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龙惊唐- 第1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谁不怕下一个轮到自己家啊。

    所以,李沐深思熟虑之后,还是选择了怀柔。

    “孙长史,你马上列出一个各县乡绅的名单交给孤。”

    孙乐文大惊,还以为李沐真要行抄家之事,连忙劝阻道:“殿下息怒,如果真刀兵相加,恐怕杭州就会大乱,到时殿下的善举便成了恶举了。”

    李沐无奈地摇头道:“放心,孤不会纵兵抄家,只是让孙长史连夜知会各县乡绅,明日一早,孤在州府正堂恭候,要与他们谈一桩大买卖。”

    孙乐文这才半信半疑地去办事了。

    顺利拿到了第一天工钱——三斤粮食的民夫们,在第二天干活的精神头更大了。

    对于一个正常的五口一户,三斤粮食配上些别的,或许还有些盈余。

    这对如今价钱高企的粮价来说,李沐征集百姓修筑水渠,无疑是雪中送炭。

    所以,第二天来工地的民夫又多了一成。

    李沐不能下令回绝这些来修筑水渠的百姓。

    一是因为这些民夫身后都有一家子人要养活,如今高企的粮价,足以毁灭本无存粮的家庭。

    二是如果回绝,就会有官府已经无粮可分的谣言传出来,这会引起人心浮动。

    三是李沐也想速战速决,尽快挖通水渠,也能解除钱塘旱情的警报。

    治了根才能痊愈不是?

    粮食的消耗加快了。

    李沐最头痛的是各地乡绅,到了午时才到了一半,许多距离远的乡绅还正在赶来的路上。

    这理由让李沐没话说,毕竟如今天气炎热嘛。

    乡绅们都一把年纪了,真要有个好歹,也不是个事。

    所以,只能等。

    李沐还得安排招待已经到了的乡绅们吃午饭。

    不过好在等了一个时辰之后,基本上到齐了。

    由黄晟一一为李沐引见,其中一个相当富态,年过六十的老者进入了李沐的眼睛。

    此人姓沈名界,号称沈半城。

    倒不是他家的土地有半城,而是他的声望可以号令半城。

    经过一番寒喧引见之后。

    李沐没有兜圈子,而是直接就抛出了今日的主题。

    “今日将诸位乡绅大老远请来,只为一事。”

    乡绅们哪会不明白,可心里不乐意,相互交流着眼神,也不搭话。

    “想必诸位都听过,甚至用过京城李家庄制造的铁器。想必诸位也知道,李家庄是本王的产业。”

    咦,不对啊,怎么不是说粮食吗,怎么说起铁器来了?

    京城李家庄的铁器在江南可是一件难求啊,听说都被北方五姓世家全部兜圆了。

    这一下,所有人的眼睛亮了起来,看来今天还真没白来,如果能从工坊中分一杯羹,那也不虚此行啊。

    李沐笑了笑:“看来诸位乡绅对铁器确有兴趣。孤南下时,朝廷已经取消了铁器的管制禁令,如此一来,民间就可以私人兴办铁器工坊了。”

    闻言众乡绅窃窃私语,敢情还真不知道禁令解除之事。

    其中一人起身道:“敢问殿下此言何意?是否要让我等开办铁器工坊?”

    李沐一看,正是钱塘府最大的乡绅,沈界——沈半城。

    “沈乡绅说得没错,孤正有此意。”

    沈界不解道:“若殿下只为此事,那也不必传八县乡绅共聚一堂啊?莫非殿下还想让各县都开设铁器作坊不成?真是那样,恐怕同行相争,再好的铁器也挣不到什么钱了。”

第386章 许之以利() 
李沐微笑道:“沈乡绅所言极是。不过孤今日想说得是,要么不办,办就要办全大唐最大的铁器工坊。”

    “殿下的意思是,要比京城李家庄的还大?”又一个乡绅站起来问道。

    “正是。”

    “可殿下此举,岂不是断了自己的财路吗?江南办如此大的工坊,必会影响到京城李家庄工坊的生意。”

    “诸位放心,京城工坊的产量远达不到民间需求,况且,朝廷已经与北方新罗签订出售铁器的协议,未来至少五年的时间里,单就供货新罗,就足够支撑起江南铁器工坊了。”

    李沐此言一出,乡绅们全都喜形于色,这是凭空掉了个大馅饼啊。

    当然其中也有几个头脑冷清的,他们不相信会有这么好的事。

    沈界便是其中之一。

    “殿下怕是还有话要说吧?”

    李沐正容道:“沈乡绅说得没错。本王能让诸位乡绅共襄盛事,自然是有条件的。”

    乡绅们立马都回过味来,脸色又都一块了。

    沈界平静地说道:“那就请殿下说说是什么条件。”

    李沐道:“本王只有两个要求。一是本王以铸造配方、技术入股,要占工坊三成股份。二是诸位乡绅要以二文一斤的价钱出售三百万斤粮食给州府。”

    李沐此言一出,一片哗然。

    乡绅们脸色激动,交头接耳,可最后眼神都看向了沈界。

    沈界不负众望,再次道:“殿下以铸造配方、技术入股,占三成股份,这是该有之意。我等能接受,可如果要我等出售三百万斤粮食给官府,这恐怕我等做不到。”

    沈界的话引来众乡绅一致点头。

    “三百万斤粮,论钱财不过六千贯,这钱对于诸位来说,恐怕不是个大数目吧?”

    沈界回答道:“如果殿下要借六千贯,我等绝无二话,一日之内,便给殿下凑齐了。可三百万斤粮食,却做不到。”

    “为何?”李沐的脸色有些阴沉下来,他发现此事远比预料的还要难办,自己抛出了这么大的一块肥肉,竟无法让这三十多个乡绅就范。

    “殿下恐怕不知道,杭州不比长安。长安富饶,天下粮食年年皆往长安,听说长安一文钱就能买到二斤粮。”

    “确有此事。”李沐点点头。

    “可殿下不知道,江南各州,除了扬州之外,民间存粮皆不足,如今赋税每丁每年要向官府交纳粮五百多斤。民间余粮稀少,若是风调雨顺,自然是过得去,可象眼下一旦天旱雨涝,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李沐不解问道:“一年五百多斤,不多啊。对于每丁一百亩田来说,就算一亩只产一石,那也有百石的年收成啊。”

    李沐此话一出,虽然不至于满堂哄笑,可意思也就那般了。

    乡绅们碍于李沐的官服,只能捂嘴暗笑。

    沈界倒是大气,他解释道:“看来殿下是真不知,中原皆是熟田,久经耕种,可江南皆是生田,刚刚开垦不久,产量不可同日而语,一亩上等水田最好也就收了一石半、二石也不算多,下等田一亩有半石就算是天公作美了。”

    “况且,每户一百亩田,其中包括山田、滩涂,真正能种得恐怕也就半成。殿下若不信,可问问黄长史。”

    李沐看向黄晟,黄晟点点头。

    沈界又道:“一户人家一年收到四、五十石粮食,就算是上等人家了。可这要养活一家五、六口,甚至更多,官府抽税二石,还要抽绢三丈、麻三斤的税,这也得用粮食去换。合计在一起,每丁每年须交六、七石左右的粮食。剩下的分到每人头上,还有多少?堪堪度日罢了。”

    李沐沿途看到的百姓困苦,心中已有思想准备,可被沈界这么一理,还是惊诧了。

    确实,这样的收成风调雨顺还行,可一旦有个天灾人祸,基本上一家就完了。

    这个时代的百姓抵抗力太差,关键还是穷的。

    “殿下一来杭州,就有如此善举,我等本应该鼎立相助,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在座的乡绅都是各县首屈一指的盈富人家。哪一家没有上百、甚至数百的人要养活?”

    众乡绅连连点头。

    “老朽也不讳言,家中就有八百余口人,一旦断炊,后果不堪设想啊。都道是家中有粮,心不慌,我等也是没有办法,否则岂敢忤逆殿下令谕啊。此情,还望殿下体恤。”

    沈界的诉苦、牢骚已经堵住了李沐的嘴。

    李沐甚至心中都有一种,如果再向他们要粮,那就是杀人父母的感觉了。

    可李沐不解,“孤有些不解,沈乡绅方才说如果孤借钱的话好办,想必诸位家中不缺钱,可为何储粮不足,不去周边各州购买呢?”

    沈界笑道:“殿下有所不知,江南任何一州,只要有人购买一万斤粮食,不用等到次日,半天之后,粮价就会翻一番。”

    沈界叹道:“除扬州之外,江南哪一州都是如此。”

    李沐问道:“为何扬州例外?”

    “扬州是雄州,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州中,除京畿、辅州之外,就算它了。大运河的开通,让扬州成了货物集散之地。不过,就算扬州,如果购买十万斤粮食,也会引起粮价飞涨。”

    李沐这就担心起来,去买粮的司马郭义,恐怕买不到多少粮食。

    原本以为扬州粮多,一文钱一斤,带去一千贯足以买到百万斤粮食,可现在想来,恐怕。

    由此,李沐更坚定了向乡绅要粮之心。

    沈界说得可能是实情,可不排队他加油添醋啊。

    而且,象在座的这批大户,哪家家中没有储备啊。

    这些乡绅哪个没有经历过天灾人祸,能活到现在的都是人精。

    “本王听沈乡绅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李沐夸赞道。

    “草民不敢。”

    “既然如此,铁器坊之事就作罢吧。”

    众乡绅沉默。

    “钱塘湖水渠已经开挖,府衙中的存粮能用到什么时候,就用到什么时候,发完就停下。”

    众乡绅依旧沉默。

第387章 雪中送炭() 
“大旱已经初露端倪,本王凭一己之力,恐怕难救,只能上禀朝廷,让朝廷发粮来救了。”

    众乡绅有些坐不住了。

    李沐继续道:“今日本王就上疏朝廷,其它不说,凭孤的王爵和能为,虽然不至于使得朝廷倾尽国力前来救灾,可下发数百万斤粮食来钱塘还是有把握的。从运河南下,最多也就一个月的时间,这其中刨去现在官府中的存粮和越州刺史答应的三十万斤粮食,留给诸位的时间也就半个月,你们回去抓紧时间发发灾难财吧。”

    “不过孤要提醒诸位的是,别太过火了,如果逼出人命,就别怪本王无情。”

    李沐这一番连骗带吓的话,让这些不知道李沐根底的乡绅们,有些慌张。

    而李沐取消之前给出的铁器工坊馅饼,也让他们心疼不已。

    沈界躬身道:“殿下可否容我等商议一下。”

    李沐点点头道:“请便。”

    三十多乡绅选了个远离李沐的位置,聚集在一起商议起来。

    很快,他们散开。

    沈界来到李沐跟前道:“殿下,如果我等同意售粮给官府,殿下此前关于铁器工坊之事还作数吗?”

    李沐心中一喜:“作数。”

    “我等商议过了,可以卖一百万斤粮食给官府,不知道殿下意下如何?”

    一百万斤?

    “不,看来沈乡绅记性不好,孤说得是三百万斤。”

    “殿下,在座八县乡绅所有存粮也就此数,如果殿下全部取去,万一旱灾延续,今年恐怕是过不去了,还请殿下体恤。”

    众乡绅纷纷哀求,这情形让李沐有点不忍心。

    其实李沐心中已经被他们的一番说词说服。

    他们毕竟也是治下百姓中的一员,每家都有数百人口,真要将他们逼到绝路,也不是个事。

    李沐心中算了算,说道:“孤也不是不通情理之人,这样吧,你们留一百万斤,这是孤最后的底线。”

    沈界又与众人嘀咕了一番,这才应道:“就按殿下所言,我等凑齐二百万斤粮食,五天之内,送交州府衙门。”

    李沐笑道:“诸位放心,孤不是借粮不还之人,只要缓过了这次,孤立马调粮还给你们。”

    “是,是。不过殿下所说的工坊该如何筹备?”

    李沐笑道:“按每家出资金计算所占股份,孤只要三成,余下七成如何分配,你们自己商量着办。选地、建造工坊、招募壮丁等事宜,你们可与魏刺史商量,铁器生产所需的匠人还有配方等,孤会安排妥当。”

    孙界等人这才长吁一口气,粮食本就是一笔浮财,不赚也就不赚了,可铁器工坊却是长久利润的来源,况且还能与李沐拉上一层关系,这买卖还是很划得来的。

    对于李沐而言,在江南建造大型铁器工坊,本就在计划之内,虽然股份要得你了些,可控制权还在自己手里,毕竟匠人和配方都需要李沐提供。

    借这个机会,拉拢到这批地头蛇,也是李沐所需要的。

    如此,双方各取所需,欢喜而散。

    有了这两百万斤粮食,李沐的心中放下了一块大石。

    只要越州的粮食运来,就算扬州买不到粮食,也能支撑到李沂从长安运来的粮食了。

    这一夜,李沐睡得很踏实,而水渠的进度也很顺利。

    似乎一切都将顺理成章了。

    可让李沐无法预料的是,旱灾终究是大规模爆发了。

    五天之后。

    司马郭义带着两船粮食从扬州返回。

    这两船粮食也就十万斤。

    他向李沐报告说,扬州也有灾情,如今粮价虽然比钱塘府略低点,涨起来的速度却比钱塘还快。

    因为扬州的人口有四十多万人,几乎是杭州的两倍。

    这还不算那些经商的流动人口。

    人口一多,需要的粮食就多,所以,旱灾一发生,粮价就“噌”“噌”地上涨。

    与之相呼应,越州刺史宁纯次日一早也赶到钱塘府。

    他满间歉意地对李沐道:“殿下恕罪,越州旱情加剧,下官无法完成承诺,向钱塘运粮。”

    李沐虽然失望,但知道这不是宁纯的推托之词。

    “这是天灾,宁刺史不必为难,孤没有丝毫怪罪的意思。”

    “谢殿下体恤。”

    “越州灾情如何?”

    “之前下官迎接殿下时,不过就是十数天没下雨,可如今已经连续二十多天没有下雨了,田地里的土壤出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