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龙惊唐- 第3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魏征出列道:“放肆。刘尚书,你敢指责陛下?”

    “臣不敢。臣是实话实说,绝无指责陛下的意思。况且,高祖建唐以来,也从未有过以言获罪之先例。”

    李沐挥挥手,示意魏征退却。

    “房乔今日来了吗?”李沐问道,他是看见房乔缩在后面,只是故意问罢了。

    房乔按官职爵位,本该在刘弘基等尚书之前。

    只是他已经三次提交辞呈,加上心中确实忐忑,所以缩在刘弘基等人后面。

    此时听见李沐询问,只能硬着头皮出列道:“臣在。”

    “你认为刘尚书说朕食言而肥,对否?”

    “臣臣以为刘尚书所言荒谬。”

    房玄龄的话引得朝中一片“嗡嗡”之声。

    刘弘基等人更是怒目而视,心想,虽说举荐房玄龄不仅仅是为了房玄龄,但总归是将房玄龄划归到他们这一边的。

    没想到房玄龄此时竟一点香火情都不念,直接就指责他们荒谬。

    这一下,群臣看房玄龄的目光变得充满了敌意。

    房玄龄心中是苦不堪言,他是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

    他自己是不怕死,可一家数十口人的生计,让他无法舍却。

    “哦?有何荒谬之处?”李沐含笑问道。

    房玄龄答道:“臣以为,陛下设立内阁,放权于内阁本是为了天下,可以说内阁人选掌控了大唐国政大权。先不说臣有罪,不能入选内阁,就说六部尚书举荐名单,也该选择四人以上,供陛下遴选才是。故臣以为六部尚书举荐之名单有些荒谬。”

    李沐点点头道:“房司徒所言有理,诸公,朕要改动一下规则,如房司徒所说,内阁的推举名单至少需要有四人可供朕遴选才是。刘尚书,你以为如何?”

    刘弘基硬着头皮回答道:“陛下所言自然是有理的,但陛下今日改变规则在后,我等举荐在前,陛下还是有食言之嫌。”

    “刘爱卿,朕何时说过要食言?正如刘爱卿所言,朕可指定一人为首辅。”

    “陛下自然是可以指定首辅,但六部举荐的人选也须入阁才是。”

    李沐微笑道:“那如果朕要指定之人与你们举荐之人相同,难道也不能更改了吗?”

    这话来得突然,甚至连一点防备都没有。

    刘弘基等人如同被雷击,瞬间石化了。

    皇帝意欲何为?指定之人与举荐之人相同?

    是萧瑀还是房玄龄?

    若是萧瑀还能说得通,若是房玄龄那就开玩笑了,这朝中谁都明白皇帝能置房玄龄于死地。

    若不是李世民拦着,房玄龄此时恐怕已经身首异处了。

    刘弘基好不容易收敛起杂乱的心情,躬身问道:“若是这种情况,自然是需要更改的,臣方才妄言,臣有罪,恳请陛下治罪。”

    李沐大度地挥挥手道:“刘尚书方才也说了,高祖建唐以来,从无以言获罪的先例,朕又怎会怪罪于卿呢。”

    “敢问陛下,指定之人与举荐之人相同指得是何人?”唐俭出列问道。

    李沐扫视了群臣,从嘴里缓缓吐出两字:“房乔。”

    房玄龄?

    虽然群臣心里已经有了猜测,可从皇帝的嘴中得到证实,还是大惊失色。

    只有如魏征、李靖等人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他们心中感慨,圣人终于成熟了。

    房玄龄更是惊到了战栗的程度,他经历过政斗,他明白如果李沐这次是迫不得已,生生将他指定为内阁首辅,那么自己的下场无疑是最悲惨的。

    除了之前被李沐所憎恨的,如今又要加上更憎恨的一笔。

    他“扑通”跪下,“臣年老德薄,不敢当如此大任,望陛下体恤,收回成命。”

    李沐淡淡一笑道:“房司徒不,房首辅谦虚了,由你为内阁第一任首辅,乃众望所归,不必再谦辞了。”

    说完,李沐没有再理会房乔,也没有让他起身,而是对群臣道:“只是房乔就任首辅一职,内阁还须一名阁臣,六部尚书再议一议,拿出人选名单出来。”

第815章 子承父职() 
魏征出列道:“户部尚书韩仲良辞任,不知陛下可有合适继任人选?”

    群臣精神一振,这户部尚书之位,可是一位两职啊,既是尚书,又是阁臣,谁不眼红?

    李沐道:“户部侍郎韩瑗任侍郎职已日久,观其才能,足以担当尚书一职,就由他继任吧。”

    群臣一听,心凉了半截。

    原来韩仲良辞去户部尚书,是为他儿子让路啊。

    不管从资历还是姻亲,皇帝既然出口,韩瑗尚书之位是坐定了。

    不过群臣也没有不服的,毕竟韩瑗确实任户部侍郎七八年了,由侍郎补尚书缺,是为常例。

    魏征应道:“臣遵旨。”

    “既然如此,诸爱卿就商议一下人选吧。”

    经过激励地争抢,最后兵部侍郎崔敦礼众望所归,幸运地成了第七个阁臣。

    李沐当即下诏,大唐内阁成立,房玄龄为首辅,萧瑀、马周、唐俭、韩瑗、刘德威、崔敦礼六人为阁臣。

    李沐交待内阁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行全国赋税改革,减免三成农税,三年后再降二成。同时在全国开始征收商税,暂定为一成半,规定同一批货,交一次税之后,凭纳税凭据通行全国,各州不得再征收。

    自此,大唐迈入了内阁执政时代。

    。

    大唐西北。

    朱邪克勒借助之前李沐送他的数万俘虏和大批缴获的军械,经过短短三年时间,已经荡平了西域十几个小国。

    早在年前,统一了西域的朱邪克勒,已经成为九姓突厥的大可汗,在碎叶河,靠近热海处,选了一片平原,设王帐,建造了碎叶城。

    他此时,已经拥有三十万控弦之士。

    听到大唐北征高句丽的消息时,朱邪克勒便已经跃跃欲试。

    只是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结束太快,甚至还来不及征发各部落大军。

    朱邪克勒只能连呼可惜。

    当大唐皇位更替,李沐登基的消息传来。

    朱邪克勒才庆幸,没有在当时南下,否则现在的局势还真不好说。

    在他看来,大唐如果没有陷入内战,他根本没有机会南下。

    李沐所掌握的那支唐军太与众不同,更关键的是李沐此人有着不输于他的狡诈。

    这一点,朱邪克勒在十年前的凉州,就深有体会。

    朱邪克勒不介意背叛二字,他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背叛中。

    而后,他也是杀死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才掌控了他的部落。

    慢慢从一个几千人的小部落,直到今天成为突厥的大可汗。

    信誉和友情,对于他来说,或许存在,但与权力来说,这根本不值得一提。

    正象朱邪克勒曾经对他的军师所说,如果有机会他能南下占领长安,他会将李沐供奉在他的王帐中,以全兄弟情义。

    朱邪克勒随即向长安派出了一支恭贺使团,携带西域大量的奇珍异宝和邦交国书。

    而反过头来,开始控制丝绸之路,对西域和大唐商人征收巨额的通关税。

    之后朱邪克勒调转战略方向,继续向西挺进,扫荡识护、罗密等小国,兵锋已至吐火罗和大食边界。

    。

    新罗国首都金城。

    金德曼看着容光涣发的堂妹,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嫉妒和不甘,然后迅速消失不见。

    她心中暗叹,恨自己不能早生十年。

    对于金德曼说,身体,是最好的外交工具,当然,对方必须是值得付出她身体之人。

    以小事大,无所不用其极。

    向中原臣服、进贡美女,这是新罗一贯的传承。

    金德曼到今日都没有嫁人,按她的话来说,她已经将她自己献给了她的国家新罗。

    这是个偏执而无私的女人,平心而论,是一个好的国王。

    但她终究是个女人。

    “如今李沐登基,成为大唐新皇,我新罗将派使团前往长安恭贺,王妹以为,新罗该送些什么礼物,才能彰显新罗与大唐间亲密的关系呢?”

    金胜曼巧笑嫣嫣,“大唐新皇此前曾私下与我讲起,他最想要的无非是东面倭国的覆没,所以,在我看来,恭贺大唐新皇登基最好的礼物,那便是新罗大军横渡海峡,登陆倭国。”

    金胜曼其实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口——自己就是最好的礼物,没有之一。

    金德曼缓缓点头,这一点她认同。

    “十五万大军已经集结完毕,大唐的五万套军械也已经交付,新征发的十万新军也已经在训练当中。那么就发兵吧。”

    “大王英明。”

    “来人,取金冠。”金德曼平静地吩咐道。

    两个侍女以双手合捧着一个一尺见方的镶金木盒来到金胜曼面前。

    “王妹,还须劳烦你率使团去中原一趟,一来恭贺大唐新皇登基,其次,寡人还想从大唐争取更多的军械和物资支持,五万套远远不够。”

    金胜曼有些吃惊,新罗金冠?

    存世仅有三顶,面前这木盒中,怕是其中一顶吧?

    心中暗惊金德曼所下的血本,金胜曼起身施礼道:“谨遵大王之命。”

    。

    大唐西域,松州。

    松州本是大唐边疆重镇。

    为防范胡族入侵,一直囤有重兵。

    当初李道彦兵败,李沐率护卫营和禁军骑兵将党项大军击溃于甘松岭以西的无名峡谷,活捉党项首领拓跋赤辞。

    后尉迟恭按李沐的设想,在无名峡谷西面出口建造了堡垒,以防范吐蕃来犯。

    后,李世民赦免了拓跋赤辞,并赐于党项人松州以西等三十二羁糜州之地,设立都督府,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并赐以国姓。

    用意无非是对党项人怀柔,并以党项人为大唐西境设置第一道防线,既挡吐蕃侵犯,又挡吐谷浑残部。

    李世民甚至将松州都赐给了党项人,下的本钱确实够大的。

    而党项人也确实感恩于大唐的宽仁,牢牢地守住了西戎州三十二羁糜州之地,可以说既保护了大唐西境,也同时护住了他们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

    这也是吐蕃数次犯边,不得其门而入,只能向大唐请婚和亲的原因之一。

    只是党项人似乎对李世民所赐国姓,没有兴趣,快十年了,无论是西戎州内部,还是与长安的公文往来,从不见拓跋氏使用“李”姓。

第816章 风云渐起() 
如今尉迟恭领三万多禁军和一批文武官员西投西戎州,让党项人内部出现了很大的分歧。

    亲唐的势力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认为,大唐新皇,且内战没有爆发,与大唐朝廷为敌,无疑是自寻死路。

    另一部分认为,李世民对党项有恩,既然尉迟恭所部代表着李世民,那么党项应该予以援手。况且,如果李世民复辟成功,那么党项便有了壮大的时机。

    而亲吐蕃的一部分认为,这正是党项弃大唐投吐蕃的最佳时机。

    拓跋赤辞更倾向于襄助李世民,因为他从心里对李沐——这个曾经在战场上生擒他的少年,有一种强烈的敌意。他更希望,能助李世民重新坐回至尊之位,只是,拓跋赤辞心里也很清楚,仅凭党项的实力,就算加上尉迟恭带来的三万多军队,想要进攻长安,胜算微乎其微。

    三种说辞代表着党项内部三种利益群体。

    但不管怎么说,尉迟恭和他所率领的军队,在西戎州受到了优待。

    党项人不但收留了他们,还提供了优厚的生活条件。

    这一天,原吏部侍郎韦挺来见尉迟恭。

    “鄂国公,如果再这么养尊处优下去,将士们的士气就会消散,那时就算国公想领兵勤王,恐怕亦是不能了。”

    “韦侍郎有何高见?”

    “本官有一计,联吐蕃,与党项合兵,挥师东进,必能襄助陛下重登大宝。”

    尉迟恭听闻此言,有些犹豫,“吐蕃对中原素有野心,恐怕引兵容易,退兵就难了。况且,如今陛下和太子都陷在长安,我等以何取信吐蕃?再有,我等仅三万多军队,三方合兵,谁为主,谁为从属?”

    “鄂国公不必忧虑,本官有一计,可为国公平添至少五万大军。如此国公麾下八万大军,足以掌控局势。”

    尉迟恭闻言大喜,问道:“何处兵马,韦侍郎快快说来。”

    韦挺撸了撸短须道:“鄂国公还记得年前,李沐以奸诈手段陷害忠良,覆没京兆韦氏,使得韦贵妃蒙难之事?”

    尉迟恭点点头道:“自然记得,可此事与兵马有何干连?”

    韦挺阴阴一笑道:“纪王李慎乃韦贵妃所出,韦贵妃离奇自尽,身为人子,焉能不恨?加上如今李沐登基,削陛下皇子王爵,勒令诸王回京,必引得诸皇子不满。此时只要有人前往稍加挑拨,必能令李慎举兵与鄂国公会合。”

    尉迟恭精神一振,道:“先生妙计。纪王李慎乃秦州都督,手中所控军队三万之众可就算如此也没有五万啊?”

    韦挺道:“鄂国公莫非忘记了韦贵妃还有所出?”

    尉迟恭摇摇头道:“韦贵妃只诞有一个皇子啊。”

    韦挺叹息道:“可韦贵妃还诞有一个公主啊,临川公主李孟姜。”

    “是,可这与先生所言五万大军有何关连?”

    “临川公主李孟姜驸马周道务,乃洮州都督,手中所握一万五千军队。”

    尉迟恭眼睛一亮,大赞道:“先生果然好计。只是纪王、周道务处派何人前往联络呢?”

    韦挺道:“周道务处,本官怕是说不上话,但有一人肯定能递得上话。也肯定愿意走这一趟。”

    “何人?”

    “定襄县主的丈夫,怀德郡王,阿史那•忠。”

    尉迟恭眼睛顿时一亮,“妙,妙。其子史暕在李沐手中吃了那么大的亏,韦贵妃又是其岳母,若由他前往,周道务定会举兵。”

    韦挺道:“至于纪王那,就由本官前去吧,本官出身京兆韦氏旁支,说起来与纪王也有些渊源,想来纪王能听得进某的话。”

    尉迟恭拱手道:“那就辛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