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望着门外,幽幽说道:“朕关心的不是李祐,而是长安啊。”
房玄龄心中一震,说道:“陛下或许是多虑了,长安有太子监国,长孙无忌辅佐,寻常之事难不倒他们。”
李世民叹道:“朕正是担心太子啊。”
房玄龄大惊:“陛下此言何意?”
“承乾少不更事,行止无常,若是有居心叵测之人从中怂恿,朕怕酿成大祸。”
这话让房玄龄震惊,李世民话中之意,对太子已经极度不放心了。
父子间连最基本的信任都不存在,那太子之位恐怕真要生变了。
房玄龄不敢涉足皇位传承之事,只能出言宽慰道:“陛下宽心,长安还有卫国公、翼国公等不二之臣在,宵小翻不起大浪来。”
听房玄龄提到李靖、秦琼二人,李世民倒真是安心了不少。
此次不带李靖北伐,其实李世民是在生气李靖与李沐之间关系爱昧。
特地给李靖一个教训。
其实李世民心中对李靖还是很放心的。
“玄龄所得没错,有李靖、秦琼在京,长安乱不起来。朕还是专心应对此战,完成两朝未竟之事,建旷世之功。”
李世民的神情迅速转变,一股磅礴之气漫延开来。
房玄龄心中轻叹,他是不赞成灭高句丽的。
大唐如今缺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口。
将紧缺的人口浪费在化外之地,这生意不划算啊。
虽然高句丽时而狂妄自大,可大唐只要时不时地敲打它一番,它也就老实了。
根本不需要去灭它。
况且,北方各个游牧部落虽然势力不强,可真要灭了高句丽,它们便与大唐邻边。
大唐从此就要面临北方游牧部落时时的侵扰,烦不胜烦啊。
到时,朝廷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应对,实在是得不偿失。
可李世民的旨意,房玄龄无法更改,也只能奉旨而为了。
接下来的几天,唐军在辽城与尾随而来的高句丽大军进行了几次小型的野战,大获全胜之后,高句丽军便扎下营来,不再进攻。
而唐军的粮草即将告磬,无力发起新一轮进攻。
两军在辽城僵持下来。
而李世民也丧失了最好的一次撤退良机。
。
而另一路自海路进攻平壤的唐军神策卫,也已经到了兵疲马乏的地步。
虽然百济如今已经在大唐治下,可李孝恭手中全部的军队才二万人。
镇守百济已经捉襟见肘,自然不可能调动太多的军队支持李沂北攻。
新罗虽然派三万大军北攻,但之前与百济大战,已经让它精疲力竭,加上新罗军素来对高句丽军的畏惧,这仗打得是有气无力。
三个月的时间,仅仅攻下七城,兵锋刚刚跨过汉江。
李沂的神策卫倒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他连下汉山、冬比、海谷、米内等十七城,兵锋直指汉城。
可问题来了,神策卫一路攻,一路守。
每个城池都需要留下一千至三千人防守,以保护粮道畅通。
攻到汉城前,神策卫能战之士,仅剩八千人。
虽然尉迟环、程处弼等将极力劝阻李沂冒险进攻汉城,但李沂坚持道,兵不在乎多少,要看用兵的人水平如何。
于是神策卫发起汉城之战。
李沂不顾兵力悬殊,勇猛进攻,与高句丽军大战,大获全胜,斩杀两万多人,一举攻克汉城。
此战对高句丽王朝产生了剧烈震动,汉城附近的小城,守军自乱,纷纷溃逃。
但,神策卫的兵锋也仅仅是至此为止。
大军兵粮被焚毁的消息传来,军心大乱,李沂无奈之下,只能全力防守涨汉城,等待李世民的命令。
在此其间,缺少粮草的神策卫士兵,终于不顾军纪,对汉城中的百姓进行了劫掠,一时间汉城城中一片哀号。
李沂开始还处死了几个杀人者,可随着断粮日久,李沂也就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了。
好在粮道未断,李孝恭在百济急征了军粮,给神策卫进行了补充。
否则,神策卫怕是凶多吉少了。
最后,李沂在得到李世民允准的情况下。
渐渐按进攻的原路往南撤退,一路退一路抢,直至退到汉山。
此时,被李沂攻下的十七城,仅剩下五城在手。
大半的战果吐出,这让李沂和神策卫将士心中悲苦,士气大落。
。
李靖在书房来回地踱步。
李祐谋反,竟然在半路被杀,奏报上说是李祐企图抢夺军械潜逃,被当场格杀。
李靖心中有疑惑,李祐此人文才是有的,只是性格偏激罢了。
可要说他会在被捕之后,夺械潜逃,李靖不仅要在心里打上一个问号了。
李祐有那份决绝和能耐吗?
要知道这是谋反罪啊,押解的士兵怎会不给李祐戴上木枷铁镣呢?
李靖想不通此事,只是也不想去东宫建言。
他想等李世民回京,如果到时还没有人站在出来质疑此事,再进言也不迟。
可此时,突然从书房外传来一阵喧嚣声。
伴随着刀剑的劈砍声和弓弩的弦嘣声。
李靖对这些声音太熟悉不过了。
这是两军交战的特有声音,可问题是,这竟然在自己的家中出现了。
李靖反应迅速,从书房的墙上抽出剑来,倒拎着喊道:“来人。”
儿子李德謇闻声而进。
“外面出了什么事?府卫在何处?”
李德謇低着头道:“父亲稍安勿躁,只是东宫卫率奉命搜查逆党。”
第483章 李靖被软禁()
李靖大怒道:“东宫卫率搜查逆党居然搜查到某的家里来了?不行,为父要出去看看。”
说完,李靖大步向书房门口行去。
此时李德謇急了,他扑上前去,一把抓住李靖的裤腿,哭泣道:“父亲,父亲,万万出去不得,且听孩儿的,在书房中方能免去惹祸上身。”
李靖看着趴在自己脚前的儿子,头一阵发晕。
他明白了,东宫卫率肯定是李德謇放进来的,否则凭自己府中一百多府卫,就算有五百东宫卫率前来,也不至于让人冲进府中。
那可是跟随自己久经沙场的老兵啊。
听着外面一声声的惨叫,李靖胸口一热。
抬腿将李德謇一脚踢开,冲至门口,打开门一看。
府卫显然是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遇敌,毫无建制地被东宫卫率分隔成三三两两的小块。
许多人手中甚至连武器都没有,地上已经有十数人躺在血泊中。
李靖心中悲愤,大喝一声,持剑冲向战团。
不想,被随之而来的李德謇飞身挡住。
“父亲,你要出去,就先杀了孩儿吧。”说完,李德謇跪倒在李靖身前,可两只手死死地抓着李靖的脚踝不放。
李靖怒喝一声,仗剑欲刺,可剑尖抵着李德謇的胸口,终究是刺不下去了。
“逆子,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
“孩儿知道。”
“你会害了咱家满门。”
“富贵险中求,就算失败身死,孩儿无悔。”
“你。”李靖悲叹一声,“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逆障啊。”
“太子说了,父亲只要安心待在家中,绝不会为难父亲,到时太子会亲自前来,向父亲赔罪。”
李靖已经完全明白了。
他幽叹道:“你可知道,陛下回师一击,满城妖逆都会如冰见日一般,消失得一干二净?听为父的,反戈一击或许还有活路。”
李德謇哭泣道:“父亲,来不及了,不仅是你,所有在京武将都被控制起来了,太子太子殿下已经掌控宫城,北衙禁军校尉以上将领都被羁押在东宫。长安几乎都在太子掌控之下。”
李靖愣了,他没有想到李承乾会有如此能耐,还真小看了他了。
不对,这事没那么简单,李承乾就算监国,也无法将满城武将羁押起来。
这显然有人在背后助他,有这份能耐的如今长安只有一人——长孙无忌。
李靖心中暗叹,有此人在,长安危矣。
陛下啊,你若能迟早返回还有一线希望,若迟则恐怕长安不保了。
李靖有些心灰意冷,十五年了,这一幕又再出现在长安城中。
又将是血流成河了。
看着眼前还在以肉身阻挡东宫卫率的府卫们,李靖淌泪大呼:“听某令,放弃抵抗。”
。
与卫国公府相同的一幕,同样出现在翼国公府。
只是秦琼的儿子秦怀道没有象李德謇一般从贼。
东宫卫率与国公府府卫激烈的厮杀着。
秦琼一边咳嗽一边对秦怀道说:“孩子,看来为父大限将至,这是一封书信,你带着它去江南找李沐,他会收留你的。”
秦怀道红着眼睛道:“不,孩儿不走,就算死,孩儿也要陪着父亲。”
秦琼摇摇头道:“傻孩子,我不是你父亲。”
“不!”秦怀道惊愕地大喊起来。
秦琼没有理会秦怀道,继续道:“你的父亲是当今天子,你的生母沈裳在洛阳郊外官道生下了你,如果不是我正好路过,恐怕你也活不到今天。”
秦怀道愣在当场,傻傻地看着喊了十五年爹的秦琼。
秦琼道:“事情的详情都在信中,还有你母亲临死前留下的一块玉佩也在其中,你赶紧从后院暗道走,迟了就来不及了。”
秦怀道呐呐还想再说什么,秦琼怒喝道:“休要再婆婆妈妈的,你是皇子,岂能死在此地?”
“可父亲怎么办?”
“我不需要你管。”秦琼狠狠地说道,只是心中还是一软,“为父老了,病魔缠身,就算没有今日之事,也是数着手指过活,能死在家中也算是为大唐、为陛下尽忠了,你还年幼,快快逃命去吧。莫辜负了我当年救你一命。”
秦怀道闻言,“扑通”跪倒在地上,向秦琼磕了三个响头,便转身向后院跑去。
东宫卫率仗着人多势众,终于冲进翼国公府。
可到了秦琼的书房,才发现秦琼已经饮刀自尽。
看着这位终生为大唐拼杀疆场的老人,连东宫府卫也不敢惊扰他的遗体,都缓缓退出,掩上门,静候指令。
。
长孙无忌疯一般地冲向东宫。
他没疯,可他认为李承乾疯了。
李承乾如果不疯,怎会干出如此逆天之事。
长孙无忌只想借李祐谋反案,铲除李泰,从无背叛李世民之心。
可如今,李承乾的行为完全背离了他的预设。
这让长孙无忌感到恐惧,自己挖的坑,竟然将自己坑进去了。
“我要见殿下,我要见殿下。”
长孙无忌嘶吼着,他被东宫卫率挡在府外。
李承乾明令,不见长孙无忌。
无论长孙无忌怎么嘶喊怒骂,撒泼打滚,东宫卫率就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以他视若未见。
长孙无忌冠也不知去哪了。
鞋也跑丢了一只,整洁而华丽的衣衫,因拉扯而撕破了很大的一块。
他惶惶然、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
吓坏了等待父亲多时的长孙冲。
“父亲,你这是怎么了?”
长孙无忌无力地摇摇手道:“快,快想办法禀报陛下,太子谋反。”
长孙冲惊愕地张大了口,久久不能合上。
长孙无忌见长孙冲发愣,厉喝道:“还不快去?”
长孙冲这才回过神来,急道:“如今城门皆被封锁,派不出人去啊。”
长孙无忌厉声道:“用信鸽。”
“可陛下远在辽东,咱家没有通往辽东的信鸽啊。”
长孙无忌一脚踢去,“先将信传出去,无论哪个州都行,再令他们向辽东传信。”
长孙冲这才明白父亲的意思,连忙应道:“是,是。孩儿这就去办。”
第484章 破釜沉舟()
等长孙冲安排完事情之后回来,见父亲没有漱洗也没换衣衫。
将自己一个人关在书房内,愣愣地看着墙壁,面色憔悴。
“父亲,太子真造反了?”长孙冲小心翼翼地问道。
“哎。”长孙无忌长叹一口气,“全京城的武将全部被羁押,北衙禁军都在李承乾的掌控之中,南衙所余几卫禁军没有将领统率,如同虚设,李承乾已经控制了整个宫城,不是谋反还能是什么?”
“那那,该如何办是好?”
“慌什么?”长孙无忌回瞪了长孙冲一眼,“将消息传给陛下,只要陛下回师长安,平叛皆在转眼之间,李承乾不过是自找死路罢了。”
“是,是。”
。
骤闻秦琼的死讯,李承乾终究是怕了。
李承乾从小就畏惧秦琼、李靖的威名,不象尉迟恭、程知节,这二人不但军功卓著,而且洁身自好,在朝野皆受人敬仰。
如今秦琼虽然不是自己所杀,却因自己而死。
这让李承乾起事以来第一次感觉害怕。
他忙不迭地问自己身边的谋臣赵节、杜荷等人,“怎么办?怎么办?”
杜荷其实心中也慌了,逼死一个国公,这事已经失控了。
长安城里,根本封锁不了消息,况且秦琼之子秦怀道失踪,这更无法隐瞒秦琼死亡的消息了。
杜荷不象他老子那般才学出众,可他有他老子那般果断。
或许是心中慌张所致,杜荷随即为李承乾献了一策——登基。
这一策彻底将李承乾送入了死路。
如果不登基,以李承乾监国太子的身份,就算做出些不规之事,还可自圆其说。
就算事败,或许李世民念及父子之情,免李承乾一死。
可这一登基等于向天下宣告,我改朝换代了。
不过,想来在李承乾心中,太子之位一旦被废黜,和死了也没什么分别。
“名不正则言不顺。依臣之见,殿下即刻登基,如此可使得京中观望之臣归附于殿下麾下,也能让居心叵测之徒,没了期盼。”
李元昌、赵节、贺兰楚石之辈竟纷纷出言赞同,在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