘布阵。

    一旦在开关隘城门时,敌人趁机发起总攻,后果便不堪设想。

    既然守住关隘不成问题,谁敢出奇兵冒失大散关的风险?

    连李沂也不敢行险。

    所以,只有等待。

    城楼上看风景,便是等待,等待战机。

    韩威和李沂从一开始就不看好池一刀这支杂兵。

    当然,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对局势很适用。

    况且至少池一刀是唐人。

    是唐人,就够了。

    韩威和李沂也盼着池一刀能战出奇迹。

    三战三捷,韩威和李沂也为池一刀高兴。

    甚至韩威和李沂都认为该为池一刀向朝廷请功。

    只是这显然对改变战局,确实没有多大的关系。

第844章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但今天,韩威和李沂发现不对劲了。

    党项和吐蕃的主力开始调动。

    二人惊愕地对视一眼,然后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相同的惊愕。

    蚂蚁啃痛了大象,鸡蛋真的砸疼了石头。

    党项、吐蕃联军的主力调动了。

    这便是奇迹!

    调动就是变化,变化就有破绽,有破绽就是战机。

    不用多说一句话,韩威和李沂就不约而同地冲下城楼。

    开门!出兵!

    枕戈待旦,憋了十数天的将士终于可以大喝一声,倾泄出心中的郁闷了。

    唐军铁骑如一束铁流,率先泄洪般涌出关隘,然后再向西扩散开去。

    马踏连营。

    所向披靡!

    当李沂扶起池一刀时,池一刀已经不行了。

    历经数月,拉起了一支上万人的队伍,在大散关以西,以一万对十数万,一战尽没。

    乌乎哀哉,可气、可恨、可叹悲壮至斯!

    池一刀身中三箭,并不致命。

    致命的是,他的右臂被齐肩砍断。

    血流得太久了,药石无医。

    在回光返照之时,他对李沂说了一句话,“告告诉皇帝老儿,我叫池一刀。”

    可怜池大帅到临死,竟不知道当今天子就不是个老儿,只有十八岁。

    如果池一刀娶妻早,儿子也是那般大。

    李沂默默地将池一刀放下,与韩威长揖倒地。

    为他的勇气,为他的血性,更为他是唐人!

    三个月之后,当李沂的请功折子递进兵部,内阁却将池一刀的名字划去。

    因为池一刀大逆不道,不该当众喊出谋逆之言。

    大唐风气还算宽松,一般不以言获罪。

    这话如果寻常百姓喊了,官府倒也不会去追究,只当他是个白痴也就是了。

    可池一刀对着一万大军喊了,这就是谋逆。

    就凭这句大逆不道的话,按唐律,该诛。

    朝廷不追究他,已经是仁慈。

    李沂大怒之下,持折子闯入禁内。

    当晚,李沂折子发还内阁,皇帝批示十六字“言者无罪,瑕不掩瑜。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次日,朝廷诏令:茂州有义士池一刀者,侠肝义胆、战功卓著为彰其功,追汶山县公,赠神机卫将军。汶山南立七尺碑,供万人景仰。

    。

    此战完胜。

    唐军如破竹之势,扫荡了大散关外党项、吐蕃联军。

    敌军在慌乱之下,只能溃退。

    一应粮草补给尽皆抛弃。

    在李沂的疯狂追击之下。

    这一退,直接就退到了战争开始之地——松州。

    联军损兵已经达到三成。

    但主力依然还有一战之力。

    加上李沂追兵,兵锋气势已弱,从大散关出兵时,事发突然,准备并不充足。

    如今狂追,收复失地,后面补给短时间就跟不上了。

    李沂只能在松州外扎营,等待援军和补给的到来。

    但就算如此,战功足以记入史册。

    这场突如其来的胜利,让大唐有了喘息的时间。

    三面皆敌、兵临城下,一直压得大唐无法喘息。

    把战场向西推至松州,大唐就有了足够的腾挪空间和时间。

    而联军在损失了七、八万人和所有的粮草辎重后,士气低落,短时间内也没有了再向东发起攻击的能力。

    西南战局短时间内,就这么陷入了僵局。

    。

    西南战局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西北战场。

    经过二个多月的鏖战,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

    二十四门火炮,让朱邪克勒的中军不敢前行一步,他开始怀疑这场大战的胜负结局。

    西南方向吐蕃、党项联军的溃败,令朱邪克勒彻底丧失了信心。他很清楚,一旦吐蕃、党项联军守不住松州,那西南的局势就会扭转。

    大唐将能抽调些兵力北上,那时,凉州唐军将会发起反击。

    朱邪克勒这人很干脆,能打就打,不能打绝不恋战。

    他当天就派使者至凉州城下,请求停战议和。

    李大亮和李师因此松了口气,三面开战,国力消耗太大。

    朝廷已经无力招架,不管是国库还是内帑,都已经见底。

    于是,双方都同意暂时休战。

    由突厥派使者前往长安,商议如何谈判解决西北战事的一应事宜。

    。

    内阁、军机处十多个大臣齐聚甘露殿。

    他们脸色凝重,都在看着李沐。

    等待着李沐做出最后的决定。

    大唐虽然国力强大,但还没有大到可以三面开战,同时进行三场大战事的地步。

    那么就得在三个方向中,有所选择。

    按内阁、军机处的意思,需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