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龙惊唐- 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就怕李沐一时兴起,真有了不规之举,便对大唐来说,无疑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在见过神机卫之后,于志宁甚至已经肯定,一旦李沐举旗自立,大唐的江南将一片糜烂。

    经过这场旱灾,人心向背,已经不言自明。

    “殿下放心,老夫一定将杭州舆情和殿下的忠心禀明皇上。”

    “谢于公。”

    当晚,等安排于志宁休息之后。

    李沐与魏征等人说起此事。

    魏征道:“如今殿下需要的是时间,此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凭此信可以化解皇上猜忌,当属上策。于志宁看来对殿下有善意。”

    李沐点点头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于志宁并没有在杭州多待,第三天一早便向李沐等辞行。

    李沐知道李世民正等着于志宁的回信,所以也就没有挽留。

    李沐准备二百斤茶叶,请于志宁让带去给李世民,另外准备了十斤送给于志宁。

    于志宁没有婉拒,而是大大方方地收下了。

    这让李沐对于志宁的好感又多了一分。

    虽然茶叶不是什么很贵重的礼物,可于志宁收下,就表示着一种态度。

    送于志宁上船时,施虐了七天的大雨已经渐渐收了起来。

    于志宁叹道:“江南东道连续经历大旱、大涝,恐怕三年之内,百姓们无法恢复元气了。”

    李沐笑道:“那倒未必。”

    “殿下此话何意?”

    “如果能在各州兴建大批工坊,招募生活困难的百姓,最多一年,江南东道各州便又是一片勃勃生机。”

    于志宁微微皱眉道:“可天下稳定在于农桑,殿下一味追求商贸,就算商贸再兴盛,空有钱而无粮,也不是老成谋国之举吧?”

第399章 余杭县令张士衡() 
“于公所言,天下稳定在于农桑没错,可发展却在商贸。沐没有抑农扬商的意思,只是以为二者需要并举。”

    “那如果杭州治下粮食不足如何应对?”

    “粮食不足可以向中原购买,若中原没有就向外邦购买。”

    “若外邦不卖又如何?”

    李沐笑笑道:“那就用横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再向他们购买。”

    于志宁闻言一惊,“殿下所图甚大啊。”

    “于公可见过皇上在承庆殿中的江山万里图?”

    “老夫见过,也知道是殿下在当日元日大朝会时所献。”

    “那么于公应该明白,沐所图的与陛下所图的没有分岐。”

    于志宁脸容一正,躬身道:“臣会将殿下的意思一字不差转禀陛下,臣告辞。”

    “于公一路顺风。”

    由于此次防洪堤切实保护了杭州百姓不受洪水侵扰。

    百姓们自发地将这道防洪堤称之为“沐王堤”。

    经杭州、越州百姓口口相传,李沐在江南的名声达到了沸点。

    被七天的暴雨影响的沿江各州,再一次面临在籍百姓的流失。

    不过这次的人口涌入不象大旱时数量巨大,而是细水慢流。

    这一天,沈界“沈半城”带着十数乡绅前来。

    “小民拜见殿下。”

    “沈乡绅今日前来,想来是为了铁器工坊之事。”李沐笑应道。

    “瞒不过殿下,小民等此来所为正是此事。”

    “好,好。都坐下说话吧。”

    “殿下,我等经过商议,已经完成了资金募集。”

    “诸位募集了多少?”

    “杭州八县共计六十八位乡绅,少则三千贯,多则二万贯,共计资金五十万贯之巨。”

    “这么说,股份归属也已经商量好了?”

    “按殿下所言,除去殿下所占三成股份,余者皆已厘清。”

    “好。铁器工坊所需之地可曾选定?”

    “这正是我等此次前来的目的。我等选了一块地,只是它在宝石山西侧,与神机卫军营相近,所以,想问问殿下,是否可行?”

    李沐闻言眉头轻皱,倒不是不可以。

    可李沐知道铁器工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李家庄中,铁器工坊所产生的灰尘,让庄内百姓不胜困扰。

    如今加上宝石山、吴山上茶桑的原因,李沐有意将铁器工坊建在钱塘府之外。

    听沈界之言,李沐便婉言道:“沈乡绅所言之地本是无主之地,孤本不亦反对,可诸位也知道,宝石山、吴山如今种满了茶桑,铁器工坊如果座落在钱塘城内,扬起的烟尘怕是会产生许多不便。”

    沈界闻言道:“那依殿下,铁器工坊该建在何处合适?”

    “以孤之见,铁器工坊最好建在沿江,如此既方便铁矿石运输,也方便取水,不过沿江之地还须选在下流区域,否则会污染百姓的饮用水。”

    沈界连头道:“都说殿下心系百姓,小民今日算是见识了。”

    李沐笑道:“诸位可想好从何处购买铁矿石了吗?”

    沈界道:“杭州本地不产铁矿,何需皆从扬州购进,大都来自北方,因大运河运输方便。不过也有一部分是从山南西道经长江运来,只是为数不多。我等商议,也是从扬州购买,如此既方便,又节省时间。”

    李沐闻听,心里有了嘀咕,杭州不是有铁矿吗?

    记得余杭县闲林埠有铁矿。

    另外绍兴漓渚铁矿是中型矿了,不过这是在越州。

    可余杭县却是杭州府辖下啊,而且相距才五六十里路,这距离正好避开人口密集区。

    虽然规模是小型,但后世所谓的小型,在这个时代的钢铁产量却是相当巨大了。

    想到此,李沐不动声色,对沈界道:“容孤考虑几天,五天后,诸位再来听信,如何?”

    沈界道:“如此我等五日后再来,告辞。”

    李沐等乡绅们走后,立即传来苏定方、李师等神机卫将领。

    令他们带上冶炼匠人,以神机卫拉练的名义,对余杭县闲林埠进行一次地毯式的搜索。

    果然,三天后,就有好消息传来。

    李师带着几名匠人前来禀报,在闲林埠发现了铁矿。

    李沐随即动身与不知原故的魏征,前往闲林埠,到了之后,才发现其实这矿区不大,也就两个足球场的大小。

    矿区已经被挖掘得一片狼籍。

    据匠人们说,以李家庄的钢铁产量,这个矿区足够用上数十年而不至于枯竭。

    另外,矿区周围还有伴生铜矿,虽然不多,但铸造几百万贯铜钱还是足足有余的。

    这让李沐非常满意。

    因为在李沐的计划中,越州绍兴的漓渚铁矿也是自己囊中之物。

    魏征至此才明白

    李沐随即令人知会余杭县衙门。

    余杭县县令闻讯匆匆而来。

    “下官余杭县令张士衡参见殿下,参见魏刺史,不知殿下、魏刺史驾临,有失远迎,请殿下恕罪。”

    李沐看着眼前这花甲之年的老头有点印象,刚来杭州时,他便在迎接的官员中,只是当初人多,没有在意他罢了。

    “张县令,这片地可有主?”

    “回殿下话,此地荒芜,无主。”

    “如此便好,孤要征用这片地。”

    “这不知道殿下以何名义征用?”

    李沐虽然是嗣王,且是杭州都督,但具体到地方上的事,还真不知道如何处理?

    这时,魏征道:“张县令,殿下为杭州都督,如今麾下神机卫扩编至一万人,原有军营已经不足使用,所以将在余杭驻扎一部人马,此处便是神机卫别部的驻扎位置。”

    张士衡闻言躬身道:“下官明白了,只是。”

    他扫了一眼被挖掘得坑坑洼洼的场景,眼神变得闪烁起来。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蹊跷之处。

    这么大面积的挖掘,除了挖宝藏之外,也就是挖矿了。

    而对于这个时代人的认知,矿的意义无非是金、银、铜、铁。

    这一看便不是金银矿,所以答案呼之欲出。

    李沐知道这事瞒不过,问道:“张县令心中猜想的没错,此处发现了铁矿。莫非张县令想和孤分一杯羹不成?”

    张士衡低头道:“下官不敢。”

    “没什么不敢的,你说个数,孤答应你便是。”

第400章 深以为然() 
李沐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朝廷虽然取消了铸造铁器的禁令,可矿藏依然是朝廷控制的。

    换句话说,这铁矿的发现需要上报朝廷。

    这个时代铁与金银一样,是硬通货。

    张士衡摇摇头道:“殿下误会了,以殿下救灾使杭州百姓活命无数的功劳,原本下官可以当作不知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便是。可此事关乎余杭百姓的福祉,下官不敢私相授受。”

    李沐与魏征眼神一碰,魏征问道:“那依你的意思,该当如何?”

    “下官只有两个请求。”

    “讲。”

    “一是矿藏须有偿招募本县百姓开掘,二是本县在籍百姓每年都将在此矿中得到分红。”

    魏征看了李沐一眼,问道:“还有吗?”

    “没了。”

    李沐突然问道:“你就不想要点钱财?”

    “钱财不过身外之物,下官不是恋栈之人。殿下到任前,下官就已经向朝廷提交了辞呈,原本两月前就该告老还乡,只是被天灾所阻。如今托殿下之福,灾情平定,朝廷的旨意估计不日便会到来,下官便要返回瀛州乐寿了。”

    李沐有点喜欢上这个年过花甲的老头了,看着他不卑不亢的眼神。

    “张县令,若孤想留下你,为杭州百姓做些事,是不是有些勉为其难啊?”

    张士衡一愣道:“下官年事已高,已经半截入土之人,还能为百姓做什么?”

    “张县令在武德朝时,应该是崇贤馆学士吧?”魏征突然问道。

    张士衡一怔道:“正是,魏公知道?”

    李沐道:“孤有心在杭州兴办学馆,以求教化江南万民。张学士如果愿意,何不居馆讲授。”

    张士衡犹豫道:“可下官年迈。”

    李沐仰首道:“孤会在杭州各县设立县学,十岁以下的孩子,无论贫富人人皆可进学,一切学费皆由官府承担。孤要兴办的学馆将是江南最大的学馆,从县学中以科试选拔顶尖学子入学,如此学府,张县令也无意吗?”

    张士衡躬身道:“下官愿意。”

    李沐冲魏征一笑道:“你放心,你方才所提请求孤都准了,此铁矿开掘之后,每年每户都将分得五贯以上的钱财。”

    “下官替余杭百姓谢殿下大恩。”

    如果铁矿被朝廷收为国有,那余杭县百姓除了提供免费劳役,恐怕连一文钱都得不到。而现在,李沐提供了付费劳役的基础上,承诺给予余杭百姓每户每年五贯钱。

    这五贯钱如果省吃俭用,足够一家人一年的花费了。

    也正因为如此,让张士衡感觉到李沐的与众不同之处。

    一般官员遇上这种事,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朝廷禀报,因为这能让他的仕途变得畅通。

    很少会想到当地百姓的得失。

    “大恩称不上,但让余杭百姓都富起来,这一点孤还是能做到的。张县令不妨在孤身边监督着。”

    “臣虽然老迈,可但凡一息尚存,定不负殿下厚爱。”张士衡颤巍巍地跪下道,这是君臣之礼,以示上下尊卑名份。

    李沐生受了此礼之后,搀扶起张士衡。

    张士衡激动道:“老朽晚年得遇明主,此生无憾。老朽别无用处,可底下有几名弟子,还可入殿下眼,老朽会修书,令他们前来杭州,为殿下效力。”

    “孤得张公,实为意外之喜。”

    “老朽交接完余杭县衙门事务,便去钱塘府投奔殿下。”

    。

    过了两天,沈界等人如约而来。

    李沐由此与乡绅们确定了在余杭县闲林修建铁器工坊。

    铁器工坊占地三千亩,投资额高达五十万贯,招募的人员高达万人之多。

    说它是大唐最大的铁器工坊,丝毫都不为过。

    整个余杭县,也才六千户,三万余人。

    如果不是旱灾聚集了各州灾民,单余杭的人口不足以招募到如此庞大的雇工。

    办妥了铁器工坊之后。

    李沐开始将精力专注于办学。

    李婉顺三姐妹和秦心,已经将军营边上的灾民收容所变成了学堂。

    李沐再次按排人员,对其进行改造。

    加大了范围、增加了学舍,增添了器械。

    追随李沐而来的学子们,皆被安置于此。

    不过,李沐还是在学子中选了几人成为自己的幕僚。

    孔惠元、李义府等人皆在此列。

    之后,魏征以州府衙门的名义向辖下八县下发了兴办县学的通告。

    由各县提供学馆场地,州府提供钱粮。

    将辖下八县的适龄儿童一概纳入学堂。

    由此瑯瑯诵读声,传遍整个杭州。

    。

    于志宁回京,向李世民递交了李沐的亲笔手书。

    还将李沐的话一字不漏地转禀了李世民。

    李世民看完听完之后,将李沐书信递给房玄龄,转而问于志宁道:“以于爱卿的观察,李沐可有谋反之意。”

    “臣不敢妄言。”

    “无妨。此不是朝会,殿中只有朕与中书令,爱卿不必讳言,有什么就说什么?”

    “那臣斗胆直言了。”

    于志宁道:“臣观李沐言行,不得不说,此人乃臣生平仅见之能臣、良臣。且臣可以肯定,李沐今时并无不规之意。”

    李世民点头道:“有爱卿这句话,朕就安心了。”

    “臣还有话未详。”

    “讲。”

    “但臣以为,李沐手中神机卫过于强悍,任何人手中掌握着如此利器,都会迷失,臣请皇上还须妥善应对处置。”

    这话李世民、房玄龄都听懂了。

    于志宁很肯定地说李沐没有反意,可转眼之间,一句话就否定了前面所说的。

    套路啊。李世民叹道,于志宁说了这么多,等于啥也没说。

    如果能将神机卫从李沐手中剥夺,朕还用得着你下江南吗?

    可李世民无法对于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