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龙惊唐- 第3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难道是自己真做错了什么?

    还是人性本就是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吗?

    李沐没有下令去找,他知道,凭常绿云的身手,和她这些年统领狼牙卫的经历。

    除非她愿意,否则根本找不到她。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别人就更找不到她。

    这样也好,正如她初来时,突然出现,如今突然而去。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不管李沐身边发生多少不顺心的事。

    日子还是一天天过去,时间的转轮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停摆。

    调息令的影响力在持续发酵。

    各地已经哀鸿遍野。

    当然,遭受损失的是李沐的目标群体,各地世家豪族。

    手中还捏着地的百姓,除了心理上有些煎熬之外,并无实际损失。

    他们的地都是自己的口粮田和永业田,正象地价爆涨时没卖,现在暴跌时,就更不会卖了。

    并州,太原府,治所晋阳城。

    太原是太上皇李渊起兵处,乃龙兴之地。

    建国之后,数次扩建改修,其规模已经相当大了,人称北都。

    与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并称为三都或者三京。

    晋阳城城外五十里,有个村子,住着近三百余户人家。

    这样的村就算与后世比,也不算小了。

    因靠近晋阳城,这村子的人相对来说,目光更开阔些。

    此村名叫大槐村,因村口一颗三人合抱的大槐树而得名。

    村民们闲暇之时,都会聚集在大槐树下,聊聊东家长西家短,说些鸡零狗碎之事,以打发时光。

    久而久之,有心眼活泛之人便在大槐树边开设了一个小酒摊。

    供闲侃之人,有个手式。

    也好挣点小钱,养家糊口不是?

    这天,十几个人围在大槐树下正聊得起劲。

    只听见其中一人突然抬手指着右前方说道:“咦那不是张老蔫吗?喂张老蔫,你这是干啥去咧?”

    只见张老蔫大声回答道:“俺进城买地去。”

    这嗓子中气十足啊。

    “哟,张老蔫,你这算是发财了?”

    “发财可不敢说,也是托朝廷、托摄政王的福,老汉才能买到这么便宜的地。”张老汉连连摆手谦逊道,可那神气却不象有丝毫谦逊的样子。

    边上一个象是文人模样的汉子大声问道:“张老蔫,不久前还听你满村子地骂,摄政王殿下发了恶政。”

    张老汉连忙紧跑几步,上前来捂那文人的嘴,“薛秀才,不可敢乱说。老汉是个粗人,哪能知道摄政王他老人家雄图大略,阴谋诡计,还有那啥来着?反正啊,摄政王就是好。”

    这话引得一阵轰笑。

    薛秀才一把拍开张老蔫伸来的手,哈哈笑道:“哟张老蔫啊,几日不见,你还吊起文来了?这阴谋诡计可不是什么好词,还有啊,我可听说,摄政王今才舞象之年,你这老人家,恐怕按不到摄政王头上吧?”

    张老蔫这下急了,他“呸”、“呸”了两口道,“就说老汉是粗人吧,看看,连话都不会说,反正一句话,摄政王是大好人就对了。俺买地回来,还得买些香烛,天天供着他。”

    薛秀才调侃道:“我说张老蔫,人摄政王活得好好的,你供他这可是咒他啊,我提醒你啊,这可是大罪。”

    张老蔫吓得浑身一缩,连忙道:“咱说说罢了,怎会咒摄政王他老呃,呢?”

    边上有好事之人嫌不热闹,“张老蔫,听说你之前卖地卖亏了,满村子拽着喉咙骂娘。怎么,现在得瑟起来了?”

    张老蔫脸一下憋得通红,“那是小老儿眼窝子浅,不值数,不值数。”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张老蔫能生,家有三个儿子,皆已成年,是为男丁。

    以大唐律,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

    其中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这也是重男轻女思想的由来。

    按律,口分田是不能买卖的,因为人死后官府就会收回去。

    但允许永业田进行买卖。

    所以,张家有八十亩永业田能出售。

第687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 
ps:感谢书友“宋代大侠”、“南风岚”投的月票,感谢书友“legion”的打赏,下午为他们加更一章。

    之前田产价格暴涨,令手中有田之人垂涎欲滴。

    张老蔫考虑到自己和三子皆在工坊做工,收入比种田强多了。

    便有了卖地的想法。

    到田产涨到四十贯一亩的时候,张老蔫就憋不住了。

    于是,八十亩永业田一股脑的卖了出去。

    可问题是,过了十天半月,田产的价格继续“噌”“噌”地往上涨,一直涨到六七十贯一亩。

    眼睁睁地见自己卖亏了。

    这就让张老蔫心痛得撕心裂肺一般。

    可谓痛不欲生啊。

    实在憋得受不了了,张老蔫就满村子的扯着嗓子骂娘。

    凡能骂的都骂了,不能骂的也骂了。

    从皇帝、摄政王、朝廷,连同李沐颁布却未在全国施行的新政都骂了个遍。

    可世事难料,就在张老蔫后悔得直想一头撞死算了的时候,调息令颁布了。

    这下,田产价格是“咻”“咻”地往下跌啊。

    这下张老蔫不想死了,也不骂了。

    天天在家祈祷上天,让田价跌得更低一些。

    从开始祈求跌回卖出的价格,到后来祈求跌到三十贯。

    或许上天真得灵验,竟一下跌至二十贯一亩。

    这下张老蔫憋不住了,才有了今日要进城买地这一出。

    说来也怪,世事就是如此。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李沐一片好意要施行减税新政,却被张老蔫骂得狗血淋头。

    可托各地世家的福,他们将地价炒至高位,然后飞流直下三千尺,李沐却因此得到了好名声,甚至被张老蔫称为了“老人家”。

    还真别说,被张老蔫这么一鼓动。

    有着类似经历的百姓也动了心。

    他们起身招呼着张老蔫稍等,纷纷回家取钱要和张老蔫一起入晋阳城买地。

    其实买地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其中也很有讲究。

    按唐律,买地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人应占的法定数额。

    这意思就是说,一个男丁所拥有的田产不得超过永业田二十亩和口分亩八十亩。

    所以,象十亩或者二十亩的地可以在村中私下交割。

    但数量大的地产,就只能与城中世家豪族买卖。这政令其实保护了世家豪族。

    因为世家豪族门下,最不缺的就是人。

    有人就有份额嘛。

    象张老蔫这样的百姓,在各州可不是个例,而是大有人在。

    他们无意中涉足了地产炒作,从中赚取了可观的利益,成为了大唐第一批“地产商”。

    可他们不知道,一亩二十贯的价格绝不是谷底。

    他们因此也成了大唐田产市场中第一波“接盘侠”。

    好在这些百姓卖出再买入,得到了实在的利益,只是收益相对减少了,他们买入的地也是自己耕种,所以也就没太多的怨言了。

    正象张老蔫这样的百姓疯狂地购买,给了世家豪族一丝喘息的机会。

    只是百姓的购买力完全接不了世家豪族手中那么大的盘。

    仅仅几天的功夫,良田价格就直接跌破二十贯,到达了一亩十五贯的低价。

    这种恐慌,除了江南道,在大唐各州漫延。

    直至传入京城。

    京城地价危机最后爆发,不是因为京城的世家豪族之前没有抢购田产。

    恰恰相反,就城的世家豪族更见贪婪。

    京城的田产价格也是大唐所有州县中最高的。

    最高时,良田价格到达一百二十贯一亩。

    也就是说,按如今一个男丁一天二十文的工钱,不吃不喝,需要十七年才能买一亩良田。

    而现在,仅仅二十五贯就够了。

    京城之所以最后爆发,有两个原因,一是京城世家豪族的家底确实厚,二是他们一直寄希望于李世民,能阻止李沐的调息令。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象现在韩仲良所面对的难题。

    “殿下,京城之中,所有世家豪族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官员,乃至朝中大臣都割舍不开,许多借贷银行都无法按照协议进行催款。如此下去,等于是银行在为他们承担风险,还望殿下早有决断。”韩仲良言词恳切地禀告道。

    当初新政消息被李世民授意刘洎泄露出去之后。

    世家豪族手中没有那么多现钱,基本上都是以创办的工坊为抵押,向皇家银行借贷。

    如今田产价格暴跌,甚至跌到成本线下四五成了。

    说难听点,就算现在有人接盘,以现价收购,卖掉田产的钱恐怕连还银行贷款估计都危险。

    这种情况下,就会伤及世家豪族的根本了。

    所以,有些自恃势力强硬、有后台的豪族,干脆就破罐子破,认债不还了。

    在他们看来,或许熬过一阵子,等新政全国实施,就会迎来转机。

    虽然皇家银行可以向京兆府申请执行强制还款。

    可问题是自古官官相护,京兆府毕竟不是个个包青天啊。

    对百姓自然是官威风深深,可真遇到世家豪门,也就束手束脚了,谁敢、谁又真正愿意去碰那么硬的钉子?

    甚至与世家豪门同流合污者,也不在少数。

    李沐看了一眼魏征和马周,“二位有何高见啊?”

    魏征道:“敢问殿下,是否已经决定不惜与世家豪族决一生死?”

    李沐道:“但凡阻挡新政,人挡杀人,神挡杀神。”

    魏征道:“如此,臣谏言可选一、二家特别猖狂的,施以雷霆手段治之,示杀鸡儆猴之效果。如此也可防范各州世家豪族纷纷效仿。”

    马周道:“魏公所言在理,不过选的人家,还须有代表性,既要达到警示的目的,又不可牵连太广,使殿下饱受众人非议。”

    李沐点点头道:“二位言之有理,韩相可有如此人选?”

    韩仲良蹩眉一想,回答道:“说来也巧,符合殿下所说的,还真有这么一家。”

    李沐道:“说来听听。”

    韩仲良道:“原北宁州都督、右卫大将军,如今的怀德郡王,阿史那•忠。”

    李沐一怔,这名字还是头一次听见。

    照道理,阿史那•忠是为数不多的异姓郡王,要是听说过这名字,自己应该很有印象才对。

    魏征和马周听闻之后,脸色却变得古怪起来。

第688章 定襄县主() 
ps:今日有书友提醒,常绿云的离开是毒点。

    在此和尚说声抱歉,和尚笔力不够,描写时竟没有让读者感觉到这是挖坑待填。

    所以,和尚将原本下午的一章,提前更新,觉得有必要在此解释一下,这不是毒点,请书友们放心。

    已经150多万字了,此时放出毒点,还不如直接tj呢,和尚这点分寸还是有的。

    请耐心点,给和尚一些填坑的时间,谢谢书友的提醒和支持。

    。

    魏征道:“韩相,阿史那•忠素有口碑,为人谨慎清廉,怎会有认债不还的道理?恐怕是有误会,搞错了吧?”

    韩仲良呵呵一笑道:“魏公莫急,老夫还未说完呢。阿史那•忠确实为官清廉,只是对子女的教养嘛就差了些,其子太仆从事史暕伙同他人,在京畿华州兴德府郑县购得良田二百顷,其中钱款是以他家府邸和买入的田产为抵押,向皇家银行借贷六十万贯。如今田价暴跌,手中田产价格已经资不抵债,且已经三个月没有付过利息,银行已经数次派人上门催要不得,派去之人反遭辱骂,也请过京兆府代为讨要而不得。”

    魏征、马周的脸色并未好转,反而显得更古怪了。

    李沐不解道:“京城之中,竟还有这等人物?传孤令,让苏定方派出一队神机卫前去追债,若遇反抗,捉拿下狱,让其父还钱赎回咦,魏公、宾王为何这种神色?”

    见李沐询问,魏征、马周嘿嘿轻笑起来。

    还是韩仲良体谅准女婿,他道:“殿下有所不知,史暕的生母是定襄县主。”

    李沐眉头一皱道:“大唐县主多得是,若有个县主母亲就能无法无天,孤的新政还怎么推行?令苏定方照孤的意思去办吧。”

    韩仲良连忙道:“且慢。殿下稍安勿躁,容臣解释,这定襄县主李珪的母亲是韦贵妃。”

    李沐听闻一愣,大唐什么时候改规矩了?韦贵妃的儿女,那不是李世民的女儿吗?李世民的女儿怎么不是公主,是县主呢?

    “咳。”韩仲良轻咳一声,“殿下,定襄县主生父李珉,韦贵妃是李珉前夫。”

    呃李沐恍然大悟,原来了韦氏改嫁前所生,带来的拖油瓶啊。

    想必李世民爱煞了韦贵妃,对拖油瓶也爱屋及乌了,竟封了县主。

    想到此,李沐明白了魏征、马周为何神色古怪了。

    “诸位的意思是,此事牵扯到外戚,就放过了?”李沐脸色有些不虞。

    魏征道:“这倒不至于。臣只是以为,可以另选他人。毕竟史暕的生母是定襄县主,他抵押的府邸是当初阿史那•忠大婚时,陛下所赐。如果殿下封了那宅子,外面的人说起来,可能会使殿下有藐视圣上之嫌。”

    马周也劝道:“魏公所言甚是,殿下还不想与陛下撕破脸,最好还是另选他人。否则史暕一案肯定会牵连韦贵妃,从而惊动陛下。”

    李沐冷哼一声,“孤占着理呢,只要按律法行事,孤不怕任何人。先给史暕投份照会,令他三日之内还清利息,否则撤贷,没收抵押物偿债,照本王的意思去办吧。”

    李沐难得的强硬让魏征等人不再劝谏,“臣等遵命。”

    其实,李沐的意思很简单,李世民刚刚送了自己一份大礼,自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