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楚风- 第1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朝臣们对于一下细节上的问题,有进一步的交换了意见,使得应对此次突事件的方案,更加的完善而且切实可行。

    与此同时,‘飞羽卫’的密探,正在将巴蜀反叛的信息通过秘密的渠道送入咸阳。

    太后是整个‘飞羽卫’的信息集散地,消息送入咸阳第一时间知道的就是太后。

    太后其实早就被那三通鼓声从梦中惊醒,惊醒之后也就再也没了睡意,对于这年轻寡居的太后而言,没什么比深夜醒来,无法入眠再让人难受的了,内心无比的烦躁,浑身也是燥热难耐。

    百无聊赖之际,索性穿好衣服,从榻上爬了起来。侍女们自然知道这个时候,最好不要说话,否则的话,这满腔的怒火极有可能倾泻在自己的头上。

    深宫大内,冷冷清清,让远在异国的太后,顿感凄凉,方才的燥热之感,也随着在宫中来回的踱步而消散。

    一股彻骨的寒意,直逼自己的灵魂深处,望着眼前的帷幔,熟悉的案几,几年之前,每当自己从梦中惊醒的时候,总能看到那个还在批阅奏折的秦王。

    不过此时此刻自己的眼前,案几犹在,笔墨犹在,独独少了那个和自己朝夕相处的男人。

    夜风凄凉,点点繁星,物是人非,岂不哀怨,万般无奈之际,唯有借酒消愁,打这漫漫长夜。

    “来人!”太后吩咐道。

    “在!”身边侍奉的侍女赶紧搭话道。

    “去将楚太子熊横带来的楚酒拿来!”一个哀怨的女人,此刻只能选择让酒精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希望酒水能让自己重新回到幸福的怀抱之中。

    “是!”侍女也是手脚麻利,不用多久,就将酒水端来,同时温热在炭火之上。

    此刻太后正围坐在炉火一侧,借着炉中的炭火温上一壶楚酒,独自打着内心的凄凉。

    后世曾对这样的凄凉之境,有过详细的描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就在这太后自怨自艾的时候,侍女急匆匆的进来。

    “如此慌慌张张成何体统!”有火气没地方的太后,看到侍女如此的毛毛躁躁心中不悦,开口呵斥道。

    侍女吓了一跳,赶紧将‘飞羽卫’送来的机关盒递到太后的手中。

    “启禀太后,巴蜀‘飞羽卫’加急送来的机关盒!”侍女毕恭毕敬的说道。

    一听是加急送来的机关盒,太后的心中也是一惊,这个时辰送来,看来事态万分紧急,若是不然的话,肯定是要等到明日天亮。

    “快!拿来哀家看看!”太后内心烦躁之际,顺手接过机关盒!

    机关盒拿在手中,太后的心就是一颤,这可是巴蜀地区等级最高的机关盒,想必这里面的消息,也是足以匹配这样精美的盒子。

    太后起身来到自己的榻前,伸手打开榻前的柜子,从里面拿出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十分的古怪,如果不说是钥匙的话,单单就是从长相来看的话,实在是难以形容。

    如同一把短剑,但是上面却长满了锯齿,若是如此也称不上稀奇,稀奇的是,这把短剑居然如同一条蟒蛇一般,左右扭曲。

    太后将机关盒放在榻上,而后用这把短剑,沿着盒子的边缘不断的深入,眼看短剑进去了一半,太后用力将短剑向外拉扯。

    如此一来,盒子上面弹出一枚珍珠,太后将珍珠按照盒子上面的纹路不断的挪动。

    这时候才现盒子上面原来是一副星空之图,浩海无边的星辰,在这个小小的盒子上,被展示的一览无余。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繁杂多变得星宿,被完整的刻画在盒子上面,珍珠在盒子上游动,角,斗,胃,张。

    等珍珠在最后一个星宿停下,短剑应声退出了盒子,盒子被瞬间打开。

    如此复杂的打开方式,实在是难以形容,难怪六国之人,得到‘飞羽卫’的机关盒,都无从下手!

    看到‘飞羽卫’送来的信件,太后整个人也是吓了一跳。不觉得脱口口而出道:

    “什么?蜀王杜宇反了!大王可曾知道?”

    “回太后的话,信件是第一时间送到这里的,相比此时大王并不知晓!”婢女在一侧说道。

    太后继续往下看去,信中已经说明了巴蜀的武士突袭了金牛道上的秦国关隘,秦国守关将士全部殉国。

    “看来这杜宇真的是不打算给自己留后留了!”太后一边看,一边说道:

    “外面响起的三通鼓,可是秦国紧急召见群臣的命令。这个时候召集群臣难不成也是为了此事?”

    太后将送来的书信,看过多遍之后,确认无误!

    “来人往大殿而去,面见大王!”太后吩咐道,深夜之中,到处的宫门都是锁上的!

    听到命令之后,侍女赶紧下去通报!(。)

第二百三十六章 大将南征胆气豪 8() 
虽是夜深人静,但这太后出行的场面还是一点也不能马虎,太后之露舆以太监八人舁之,各衣其公服,殊奇异。太监总管,处舆之左;其次级者,处舆之右。

    各以其手护舆而行。太监之五品者四人行于前,其六品者十二人行于后,其手中各有所持,如衣,如鞋,如手巾、梳、刷、粉、镜、针、红黑墨、黄纸、烟、水烟袋等物。

    其末一人,则负一黄椅。此外尚有侍女二人,婢女四,亦各有所持。

    甭管是天大的事情,该有的礼数那是一样的也不能少,太后反复思索着该如何将眼前的消息汇报给秦武王赢荡。

    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多有不妥,因为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秦武王赢荡并不像先王一样信赖自己。

    之所以现在如此倚重,多半还是对楚国的实力有所忌惮,再者就是楚国一直扮演着‘合纵’抗秦的主导着,关乎秦国国运。

    自从秦武王赢荡登基以来,逐步排挤‘连横’的主导着张仪,使得张仪不得不离开秦国,太后早已是心知肚明,张仪此去恐怕再也不会再回到秦国了。

    作为宦海浮沉多年的太后,一眼就看出了这里面的门道,这张仪离去,不过是秦武王赢荡有意为之,为何如此说法。

    实在是秦惠文王时代,秦国的拓展太过迅猛,将东方诸国得罪的不轻,秦惠文王突然去世,使得整个秦国朝堂陷入一种不安与恐慌之中。

    秦武王赢荡驱逐张仪,一来可以安定东方六国,将先王的讨伐之过,一股脑的强加在张仪的身上,使东方诸国的注意力转移到张仪的身上,为自己赢得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

    其二,打压魏国权臣的势力,让魏国权臣能够安分守己一下,一朝天子一朝臣,最好还要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好好听话。

    “看来哀家此时多少还是有些用处!不过等这雄鹰长全了羽毛,也就再也不需要哀家了!还是实话实说吧。”太后自言自语道,声音虽小,但是足以让身边的人惊呆。

    好在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心腹,不会将只言片语泄露出去。

    “太后!车马已经准备齐全了!”侍女从外面进来说道。

    “好!那咱们出发吧!”

    太后的銮驾驶出寝宫,直奔秦国朝会的大殿而去,与此同时朝堂之上,还在紧张的谋划着对策。

    从外面蹬蹬跑进来一个小太监,直奔秦武王赢荡的龙椅而来,待在秦王身边侍奉的太监,赶紧上前。

    “怎么了着急忙慌的!”太监总管上前问道。

    “回大人的话,太后起驾,即刻前来!”从门外进来的小太监,上前汇报道。

    “太后怎么了?”太监总管十分不解的问道,因为自打秦武王赢荡登基以来,这太后早就不问政事,别说这大殿了,就是寻常的政事,也是一概不问,今晚怎么突然前来。

    “所谓何事?朝会之事,并未通禀太后啊?”太监总管拉着小太监到另一边问道。

    这朝堂之上议论的都是军国大事,像这种身份卑微的小太监是没有资格前来旁听的。

    “回大人的话,太后接到密报,说是事关重大,要面呈大王!”小太监说出了所来的缘由。

    “原来如此!”太监总管说道:

    “好!那你回去吧!在下即刻禀报大王。”

    “诺!”小太监转身离去。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的公议并没有结束,主要大臣虽然说出了看法,但是这并不影响其他大臣们对于参政议政的热情。

    所有人都希望能够以此契机,展示自己的才华,各抒己见,群情激愤,因为朝廷公议,言者无罪,所有人都在借此展示自己的同时,也不忘记打压别人。

    各派系之间,也是为了各自的私利,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之中,明明你是对的,对方因为你也是对的,但是他并不会让你从容的通过。

    而是千方百计的阻拦,说一些荒诞不经的理由,其实秦武王赢荡心中早就有了盘算。

    今夜召集诸位大臣一起公议,目的也并非为了公议此事,而是想看一看这些朝臣,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表现是如何的。

    还有就是自己下一步的计划,东征宜阳,看看这些朝臣们都是什么做派,到时候也好从中布局。

    ‘巴蜀疥癣之疾,宜阳才是心腹大患!一日不拿下宜阳,秦国一日不能变被动为主动!东方诸国一旦联合起来,秦国依旧有着亡国之危!’秦武王赢荡耳中虽然是大臣的议论之声。

    但是这心里正在谋划着如此解决眼前的突发事件,眼前的一幕再熟悉不过,因为这宫廷之中的师傅不知道教诲了自己多少次。

    当年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说:

    “接替先君位置做国君后不能忘记国家,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实施变法务必显示出国君的权威,这是做臣子的行动原则。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用来教化百姓,却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议我。“

    公孙鞅说:

    “我听过这样一句话:行动迟疑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功效。国君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用天下人怎么议论您。

    何况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来就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独一无二见识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

    俗语说:'愚笨的人在办成事情之后还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对那些还没有显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预测到。'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始创新,却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

    郭偃的法书上说:'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

    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的。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如果能够是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就的礼制。“

    孝公说:“好!“

    甘龙说:

    “不对,臣也听说这样一句话:'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旧有的习俗来实施教化的,不用费什么辛苦就能成就功业;根据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的人,官吏熟悉礼法,百姓也安乐。

    现在如果改变法度,不遵循秦国旧有的法制,要更改礼制教化百姓,臣担心天下人要非议国君了。希望国君认真考虑这样的事。“

    公孙鞅说:“您所说的这些话,正是社会上俗人说的话。平庸的人守旧的习俗,读死书的人局限在他们听说过的事情上。这两种人,只能用来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却不能同他们在旧有法度之外讨论变革法制的事。夏、商、周这三个朝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却能先后称霸诸侯。

    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约束。贤能的人变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只能受礼制的束缚。受旧的礼制制约的人,不能够同他商讨国家大事。被旧法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讨论变法。国君不要迟疑不定了。“

    杜挚说:“臣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变法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换使用工具。臣听说效法古代法制没有什么过错,遵循旧的礼制不会有偏差。国君应该对这件事仔细思考。“

    公孙鞅说:“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袭,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伏羲、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礼制和法度都要根据时势来制定,法制、命令都要顺应当时的社会事宜,兵器、铠甲、器具、装备的制造都要方便使用。

    所以臣说: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覆亡的。既然如此,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一定就应当遭责难;遵循旧的礼制的人,不一定值得肯定。国君对变法的事就不要迟疑了。“

    孝公说:“好。我听说从偏僻小巷走出来的人爱少见多怪,学识浅陋的人多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事,正是聪明人所感到悲哀的事。狂妄的人高兴的事,正是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