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龙惊唐- 第3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魏征、马周、韩仲良可以说是李沐身边最得力的文臣了。

    被他们一致反对,李沐只能打退堂鼓。

    好在魏征谏言道:“殿下力图求变之心,臣能体会,不如殿下在三项之中,先选择一项进行改革,待见实效之后,再图其余。”

    马周附和道:“臣以为魏公乃老成谋国之言,殿下不如先行改革科举吧?”

    这厮真会见缝就钻,李沐没好气地冲马周翻翻白眼。

    正如魏征所言,军制改革牵涉着二百万军户。

    他们与普通百姓不同,脱离了军户,就需要象普通百姓一样,向官府交纳赋税。

    他们如今已经生活拮据,若仓促改变现状,恐怕真会引起大乱。

    而科举改革,见效甚慢。

    李沐想要的改革,并非仅仅是选官办法的改革。

    而是对选官、师资、科目等一系列的改革。

    如今大唐还不是李沐的一言堂,有李世民一派对自己虎视眈眈。

    巴不得自己犯错呢。

    这么考虑下来,也就只有农税改革一个选择了。

    至少减免农税,对于天下百姓是个福音。

    就算最后失败,也只是朝廷蒙受损失,百姓的利益不会受损。

    至少有百姓这个得益者,不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这样所遇到的阻力自然要小许多。

    所以,李沐思忖之后,说道:“既然诸位都是这意见,那就选农税改革吧。”

    马周“喔”地一声,失望地蒙脸闭眼。

    可韩仲良不乐意了,三选一,最痛苦的降临在他的头上。

    如今韩仲良重掌民部,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减免农税,那等于从他的身上割肉啊。

    “殿下且慢,殿下三思,殿下万万不可如此。”

    韩仲良有些语无伦次起来。

    “殿下容禀,农税关乎社稷,乃朝廷岁入之主流。殿下若一意孤行,那那老臣只有挂官请辞了。”

    李沐有些恼了,这摄政王的位置刚坐,不得烧上三把火啊?

    否则天下人怎么看待自己?

    再说了,这三把火哪把是为了自己享乐或者得益?

    还不是为了这江山社稷?

    没来由,连自己的心腹都百般阻拦,更何况李世民和他的那伙子人了。

    “韩相若是有苦楚,那孤就不为难你了,本王改日重新安排民部尚书人选就是。”

    李沐这句话,让魏征、马周严肃起来。

    韩仲良也闭上了嘴,倒不是他贪恋民部尚书之位,而是他明白,李沐主意已定。

    做臣子的,主公没有决断之前,可以畅所欲言。

    可一旦主公有了决断,那么愿做得做,不愿做也得拼了老命地去做。

    这点道理,韩仲良还是明白的。

    既然上了李沐的船,舵掌握在李沐手中,韩仲良只能认命。

    “殿下容臣最后说一句。”

    “讲。”

    “既然殿下已经决断减免农税,臣自当遵从。只是鉴于国库空虚,可否循序渐进,开年将三成,后一年再降二成,第三年降二成,到第四年全部减免。如此,万一有闪失,也可中途调整,不至于出大纰漏。殿下以为如何?”

    李沐有些意动,韩仲良所说之策虽然需要四年,可确实比较稳妥。

    魏征劝道:“韩相老成谋国,殿下应予采纳。”

    马周也道:“一下子减免五成或者全部赋税,等于令天下百姓一夜间得到意外之财,殿下原本是一善政,可结果恐怕事不尽如人意啊。”

    马周的话,李沐听进去了。

    确实,如果突然减免百姓所有农税,不但会引得天下大小世家豪族的剧烈反对,连百姓也会因此不知如何应对。

    口袋的钱骤然多了起来,身上的负担骤然减轻。

    这就象后世一个穷光蛋,突然因拆迁破屋,得到一笔巨资一般。

    所做的便是可劲地挥霍。

    到头来,可能连安身之所也留不下来。

    想到此处,李沐点头道:“韩相所言有理,只是四年太长,孤等不了,按韩相所说,前两年各减三成,最后一年尽免。”

    “臣等遵命。”

    说来也巧,就在李沐商议改革之事,由魏征代拟奏疏,准备进宫面圣时。

    官复原职的御前太监袁仁国来了。

    “传圣上口谕,请摄政王、御史大夫进宫,共商国事。”

    二人四目相对,千言万语,皆在这一眼中。

    李沐和魏征奉召进宫,去了承庆殿。

    殿中,李世民正站在江山万里图前沉思。

    此时的李世民对李沐,心中早已是恨之入骨。

    可对这江山万里图却是一往情深。

    这可不是李世民贪图这琉璃宝物。

    说难听点,李世民就算穷疯了,也不至于将它卖了换钱。

    所以,任何宝物对于身为天子的李世民来说,都无非是堆放在那的一堆杂物罢了。

    说来也怪,每次愤恨难平之时,李世民也就摔一两个琉璃杯出出气罢了。

    李沐送进宫的琉璃、绿茶等物,李世民没一样舍得扔。

    上次李沐提出要总揽朝政,自荐摄政王一职,李世民私下里气得就差一点砸了这江山万里图,可要紧关头,最后还是挥手作罢。

    但凡在李世民服侍的太监们都知道,将圣人逼到这份上,摄政王罪过大了去了。

第632章 欲烧三把火(三)() 
可这些个太监真见了李沐,一个个比兔子还乖,比老鼠还谨慎。

    生怕一着差失,被李沐拿了由头,落个非死即伤的下场。

    这些个太监,身处内苑之中,哪个不是察言观色的好手?

    粘上毛比猴子都精。

    这不,一见李沐进来,早已躬身行礼了。

    而房玄龄、李道宗、岑文本、刘洎四人正肃立成一排。

    李沐、魏征施礼道:“臣参见陛下。”

    见李沐到来,房玄龄四人皆躬身道:“见过摄政王。”

    李世民这才回身看了李沐一眼。

    “给摄政王赐座。”李世民话一出口,就觉得弱了自己气势,于是改口道:“殿内诸公皆赐座。”

    好嘛,早先就在的房玄龄四人心中拨凉拨凉的。

    自己站了这么长时间奏对,都没个座,如今可以坐了,却是托了李沐的福。

    四人偷偷互视一眼,三缄其口。

    好在李沐不是那种落井下石的小人,开口道:“臣奉诏而来,不知道陛下有何要事相商?”

    李世民看了一眼房玄龄。

    房玄龄道:“殿下,如今京城大乱方平,人心不稳,正该以安抚为重。正好魏御史也在,这些天来,魏御史弹劾的官员已经不下数十人,引得朝野风声鹤唳、杯弓蛇影。殿下想必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为官者说到底是人,既然是人,便有七情六欲,总会兼顾私情,故臣以为,无须纠枉过甚。”

    李沐微笑着不说话,看了一眼魏征。

    魏征上前一步道:“中书令此话差矣。官员贪脏枉法,自然该按律弹劾,否则要御史台何用?摄政王曾经说过,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臣的职责就是纠正不法、严惩贪腐,纵观这些日子臣所弹劾的人、事,哪一桩不是查有实据?如今中书令指责,臣不敢苟同。”

    李沐听了大汗,什么时候起,自己随口说的话就成了金科玉律,被臣子照本宣科了。

    魏征的话太直率,弄得房玄龄下不来台。

    房玄龄善谋,可他晚年却想明哲保身,做个好好先生。

    于是,便沉默了下来。

    见房玄龄不说话了,一向谨慎的岑文本也哑巴了。

    李道宗自然不会作那出头椽子。

    李世民左右一顾,也就刘洎了。

    刘洎人机灵,见李世民看来,都知该自己上了。

    “魏御史此话有些偏颇,御史台闻风奏事、弹劾不法没错,可万事总有个轻重缓急,如今大乱方平,又到了年关,本该一团和气,方能彰显天下承平。不知道魏御史以为如何?”

    魏征斜了一眼刘洎,论资历论功绩,这厮也敢与老夫相抗?

    于是连正眼都不瞧刘洎,“摄政王还说过,世上没有什么是一尘不染的,我们都在吸进灰尘,但不妨碍我们做的更好一些。”

    魏征三翻两次地用“摄政王说”来堵别人的嘴,这引得李世民心中不快。

    刘洎察言观色,见李世民神色不虞,心中一急,立马反诘道:“魏御史秉公执法,本官并无异议,只是不知道魏御史为何专找陛下旧臣,予以弹劾呢?”

    此话一出,李沐脸色一变。

    “放肆!”李沐大喝道,“当着诸公之面,尔敢挑拨陛下与本王的君臣关系,该当何罪?”

    魏征立即盖棺定论,“按律,当杖三十,流千里。”

    连李世民、房玄龄也面色一变,这种事,私下里谁都心知肚明。

    可不能拿到明处说啊。

    撕破了脸面,就只有狰狞和血腥了,对谁都没好处啊。

    刘洎话一出口,也察觉自己失言,连忙“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臣失言,可绝无挑拨之意,望陛下明察。”

    李世民心中暗骂一声,真是猪队友啊,没放倒魏征,倒把自己给坑进去了。

    可如今身边缺少可用之人,李世民自然不会弃刘洎于不顾。

    于是开口道:“刘相口不择言,却是无心之过,也罢,罚他停俸半年,摄政王以为如何?”

    话是询问李沐意思,可谁都明白李世民肯定要保刘洎。

    况且,此罪说大不大,李沐不过是借机摆摆官威罢了。

    “既然陛下开口赦免刘相,臣自然遵从旨意。”

    到了此时,李世民不得不自己出面了。

    “魏爱卿啊,同殿为臣,总得讲个情面,如今年关将至,何须以和为贵。弹劾贪腐之事,朕以为先缓一缓,过了年再作定夺,爱卿以为如何?”

    魏征看了一眼李沐,没办法,毕竟李世民是皇帝,他开口了,魏征硬抗不得。

    所以,只有将目光投向李沐。

    李沐趁势道:“既然陛下发话了,自然是金科玉律。不过臣今日也有一事上奏,还望陛下恩准。”

    李世民目光闪动,这想必是要讨价还价了。

    “讲。”

    “启奏陛下,臣初揽朝政,虽说经验、资历不足,可为国为民之一腔热血,不枉多让。臣深思熟虑,且与相关大臣商议之后,向陛下谏言,减免农税,造福天下兆万黎民,同时也彰显天子仁德。这是臣拟好的奏疏,请陛下和诸公过目。”

    说完取出早已拟好的奏折,递给袁仁国。

    李世民从袁仁国手中接过,粗略一看,便交由袁仁国转给房玄龄等人传阅。

    这道奏折显然是有份量的。

    凡看过这道奏折之人,皆面色凝重。

    都是浸淫朝堂数十载的老油条了,奏折上所言之事,他们都知道,甚至比一般人都清楚。

    可问题是,改革,说易行难。

    这种变化,往往带来的是血和火的洗礼。

    秦惠王车裂商鞅就是最好的例证。

    房玄龄等人看向李沐的目光都很深邃,当然,这其中含意复杂。

    讥讽李沐自不量力者有之。

    幸灾乐祸者有之。

    佩服却担忧者亦有之。

    李世民不佩服,却担忧。

    变革的念头,李世民之前也有过。

    可往往才开一个头,就半途而废了。

    不是李世民不想变革,而是阻力太大。

    大到连身为天子,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恐惧。

    利益,既得利益。

    谁会甘心将视为囊中之物的利益拱手让人?

    没有人会,除非是圣贤。

第633章 军令状() 
人皆有私心,能克制私心者,已可受世人敬重。

    而抛弃私心者,可谓圣贤。

    大公无私四个字,与变革一样,说易行难。

    所以,李世民听到李沐所言,看到奏折内容的那一刻,还真有些担忧了。

    世无英雄,徒让竖子成名。

    李沐在李世民心里,无疑是有能为的。

    可这不代表着李世民会肯定李沐的执政能力。

    恰恰相反,李世民仅从此奏折中,就否定了李沐的执政能力。

    免税?

    开玩笑,盘古开天辟地以来。

    民以食为天,朝廷若不以粮食去控制庶民,还有何能力去约束?

    粮食是百姓最为首要的生存物资。

    都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由此可见人对食物的依赖。

    有粮就有军队,就有政权。

    李世民看向李沐的眼神复杂难辩。

    “咳。”房玄龄以一声干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殿下此奏,用心良苦,确是心怀黎民,为国为民之举措。”房玄龄首先肯定了李沐的出发点,然后话风一转道,“只是国库空虚,若减免农税,殿下将以何来填补这份空额?”

    房玄龄说话有水平,也很直接。

    他与李世民考虑的有些不一样。

    李世民考虑的是统治、牧民。

    在房玄龄看来,李沐若真能将减免农税的空缺填补回来,此策倒不失造福天下之举。

    一向谨慎的岑文本此时开口道:“臣以为摄政王此奏有失考虑,列朝列代,皆有减赋之事发生,或因天灾或因人祸。可效果究竟如何,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岑文本此话引得刘洎连连点头。

    连房玄龄也微微颌首表示赞同。

    确实,各朝都有过减免赋税的举措,但仅限于某些地域遭受天灾时。

    而效果有的好,有的不好。

    毕竟是人治,除了朝廷的政令之外,还要看各地官府的执政能力和官员能力。

    还有就是各地官员的清廉程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以救灾中饱私囊的,历朝历代都不鲜见。

    李沐眉头一紧,问道:“侍中此话何意?”

    岑文本解释道:“殿下初揽朝政,有所不知。但凡朝廷有政令颁布天下,真正施为的是各州各县官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