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咬牙点头道:“房卿言之有理,刀不磨不利,那就派玄甲军去吧。只是派多少人合适呢?”
房玄龄道:“如果派得少了,起不到制衡李沐的效果,也不利于河间郡王立下战功。可若派得多了,引起李沐的不满,由此产生内耗,反倒不美。故以臣之见,派二、三万人前往,足矣。”
李世民当场拍板道:“那就派三万玄甲军北上,由河间郡王全权指挥。”
。
在李世民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
介山城防御战已经打响了。
渊盖苏文率大军从汉州南下,到了介山城傻眼了。
人口只有几万人的介山城,从一个破落小城池,一转眼变成一个水泥钢筋堡垒。
城墙上,每隔一里地就是一个碉楼。
渊盖苏文有心撤退,你是不是是选择了强攻。
这三个小城的位置太重要了,如果任由唐军占领,汉州将永远处在唐军的兵锋之下,毫无安全可言。
他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唐军人数少,补给不利。
从三子渊男产的口中得知,唐军最多不会超过五万人。
那么,自己就可以依仗绝对的兵力优势,拖垮唐军,哪性是拼损耗,也能将唐军拖死在这三座小城中。
攻城战就这么开始了。
出乎渊盖苏文意料的是,唐军远没有渊男产所说的那般强大。
第三次试探性攻城,高句丽军就冲上了城墙。
虽然之后被密集的箭矢赶下了城墙,但箭矢是有定量的,总有射完的时候。
渊盖苏文是个战场宿将,深知这一点。
但他疑惑,唐军怎么没有使用天雷。
这些年,大唐卖给新罗不少旧式做工粗糙的天雷,新罗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使用过。
高句丽军队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明白天雷并非万能,只要应对得当,其实威力远没有想象的大。
但此时唐军只以弓弩对敌,让渊盖苏文迅速领悟到唐军在隐藏实力。
但也印证了渊男产之言,那就是城中唐军人数确实不多。
于是,连续五天,他都只派小股部队,对介山城实施不间断地攻城袭扰。
一天多的时候十几次,少则也有五六次。
这样高频率的攻城,积少成多,战损也不是个小数了,伤亡已经过万。
这让渊盖苏文有了些浮躁。
他下令,在第六日开始围城,围三阙一。
天朝上国的老套路,渊盖苏文用得很熟练。
他分兵,在介山城东、西城门各置三万大军。
用意也很明显,就是逼迫城中唐军退兵。
渊盖苏文深知唐军战力强悍,不想手中二十万大军伤亡太大,要知道,这支军队已经是高句丽在南方最后的兵力了。
可问题了,介山城中的唐军,根本不理会渊盖苏文的“好心”。
他们歌照唱,舞照跳,该杀人时绝不含糊。
这下,渊盖苏文为难了,只能继续攻城。
与前面不同的是,如今每日攻城,已经是三个方向同时进攻。
其实渊盖苏文的第六感没错。
城中唐军确实在隐藏实力。
李沐既然不想神机卫遭受大的损失,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战果。
据城固守,打反击是最好的方式。
他担心渊盖苏文会知难而退,下令隐藏实力,除了横刀和弓弩,天雷绝对不使用。
这才有了,经常被高句丽军队攻上城墙的情景出现。
可当渊盖苏文围三阙一,三面攻城时,问题出来了。
四万神机卫,两支偏师去了一万人。
白城、黑壤两城各驻守了一万人。
介山城中只有一万神机卫。
当然,李沐可以传令白城、黑壤两城大军回援,但这样肯定会惊动城外的渊盖苏文,如果他趁势派兵南下,就会抄了介山城的后路。
同时将更南边的熊津城暴露在敌人的兵锋之下。
所以,李沐的选择,就是硬抗。
既然渊盖苏文已经孤注一掷,李沐自然不能再藏拙了。
第七日,在渊盖苏文发动第一次攻城时。
李沐就下令,使用天雷和掷弹筒克敌。
毫无悬念,高句丽军队被暴风骤雨般地爆炸打懵了。
新罗人吝惜手中为数不多的天雷,哪会象神机卫这般肆无忌惮地使用?
覆盖式的,远近程的复合打击,迅速击溃了高句丽攻城部队的士气。
数万军队雪崩式的往北溃逃,搅乱了渊盖苏文的本阵。
溃兵的破坏性实在太大,他们如同大浪冲沙一般,一带走十,十带走百。
渊盖苏文亲卫队斩杀了不下于百名溃兵,也无法阻止大军的溃散。
知道事不可为,渊盖苏文只能下令撤退,撤回汉州去重整。
令人庆幸的是,介山城的唐军出城只追了二、三十里,就慢下了速度,似乎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
正当渊盖苏文暗自庆幸,躲过一劫的时候。
席君买和程名振两支偏师出现了。
恰好挡在了渊盖苏文后撤大军的正前方。
这真不能怪李沐。
相对来说,无论是席君买还是程名振,这二人的性格,李沐皆不熟悉。
李沐虽然战前有言,对此战神机卫的伤亡数设定了上限。
可将领们,领兵在外,事急从权,有着很大的自主权力。
加上二人血气方刚,被李沐勒令埋伏在河岸边数天,早就憋了一肚子的邪火。
好不容易等到了敌人回撤。
这时,哪会再顾忌到李沐此前的命令。
二人带着各自的骑兵,如下山老虎般“嗷嗷”叫着冲向了高句丽军。
可怜高句丽军此时哪还有作战的士气,在前锋骑兵被唐军骑兵迅速击溃之后,轰然溃散。
正如李沐在凉州击杀伏允时说的,沙子般堆成的军队。
第738章 有赏有罚()
不过渊盖苏文确实运气不错,他带这着残部逃出了生天。
这还是得归功于李沐,如果不是李沐事前再三叮嘱,对众将说明,不能全歼渊盖苏文的原因。
恐怕依着席君买和程名振的心性,必定要活捉渊盖苏文的。
事实上,渊盖苏文是被席君买和程名振共同放走的。
二人率军象筛子一般犁了敌军一遍,眼见着十余里外渊盖苏文率军与自己擦肩而过。
此战,高句丽军被杀者仅三千余人,伤者近万,被俘的却达到了空前的五万余人。
也就是说,渊盖苏文的二十万大军,已经折损近半。
当天晚上,介山城李沐的“官邸”中。
传出“凄厉”地喊叫声。
席君买和程名振被扒光了衣服,赤着上身,在享受着鞭笞。
当一条条血印从他们光滑的背上显露出来时。
二人的喊叫声变得更“凄厉”。
二十鞭打完,二人的背上一片血糊状。
李沐施施然靠在椅子上,接过亲卫递来的酒杯,站起身来。
“哟席大将军、程大将军,你们这是弄啥哩?”
席君买和程名振二人翻着白眼,弄啥?还不是你下令打的?
李沐道:“二位可是立有赫赫战功之人,以一万对二十万,打得渊盖苏文狼狈鼠窜,这要是报上朝廷,说不得封个郡公,至少也得是个县公吧?瞧瞧,瞧瞧,这一身血迹,来来,孤亲自动手,帮你们洗洗。”
说完,将杯中酒淋了上去,真伸手在二人背上抹了几把。
这种刺痛让二人又如杀鸡般地叫喊起来。
“殿下,殿下饶命。”
“咦,饶命,孤是不是听错了?”李沐拨弄了两下自己的耳朵。
“没没听错,殿下,末将,不,罪臣请殿下饶命。”
“知错了吗?”李沐笑眯眯地问道。
“错了,臣错了。”
“真知错了?”
“真的,真的,比真的还真。”
“错哪了?”
“我等不该贪功。”
李沐这才收起笑脸,厉声道:“贪功?你们差点坏了孤的大事,你们可知道,如果歼灭了渊盖苏文的大军,高句丽由此丧失战意,主动派使臣前往长安求和,你们想陛下答应不答应?若陛下答应,那高句丽最多还是象之前,向大唐朝贡,我军还好意思再将战争继续下去吗?”
拿着手指戳着席君买和程名振的脑袋,“动动脑子,动动脑子好吗?你们以为,孤的神机卫来此是旅游来的?你们以为孤灭不了渊盖苏文的二十万人,需要你们在孤面前显摆你们的指挥才能?”
这时,李孝恭上前劝道:“殿下,席郎将和程郎将虽然有违令之嫌,可本意也是想替殿下分忧,还请殿下息怒,给二位将军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
李沐斜了二人一眼道:“看在王叔的面子上,孤不再追究此事,下不为例。”
席君买和程名振连声谢道:“谢殿下宽宏,我等再也不敢了。”
李沐走回案前,向李孝恭道:“王叔,过来饮酒。”
“是。”李孝恭确实对李沐有些发悚,他不明白李沐怎么突然变得如此狠厉。
虽说席君买和程名振确实违令了,但结果并不差。
这当众二十鞭下去,痛倒是没什么,些许皮外伤养几日就能结痂。
可二人是带兵之将,这面子伤了,以后如何带兵?
可李孝恭不敢劝,是真不敢。
对于面前这个堂侄,李孝恭有一种难言的敬畏。
看着李沐与李孝恭二人推杯换盏,席君买和程名振傻傻地站着。
还是程名振鼓起勇气上前道:“若殿下没有别的训诫,末将先行告退了。”
李沐抬眼道:“怎么,记恨上本王了?”
程名振连忙道:“末将犯错,殿下责罚是应当之事,怎会记恨殿下。”
李沐招招手道:“那就过来一起饮酒吧,不会因为挨了几下打,就喝不了酒吧?”
程名振大喜,赶紧上前找了个空位坐下。
李沐看了一眼席君买,道:“你还要孤来请你不成?”
席君买裂嘴一乐,几步上前,抓起案上酒壶,替李沐和李孝恭斟酒。
李沐举杯道:“二位将军,孤敬你们不可不,饮完这杯酒,你们就是神机卫将军了。”
席君买和程名振闻言愣了,打完就升官?
不用说这二人了,连李孝恭也愣了,他搞不明白李沐心里在想什么。
有这么施恩的吗?
只是李孝恭嘴上却道:“还不向殿下谢恩?”
席君买和程名振这才回过神来,单膝跪地,抱拳道:“谢殿下提携之恩。”
李沐呵呵一笑道:“挨打,是你们该得的,论功行赏,也是你们该得的。在孤的帐下,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得相抵。都起来吧,记住孤的话,若再有下次,孤不打你们了,直接让你们滚出神机卫,爱上哪显摆,就上哪显摆去。”
“末将谨记殿下教诲,再不敢有下次了。”
“来,来,喝酒。”
。
李沐是真生气了。
他真怕这两个二货贪功之下,灭了渊盖苏文。
这样,他一切设想就全落空了。
到时就要率大军回京,重新回到了战前的格局。
这次北上,李沐麾下多了许多新附的将领,若不借机给他们敲敲警钟,李沐担心会出现一些不想见到的事。
所以,李沐下令对席君买和程名振施以二十下鞭刑,一是为了泄愤,更是为了警示神机卫将士,就算立下军功,如果违令,也得责罚。
接下来的日子,三城开始了更大范围的“狩猎”。
而五万多俘虏,被转运回国内。
十天之后。
李世民新调的三万玄甲军到达,随行而来的是朝廷的钦差,太子右庶子、中书舍人高季辅。
高季辅传达了朝廷对神机卫和原驻守熊津,李孝恭麾下唐军的嘉奖和赏赐。
之后,就与李孝恭离开,“窃窃私语”去了。
李沐自然不会去“偷听”,他确实为难了。
李世民这招“真毒”,神机卫四万大军,士兵连晋三级,军官晋一级,散官封了一堆。
也就是说,理论上,这四万大军都是军官,连普通士兵都是队率级的。
好在,李沐有原护卫营的经验,级别归级别,该干啥就干啥,两不相误。
第739章 李勣有点吃不消了()
次日一早。
就有战报传来。
新罗大军西路攻克北原京,东路正在对溟州展开进攻。
李沐随即下令,由李孝恭率玄甲军驻守三城,攻略东边槐壤和中原京,以图与新罗军汇合。
槐壤和中原京已经被现在三城隔断了与汉州的联系,实际上已经成了两座孤城。
但这两座城是大城,特别是中原京,号称高句丽六京之一。
还驻防着一万高句丽军队。
当然,这对于李孝恭及他的三万玄甲军而言,攻占只是时间问题。
李沐自己则率神机卫全军向汉州进发。
这个命令本来李沐并无别的用意,可听在高季辅耳朵里,就理解成了李沐与李孝恭确实不对付,这不,丢下李孝恭,自己北上捡便宜去了。
高季辅由此离开半岛,回京向李世民奏报了此事,造成了李世民对百济方面的彻底误判。
当然,这是后话。
。
渊盖苏文介山城一役战败之后。
便开始收缩兵力,固守汉州城。
神机卫沿路北上,除了一些散兵之外,没有遇上超过百人的军队。
三日之后,神机卫在汉州城南约三十里外,扎下营来。
李沐并没有下令攻城。
反而令大军挖壕垒台、构筑工事。
大有安家生息的模样。
不仅如此,接下来的日子里,源源不断地物资材料从南边运来。
一堵浓厚的水泥墙开始耸立起来。
然后是一座座军营、道路。
半个月之后,一座方圆十余里的城池就初具规模了。
渊盖苏文在汉州城墙上,新眼目睹着这一切的发生,虽然心中疑惑,但他始终不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