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龙惊唐- 第3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道宗犹豫一下道:“秦王倒没有加害侄女,否则元吉另外五女和三位长公主都不可能活到现在。”

    “那是为何?”

    “哎杨氏入宫,陛下难道不知吗?”李道宗艰难地答道。

    李沐突然领悟到,这杨妃就是杨妃,李明的母亲。

    呃李沐有种恶心想吐的感觉。

    李道宗道:“杨妃入宫,其余五女已经长大,可文成却才两岁。臣说起来也是文成的堂叔,于是进宫陈请,获准之后,留在臣家中抚养她长大,直到吐蕃前来请婚。”

    李沐突然讥讽道:“所以王叔就将这没家的女子送于外族?”

    李道宗突然怒道:“臣没有适龄的女儿,这十五年,臣视文臣为己出。”

    李沐一怔,忙道:“朕失言了,王叔千万不要生气。”

    李道宗也一愣,揖身道:“臣失礼了。”

    “王叔言重了,要说失礼,也是朕先失礼。王叔快坐,继续说于朕听。”

    李道宗长吁了一口气,“朝堂上一直不同意与吐蕃联姻,秦王也不肯。只是吐蕃连年犯边,令边疆不宁,每次大唐出兵,吐蕃就退,可唐军一撤,它又来犯边。劳命伤财不说,边界百姓是苦不堪言,没奈何之下,朝堂只能选择息事宁人,这才有了文成远嫁之事。”

    “秦王自然是舍不得公主远嫁的,便只能从宗室女子中寻找。而臣膝下除文成之外,没有别的适龄女子,而秦王是知道内情的,自然是想都不用想,就指定了文成。臣千般不舍,奈何无济于事,只能恳请秦王允准,由臣亲自送文成出嫁。”

    说到此处,李道宗哭了。

    李沐明白了,轻叹道:“朕错怪王叔了。”

    “可怜李媗,才十七岁就远嫁吐蕃哎,臣无能啊。”

    李沐摇摇头道:“既然朝堂都有了决议,不选她,自然还有别的宗室之女,换谁都可怜王叔不必介怀,这就是命。”

    李道宗抹了把泪道:“陛下问起文成,莫非是想?”

    李沐点点头道:“正是。王叔也知道,如今长安兵力空虚,若真吐蕃来袭,局势很是堪忧。”

    “可她一介弱女子,又能做什么?”

    “她不是弱女子。”李沐的眼睛里有一抹寒光,“她是大唐公主。”

    大唐公主!

    李道宗似乎有些懂了。

    正因为懂,他才伤心。

    因为伤心,所以痛哭。

    哭因痛,才见悲。

    “你究竟想让她做什么?”

    李沐的眼睛中一片平静。

    死一样的平静。

    “我要松赞干布死。”

    一语出,天地为之惊。

    李道宗惊愕了,吐蕃不是党项,也不是吐谷浑。

    吐蕃有着辽阔的疆土,有着数百万子民,有着数十万可以招之即来的控弦之士。

    “大唐与吐蕃以姻联盟,陛下三思。”

    “三思?王叔啊,人家都打到咱家门口了,你还朕三思?”

    “可毕竟还在家门口啊,陛下。”

    “未得主人邀请,就算过门而不入,也是恶客。”李沐轻哼道,“朕无法忍受朕的胳肢窝天天竖着把匕首。况且,与吐蕃联姻的是李世民,吐蕃人看来也只认李世民。既然如此,那朕只能打服它。”

    “如果打不服它,那朕就灭了它。”

    打不服,

    就灭了它!

    李沐的声音不大,却在甘露殿的空旷中回响。

    李道宗确实有些悲痛了。

    他是军机大臣,太清楚如今的局势了。

    长安兵力空虚,仅有八万军队,灭吐蕃?谈何容易。

    自保都无瑕啊。

    李道宗一直认为李沐的军制改革太过激进,如果没有突然裁撤府兵之举,那么如今尉迟恭等密谋造反、吐蕃来犯,西疆便有兵来征发。

    如果禁军不被裁撤,那么长安城中就有可调之兵,不管是东北战,还是如今西疆战事,都不至于象现在这么被动。

    “陛下,东北战事正紧,若两线开战,长安危矣。”

    李沐缓缓起身,来到殿门前,看着殿外天空,“朕今日已经派人令李沂回师,有苏定方在,固守应该不会太难,东北战事先停停吧。只是大军撤回需要时间,怕是来不及了。”

    李道宗更加惊愕,李沐竟绕过军机处,直接向东北大军下令。

    这这太不把军机处当军机处了吧?

    沐突然回头,看着李道宗,“王叔心里想必是在埋怨朕,为何那么激进,非要在今年全部裁撤各地府兵和京城禁军吧?”

    “臣臣不敢。”

第824章 绝计() 
“没什么,就算你埋怨,也在常理之中,估计李靖、李勣等都在埋怨朕。其实说穿了,朕的用意无非是两个,一是打倒旧势力,二是重建新势力。其余一切都是借口。”

    李道宗明白,他早就明白,李靖、李勣心里也都明白。

    否则,李沐的军制改革不可能如此平静地被贯彻执行下去。

    一朝天子一朝臣嘛,情理之中。

    只是,如今看来,时机不对。

    原本以为所掌握的兵力足以应付东北战事,可气候等因素制约了唐军向北挺进的速度。

    唐军每战必胜,但靺鞨、室韦主力一直在与唐军绕圈子,李沐甚至怀疑,靺鞨、室韦的首领也是穿越者,否则怎么会把毛爷爷的游击战术应用得如此通透?

    敌人的主力就在唐军的视野之内,但一旦唐军发起决战,他们就凭借对地形的熟稔,消失得无影无踪。

    唐军无法不顾一切地冒险深入,只能稳扎稳打,如此进军的速度便慢了下来。

    可这些并不影响大唐的战略,真正影响战略,造成现在被动的是西疆。

    如果说李沐或者军机处没有防备尉迟恭和党项人,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确实没有应对吐蕃人突然发难的预案。

    没有人想到做为大唐盟友的吐蕃会突然对大唐发难,或者准确地说,不敢想、不愿意想、故意在回避。

    故意回避,李道宗的脑子里突然被这四个字惊到了、吓到了。

    他看向李沐,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难道李沐是在故意回避?为什么?

    看着李道宗古怪的眼神,李沐明白,李道宗猜到了。

    “有些事情,心中明白就行,还是不要说出来为好。”

    李沐冷冷的话,直接将李道宗已经到了嘴边的问题塞了回去。

    “告诉文成,松赞干布死,大唐活。松赞干布不死,大唐西南半壁江山糜烂。到时,对于吐蕃来说,她一个没有了后盾的敌国公主,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自然不用朕多说。”

    李道宗愤怒,他没有见过如此无耻的皇帝、无耻的人。

    “先不说以文成一个弱女子,杀不杀得了松赞干布,就算杀得了,你让她如何从吐蕃脱身?”

    李沐没有回答,只是静静地看着愤怒的李道宗。

    李道宗突然明白了,李沐,就根本没有想过把文成接回来。

    他是要让文成与松赞干布同归于尽。

    “你你。”

    “其实王叔心里与朕一样明白,西南为何突然会脱离朝廷的控制。尉迟恭没有能力去左右党项,党项或许会收留尉迟恭,但绝不会听从他的摆布,更不用说是吐蕃了。”

    李沐冷笑起来,“既然有人不想要这个李唐江山了,朕又有何舍不出去的?不破不立,朕大不了先退守长江,数年之后,再重振河山。朕年轻,有得是时间。”

    年轻,就是本钱!

    李道宗愣了,他听明白李沐话中的意思了,他沉默。

    “告诉文成,朕会追谥李元吉为亲王,她的兄长会被追谥为郡王。待唐军兵临逻些城,朕会派人在逻些城为她建庙立像,并迎她回长安入侍献陵,陪伴皇祖父,世享血食。”

    一言定生死。

    他人的生死。

    李道宗更体会到了李沐的无耻。

    可他无法改变,无力改变。

    既然不能改变,他便只能从命。

    当两行老泪从脸上挂下,李道宗向李沐长揖道:“臣谨遵旨。恳请陛下允臣亲自前往逻些城。”

    李沐大吃一惊,怒问道:“王叔这是在逼朕?”

    “臣不敢。”李道宗平静地看着李沐,“臣是唐人,更是宗亲。抚养文成十五年,视如己出,如今文成要远行臣虽然无法阻止,但希望能陪着她。”

    李沐的脸色有些灰暗,“王叔可知,这一去恐怕就回不来了。”

    “臣没有想忤逆陛下的意思,既然吐蕃已经有出兵之意,大唐派使团前往交涉,也在情理之中。而臣是当年送亲使,如今又忝居军机大臣,做为谈判使臣,份量想必是足够了。如此一来,既能不使吐蕃人怀疑,也能使文成有臣陪着,她便更有信心。”

    叹了口气,李道宗向李沐躬身道,“望陛下以大唐为重,臣不能再辅佐陛下了。明日,臣便奉旨前往逻些城。”

    深入吐蕃都城,就算成功,也难逃生天。

    李道宗,死定了。

    但他的话有道理,他是曾经的送亲使,吐蕃人对他想必没有敌意。

    做为谈判代表,应该是最合适不过了。

    而且文成是他抚养长大,由他来说服,也是最合适不过了。

    李沐看着李道宗,幽幽一叹,“朕是不是心太狠了?”

    李道宗没有抬头,“臣只想问陛下一句,这么做值吗?”

    李沐的眼睛中流露出一丝狠厉,“与吐蕃人突破西防相比,一切都是值得的。朕无法保证,长安能不能守住,但朕可以保证,若吐蕃真挥师东进,大唐必灭吐蕃。”

    “既然值得,那就不用多说了,臣告退。”

    看着李道宗缓缓退去,李沐突然道:“此事绝密,朕希望不会听到一丝流言蜚语。”

    “臣谨记。”

    “朕会调派三千神机卫随王叔同行。”李沐终究是不忍。

    李道宗喟叹道:“不必了。何苦再添三千冤魂呢?”

    这话没错,真到了那个时候,三千神机卫就算是天将下凡,也护不了李道宗。

    李沐沉默了一会,从案上取了一块令牌还有一页纸,递给李道宗道:“若真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持此令去找纸上所写之处,会有人为你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朕无法保证,他们能让你们脱离险境,但他们至少可以给你们提供一处藏身之所,或许能等到唐军到来。”

    这话连李沐自己都不相信,因为几乎不可能,灭吐蕃这可不是几个月的事,唐军入逻些城,或许一年、二年,或许三年五载,李道宗等不了那么久。

    李道宗先是一愣,而后恍然。

    但心中有希望,总比没希望强。

    不是吗?

第825章 山风欲来() 
司徒府,书房内。

    听了李道宗的话,房玄龄震惊了。

    不是震惊李沐的心狠和手段的下作,而是震惊吐蕃来犯背后的主使人,竟是那人。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房玄龄不明白,他想不明白那人为何要这么做。

    就算到现在,房玄龄的心里还在效忠于他。

    可在这一点上,房玄龄打死自己都不愿意去相信,那人会做出如此荒唐之事。

    勾连外族,祸害本国,这该有多荒唐啊。

    李道宗喟叹道:“本王今日来见首辅,其实已属违旨。只是本王此去,怕是无法再活着回长安,心中未了之事,还要请托于首辅。”

    房玄龄连忙应道:“江夏王但说无妨。”

    “大唐再强,也经不起如此内耗。无论如何,还望首辅以江山社稷为重。本王在这,向首辅行礼了。”

    李道宗向房玄龄郑重一礼。

    房玄龄赶紧起身还礼,他长叹道,“江夏王此托,何其沉重。老夫一生想做国士,临了却做不成。不仅做不成,还将背负卖主之恶名。承范啊,你害老夫至深啊。若能与你对换,某宁愿代你前往吐蕃一行。”

    李道宗再次揖身道:“对不住首辅了。”

    房玄龄再还礼道:“江夏王一路走好。”

    这一路,不是前往吐蕃之路。

    而是黄泉之路。

    房玄龄看着李道宗离去的背影,突然想哭。

    。

    安州城中。

    纪王李慎与李恪拥抱在一起。

    这是兄弟两人,六年来第一次相见。

    按唐律,没有旨意,藩王不得擅离封地。

    而今日,显然,李慎已经不在乎这道禁令了。

    “三哥,与我一同起兵吧!”

    李慎很自信,李恪因七年前被御史弹劾,封地由七州降至四州,虽然李恪是兄,但如今兵力不过一万五千人。

    而李慎,却有尉迟恭三万、周道务一万五千,加上自己麾下三万,足有七万五千人之多。

    而党项人的拥立,实力足以将李恪甩过几条街了。

    所以,李慎不怕李恪不答应。

    而李恪丝毫没有因为李慎言语的不敬而不快。

    “十弟起兵之邀,愚兄当然响应,只是十弟也清楚,愚兄麾下仅一万五千人,况且安州之地民少粮缺,就算响应,也助力不多。”

    李慎有些失望,他知道李恪没有说谎,李恪四州封地的实力确实不如他的十一州封地。

    不过李慎之所以来,也并非是因为一定要延揽李恪。

    他的来意很简单,那就是只要李恪不反对,站在李沐一方就行。

    这样,李慎起兵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李恪看着李慎的脸色说道:“十弟放心,愚兄虽然不能助你攻城拔寨,但维护大军后方,帮着运输粮草军械,还是力所能及的。”

    李慎闻言大喜,道:“如此就烦劳三哥了,等攻下长安,我一定将三哥的功劳禀报于父皇。到时父皇定会对三哥有重赏。”

    李恪谦逊地答道:“那就多谢十弟美言了。”

    次日,李慎离开。

    李恪静静地坐在书房内。

    长史刘范低声问道:“都督不是说要立下滔天大功献于朝廷吗?依属下之见,若是擒下李慎,献于朝廷,便是大功一件。”

    李恪轻哼道:“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