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龙惊唐- 第2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三天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

    可对于韩仲良来说,如同过了一辈子。

    他发现原来让百姓安居乐业并不难。

    杭州、越州的商税已经达到了二成,这相比于中原的一成来说,增加了一倍。

    可长安的一成还被商人诟病成与民争利。

    而杭、越两州二成商税,民间却毫无争议。

    这归功于两州免费的蒙学,和大量基础设施的兴建,还有百姓对官府的信任。

    取之与民,用之于民。

    李沐在朝堂上说的话,竟在两州真正地施行起来。

    韩仲良还特意去了几个县,视察各县蒙学。

    这才发现蒙学的先生竟是国子监的生员。

    天啊,韩仲良心中哀叫,李沐是怎么做到的?

    一个国子监生员,就算没有门荫,出来至少也该是个下县八品县令。

    而在杭、越州竟成了一个蒙学先生。

    而关键在于这些国子监生员竟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韩仲良询问之后,才知道李沐承诺三年后所有生员晋为县学先生,再三年后,晋为州学博士。

    而他们如今都兼着都督府参谋从事,这是正七品的官职。

    韩仲良有些佩服李沐的手段了。

    这是典型的借鸡生蛋啊。

    以大义吸引学子来杭州,以官职稳定人心,可干得却是乡间蒙学先生。

    但韩仲良不得不承认,李沐做成了千年以来,无数圣贤都做不成的事。

    至今杭、越两州数万名儿童有了免费的书读,不仅如此,还有每日一顿免费的午餐配给。

    这让韩仲良在惊诧中更有些热血沸腾。

    是啊,如果大唐三百多州都是如此,那该多好啊!

    最后一天,韩仲良去了华亭县。

    三日来困扰韩仲良的疑惑,在这里终于被解开了。

    虽然对华亭县的拥挤和肮脏,还有治安韩仲良心中诟病。

    但在见到华亭偌大的港口和船坞,所有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韩仲良一直疑惑李沐是怎么养活二州百姓的,开始一直以为李沐自己生财有道,掏腰包供给蒙学,以搏取名声呢。

    可现在韩仲良明白,李沐不单没有自己掏腰包,甚至可能落入腰包了。

    港口进出的货物,遵行的可不是杭、越两州的商税,是特定的进出口税,这个税率吓坏了韩仲良,让他半天没有合上嘴。

    丝绸、茶叶、瓷器、钢铁制品、玻璃制品等的税收竟高达数倍,甚至是十数倍。

    而韩仲良甚至发现李沐竟在出口朝廷禁止的刀剑弓弩,而这税收已经高到了令韩仲良咋舌的地步。

    也就是说,李沐已经不是日进斗金所能形容的了。

    怪不得杭、越两州生怕钱花不光似的,不断地从大唐各大产粮地大量购进粮食。

    原来港口才是最大的生钱之道。

    韩仲良的心中充满了惊悚,他能想到的是,如果李沐真有反意,大唐恐怕真有可能易主了。

    最后韩仲良参观了银币工坊。

    巨大的蒸汽机,冒着滚滚浓烟,在“呯呯”声中,将一排排银币冲压出来。

    韩仲良已经震惊得无以复加了。

    原来铸造是如此简单,根本不需要大量的铁匠,汗如雨下地用锤锻打。

    江南大量银币的流通,自然瞒不过朝廷,韩仲良早就知道。

    可韩仲良不明白,李沐哪来那么多的银子。

    。

    当韩仲良跪在自己面前,大礼参拜,以定君臣名份时。

    李沐并不奇怪。

    正如李沐与魏征所说,韩仲良的效忠是必然的。

    要想未来在钱庄占据一席之地,韩仲良不得不做此决定。

    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明白。

    虽然朝廷与杭、越两州的实力对比不在一个阶层上,但杭、越两州的暴发力却高过了朝廷几个台阶。

    而统治的基础在于民心向背,和军事实力。

    而这些杭、越两州更是领先于朝廷几个阶层。

    韩仲良是聪明人,他哪能看不清楚李沐的鸿皓之志,他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并不大,与其做凤尾,不如做鸡头的道理,他自然熟稔。

    魏征替李沐的延揽,不过是给他的台阶,双方自然是一拍即合。

    “臣愿意追随殿下,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李沐大笑着起身搀扶道:“韩相言重了,能得韩相襄助,孤与虎添翼,快快请起。”

    落座之后,韩仲良道:“臣心中有一疑问,不知当不当问?”

    李沐微笑道:“韩相但问无妨,孤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臣昨日观银币铸造坊的生产,心中甚是不解,殿下如此数量的银子从何而来?”

    李沐哈哈大笑起来,看了一眼魏征。

    魏征道:“韩相应该知道殿下攻打倭国之后,租借石见之事。”

    韩仲良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原来这些银子来自倭国?”

    李沐点头道:“韩相所猜没错,银子确实来自倭国石见。”

第463章 可怕的吞金兽() 
韩仲言急问道:“不知石见银矿储量如何?”

    李沐反问道:“去年我朝岁入几何?”

    韩仲良身为民部尚书,自然熟稔,“去年朝廷岁入三千二百万贯,比上一年增涨了近五成。”

    李沐笑道:“就按去年的岁入算,石见银山的储量,足够朝廷十年岁入,甚至更多。”

    韩仲良心中惊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张口结舌地说道:“如此巨量的银子,殿下还有什么事不能如愿的?”

    李沐笑道:“那倒是未必。其实银子不过是一堆金属罢了,关键之处在于如何让它花出去。”

    韩仲良深谙此道,立马就听明白了,“殿下是说大量银币流入,会冲击到市场,而使得物价飞涨?”

    李沐欣慰地点点头,韩仲良确实是经济奇才。

    “韩相说得没错,巨量的银币流入市场,肯定会使得物价飞涨,只有市场有相同体量的货物,才能达到平衡。”

    韩仲良点点头道:“殿下是如何做到的?臣观杭、越两州物价稳定,并无异常?”

    “此事不难,杭、越两州如今工坊林立,所产货物堆积如山,坊主们正愁着往哪销呢?”

    韩仲良皱眉道:“可杭、越两州百姓的需求一旦到达极限,又该如何应对?”

    “这就是孤要建造华亭港的目的,将货物向南洋倾销,韩相应该知道,南洋之外,还有更大的天地,所以,货物不愁卖不出去。况且,大唐国内的市场也没有满足。”

    “可据臣所知,杭、越两州所产的货物价格之高,让人瞠目结舌,百姓根本买不起。”

    李沐呵呵笑了起来:“韩相说得没错,不过韩相也应该看到了,杭、越两州的百姓收入明显高于大唐其它各州。其实任何货物想要盈利,必须能让大部分人买得起,否则就算东西再好,没人买就是堆废物。”

    “要让大部分人买得起的方法只有两种,一是降低生产成本,二是让百姓收入增加,而这两种孤正在做。”

    韩仲良听了如醍醐灌顶一般,恍然大悟,他想起那车夫,还有那酒肆来。

    保障了百姓劳作一天最低保酬,等于让百姓具备了最低的购买力。

    而酒肆十贯一坛的酒,就算是在长安也是高价。

    可酒肆却能大量卖出去,这说明杭、越两州百姓的购买力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

    再加上日吞二万石的港口韩仲良想明白李沐是怎么日进斗金的了。

    而这些,韩仲良在之前是闻所未闻的。

    “殿下睿智,臣佩服得五体投地。殿下能与臣说这些,臣心中感激不尽。”

    “都是自己人了,不必客套。”李沐微笑着摇摇手道。

    “既然殿下有如此财力,臣愿意为殿下在京城延揽大臣,以作内应,不知殿下意下如何?”在韩仲良看来,李沐掌握着富可敌国的财富,还有精锐的军队,大事可定,这才说出这番话来。

    不想李沐摇摇头笑道:“孤没有造反的意思,延揽大臣做甚?”

    韩仲良十分不解,李沐不想造反,那做这些令皇帝忌惮的事做什么?自己又何须效忠于他,这不是坑人吗?

    李沐看着韩仲良阴晴不定的脸,说道:“孤要这江山不假。”

    这句话让韩仲良定下心来。

    “但要江山的方法有许多种,造反、政变,想必韩相都见过,可孤想要的是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韩仲良不明白李沐的意思。

    李沐道:“陛下虽然得位不正,但毕竟已经登基十多年,根基已稳,就算我率大军攻入长安,得到了皇位,可天下数百州忠于陛下的官员太多,况且基本上有近一半的都督、刺史都是皇子和皇室中人担任,到时以平叛的名义造起反来,天下大乱,就算能荡平天下,大唐的国力也会剧损,如何面对西北胡族?”

    韩仲良缓缓点头,李沐的意思他听明白了,这让他心中有种感悟。

    “殿下仁心,臣敬佩万分,可如果如殿下所说,这耗费的时间恐怕会很长。”

    李沐微笑道:“我才十三岁,等得起。”

    韩仲良向魏征处看了一眼,二人一起在心中苦笑,你是等得起,可我们呢?

    李沐道:“其实这时间不会太长,魏公知道的,如今已经有台、温两州暗中效忠于我,这说明孤掌控整个江南为期不远。只要掌控了江南半壁,到时演变的速度会很快。”

    韩仲良惊愕地问道:“台、温两州已经效忠于殿下了?”

    魏征道:“正是。如果韩相早来杭州五天,或许可以与台州刺史何应博、温州刺史秦令明推杯换盏。”

    韩仲良拱手道:“殿下英明,有了杭、越、台、温四州,江南东道落入殿下手中的日子不远了。臣明日便回京,向陛下陈请钱庄合并重组之事。不知殿下可还有别的吩咐?”

    李沐道:“朝中大臣如有主动投效,自然是好的,不过韩相不必刻意替孤延揽,这些朝臣大都已经老迈,他们的时代即将过去,本王要的是一个崭新的大唐,而如今杭越的政务也已经不是他们所熟稔的,到时让他们荣养就是了。”

    韩仲良听了心中一震,心道还是投效及时,否则恐怕自己也会是那个被荣养的吧。

    其实在这个时候,韩仲良几乎已经认定,李沐将在未来坐上那个位置了。

    “韩相回京之后,须全力促成钱庄合并之事,此事不但可缓解朝廷与世家之间的矛盾,同时更是利国利民的壮举。孤会在恰当的时候提供足够资金和人脉的支援。”

    “遵命。”

    对于钱庄合并事宜,李沐其实也是有私心的,他在世家钱庄中也占有三成股份,如果朝廷与世家合并完成,那么如果按三七开的比例,李沐能拥有二成多的新钱庄股份,这个份额仅比李世民的三成少,是名至实归的二股东。

    而合并后的钱庄,那就是一只可怕的吞金兽,可以肯定地说,在大唐甚至在整个亚洲,都无竞争对手,说它可以掌握整个大唐经济命脉,一点都不夸张。

    关键是,一旦将这只可怕的怪物放出,影响大唐朝堂的任何决策,都是都容易的事。

    因为,任何军政决策,都无法离开这个字——钱。

    。

第464章 官督商办(一)() 
当韩仲良回到长安后。

    李世民迫不及待地在承庆殿接见了韩仲良。

    “韩爱卿,李沐可有异心。”如同在于志宁回朝时一般,李世民首先问得就是这个问题。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互视一眼,心中暗叹,看来皇帝的心中,对李沐有得已经不单单是忌惮,而有了畏惧之意。

    确实,杭越两州的经济实力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实现了质的跨越。

    不用去两州看,单从李沐上缴的两州赋税便可清晰地了解到两州的实力了。

    去年,杭越两州上缴朝廷的赋税是李沐上任前的四倍。

    虽然这四倍中有一部分是因为人口增加和华亭港的设立引起的。

    但就算除去这两个因素,赋税翻番是肯定的。

    无人能理解李沐怎么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让两州完成如此巨大的转变。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两州百姓在如此高赋税的情况下,李沐还受百姓的爱戴。

    况且,神机卫展现出的战力太强悍了,令人不得不产生恐惧之意。

    可说来也怪,神策卫前身也是神机卫,甚至主将也是李沂等人,可为何在李沐离开之后,战力就明显下降了呢?

    朝廷已经恩赏有加,甚至国库已经承担了四万神策卫的大部分支出,一年二百万贯的军饷啊,足够大唐所有禁军、府兵的军饷总和了。

    可效果却依然没有很好的显现出来。

    高昌一战,李沂的神机右卫被围困在食汗山,虽然事出意外,没有预料到突厥大军突然南下,但之后李沐率二万神机左卫北上,不是一样将突厥大军击溃在食汗山下了吗?

    谁都知道这与军队的士气有关,可就是不知道,李沐究竟是怎么保持着神机卫高昂的士气的。

    其实这问题如果让李沐来回答。

    李沐恐怕会笑出声来。

    因为这问题很简单,就一个字——钱。

    予武人以钱,予文人以名。

    满足了这一样,士气要想低都不可能。

    李沐其实确实想搞信仰这一套的。

    可这个时代谁和你谈信仰?

    那么李沐只能要速成的办法了——砸钱。

    这也是李沐一直将护卫营人数控制在五百人的真正原因——养不起嘛。

    神策卫虽然一直是李沂为主将没错,但李沂的军事才能卓越,不代表着政商才能同样卓越。

    李沂一直延续着李沐的训练方法也没错。

    可神机卫分成两部时,李沂麾下老兵仅四千人,神策卫组建扩大至四万人,训练时间不长,伙食军饷的力度没有跟上。

    朝廷虽然承担了二百万巨额军饷,可平均到每个士兵,一年仅五十贯,这五十贯不是说直接让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