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龙惊唐- 第3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是,联军后方开始不稳。

    而尉迟恭、李慎、周道务已经很难指挥得动麾下军队了。

    军心已散,队伍不好带了。

    三支军队合拢在一起,已经不足三万人。

    不用说作战,连防御能力也已经丧失。

    吐蕃人、党项人已经看不起这三支军队,让他们留在后面守护粮食,剿灭民军。

    可这连这一点,三人也做不到了。

    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或许举兵易帜,不是个好主意。

    。

    真正在与西南军团打得不可开交的是吐蕃和党项大军。

    二者在大散关会合之后,有了向大散关进攻的实力和勇气。

    十多天的轮战,大散关还在唐军手里。

    可战况的血腥已经到了难以语言的程度。

    百丈城墙上,已经找不出没有伤痕的地方了。

    六丈高的城楼下,尸体已经堆积到了二、三丈高。

    几乎掩盖住城门。

    可联军依旧在发疯似的进攻,唐军依旧在咬着牙抵抗。

    韩威甚至已经做好了殉国的准备。

    如果不是迅速到来的四万禁军援兵,党项和吐蕃联军很有可能真得攻下大散关。

    这也是联军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第830章 杀尉迟者李恪() 
ps:感谢书友“hugo”、“南川小人物”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从四万援兵到达之后,大散关就彻底安全了。

    倒不是说四万禁军有多么了不起的战斗力。

    而是联军的大后方,突然间乱了。

    四万禁军的到来,正好是这个局势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在许多年后,大唐史官们一直有争执。

    有的说,是蜀王李恪的临阵倒戈,扭转了西南战局。或者说,是李恪的反戈一击,彻底使得联军丧失了稳定的后方。

    也有的说,李恪只是竖起了一面旗帜,真正扭转西南战局的,是无数的民间抵抗势力,正是由于他们坚韧顽强的抵抗,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才迫使联军无法对大散关发起全力总攻。

    两种说法,各有证据、各有道理。

    李恪确实在西南战场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一笔。

    在松州至大散关这一路十数州之地,民军声势逐渐壮大之际。

    李恪举兵了。

    他举兵伐唐,一万五千人离开安州东进。

    与尉迟恭部相遇之际,他却临阵倒戈,向尉迟恭部骤然发起了突击。

    迅速击溃了尉迟恭此时已经不足一万的羽林军。

    战斗结束之后,李恪收留了溃败的禁军,一日之内,李恪麾下有了二万二千人。

    此时,尉迟恭的双目圆睁,面色狰狞。

    他的眼睛直直地瞪着李恪。

    怎么抚,都不肯闭上。

    因为他正被李恪的右手拎着。

    拎得自然不是身体,而是尉迟恭的人头。

    刘范双手张着口袋,在李沐马前躬身,道:“恭喜都督,有了尉迟恭的人头,都督重新封王已无阻碍。”

    李恪将人头往口袋中一丢道:“尉迟恭的人头,只能让本都督进入朝堂,真要站稳,恐怕还须另外一个人头。”

    刘范问道:“何人?”

    李恪将手往马背上擦了擦,垂下狭长的眼睑,抿了抿他那薄薄的嘴唇道:“本都督的好弟弟,李慎。”

    。

    凉州。

    姑臧城。

    大唐三大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西北重镇。

    李大亮守不住甘州,只能退守凉州。

    然凉州是南下最后一道屏障,再无可退。

    既然退无可退,便只能固守。

    八万对三十万,李大亮就算是神仙,也无法胜之。

    可李大亮决定固守凉州。

    不为别的,就为身后中原大地。

    李大亮无畏无惧。

    凉州乃雄城,易守难攻,是为无惧。

    大唐人口众多,仅长安城,一户抽一丁,可得百万军,是为无畏。

    无畏无惧,便可死战。

    李大亮不顾将领劝谏,赶在突厥到达之前,向姑臧城外派出了两支奇兵。

    二万骑兵。

    东、西各一。

    不为杀敌,只为拢敌、袭敌。

    一支一万人的骑兵,不求决战,只求袭扰。

    便可动若脱兔,敌军想要歼灭,除非数倍,甚至十倍之人进行包抄围剿。

    可如果真这么干了,那么突厥主力进攻凉州的时间就会被拖延。

    这便是李大亮的目的。

    事无不可对人言,李大亮不怕被朱邪克勒知道他的目的。

    所以,此计为阳谋。

    两支孤军陷入敌军重围,九死一生,绝无幸存之理。

    然,李大亮认为值得。

    慈不掌兵,这道理二十年前,李大亮就懂。

    以二万将士的性命为大唐换得十天半月的应对时间,值!

    送大军出城的那天,李大亮与将士们拜别。

    跪而磕首,是为拜别。

    受某一拜,安心上路。

    二万将士虎目淌泪,跪拜还礼。

    向南叩首,与国诀别。

    愿大唐永存!

    萧瑟古道风,铿锵汉儿郎。

    毅然北向,再无归期。

    。

    都说最了解自己的永远是敌人,这话他娘的太有道理了。

    双方在西北对峙相伴这么多年,朱邪克勒太了解李大亮了。

    自然能看明白李大亮派出这两支骑兵的用意。

    光天化日之下,如此规模的两支军队出凉州城,就算是瞎子也知道了。

    但,这是阳谋。

    知道是一回事,如何应对是另一回事。

    所以,朱邪克勒避无可避。

    既然不能避,那么只有应对。

    如何应对?

    朱邪克勒停下大军前进的脚步,派出两部东西各八万大军,围剿这两支孤军。

    既然我敢来,便不惧你任何手段。

    朱邪克勒记得李沐曾经在凉州说过的一句话——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阴谋诡计都是徒劳的。

    对此话,朱邪克勒奉为金科玉律,谨记且坚信不疑。

    所以,他要用实力辗碎这两只不安份的苍蝇,然后再堂堂正正地击破姑臧城,挥师南下。

    告诉李沐,自己已经将他说过话,融汇贯通到了极致。

    朱邪克勒不担心时间。

    据可靠的线报,大唐东北战局未了,西南更是一片糜烂。

    而长安,很可能生变,继而乱成一团粥。

    就算给李沐再多的时间,也无法从这一团烂泥沼中翻过身来。

    而自己不过是帮助兄弟,去收拾这个烂摊子。

    唐人为何要拒绝?

    如何拒绝?

    怎敢拒绝?

    朱邪克勒摇摇头,马鞭指向南方,“他们怎敢拒绝我的好意?”

    。

    七日后,孤军深入的东路唐骑,被数倍于己的突厥骑兵围堵在猪野。

    猪野,姑臧城东北三百里的一个浅水塘,名字很难听,至少不甚入耳。

    但在荒漠,却是一汪希望,一处生机。

    可依旧拯救不了被围困的唐军。

    两日一夜的血战,唐骑全军尽没,无一人被俘,无一人投降。

    涓涓血流汇入水泽,染红了猪壄泽,红色历经数月不退。

    又三日,另外一支唐军骑兵也没有摆脱噩运,被突厥大军围堵在姑臧城西约四百里的林中。

    同样全军尽没,一万将士皆殉国,无一人被俘,无一人投降。

    突厥主力面前,再无任何阻挡者。

    朱邪克勒由此率大军兵临姑臧城下。

    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城战。

    三面攻城,姑臧城危急!大唐危急!

    仅仅三天时间。

    城内六万守军伤亡过半。

    突厥人的疯狂点燃了守军的疯狂。

    双方都在疯狂的燃烧生命。

    战争,本就是疯狂的。

    但李大亮的拖延确实起到了效果。

    二万唐骑阻滞了突厥大军十天的时间,让李师能率三万神机卫及时赶到姑臧城。

    三万援兵,杯水车薪。

    但却给了守军极大的士气,给了他们必胜的信心。

第831章 勇者无泪() 
唐有直道,既然第一支援兵到了,第二支还会远吗?

    况且,三万神机卫,可当十万兵。

    这是大唐人人知道的谚语。

    李师的到来,让李大亮松了一口气。

    李大亮是最早接触到天雷的大唐将领,当年与李沐对吐谷浑一战,见识了天雷的威力,便把天雷奉为战场神器。

    当他看到李师带来的二十四门火炮后,便彻底放松下来了。

    二十四门火炮,这是江南历经两年,日夜冶炼的成果。

    李沐奉行大炮主义,推崇炮火覆盖。

    所以在他的影响下,神机卫将领对火炮的运用,都遵行集中使用原则。

    李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远、中、近的火力覆盖。

    当然,这个时代,这远中近的定义是,五里之外、三里、一里以内。

    可就算如此之近,对付突厥攻城,也已经足矣。

    姑臧城,稳如泰山!

    。

    月黑风高,杀人夜!

    房玄龄很着急。

    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他无法见到李世民,虽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既然无力阻止,只能劝谏李沐。

    他之前数次向李沐进谏,需要在宫城留有驻守军队,以防万一,却被李沐断然拒绝。

    房玄龄是真担心,担心大唐朝野动荡,国柞崩倾。

    这不是因为房玄龄转变,开始忠诚于李沐,为李沐考虑。

    而是为了李道宗临行前,那一拜。

    这一拜,令房玄龄深感肩头之重。

    房玄龄在不断反思,在自问,何为国士?

    士之才德盖一国,可谓国士!

    房玄龄明白,此时长安任何风吹草动,社稷危矣,大唐危矣。

    今夜,房玄龄心神极为不宁。

    于是,他进宫,打算以死相谏,宫城必须留禁军防守,哪怕是长安城中刚招募的新兵,也可了胜于无。

    可房玄龄到了承天门,却发现自己进不去了。

    此时尚未到夜禁之时。

    房玄龄站在朝堂数十年,前后三朝,出入禁中,是为常事。

    不说守门士兵个个认识他,守门将总该认识他吧?

    可今日,房玄龄进不去了。

    进不去,那就不进。

    想传话通禀,却亦不得。

    房玄龄依稀之中,在守门将士人群中看见了一张熟悉的脸。

    纥干承基。

    此人出身是个死士,后被派往李承乾身边做卫士。

    当年李承乾因于志宁弹劾,便派张思政、纥干承基行刺过于志宁。

    之后,李承乾还曾令纥干承基率豢养死士密谋刺杀李泰。

    可皆不知是何原因,两次皆未成功。

    纥干承基已经活跃在长安二十年了,但就算房玄龄也难窥其真貌。

    只知道,此人身后一直有李承乾、长孙无忌的身影,但现在,李承乾、长孙无忌已经身故,纥干承基突然现身在城楼上,这让房玄龄心中震惊。

    而在这一刻,房玄龄突然醒悟到,纥干承基身后另有一人身影。

    只有他才能一次次化解危局,也只有他才能真正驱使纥干承基。

    想到这些,房玄龄心中震动。

    大变在即。

    房玄龄没有迟疑,赶紧令随从转身即走。

    离开朱雀门之后,马车转向卫国公府。

    。

    白山黑水之间。

    向下俯瞰。

    一队数千人的骑兵,就如同一堆蚂蚁。

    周围数十里外,有着数倍的敌军,渐渐地向这支骑兵包围而来。

    急驰的马蹄,卷起蓬蓬雪雾。

    马上的骑士,早已摇摇欲坠。

    二十余天的追击,此时的唐骑,已经如同强弩之末,难穿缟素。

    苏定方明白,今日便是最后一日。

    他抬手示意,停止前进。

    目的已经达到,目标早已超过。

    能追击二十余天,这对苏定方来说,就是大胜。

    既是最后一日,那么就不再需要遮掩。

    面对着远方越来越近的强敌,苏定方无惧。

    他心中唯一遗憾的,就是无法带面前这支骑兵,回归大唐。

    “吃点吧。”

    苏定方的命令。

    将士们解开将自己与战马绑在一起的绳索,晃动着疲惫的身躯,从马上滚落下来。

    开始吃雪。

    干粮三天前就吃完了。

    有些士兵,一滚落下马,就不再苏醒。

    二十多天来,没有战斗。

    只有追击。

    就算面对面遇上敌军掉队的溃兵,将士们也对之视若未见。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撵着敌军主力,一直向北,向北,一直向北。

    苏定方笑了。

    开怀大笑。

    虽然干涩,却很开心。

    他打过很多胜仗,从没有象今天这般开心。

    五千骑兵,撵着十几万敌军,追逐了三千里地。

    这世间,还有谁能做到?

    谁敢做?

    笑声中,苏定方的眼角有些湿润,却无眼泪落下。

    无泪胜有泪。

    将士们默默地吃着雪,给嬉皮再也不能起身的同袍掩盖上雪。

    他们已经没有气力去挖坑,就算有力气,也不想浪费在这件事情上。

    因为,他们更愿意拼尽最后一丝残力,多杀一个敌人。

    喘息了一柱香的时间。

    苏定方被亲卫们挽扶着,重新回到马背上,然后由亲卫用绳索将自己固定。

    将士们纷纷上马,动作不再整齐。

    一向治军严厉的苏定方,也不再对此苛求。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此去,无回。

    “儿郎们,大唐在南,本帅现在带你们回家!”

    不再战,只有突围。

    将士们不甘心,因为他们知道,此去无回。

    与其将体力浪费在突围这个毫无胜算的事情上,还不如将最后一丝力气,倾泄在敌人身上。

    杀一个够本,杀一双赚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