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龙惊唐- 第2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得益于直道的便利,这个月中,向甘州输送的粮草军械,已经不计其数。

    可突厥再次增兵,就迫使大唐还得继续向甘州增兵。

    原定由李勣、李沂南北夹击的战略构想已经落空。

    甘州已经成了抵挡突厥人南下的唯一一道屏障。

    李沂远在金山,李勣独木强支,已经腾不出手去施展他的战法。

    如今,只能不断地往甘州增援,彻底演变成添油战术了。

    面对着群臣期待的目光,李世民犹豫起来。

    此时银青光禄大夫,兼太子左庶子张玄素出列道:“启奏陛下,吴王沐麾下神机卫悍勇,藏着这么一支虎贲之师不用,实在可惜。当日吴王率军平叛,占据长安而奉迎陛下回京,足以证明他并无异心。如今吴王既然上书请战,陛下何不应允之。臣愿意以身家性命为吴王担保,恳请陛下召吴王北王抗击突厥。”

    朝堂中与李沐亲近者,在这几年基本已经被清洗干净。

    留下的几乎都长孙无忌的人、五姓世家的人,当然也有一批中立者。

    张玄素这么一奏,许多心中认可李沐的中立官员都纷纷出列道:“国难当头,臣愿意为吴王担保,恳请陛下召吴王北王抗击突厥。”

    这担保的说法可不是随口说说,真要是李沐有异动,那这些官员可真都要被株连的。

    接着,五姓世家中有一部分人也站出来附议。

    人数已经接近了半数。

    其余没动的官员,都偷偷看向长孙无忌。

    可长孙无忌一言不发,低着头看着自己的双脚。

    李世民再次犹豫起来,过了一会,他看了长孙无忌一眼,开口道:“考虑到军情紧急。既然众卿都替李沐担保,那朕就允了。”

    此时,殿外再传来禀报声。

    “报。”

    “邓州急报,当地发生叛乱,反贼以吴王沐的旗号攻据辖下两县。”

    “商州争报,发生叛乱。”

    “许州急报。”

    “毫州急报。”

    就象是事先约好了一样,短短一会儿,竟有十一州传来急报。

    所奏之事完全一样,那就是吴王李沐举旗谋反。

    朝堂上人人脸色惨白,不仅仅是刚刚替李沐担保的官员,连没有替李沐担保的官员,一样惊恐。

    替李沐担保的官员是恐惧因此而受到牵连,也担心如果吴王沐谋反,那大唐危矣。

    没有替李沐担保的官员却是恐惧如果李沐真反了,长安城中精锐有一半已经抽调甘州,以神机卫的战力,攻入长安的机率就大增了。

    这要是真破了城,他们恐怕就是第一批被李沐拿来开刀的人。

    李世民的脸色阴沉地要滴下水来。

    李沐造反?李世民第一个反应就是不信。

    倒不是相信李沐的忠诚,而是李世民凭着这些年对李沐的了解,一样认为李沐要反,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

    此子虽然怀有异心,可正象他所说的,更在意的是大唐天下。

    此时,长孙无忌缓缓走出队列。

    “臣说过,李沐的狼子野心昭然欲揭,现在看来,果然如此。臣请陛下降旨诏令天下平叛。”

    张玄素脸色惨白地出列,急急道:“陛下切不可轻易决断,臣以为此事有诈。”

    长孙无忌大喝道:“事实皆在,李沐谋反已成事实,任你巧舌如簧,也无用。”

    张玄素是被逼急了,一则他是真不信,二则如果李世民真下旨平叛,第一个挨刀的就该是他了。

    “陛下容禀。”张玄素急跨几步,奔至廷中,跪倒在地。

    李世民眯着眼,看不出表情有任何波动,“讲。”

    “如今得到的叛乱奏报,所在的州全在中原和江北。陛下试想,如果吴王谋反,自然应该是从江南东道起兵,然后蔓延至江北和中原才是。况且,吴王如果谋反,又何必多此一举,向朝廷请战?臣请陛下明察,千万别中了贼人的离间计。如今国战正烈,如果中原内乱,其祸远甚于甘州,陛下三思。”

    张玄素的话让所有朝臣眼睛一亮。

    确实,李沐的基业在长安和杭州,尤以杭州为甚。

    除了这两地之地,别的州县,特别是中原各州,李沐的影响力并不大。

    最多只是一些之前数次大胜的传闻。

    如果他真造反,岂会不从江南开始,反而选在离长安不远的邓、商、许、唐等州?

    李世民沉默不语。

    长孙无忌却厉声道:“光禄大夫的意思是,这十一州官府都是假报欺君了?老夫倒想问问,这天下,除了李沐,还有何人能有如此实力,令十一州一同造反?”

    这话确实也有道理,如果说一、二州造反,那可能是作假,可十一州同时造反,这造假的可能性就几乎没有了。

    控制一、二州刺史谎报军情,在场之人,大多都有这能力,可要让十一州同时谎报,这恐怕除了皇帝,或者长孙无忌,也就只有李沐了。

    所有人的心中嘀咕起来,眼睛都看向长孙无忌。

    连李世民也瞄了长孙无忌几眼。

    其意不言自明。

    可就象是为长孙无忌开脱一般。

    再次传来急报。

    “郑州、相州发生叛乱。”

    “楚州、扬州发生叛乱。”。

    一下子又是六州叛乱,而这六州更是在一南一北。

第538章 阴谋的味道() 
扬州更是与李沐的江南东道邻近。

    朝堂中的风向再转,所有人都沉默下来。

    长孙无忌罗圈一拱手,道:“诸公,李沐的实力确实在江南,这老夫不否认,可李沐的实力绝非仅在江南,众所周知,当初救出沈氏,奔逃凉州的息王麾下有十多人,除常玉之外,尚有以梁仲业为首的贼人在逃。他们潜伏大唐各州已有十多年,手中实力不可小觑。”

    说到这里,长孙无忌转身对李世民奏道:“陛下,臣以为之前十一州,很有可能就是这伙余孽在作祟。而刚刚获报的六州,臣以为是五姓世家中的几家在呼应,如崔氏两家等。也有可能是李沐的拥戴者在暗中响应。”

    虽然长孙无忌的话不能凿证李沐谋反,但确实有些道理。

    而十一州谋反,与护送沈氏北逃凉州的息王护卫人数上也吻合。

    这么一来,大部分的朝臣便无所适从了。

    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向李世民。

    李世民内心非常清楚,可以说对李沐是否反叛,从没有现在这么清楚过。

    虽然长孙无忌的解释很有说服力,可李世民知道,再完美的解释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

    那就是李沐本人并没有发声。

    也没有讨檄文书。

    都说师出有名,就算一帮子泥腿子要造反,总也得喊个口号,竖杆子旗,以方便收拢志同道合之人吧。

    何况是象李沐这样的宗室,身边更是人才如云。

    不会连这区区一片檄文都懒得准备吧。

    这是其一,其二李沐所在的江南东道十九州,无一州叛乱。

    这无论如何都说不通啊。

    江北总共十七州以李沐的名义造反,李沐没有任何理由还瞒着,也根本不需要再保密。

    想通了这些,所有的迷雾就都拨开了。

    但,李世民不动声色。

    为帝多年,这点城府还是有的。

    能让十七州同时造反,这样能为的人,天下不多。

    正象长孙无忌所说,息王旧属确实很有可能。

    或许李沐没有参与,但知不知情有待商榷。

    所以,李世民心中最大的怀疑对象依旧是李沐。

    但针对的,却不是李沐,而是借李沐名义谋乱之人。

    李世民开口道:“拟旨。着张士贵为淮南道行军大总管。着李袭誉为河南道行军大总管。各率一卫禁军平定各地叛乱。诏令天下各州府兵,就近集结平乱。”

    群臣齐躬身道:“陛下圣明。”

    长孙无忌再次出列道:“陛下,那江南如何处置?李沐可是始作俑者。”

    李世民道:“李沐至此并未公开谋反,如今国战正烈,朕无意冤枉李沐。张玄素。”

    “臣在。”

    “既然你敢为李沐担保,朕就如你所愿。令你为钦使前往江南,替朕问问李沐,他意欲何为?”

    “臣遵旨。”

    。

    李沂年纪虽小,可确实是个稳重之人。

    越过金山之后,他发现金山周边已经没有突厥部落了。

    原本想要就地补给的计划,瞬间落空。

    于是他没有冒进,而是依托金山扎营布防。

    同时向朝廷急报,等候粮草补给。

    可他没有等到补给,等到的只是朝廷的训诫。

    朝廷明令,神策卫必须按原定跳线西进,目标伊州。

    至于粮草,言明会以骡马、人力进行补给。

    这让李沂怀疑朝堂上的人是不是疯了。

    粮草翻越金山,去补给四万大军?

    原本计划就地补给虽然有些荒唐,但金山是突厥的发详地。

    附近有两大绿洲,人口稠密。

    就地补给还是有可能的。

    可李沂越过金山之后,所遇到三两个小部落,加起来总人口不过千余人。

    用他们的牲畜来补给四万大军,还得继续西进?

    简直是笑话。

    原定的计划是,李沐率军越金山向伊州发起攻击。

    而李勣挺进至瓜州一线,向北突进。

    如此一南一北夹击焉耆、高昌,达到围歼入侵之敌的目的。

    可如今李勣苦守甘州,没有能力北进。

    伊州、焉耆、高昌、瓜州、肃州,自北向南,皆在突厥人手中。

    朝廷竟荒谬地令神策卫继续西进,难道要将四万大军送入虎口不成?

    于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沂不顾朝廷命令在伊州以东,背靠金山扎下营来。

    同时下令减少将士每日口粮,准备固守待援了。

    可十余日转眼即过,李沂仅是得到了零星的补给。

    这还是役夫不顾生命危险,翻越金山送来的,不少役夫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李沂知道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结果无非两个。

    一是大军因缺粮而崩溃,二是撤兵,原路返回。

    可这两个结果,对李沂都是致命的。

    李沂为难,无法决然下令。

    就在此时,一个突厥小队竖着白旗进入了神策卫的防区。

    他们自称是处月族首领朱邪克勒的信使。

    李沂得知后,下令召见了他们。

    当初浮图城之战时,李沂见过朱邪克勒,也知道李沐与朱邪克勒暗中有交易。

    此时听说朱邪克勒的信使到来,李沂满心以为朱邪克勒是要为他提供粮草了。

    虽然李沂知道侵袭大唐的突厥军队中有朱邪克勒的份。

    但他相信李沐的眼光,认为朱邪克勒很可能是李沐的内应。

    他甚至认为,朱邪克勒鼓动突厥联盟南下,是李沐私下的安排。

    这也是他不顾朝廷严令,迟迟没有向伊州发起进攻的原因之一。

    “小见过大将军。”

    “免礼,你家首领派你来,所为何事?”

    “小的奉首领之命,为将军送来粮草。”

    李沂闻言大喜,“送来多少粮草?”

    “大将军放心,足够殿下大军三天的口粮。”

    李沂心中“咯登”一下,三天口粮,刚刚够大军至伊州,这如何攻城?

    那人见李沂沉默,躬身道:“首领让小的传话于大将军,大将军只须驻扎此处,无须进攻。”

    李沂道:“这是何意?”

    “首领与南、北二庭结为联盟南下,为得是大唐吴王沐。首领说了,由联军吸引大唐朝廷主力,吴王沐就能趁势从江南起兵,如此南北夹击之下,吴王得天下就轻而易举了。”

第539章 大战逼近() 
李沂听听也对,心想这个局,难道真得是大哥所谋划的?

    如果真是这样,那自己还真不应该向伊州进攻了。

    想到此,李沂斟酌着说道:“只是大军驻扎于此,三天一过,我军粮草又会缺乏。”

    “大将军放心,每隔三天,小的还会另送三天的粮草过来。”

    李沂这才释然,“那就谢谢贵使了。”

    “小的告退。”

    使者离开后,李沂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可一时想不出来何处不对。

    转眼三天过去。

    朝廷对李沂大军虽然无法全额补给,但翻越金山传讯还是能做到的。

    李沂得到中原十七州再次以李沐的名义,相继叛乱的消息。

    刚开始时也以为是李沐使得计谋,也更确定了突厥南下,同样出于李沐与朱邪克勒的共谋。

    李沂虽然因父亲之死与李沐有了些间隙,可兄弟之情岂会说灭就灭?

    既然大哥要举大事,李沂就算心中有些不赞同以这种方式夺取天下,可也没有抄大哥后路的打算。

    也正是这么一想,李沂突然醒悟三天前,自己为何觉得有些不地劲了。

    大哥要造反夺取天下,怎会不告诉自己呢?

    都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就算是兄弟两因为父亲的死有了些生疏,可相比于朱邪克勒而言,大哥岂会信他而不信自己呢?

    再说了,李沂也不相信,李沐会以这种方式夺取天下。

    引外族入侵,屠戮本国百姓,这是会被史书记载,受万年唾骂的啊。

    李沂是知道大哥平定李承乾叛乱,拿下长安又拱手让出的。

    真要造反,那时岂不比现在到时候合适?

    况且,叛乱的十七州中,没有一州在江南,这更不合乎情理啊。

    李沂骤然醒悟到这其中有诈。

    可想不通,诈在何处。

    表面上来说,一切都似乎顺理成章。

    可细细口味,又觉得哪都有破绽。

    李沂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

    随即召集麾下将领商议。

    可这批将领打仗在行,朝堂政治之事,却一筹莫展。

    李沂随即将心中疑问写了道奏折送回朝廷。

    一面对麾下将士做了些布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