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龙惊唐- 第2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江南东道并入大唐疆土的时间并不长。

    加上地处偏远,象杭州等地,十年前基本都是割据诸候的控制之下,在大唐建国之后,还两次进出大唐版图。

    所以,江南百姓对唐朝廷的粘着度不高。

    如今面临生死存亡之时,两个多月未能得到朝廷救援,心中的怨恨之意,可想而知。

    可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在他们的心里,杭州都督李沐无疑就是他们的救星。

    无数百姓回乡之后,口口相传,甚至为李沐立上生祠,日日供奉。

    杭州经李沐及时救灾、又发放谷种,民间倒没有什么情绪。

    好在,最后朝廷赈灾粮总算是到了,各地没有发生什么群体事件。

    偶尔突发的小暴乱,也在当地折冲府的镇压下,迅速荡平。

    到十月初时,整个江南旱灾引起的动荡慢慢平息下来。

    灾民们大都返回了家乡。

    但也有不少灾民宁愿留在杭州。

    其中一部分是招募进神机卫壮丁的家眷。

    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杭州官府产生了信任和依赖。

    因此三个月旱灾的时间,杭州府的人不减反增,从二十六万人口,一下子猛增到四十万人口。

    当然,这包括神机卫一万人和五千预备役。

    李沐也有意外之喜。

    防洪堤的修筑和钱塘湖的疏浚,由此产生大片沿岸的泥沼、滩涂地。

    别小看这些地,这些地稍加整理,是最肥活不过的了。

    经丈量之后,沿岸这片土地多达六千余顷,六十多万亩。

    这片土地没有任何人提出疑义,便成了李沐的私产。

    而李沐将其分配给新入籍的各州灾民,因土地有限,每户只分十亩。

    李沐趁着此时田地重新分配,发放了新的农具,正式开始提倡精耕细作。

    此时的江南种植技术,相对于中原已经成熟的技术,落后了许多。

    当地百姓更多的是粗犷型,将种子或者秧苗置于地中,除了灌溉之外,基本就是坐等收成了。

    所以,李沐的用意是加大亩产,在这六千余顷良田里进行试种。

    这些田地并不属于百姓,而是以租种的方式分配到各户,由官府根据当年收成,收取赋税。

    还有数万没有田地的新入籍百姓,被李沐引至宝石山、吴山,开梯田,种植茶桑。

    这些梯田与上述良田一样,官府以雇工的方式招募,每月发给粮食。

    杭州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愈合着旱灾带来的影响。

    。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

    随着旱情好转,李世民要将心中的想法付诸于行动了。

    他没有传长孙无忌商议此事。

    而是召来房玄龄。

    在李世民看来,一切有关于李沐的事,只要长孙无忌搀和,就会平白生出许多祸端。

    “臣奉召而来,不知陛下有何事吩咐?”

    “玄龄啊,朕在想是不是该给李沐换个封地了?”

    房玄龄一怔,道:“李沐前往杭州不足一年,且在此次大旱赈灾中又立下大功。臣不明白陛下为何要换他。”

    李世民幽幽道:“玄龄难道没有发觉李沐的能为已经超出了你我的相象了吗?”

第397章 公道自在人心() 
房玄龄瞬间明白了李世民心中所想。

    帝皇之道,不在乎臣子有多能为,而是在于臣子有多听话。

    李沐显然不是一个听话的主。

    加上凭一己之力调动民间上千万斤粮食,这对于朝廷、对于皇帝都是一种震撼。

    太能为的臣子,总是没有好下场的。房玄龄心中暗叹。

    这李沐难道就不能收敛些吗?

    总是在不应该犯错的地方犯错,说到底,这次旱灾就算杭州饿死几万人,李沐可以推得干干净净,一切由宋、宿二州的官员担着,李沐最多也就是个办事不力的罪责,何必将阵仗搞得这么大。

    房玄龄虽然这么想,可心中还是对李沐的所为产生了一丝敬意。

    天下官员若都是如此,何愁大唐不强大,何愁百姓不安乐?

    “既然如此,敢问陛下要将李沐改封何地?”

    李世民一叹道:“这朕还没想好。”

    房玄龄想了想道:“以臣之见,若直接下旨,万一李沐反对臣说的不是指李沐有反意,而是陛下也知道李沐的心性,有时有些跋扈,所以,臣以为先派人去试探一下他的口风,再来定夺亦不迟。”

    李世民点点头道:“爱卿所言极是,朕也是这么考虑的,这混帐到哪里都不让朕省心,总是不安分得紧。依爱卿看,派何人去合适?”

    “派去之人最好与李沐没有关连的,但又要没有与李沐没有纠葛者,如此臣能想到的也只有于志宁了。唯有他,方能将陛下的话一字不差的传给李沐,也能将李沐的话一字不差地带回给陛下。”

    “爱卿所言有理,那就令于志宁南下传朕口谕。”

    “不,不。为免走漏风声,引起不必要的事端,以臣之见,陛下还是派于志宁以安抚江南受灾各州的名义前往杭州,再密传口谕为好。”

    李世民一听欣然赞道:“爱卿果然好计谋。”

    。

    次日,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于志宁以钦差的名义离京。

    代表皇帝巡抚江南受灾各州。

    六天后,到达杭州。

    杭州府自魏征以下官员皆前往码头迎接。

    杭州都督李沐出杭州衙门十里地,也就是半路迎候。

    被崔尚一语成谶。

    才过了没几天舒心日子的江南百姓,再次被架到了风口浪尖。

    没错,正是风口浪尖。

    大旱之后必有大涝。

    老天爷似乎要将大旱两个多月没下的雨一齐灌注下来。

    于志宁到杭州时,大雨已经下了整整五天。

    如果不是防洪堤的修筑和钱塘湖的疏浚,恐怕杭州会与其余钱塘江流域的各州一样,洪涝施虐了。

    可就算如此,如果这雨继续下,就算有防洪堤,钱塘江不水漫金山,城内也会因为积水而成汪洋。

    好在钱塘府北高南低,百姓的田地基本上集中于北边,所以暂时倒没有被洪水淹没土地的担忧。

    于志宁一路上看到钱塘府百姓脸上的精神头,完全与此次南下时见到的各州百姓不同。

    路上的百姓满脸微笑,相互打着招呼,似乎对天上施虐的大雨毫无惧意。

    于志宁心中便不禁暗暗点头,还真看不出来,此子年少,在朝堂中有作为也就罢了,来了地方竟一样不同凡响。

    这才三个月啊,还是经历了一场天灾的情况下。

    这一天,李沐引领着于志宁往钱塘湖逛了一圈,解释了修筑防洪堤和疏浚钱塘湖的意义,而后带着于志宁视察了正在修筑中的宝石山、吴山的茶桑梯田。

    于志宁时不时地提些问题。

    李沐也耐心地一一解答。

    这一圈下来,已经是傍晚时分。

    李沐选在军营设宴款待于志宁。

    此时正是神机卫操练的时候。

    神机卫将士强悍的气势,让于志宁心中暗暗生惊。

    他纵横宦海数十年,哪能不明白李沐特意在军营设宴的用意?

    京城坊间传扬的神机卫,在于志宁看来,闻名不如见面,只有亲眼所见,亲身体会,才能感受到那种无坚不摧的锋芒。

    有什么样的主帅,就有什么样的军队。

    这一点,怕是象煞了面前的某人。于志宁心中暗道。

    宴席后。

    于志宁提出单独与李沐相谈。

    李沐便明白必是有李世民旨意。

    所以,连魏征等人都被屏退在外。

    于志宁端起眼前茶,轻啜了口道:“好茶。此茶长安在售五贯一斤,豪门富贾趋之若鹜,某是咬着牙,盘算了好几天才买了一斤解馋,殿下怕是赚得太狠了吧?”

    李沐笑道:“凡有新鲜事务,总是要向豪门富贾赚取第一笔钱的,之后才慢慢降价,让百姓也与之同乐,这是生财之道。”

    于志宁点头叹道:“殿下好一篇生意经。”

    “于公放心,你也看到了,宝石山、吴山上茶桑已经开始种植,最多一、二年,茶叶的价格便会降下来,到时寻常百姓都能品味此茶之清香,于公也就再不用琢磨几天才狠下心购买了。”

    于志宁哈哈大笑道:“好你个李沐,某好歹也是钦差,你也不提送个十斤八斤贿赂某。倒还在盘算着从某拘紧的荷包内赚取最后一文钱。”

    李沐也笑道:“十斤八斤,少了。于公若是肯收,百斤我也送。”

    于志宁呵呵笑道:“不,不,有个一、二斤老夫就满足了。”

    “自然如于公所愿。”

    “好,好。”于志宁收敛起笑容。

    李沐知道,寒喧完了,该是正题了,也正色起来。

    “老夫得先向殿下致敬。”于志宁起身郑重向李沐躬身行大礼。

    李沐连忙起身相扶,“于公万万不可,于公之礼,沐不敢受。”

    于志宁正色道:“老夫此礼,是代江南受灾各州百姓而行,殿下三个月内,救的受灾百姓何止二十万,老夫此礼,殿下受得。”

    李沐见于志宁这么说,便不再勉强,于是侧身生受了于志宁半礼。

    “如果朝中大臣都象于公这般心怀百姓,那么江南也不至于饿死上万之众。而如果朝中大臣都象于公这么火眼如炬,恐怕于公也不会来了。”

    李沐终究是发出了今日第一句牢骚。

第398章 保证书?() 
于志宁是个聪明人,闻言便明白李沐猜到了自己的来意,“殿下也不必以偏概全,朝中虽有奸倿,但毕竟正义之人居多,这才有了贞观盛世。”

    李沐略带讥讽道:“贞观盛世一场规模不大的旱灾,区区江南东道就饿死上万人?沐倒是听过一句话,正义确实不会缺席,可往往会迟到。”

    于志宁呐呐重复着李沐这句话,叹道:“殿下一语中的。”

    “老夫此生见过好官无数,可象殿下这样的皇室中人,此生仅见。老夫佩服!”

    李沐笑道:“于公谬赞了,沐身为杭州都督,赈灾护民,份内中事,不值一提。”

    “是啊。”于志宁叹道,“天下百官若都如殿下,将此事当作份内之事,何愁天下不安宁,何愁大唐不强盛?”

    李沐道:“其实天下好官还是多的,朝中如房公、于公,地方上如越州刺史宁纯,都不亚于沐。”

    于志宁没有接话,而是转换话题道:“殿下所为之前,就没有想过此举会为朝廷所忌?难道魏刺史也不向殿下劝谏?”

    此问很是突兀,可李沐并不意外。

    于志宁是个正直之人,李沐没有隐晦的意思,事无不可对人言嘛。

    “于公所问之意,沐明白。”李沐平静地问道,“可如果换了是于公,在二者之间该如何选择?为了隐藏自己的实力,免除朝廷猜忌,宁可置数十万受灾百姓而不顾吗?”

    于志宁深深看了李沐一眼,“陛下有口谕。”

    李沐赶紧起身施礼道:“臣恭迎陛下旨意。”

    “朕欲改封你为东莱王,你意下如何?”

    李沐一愣,这就完了?

    “陛下口谕就这一句话?”

    “是。”

    李沐犯愁了,经魏征提醒,他心里有准备。

    甚至连被革去王爵都想过,就是没想到李世民会以此方式来将自己调离杭州。

    这道口谕已经给足了自己面子。

    按理说,自己是不得不遵的。

    否则就是抗旨不遵,李沐自然明白李世民此举的用意,这是怕自己公然抗旨,引起朝野动荡,这样双方都没有了退路。

    朝廷必须平叛,而自己必须反抗。

    内战由此而爆发,这是李世民和自己都不愿意看到的。

    可如何回应呢?

    让李沐现在离开杭州,这是不可能的。

    于志宁见李沐脸色闪烁不定,叹道:“殿下不可率性而为,百姓刚刚从旱灾中幸存,若再拖入战火,就毁了殿下之前的善举,何益啊?”

    这话中有威胁之意,可李沐知道这不是于志宁的本意。

    可现实却正是如此,抗旨的结果无疑会爆发战争。

    李世民和朝廷不可能放任臣子抗旨而不做反应。

    否则李世民颜面何在?朝廷的颜面何存?

    于志宁叹气道:“某知道殿下为难,可这是上意,不可不从。不过某在想,如果殿下能消除皇上心中猜忌,或许事情还有转机。”

    李沐苦恼道:“沐没有占据江南自立的反意,可这种话如何能取信于陛下?”

    于志宁道:“殿下何不亲自书信一封,将殿下话中之意和心中所想明示皇上,皇上一向宠信殿下,如此或许能扭转当前困局。”

    李沐听明白了,这等于是写张保证书,签上自己的大名,然后放在李世民那。

    如果自己日后有不规举动,李世民就将此保证书展示于人,看吧,这逆臣说话不算话,然后举天下正义之师,共讨之。

    虽然李沐无法确认此举有没有效果,但这可能是现在唯一能想到的办法了。

    死马当作活马医。

    李沐向于志宁拱手道:“谢于公指点迷津。”

    于是,李沐亲手书写了一封“保证书”,言明了自己要将杭州打造成大唐第四个商贸大城市的心愿,并指出要实施输出战争策略,需要一个巨型的生产物资基地,又再次重申了将五万宫女的安置问题。最后李沐承诺了“三不”,不反叛不裂土不截留赋税。

    做到这三点,其实就是大唐最大的忠臣了。

    如果还无法取信于李世民,那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写好这封书信,李沐将之火漆密封,交给于志宁。

    “麻烦于公将此信转呈陛下,同时还望于公替沐在陛下面前美言几句。”

    于志宁见李沐果真写了书信,虽然不知道其中内容,可心里大定。

    他就怕李沐一时兴起,真有了不规之举,便对大唐来说,无疑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在见过神机卫之后,于志宁甚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