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龙惊唐- 第2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西天取经过了八十难,就差这最后一哆嗦了。

    若真打烂长安这个大唐首都,李沐于心不忍。

    两害相权取其轻。

    李沐左思右想之后,艰难地开口道:“李帅所说,乃老成谋国之言。罢了,孤等三日,若陛下传来旨意,孤便依李帅所言,起兵勤王。”

    李靖听了长吁一口气,三日足够了,若三日李世民还没有旨意传来,恐怕十有八九被害了。

    “殿下英明。”众人皆长揖称颂。

    。

    有道是口说无凭,立字为据。

    白纸黑字才能服众。

    那边李沐等着李世民的旨意,这边李世民和房玄龄、李道宗也愁煞了如何将旨意送出去。

    已经被困承庆殿两天了,明日便是禅位大典。

    错过了今晚,怕是覆水难收了。

    因为明日李治登基之后,长孙无忌将以辅政身份,彻底控制朝政。

    李世民做为太上皇,将移居大安宫。

    很显然,李世民会被长孙无忌圈禁起来,隔离在皇城之外。

    虽然眼下长孙无忌没有限制李世民在承庆殿的行动。

    但三千叛军将承庆殿围得是严严实实。

    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还派人几个宫女,以服侍李世民的名义,待在承庆殿门口。

    君臣几人的一举一动皆在长孙无忌的监控之下。

    房玄龄、李道宗连出皇宫都不可能,莫说是传出旨意了。

    饶是象房玄龄这种善谋者,也想不出什么办法能将旨意传出宫去。

    唯一行动自由的只有李治。

    他是长孙无忌未来依仗的对象,所以,对李治,长孙无忌网开一面。

    但也仅仅是允许去东宫,而东宫也在皇城之内。

    自由活动的范围就在东宫与承庆殿,两点一线。

    就在君臣竭尽枯思之能事时,李道宗回忆起之前去嗣王府传信,常绿云以信鸽的方式向城外李沐禀报。

    可如何去嗣王府呢?

    殿中三人皆无法离开承庆殿,只能委托李治。

    李治自然是肯的,这个时候的他最希望做的,就是替李世民办事,哪怕要用性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他想以此来向父亲证明,自己是忠孝之人。

第601章 高士廉大义灭亲(加更)() 
可问题是,李治就算有心帮忙,却只能到东宫,无法出皇城。

    所以,这个办法半途夭折。

    君臣基本已经绝望了。

    就在此时,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此人便就是许国公高士廉。

    高士廉对李世民的忠诚绝非长孙无忌所能想象的。

    当初是高士廉在李世民还是唐国公次子时,就慧眼识人,将长孙无垢嫁于李世民。

    之后,在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竟以狱中囚徒数百人,至芳林门支援。

    虽然芳林门与玄武门隔着高耸的宫墙,最后没有帮上李世民的忙。

    但这种行径,已经充分说明了他对李世民的忠诚。

    这两天中,长孙无忌竭力封锁消息,可大军深夜入宫,这么大的动作,长安城中早已流言纷飞,有心人只要稍加猜测,便能窥得其中隐秘。

    高士廉不傻,自然能猜到其中因由。

    于是,赶到太尉府,拽着长孙无忌一通乱锤,将长孙无忌打得是抱头鼠窜。

    说来也怪,长孙无忌都是当爷爷的人了,见着高士廉就象老鼠见了猫一般。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比儿子都象儿子。

    只是打归打,骂归骂,要让长孙无忌改正,却是不可能。

    高士廉也深知这一点。

    于是提出进宫面圣。

    长孙无忌只能答应。

    只是派了两个人,明为护卫,实是监视。

    高士廉的到来,令李世民、房玄龄大喜。

    与李道宗不同,李世民、房玄龄知高士廉绝不会与长孙无忌同流合污。

    高士廉一见李世民便痛哭出声,拜伏在地,“陛下,臣有罪,早知长孙无忌今日会行叛逆之事,臣当日就不该收留他。”

    李世民忙上前扶起高士廉道:“许国公这是哪里话,今日放国公能来见朕,足以见忠心。朕知道,长孙无忌所行之事,与卿无关。”

    高士廉磕头如捣蒜,“只是陛下如今陷于危境,臣老矣,无法救助陛下,心中着实难安。”

    李世民向房玄龄施了个眼色。

    房玄龄上前搀扶道:“事已至此,许国公不必自责。”

    可在低头时,凑到高士廉耳边轻声道:“放国公,陛下有旨意传出宫去,还望许国公相助。”

    高士廉闻听精神一振,口中道:“臣谢陛下不罪之恩。”

    另一边却低声对房玄龄道:“陛下此时还能信任臣,臣万死难报。但有差遣,必不负圣望。”

    房玄龄搀扶起高士廉,在错身之际,将李世民早已拟好的旨意,塞入高士廉的衣襟中。

    然后在高士廉耳边道:“将此送至嗣王府,交于常绿云。”

    高士廉心中一惊,李世民的旨意竟是传给李沐的。

    李沐不是在城外意图谋反吗?

    高士廉诧异地望向李世民。

    李世民看着高士廉的眼睛,郑重地点了一下头。

    高士廉心中一叹,躬身大声道:“陛下珍重,过了明日禅让大典,臣再来探望陛下。”

    李世民喟叹道:“许国公有心了,还望卿莫要负朕。”

    高士廉鼻子一酸,愣是掉落了两颗浊泪,“臣此生绝不负陛下。”

    说完转身出宫而去。

    高士廉的身份摆在那,一路上没有叛军敢去招惹高士廉。

    连一直留意高士廉的长孙无忌,在皇城门口听了跟随高士廉的两个护卫禀报后。

    也没有对高士廉动疑心。

    高士廉坦然离开皇城,对着长孙无忌一声怒哼,上马车回了许国公府。

    许国公府在金城坊。

    由皇城回府必过布政坊。

    李世民的旨意,就在这么不经意之中,到了常绿云的手中。

    长孙无忌千防万防,没有防到自己视为父亲的高士廉,会为李世民而舍弃自己。

    常绿云迅速将旨意誊写了一遍,然后放飞了信鸽。

    。

    次日一早,长孙无忌将引领着文武百官至承庆殿外。

    恭请李世民至太庙,祭天告祖。

    李世民无不一一应允。

    之后,返回太极殿,按长孙无忌的要求,李世民将颁下罪己诏,继而禅位李治。

    此时,李世民不干了。

    “太尉,朕以何罪己?”

    长孙无忌此时笃定得很。

    自从李世民下旨限制了北衙禁军,整个长安就再无能威胁他的人了。

    看了一眼李世民,长孙无忌谦恭地说道:“回陛下,天子罪己,勿须理由,莫须有便是。臣已经为陛下拟好旨意,由内官照本宣读便是。”

    李世民摇摇头道:“朕不准。”

    长孙无忌笑了,向尉迟恭、程咬金施了个眼色。

    太极殿中,十数个金殿武士,满身披挂地涌了过去。

    站在李世民对面,手握刀柄,怒目相对。

    这种景象,就算那些已经附庸于长孙无忌的官员们,也不忍直视。

    逼宫、欺君,莫过于此。

    已经穿戴一新的李治,早已哭成了一个泪人儿。

    他挣脱拽着他的两个内侍,冲到李世民和金殿武士之间,然后转过身来。

    指着长孙无忌骂道:“长孙无忌,你敢弑君吗?”

    长孙无忌阴阴一笑,“太子殿下,若无臣,你能登上这个宝座吗?”

    李治哭道:“孤不要这皇位,你若再逼父皇,我我便死在你面前。”

    长孙无忌嘿嘿一笑,“殿下莫非不知,陛下皇子有十四人,除了三位嫡子和早薨的,还有五六人,殿下若自尽,臣还可以选李福,甚至李明承继大统。”

    李治哪斗得过长孙无忌,一时间竟对不上话来。

    房玄龄、李道宗随即站在李治身边,用身体遮住李治。

    殿中的气氛变得古怪起来。

    虽然文武百官都知道长孙无忌行了谋逆之事。

    但明面上,毕竟是李世民亲自下诏禅让的。

    许多官员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想得罪长孙无忌,而引来杀身灭门的祸事。

    可现在,李世民的拒绝和李治的对抗,将长孙无忌最后的遮羞布撕了下来。

    这显然已经不是什么禅让,而是赤果果地逼宫了。

    许多人看向长孙无忌的眼色变得不友善起来。

    毕竟读过圣贤书,有着为人的底线。

    他们只是惧怕长孙无忌而沉默,也本着得过且过苟且着。

第602章 攻城() 
可现在李世民有了明确反抗的态度,让他们不得不站出来。

    所谓君忧臣辱,君辱臣死。

    如果此时他们选择继续苟且,那么史书上会记录下他们不当人臣,丑陋的面目。

    所以,人就算再胆小懦弱,真要逼到一定的份上,也会有一时之勇。

    许多官员出列,对长孙无忌怒目而视,骂道:“太尉如此逼迫陛下和太子殿下,是要谋反吗?”

    高士廉上前几步,站在李治身边,对长孙无忌道:“太尉若要对陛下不利,先杀了老夫。”

    长孙无忌眼见形势变得不可控,知道必须将这股势头压下去,否则便会被群起攻之。

    他厉声道:“尔等敢咆哮朝堂吗?来人,将许国公、房玄龄、李道宗三人拿下。”

    尉迟恭、程咬金相互交流了一下眼神。

    然后回身走到太极殿门口,大手一挥。

    巨大的脚步声传来,一队队的士兵冲入殿中。

    这一刻,最后的面子撕破了,也就只剩下血肉和狰狞了。

    凡出列的官员皆被扭获,稍有反抗者就地斩杀。

    太极殿,这个大唐至高无上的权力所在。

    竟成了炼狱屠宰场,一时间鲜血遍地,哀呼声回荡在皇城上空,久久不得消散。

    李世民身为天子,无力阻挡这场悲剧,早已是牙龈紧咬,双目欲裂了。

    此时,殿外急报,“叛军异动,准备攻城了。”

    长孙无忌向尉迟恭、程咬金急道:“守城之事,按原定方案,就劳烦两位国公了。”

    尉迟恭、程咬金拱手道:“太尉放心,我等这就前往城门,严守死防,必不让叛军得逞。”

    。

    太阳初升,大雾尚未消散。

    沉寂数日的李勣大军出动了。

    李沐选择的主攻方向依旧是金光门。

    李勣步军十万,两翼骑兵各是三万,总共十六万暗红色战袍大军。

    战阵中的将士,密密麻麻,如同流淌的血液一般,肃穆而狰狞。

    此时,李沐的神机卫、李勣的禁军已经集结完毕。

    二十四门火炮已经揭去炮衣。

    齐齐指向金光门城楼。

    一百九十二名炮兵矗立在火炮两侧,手中燃烧着的火把,“嗞嗞”地发出响声。

    时不时有轻微的“啪啪”声响起,或许是火中有杂质爆裂开来。

    在这个时候显得格外的响亮。

    所有人都在静候着李沐的命令。

    “呜。”

    一声凄厉的号角中响起。

    炮兵手中的火把指向炮管末端的引火处。

    “嗵、嗵、嗵。”

    密集的炮声如同春雷一般,由左向右翻滚而去。

    李沐没有奢望仅凭二十四门火炮,就可以轰塌城墙的意思。

    长安城墙太坚固了。

    凭着手中这些滑膛火炮,就算轰上三天三夜,也不足以轰塌城墙。

    何况这些炮,连续发射十几次,就得停火。

    否则非炸了膛不可。

    但火炮可以震慑心神,减少战损。

    让麾下将士中的许多人,不至于无辜地死去。

    炮火激起的火光和烟尘,瞬间笼罩在整个金光门城楼。

    飞溅的木料、碎石继续杀伤着周围乃至城门下严阵以待的士兵们。

    对缺少防炮训练的守军士兵而言。

    剧烈的爆炸声如同死神的召唤,一次次激荡着士兵忐忑不安的心灵。

    恐惧在不自不觉中漫延开来。

    从接到常绿云飞鸽传书,李沐便知道命运的轮盘已经转动。

    取长安顺时应势,再无大义的阻挠。

    至于之后的事,李沐不再去想。

    “呛啷”一声,李沐拔出腰间长剑,斜指苍穹。

    身前数十名的传令骑兵,迅速向各个方向,策马飞奔。

    阶下的八名擂鼓手,开始挥舞他们手中的巨槌。

    “嘭嘭嘭嘭嘭嘭。”

    鼓点的节奏越来越密,声声捶打在所有人的心里。

    让人心脉贲胀,热血上涌。

    当鼓声响至最密集的那一刻,前军将士从嘴里迸发出一声惊天动地大喝,“哈!”

    步兵开始缓缓向前,行至一里开外,步伐越来越快。

    至城墙五里处,冲车、云梯开始抵前。

    虽然此时,神机、神策两卫掌握天雷这个攻城利器,在大唐已经不再是秘密。

    可听说和亲身体验有着本质的分别。

    当传说中的天雷落到自己的头上,本能的恐惧让士兵们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了一步。

    有了一步,便有两步、三步十步。

    当尉迟恭发现不妙时,随即下令,凡后退者立斩。

    上百个人头掉落,喷撒的鲜血暂时掩盖了士兵心中的恐惧。

    此时,炮击声渐渐停息,无数攻城士兵已经从被炮击的城楼处冒出头来。

    炮击虽然不能轰塌城楼,但切切实实地扫尽了金光门城楼及周边数里之内的所有抵抗。

    为大军登上城墙打开了方便之门。

    否则,要想登上防御森严的长安城墙,不付出上万甚至数万人的生命,根本是不可能之事。

    这也是李沐选择集中力量,主攻金光门的原因所在。

    以火炮支援,为大军登上城墙提供掩护。

    然后集中李勣大军主力,单点突破。

    以求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

    事实也是如此,大军登城墙的这段时间,几乎没有遭遇多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