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屯卫的战损合计,高达九千余人。
而遭受如此大的损失,李沂、薛万均甚至还不知道,究竟有多少突厥人南下了。
不过这已经不重要的了。
因为他们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军心。
突厥军队尾随而来,在离唐军二十里外扎下营来。
没有立即发起进攻,他们在等待更多的军队到来。
唐军已经无法突围,因为后路被断,补给不足,又在突厥境内,盲目突围无疑自找死路。
薛万均相信,只要朝廷闻讯,必会派大军前来增援。
李沂也相信,狼牙卫既然获知敌情,一定会禀报大哥知道。
此时唐军两部会合,尚有四万七千余人。
所携带的粮食虽然不多,但省着点还能支撑十来天。
最要紧的水源,食汗山边的有个小湖,也能解决。
所以,薛万均、李沂与众将商议之后,决定固守待援。
这也是眼前唯一能生存下去的办法。
。
李沐得到消息时,便乱了方寸。
神机卫孤悬在外,粮路被突厥截断。
这对于数千里之外的李沐来说,鞭长莫及,实在是太难熬了。
可如果要李沐不闻不问,李沐做不到。
他随即下令神机卫全军集结。
但被魏征拦了下来。
魏征的话很现实,“殿下惦念兄弟之安危,虽在情理之中。可殿下是就藩在外之嗣王,擅自调兵离开藩地,这可是谋逆大罪。”
李沐吼道:“孤不管谋不谋逆,李沂被困在胡地,生死危在旦夕,我必须去救他,神机卫必须北上。”
魏征叹息道:“关心则乱,殿下急,难道陛下不急吗?就算陛下不急,神机右卫中多是官宦人家的子侄,他们能不急吗?”
李沐闻言冷静了下来,魏征说得有理。
“这个时候,朝堂中谁敢反对出兵救援,必成众矢之的。殿下放心,朝廷出兵是肯定的。”
第445章 求人不如求己()
李沐犹豫道:“可求人不如求己,万一要是救援不力,李沂和神机卫岂不危险?”
“臣倒是有个主意。”
“魏公请赐教。”
“殿下可写一道奏折,急报朝廷,自荐率兵出征,求援被困大军。如此,既能让殿下如愿以偿前往救援,还有可能让殿下立下不世之功。”
“可陛下肯吗?长孙无忌更不会肯。”李沐蹩眉道,“另外不世之功又是何意?”
魏征道:“陛下会答应的,高昌国地处要害,对于大唐来说,是必争之地。被围唐军除了神机右卫,还有左右屯卫,这可是大唐精锐啊。陛下绝不会容它有失。加上陛下此次下旨征讨,本有彰显武功之意,不想弄巧成拙,需要有人来挽回败局。”
“如今能救被困大军的人不多,殿下是其中之一,而李靖、李勣等人之前因陛下发兵包围国公府之故,都闭门不出,陛下也拉不下颜面主动去请。朝堂中可用之人也就是尉迟恭、程知节几人。可这几人为辅为将可,为帅则不足。所以,陛下肯定会答应殿下所请。”
“至于长孙无忌嘛,他不得不答应,对他来说,可以为私利乱天下,但正因为如此,长孙无忌便不敢轻易得罪朝堂中人。如果大军覆没,单就神机卫中有子侄的官员,他们的唾沫就能将长孙无忌淹死。况且臣在朝中有些人脉,让他们在朝堂中煽煽风,还是能做到的。”
李沐点点头道:“可我怕时间来不及啊,毕竟江南至长安,急报也需要三天。就算朝廷同意,一个来回至少六天,到时起兵北上,恐怕就是半月之后了。”
“殿下别急。如今集结大军,筹措粮草一样需要时间。五天之后,殿下可率大军从水路启程,至扬州减慢速度。臣在此等候朝廷旨意,如果到了,臣以急报送于殿下。”
李沐认可魏征所说,大军行进速度自然没有急报快,早一两天的路程,急报完全追得上。
而走水路北上,以自己的身份,在过汴州之前,应该能应付的过去。
“可如果朝廷不同意呢?”李沐问道。
魏征想了想道:“那殿下必须回来。如果殿下执意枉为,那必会带来杀身之祸。杭州、越州两州与举国之力相比,太弱小了。陛下之所以容忍至今,为的无非两个字——圣名。如果殿下主动给了陛下出兵的借口,臣猜测,陛下甚至会放下高昌,调兵南下,征讨殿下。”
李沐的眉头再次紧锁起来,他知道魏征的话是对的。
可如果真那样,李沂岂不危险?
魏征劝道:“殿下不必太担心,万一朝廷不答应殿下所请,那也会派出得力之人前往救援。或许,陛下会去请李勣领兵。”
“我很奇怪,魏公这次怎么不劝阻我出征?”
“如果臣劝,殿下会听吗?”
“不会。”
“那臣何必劝?况且,臣以为此次唐军受困西域,并非实力不足,而是太过仓促,对突厥南下应对不足,如今虽然处于下风,看似情况危急,但还未到不可挽救的地步。朝廷只要出兵营救,解了唐军之围,说不定还能顺势灭了高昌。故,臣不劝阻殿下西征。”
“好!那就依魏公所言。大军的粮草后勤,就烦请魏公操持了。还有向朝廷的奏疏,也请魏公代劳了。”
“臣领命。”
“苏定方。”
“末将在。”
“集结兵马。”
“遵命。”
。
李世民得到消息并不比李沐晚。
相对于高昌来说,长安比杭州近得多。
大军被困西域,这让李世民的野望受挫。
这可是唐军中的精锐啊,四万禁军、二万神机卫。
如果陨落在西域,那将是大唐社稷之饬。
李世民第一个反应,就是继续出兵增援,只要救出被困的唐军,那事情还不会坏到动摇他统治的地步。
可虽然李靖、李勣二人被召回,但长安禁军有两卫在辽城,一卫在百济。
加上现在被困的两卫,十万大军在外,南衙十二卫,去了近一半。
据军报,二十万突厥南下,十二万围困唐军在食汗山。
八万突厥和高昌军镇守交河城。
前往增援,至少需要十万以上大军。
如果继续抽调六卫,那长安城的兵力就空了。
而北衙十二卫是绝对不能擅动的。
对于一个三百万人口的长安城来说,北衙十二卫就是镇守之本。
李世民为难了,虽然各州都有五千至一万的府兵,可远水解不了近渴,调动需要时间。
能调动的长安以西,陇右道的府兵,可陇右道的府兵几乎都布置于吐谷浑周边。
为得是防范吐蕃人袭扰,如果抽调救援,万一吐蕃闻讯趁势突进,那整个陇右道将一片糜烂。
更让李世民头痛的是,有子侄在神机卫的朝臣们,纷纷上书,请求李世民即刻下旨出兵增援。
这片人的基数太大了。
大到连李世民也不得不忌惮。
就象尉迟恭、程知节等人都有子侄在神机右卫。
而尉迟恭、程知节干脆就自荐率军出征。
可李世民知道二人几斤几两,这二人为将可,为帅就呵呵了。
长孙无忌也是积极请求出兵增援的。
一则如果他出言反对,那就等于捅了马蜂窝了。另外,那部分有子侄在神机卫的官员,还不把他生吞活剥了?
所以,在朝堂上下一致的出兵声中,李世民只能豁出面子,请李靖、李勣进宫商议了。
退朝之后,承庆殿中。
李世民心情复杂地扫视着眼前李靖、李勣二人。
“二位爱卿应该知道征讨高昌受挫的消息了,朕请二位来,是想听听二位爱卿有何应对之策。”
李勣道:“臣以为化解此局不难,派兵救援被困唐军即可。”
李靖摇摇头道:“显然高昌与突厥早有无勾结。如今突厥势大,在高昌一线聚集了二十万大军,增援是必须的,但如果出兵少了,杯水车薪,难以击破高昌与突厥联军。可如今朝廷在西域兵力薄弱,调兵又耗费时日,一旦延误战机,恐怕被围唐军凶多吉少啊。”
第446章 兄弟情深()
李勣点头道:“卫国公所言极是。以如今大唐的国力自然不怕与突厥一战,但现在最紧迫的是救出被围的唐军余部。”
李世民叹道:“二位爱卿所言甚是,正如卫国公所说,眼下朝廷能调之兵只有南衙六卫,可如果尽数调出,朕心中不安啊。”
李靖道:“确实如此,南衙禁军最多可调三卫。”
李世民道:“可仅六万大军,面对突厥二十万大军,防守可,想要营救被困薛万均、李沂余部怕是不易啊。朕今日请二位来,就是想请二位爱卿挂帅力挽狂澜。”
李勣犹豫起来,他不怕对六万禁军对抗二十万突厥人。
他担心的是如此不对称的兵力如何营救薛万均、李沂余部。
要知道,防守可能依仗城池、地形之利。
营救需要主动出击,地形之利就在敌人手里。
李靖突然道:“臣有一策,如果陛下采纳,那营救被困唐军的希望就会大增。”
李世民闻言大喜道:“卫国公尽管说,只要能救出被困唐军,朕无有不准。”
李勣眼神古怪地看着李靖,他已经猜到李靖要说什么了。
他奇怪的是,在这个节骨点上,避嫌还来不及呢,李靖难道不怕皇帝猜忌吗?
李靖道:“神机卫战力强悍,又是新胜之师,陛下可令嗣王李沐率军北上,江南虽远,可好在有运河,走水路最晚四天就可到达长安。臣可率六万禁军先行,牵制交河城兵力,减轻薛万均、李沂余部压力。待李沐率神机卫赶到,再合力营救,如此虽然不敢保证大胜,但营救被困唐军,应该不致出错。”
李世民闻言沉默下来,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此次征讨高昌,原本就是不想让李沐灭百济之功,影响到自己的声望。
可现在,李靖却提出让李沐出兵救援。
李世民仿佛看到李建成正面带讥讽地看着自己。
“爱卿所言有理,只是就算朕同意李沐率部营救,这去杭州传旨至少要三两天吧,朕怕延误了救援的时间。”
谁都能听出李世民婉拒之词。
李靖也沉默下来,不能再往下劝了,再劝就会惹怒李世民。
不过李世民的说词也有道理,现在派人到杭州传旨,需要两三天时间,再等李沐奉旨出兵北上,那救援时间就耽误了。
君臣都沉默起来。
房玄龄一直沉默,此时为了缓和这种尴尬的气氛,出言道:“如果真没有办法,只能将南衙六卫全部抽调了。”
确实,到这个时候,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李世民一咬牙,正要下旨。
说来也巧,李沐的奏疏到了。
“臣闻我军被困食汗山臣心如刀绞、寝食不安,故特向陛下请旨,北上救援。臣已经集结神机左卫,枕戈待旦,只要陛下允准,便可顺运河北上不过因为运送战马、装备不易,还请陛下恩准,由朝廷调派战马,并知会李家庄,准备一应装备,待臣率神机左卫至长安后换装。”
李沐的奏疏说得很清楚,连装备都考虑进去了。
在场的人都不是傻子,李沐显然已经决定出兵了。
说不定,已经出兵了。
递上奏疏不过是顾及大义,给天下一个说法。
可正是因为这种跋扈,让李世民忍受不了。
他敢没有旨意就集结大军?
这显然是视律法如无物。
这要是在平时,李世民肯定要下旨平叛了。
可现在,李世民只能强忍下这口气。
因为被困的唐军余部一旦覆没,突厥大军便会趁势南下,西域的局势便会糜烂。
朝野动荡的后果,李世民承受不了。
房玄龄感受到李世民的怒火和无奈。
他给了李世民一个台阶,“陛下,会稽郡王此举虽然有违律法,但他心怀社稷、担忧兄弟安危之情,也在情理之中,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还望陛下不徇常例,破格任用。”
李靖、李勣一起躬身道:“为大唐江山社稷,陛下法外开恩。”
李世民的脸色忽明忽暗了许久。
才幽幽说道:“既然诸位爱卿都是此意,朕念他兄弟情深,也就不追究了。”
“李靖。”
“臣在。”
“朕封你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李勣为副总管,率左、右卫,左领军卫共六万人,即日前往西域,攻略高昌。”
“臣等遵旨。”
“传旨,封会稽郡王李沐为河西总管,闻知之日即率本部营救被困唐军。”
“喏。”
“房爱卿。”
“臣在。”
“李沐所需战马,由你负责筹措。如果不够,由南衙三卫中调集。”
“遵旨。”
“袁仁国。”
“奴婢在。”
“去李家庄传朕口谕,置办大军所需一应军械,不得有误。”
“是。”
。
李沐接到李世民旨意时,大军已经在宋州地界。
数百艘舰船,延绵数十里的河道。
所有民船都远远躲开,唯恐避之不及,被撞沉了。
这一路上官府皆由派人一路跟随,只是被船队上的“会稽王”旗帜所震慑,不敢登船询问。
但雪片般的弹劾奏折飞向长安。
皆没有任何反应。
于是,地方官府就更不敢阻挠了。
到达长安时,李靖、李勣已经在两天前率军出发。
神机卫因为要节省时间,需要从长安东门穿过,至西城门外。
李沐随即向李世民请旨进见。
却被李世民以军情紧迫的措词回绝。
李沐遂率大军穿城而过。
在西门外,房玄龄等官员代表皇帝为大军送行。
而李家庄的一应人员也在送行之列。
李沐一眼便看见了已经涕泪交流的杨氏。
几步上前,跪拜请安:“娘。”
杨氏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