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已经懒得理会史暕,转身挥手道:“带走,封宅。”
。
长安城中,什么最快?
当然是小道消息。
但凡人多的地方,流言传得最快。
没过两个时辰,史暕欠皇家银行钱赖帐不还,神机卫血洗史暕宅子的谣言就满天飞了。
官员和世家一闻听,都竖起了耳朵。
纷纷派人去打探消息。
要知道,此事同样牵扯到他们的利益。
这事的结果关乎他们接下来怎么做,自然得十分关注。
内宫昭庆殿中。
韦贵妃正跪在李世民面前,梨花带雨,如杜鹃哀泣。
这个已经四十六岁的老女人,从她褶皱的面容上,还是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绝代风华的。
韦贵妃再婚之后,与李世民生下一子一女,皇十二女临川公主李孟姜,皇十子纪王李慎。
从这就能看出,李世民确实很宠幸韦贵妃。
“陛下救救妾的外孙,他只是一念之差,况且也没做什么天理不容的恶事,不过就是欠了皇家银行一些钱罢了,何至于被捉拿下狱啊。”
韦贵妃听闻此事,还是阿史那•忠派人将消息传进宫来的。
“仅仅是一些钱吗?史暕不过一个区区刚入流的太仆寺从事,竟敢向皇家银行借贷六十万贯,谁给他的胆?”
李世民此时心中烦躁,不是他拿不出六十万贯钱来,而是他敏感地体会到这一次事件,是李沐处心积虑要找回场子了。
可问题是理在李沐手上,自己如何应对呢?
堂堂大唐天子,为了一个假外孙,交钱赎人?
李世民自觉丢不起那人。
可看着眼前这个为自己诞下一男一女的韦珪,李世民又狠不下心来。
李世民回头冲袁仁国问道:“刘洎回来没有?”
袁仁国答道:“刘仆射尚未回来复命。”
李世民只能回过头来,宽慰韦贵妃道:“爱妃稍安勿躁,神机卫上门拿人,无非就是索要钱款罢了,满朝都知道史暕是爱妃的外孙,谅那李沐也不敢真加害于史暕。”
第691章 韦贵妃省亲()
ps:感谢书友“南风岚”、“幻世玖天”、“蕭競”投的月票,下午为他们加更一章,谢谢支持。
韦珪是真急了,前夫李珉早亡,就留下一女,代公主下嫁阿史那•忠之后,也仅出一子。
若史暕真有个三长两短,如何面对九泉之下的前夫啊?
韦贵妃急道:“陛下,怀德郡王递话进来,说是已经凑了点钱,先把人赎回来,至于陛下所赐的宅子,既然已经抵押给皇家银行了,就给了银行便是。”
李世民面色一沉,这可不是一座宅子的事,那宅子是朕御赐的。
如果真被没收了去,让朕的面子往哪搁?
李世民面色不虞,韦贵妃心中一想,随即明白过来,连忙请罪道:“妾情急失言,望陛下责罚。”
李世民喟叹道:“今之朝局如何,爱妃又不是不知道。李沐占据摄政王之位,把持朝政,如今史暕一事,又被他占了理去,朕倒不是舍不得花钱赎他,只是若此事传扬出去,叫朕如何面对满朝臣工?”
这话说的确实没错。
身为天子,赐出的宅子被没收,还要动用内帑赎人,这太寒碜人了。
韦贵妃心中一动,道:“恳请陛下容妾出宫回一趟娘家,以韦家之力,想来筹措出六十万贯应该不是难事,如此陛下就不用为难了。”
这里要说说韦贵妃为何有这么大口气了。
韦珪出身京兆韦氏,在前隋时,京兆韦氏、河东薛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这四姓合称“关中四姓”。
可想而知,这四个士族的能量如何了。
韦珪出身豪门,但前半生运气却不咋滴。
她的生父韦圆成早死,因无子嗣,世袭的郧国公爵位和家业被其叔韦匡伯继承。
嫁倒也算嫁得好,前夫李珉也是出身渤海李氏,乃隋朝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
当时“关中四姓”和“五姓七望”一样,皆在四姓中通婚,形成联姻政治集团。
之后,隋末大乱,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李子雄父子俱诛,家产籍没。
韦珪就成了罪官家眷,如不是看在其父韦圆成是世袭的郧国公,恐怕当时就没入官伎了。
之后,韦珪辗转流回到洛阳。
正好,那时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的王世充,城破之后,李世民李世民在城中广结名门望族,安插自己亲信,经营洛阳。
就在这期间,他迎娶韦氏姐妹,韦珪和本是王世充儿媳,也就是郑国太子妃的韦尼子(其父亲也就是继承家业的韦匡伯)。
李世民登基之后,堂姐韦珪为贵妃,堂妹韦尼子为昭容。
所以,以韦珪如今的身份,再加上堂妹昭容韦尼子这一层关系,去娘家借点钱确实应该不是问题。
李世民神色有些意动,“这倒是个办法,不过等刘洎来复命之后,再作决断吧。”
韦贵妃知道事不可急在一时,点头应道:“妾遵旨。”
李世民心中其实对刘洎此次前去说项,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他知道李沐一向对刘洎看不顺眼,本应派房玄龄或者岑文本去的。
可房玄龄推托,岑文本又生性木讷、口舌不利。
若派身份不符的官员去,难免引李沐心中不快。
所以,左思右想,还是令刘洎去了。
至少刘洎身份相配,且伶牙利齿的,说不定能说服李沐也不一定。
不一会儿,有太监来报,刘洎已经到了承庆殿。
李世民回头对韦贵妃道,“爱妃且在此等候,若事情解决也就罢了,若没解决,朕会派人知会于你,到时你便出宫一趟。”
韦贵妃应道,“妾遵旨,妾恭送圣人。”
李世民回到承庆殿,刘洎便迎了上来。
“刘爱卿,结果如何?”
“回陛下这。”刘洎欲言又止。
李世民没好气地说道:“有话快讲。”
刘洎躬身道:“臣无能,有负陛下所托。”
“这话从何讲起,莫非李沐拒绝了朕的好意?”
刘洎苦笑道:“臣其实连李沐的面都没见到,李沐只是派人传了一句话出来。”
李世民强忍着怒气,蹩眉道:“何话?”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假外孙矣。”
此话一出口,李世民暴走了,“竖立安敢欺朕,忤逆猖狂跋扈不当人子。”
也难怪李世民暴怒。
刘洎虽然没有领李世民明旨前往,但显然李沐是猜到了刘洎前去的用意,自然能猜到刘洎背后是李世民的意思。
那正常来说,你拒绝也好,不见也罢,推托人不在也就是了,给双方留个体面。
但问题是李沐偏偏令人传话出来,这表示人在啊。
人在还不见,那就等于打李世民脸了。
李世民如头公牛般在殿中横冲直撞了几圈,喘着粗气道:“刘爱卿可有应对之策?”
刘洎为难起来,这种情形他还真遇见过。
正常来说,皇帝遇到这种悖逆臣子,不该直接派兵拿下,治欺君之罪吗?
可如今,谁能拿李沐,若李世民真下了这道旨意。
恐怕南衙十二卫一半以上都不会奉旨,而八万神机卫说反就反了,到时被拿得还不知道是李沐还是。刘洎不敢往下想了。
见刘洎默不作声,李世民便知道刘洎没有主意。
回身冲着袁仁国咆哮道:“去知会韦贵妃,就说朕允她出宫。”
韦家的兴盛,有据可查,有实可考。
坊间有俚语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意思是说,城南的韦家,离天就只差尺五之数了。
这其中有两层意思,一是形容韦家的势力可以与天子相抗衡。
另一个意思是,韦家的地势高。
韦家的地势确实高。
俚语中的“韦杜”二字,说得不是韦、杜两家。
而是只有韦家,“杜”字的由来,还得从鸿固原的杜陵说起。
杜陵是汉宣帝刘询的陵墓,地势奇高,有潏、浐两河流经此地。
这就是所谓的依山傍水,属于上佳的风水宝地。
之后,建昭朝,位列三公的韦玄成,举家迁居京兆杜陵,开始繁衍生息。
渐渐形成了气候,这就是京兆韦家的由来。
李世民之所以一破洛阳就迎娶韦珪和韦尼子,结交韦家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连老杜都留有诗句对韦家称誉和标榜,“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
可想而知,韦氏的势力有多大了。
第692章 京兆韦家()
韦贵妃这些年来,从未回过洛阳娘家。
因为在她看来,韦家已经不是她的家了,而是她叔父的家。
只是这次外孙有难,李世民不愿施之援手,韦珪只能前来娘家求助。
六十万贯,对于其它人都是个恐怖的数字,可对于韦家,不过是九牛一毛。
早已有内官在韦珪到达韦府之前,知会了家主韦匡伯。
贵妃省亲,这捧场必不可少。
别的不说,单就红毯就铺设到二十里外。
韦匡伯率三子及孙子、孙女、家中女眷亲出五十里迎接,随同之人不下三千数。
韦匡伯有四子,长子韦思言、次子韦思齐、三子韦思仁,四子韦思安。
四子韦思安尚了李世民的十三女晋安公主,现任岚州刺史,来不及赶回故缺席。
所以,韦家势力更是可见一斑。
进府之后,韦珪却感到有一种难言的压抑感。
虽然今日的欢迎仪式隆重奢华、花团锦簇,可所见之人脸上的笑容,总显得是那么牵强。
饮宴之后,便是叙家常。
韦珪终究难捺心中焦虑,开口问道:“叔父,韦家可是发生了什么变故?”
韦匡伯堆笑的面容瞬间僵硬起来,他吱唔道:“都是些小事,贵妃不必劳心。”
韦贵妃追问道:“本宫不是外人,叔父有事但说无妨。”
韦匡伯被韦珪这么一追问,满脸沟壑的脸上象是骤然松懈下来。
“既然贵妃见问,老臣不得不实话实说,想必贵妃在京城在听闻过,皇家银行发布调息令之事?”
韦珪听闻惊呼道:“难道叔父也是被调息令所困扰?”
韦匡伯喟叹道:“不瞒贵妃,老臣在年前得刘相知会,从皇家银行借贷五百万贯,以三十贯的价格购入田产,不想近两个月地价暴跌,购入田产皆囤于手中,根本卖不出去。这本也无事,无非是损失几个利息钱,韦家负担得起。
可哪想到,调息令一发布,利息骤然从一成提高至五成,韦家所贷五百万贯,一个月利息就是二十多万贯,韦家所有的钱都投入置办工坊,手中本无现钱,这么一来,手头拮据,哎咦,贵妃方才话中这个也字是何意思?莫非贵妃也受了调息令所害?”
韦珪被这么一问,本来想好的话就说不出来了。
韦家自身难保,再提醒借钱的事,无疑是自讨没趣了。
韦珪心中苦涩地摇摇头,含笑道:“叔父多心了,本宫离家十余年了,尼子妹妹其间回来过一次,将家中情形说与本宫中听,本宫心里万分怀念,此次省亲只为与叔父和诸位兄弟见个面,叙叙家常罢了。”
韦匡伯人老成精了,一听韦珪的话,就猜到了韦珪心口不一。
“贵妃若真认老臣这个叔父,不妨将实情相告,如今韦家虽然拮据,可并非一无所有,或许能帮上贵妃。”
韦珪终究是心忧外孙,便实言相告,将史暕因借皇家银行钱,欠债不还被神机卫捉拿扣押的事一一与韦匡伯说了。
韦匡伯愣了好一会,才试探地问道:“如此欺君之事,圣人也不肯替贵妃做主吗?”
韦珪自然是不能说李世民坏话,“圣人也难,如今李沐把持朝政,再说皇家银行毕竟不是朝廷衙门,圣人如果拿钱去赎买史暕,君威何在?”
“这么说,圣人并非看重李沐?”
“叔父胡吣什么?陛下欲除之而后快,怎会看重他?”
韦匡伯的眼神一闪,“这样便好,这样便好!”
韦珪不解地问道:“叔父此话何意?”
韦匡伯看着韦珪眼睛,意味深长地一笑道:“本来这事不应该告诉贵妃,因为此事牵扯甚大,或许会连累到贵妃。不过此事还真少不了贵妃帮忙,老臣也就只好对贵妃说了。”
韦珪道:“叔父但说无妨。”
“如今朝堂被李沐把持,圣人有心无力,调息令之害祸及天下世家豪门,现在只有除了李沐,我等方有一丝生机。”
韦珪被惊到了,她四十几岁的人了,若是连这还听不出来,怕是白活了。
“叔父的意思是要杀李沐?”
“正是。老臣这些天已经与关中其余三姓,还有一些小士族商议妥当,准备派人进京行刺李沐,只是京城守卫甚严,上百人混入京城太过扎眼。如今正好贵妃省亲,就以护送贵妃回京的名义进城,想来不会引起李沐的怀疑。”
韦珪愣了,也怕了,这次来本是为了借钱,可没想到竟担上了这么件大事。
刺杀当朝摄政王?
韦匡伯见韦珪犹豫,突然起身跪在韦珪面前道:“贵妃,若真让李沐成事,韦家数百年的积累恐怕将毁于一旦,若贵妃还认为自己是韦家人,老臣恳请贵妃共赴时艰。如此既可帮助陛下重掌朝堂,也能救韦家和史暕于危难之中。”
韦珪有些心动了,这其中挽救韦家是一半原因,还有一半原因自然是为了这个外孙。
叔父说得有道理,如今的一切都是拜李沐所赐。
连皇帝都受制于李沐之手,除掉李沐,不仅能救韦家和史暕,还能帮到李世民。
或许长孙无垢去世之后,宫中那个一直空缺的皇后之位。
韦珪一想就想多了。
看着韦珪出神的脸色,韦匡伯咳嗽一声:“贵妃放心,只要贵妃将刺客带入京城,余下之事,老臣自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