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白眼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抗日之白眼狼- 第3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边说边在蒋志清的搀扶下,轻盈地登上渡船。

    开局顺利,好兆头。

    支开所有的人,蒋志清主动当上“导游”,带领宋美龄游玩一处处景点。

    第一天,蒋志清一个人说。宋美龄只管听,不答话。两人游览“碑林”,蒋志清详细向宋美龄介绍历代书法大家的风格;游览“万佛塔”,详细介绍各尊佛像的来历……当然,这些都是从陈布雷那儿“现贩现卖”来的。宋美龄虽没有表态。但心里已觉得蒋志清蛮博学的。

    第二天,蒋志清开始讨好宋美龄。两人走在“鹤桥”上,蒋先介绍“鹤”因何象征长寿,接着祝宋美龄“松鹤延年”。走进“百寿亭”中,他先介绍100个不同字体的“寿”字之妙处,紧接着祝宋美龄“永寿永康”。

    听得宋美龄不由得笑了,嗔怪道:“大总裁如此奉承小女子,小女子如何担当得起呢?”惹得蒋志清“嘿嘿嘿”地憨笑……

    第三天,宋美龄主动邀蒋志清登“观澜阁”。蒋志清先连连摇头说:“无澜可观……无澜可观……”宋美龄顿觉奇怪:“既有‘观阑阁’,因何无‘澜’可观?”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陈布雷早有交代,应讲清前后两层意思。蒋志清这时却出了点小小的差错,把陈布雷两层意思的先后顺序颠倒了,脱口先说出后一层意思:“宋女士放心,纵有干难万险,只要有蒋某在,定能化难为易,化险为夷。”

    宋美龄先是一愣,随后嗔怪道:“你胡扯什么呀?这‘观澜阁’之‘澜’。是‘波澜’之‘澜’,怎么扯上‘千难万险’?”

    蒋志清心一紧,知道自己弄错顺序,赶忙解嘲:“一样嘛,一样嘛……宋女士难道没看到山门口那四个大字‘海不扬波’?海都不扬波了,江上何来‘澜’呢?江上无‘澜’,蒋某更不怕‘难’噢。岂不是化难为易,易如反掌?”

    宋美龄嗔骂:“你诡辩!”

    第四天,宋美龄主动邀请蒋志清到山中“定慧寺”上香。蒋志清有点迟疑,因为陈布雷知道宋家信奉基督教,对佛教寺院不会有兴趣,故而未对蒋志清去定慧寺有所交待。现在宋美龄竟然提出这个要求,蒋志清担心自己进入寺院“一问三不知”,岂不“露馅”?对,他应该设法劝阻:“宋女士笃信基督教,蒋某也希望同宋女士同信仰。佛教寺院就不用去了吧?”

    哪晓得宋美龄并不领情,她也有她的“孝心”,反问蒋志清:“蒋老夫人不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吗?我们代她去上一柱香,岂不更好?”

    原来宋美龄是想代未来的“婆母”上香,作为儿子的蒋志清还有何理由拒绝?吞吞吐吐道:“难得你……这份……心……”

    宋美龄十分谦虚:“应该的,应该的……”

    蒋宋二人让侍从买好香烛,一起进入寺院,按佛教的礼仪点烛、上香、磕头……一切都是那么真心诚意。走出寺院,宋美龄面对山门上“定慧寺”三个字,突然问蒋:“请问大总裁,能不能给小女子讲一讲这‘定慧’二字的涵义呀?”

    蒋志清一下子愣在那里,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若说“不知”岂不太丢面子?

    蒋志清也并非平庸之辈,他急中生智,马上答道:“‘定’者,是蒋某决定之‘定’,‘慧’者,是宋女士慧眼之‘慧’。蒋某心中早已决定,借宋女士之‘慧’,为中华民国增辉。”

    宋美龄大笑不止,嘴上还嗔骂:“贫嘴,贫嘴。”(未完待续。(llwxs520 ……》

第838章 收集 情报() 
第五天,蒋宋游览“郑板桥读书处”,蒋志清接着昨天“贫嘴”之骂辞故意引出话头:

    “唉——惭愧,惭愧,蒋某半生戎马征战,耽误了多少学习读书的时间。后半生真想隐居于此,以郑板桥为楷模,好好读几年书。到那时,可免被宋女士骂‘贫嘴’喽……”

    宋美龄会心地笑了。两人走到“郑板桥读书处”旁边的“别峰庵”门前时,宋指着庵门说:“大总裁隐居焦山读书,小女子愿在此庵带发修行,终生陪伴在大总裁身旁……”

    蒋志清欣喜若狂,连问:“是吗?您不后悔吗?”

    宋美龄坚定地回答:“永不后悔。”

    第六天休息,蒋志清向宋美龄托出最后一桩心事:“不知宋老夫人对蒋某与宋女士之大事如何看待?”

    宋美龄忍不住笑了,向蒋志清讲了“妈咪”的趣事——那天接到蒋志清的邀请电话后,宋美龄有点犹豫不决。

    宋老夫人主动发问:“蒋先生约你出去何处相见?”

    宋美龄如实答道:“镇江焦山……”

    宋老夫人略想想,突然欣喜地叫起来:“好——好风水——赶快去。”

    美龄不解:“妈咪,镇江焦山有什么好风水?”宋老夫人答道:“镇江古称‘京口’,‘金口玉言’嘛,蒋先生的婚姻承诺一定十分可靠。‘焦山’,如胶似漆,预示你们一辈子恩爱。岂不是好风水?”

    美龄忍不住反驳道:“妈咪,你弄镨啦,‘京口’不是‘金口玉言’之‘金口’。‘焦山’也不是‘如胶似漆’之‘胶’……”

    老夫人十分固执地挥挥手:“一样一样,快去。”

    这故事逗得蒋志清开怀大笑,他没想到陈布雷选择镇江焦山还有这一层深意,对联姻之事彻底放了心。

    ……

    就在蒋志清与宋美龄焦山之后,戴笠所在的骑兵营奉令北上。因广州马匹不多。骑兵营包了一艘海轮北上 至上海。上岸后进驻南京军校,后则分成两队,一个队往徐州。一个队往苏州。戴笠被编入苏州队,驻扎在姑苏城胥闾之间营地。

    1927 年夏,北伐战事推进到陇海路一线,战事暂息。骑兵营驻扎在苏州,休整待命。为庆祝北伐取得的重大胜利。骑兵们兴奋万分。有人提议:每人捐款2 块银洋,集中置办礼品,派代表到南京,向蒋校长祝贺慰问。这个建议得到沈振亚、陈继承的首肯,并通过各队推派代表。

    由于戴笠对此事特别热衷,亦被推为代表之一,并经他毛遂自 荐。代表们又公推他负责采办礼品。戴则突然提出到上海去,说他已打听到校长已到上海。代表们不知就里,信以为真,就带着骑兵营学生捐献的数百块“银洋”, 跟着戴笠到上海。住进大东旅社。一行人中大多数是第一次到十里洋场,唯有戴笠对上海相当熟悉。戴笠故作关心地对大家说:“你们初次到上海,各人可随便出去玩玩,见识见识。我上商店去采办礼品,明天一起去见校长, 一定要给骑兵安排好的位置。”

    戴笠一席话说得大家春风满面,放心地把数百块大洋悉数点交戴笠。

    当天晚上,代表们陆续回到大东旅社,却不见戴笠回来。起初尚不以为意,认为戴笠定是事情没有办妥,也就耐心等待。可是,两天、三天过去了,还是不见戴 笠踪影。代表们着实恐慌起来,身边的钱所剩无几,伙食费、旅社住宿费都已开销不出。于是急忙写信到苏州向沈振亚、陈继承报告。沈、陈立即派人到上海,付清了伙食费、住宿费,把一行人领回苏州。

    戴笠把腰间的几百元大洋已花得精光之后,便从上海直接赶往南京,投奔蒋志清的侍从副官的胡靖安。 戴笠于胡面前谎称:因在清党中告发学生,结怨在身,现在有人借机报复,进行陷害,军校不能立足,请求保护。

    胡靖安负责情报工作,正是用人之际,也就向蒋禀报同意,收留在自己身边。戴笠基本达成了徐彥卓的意图,通向蒋志清的路程只差一步之遥。

    戴笠在胡靖安手下,没有任何军职,每天只是自动去搜集情报, 以晚生身份向胡靖安递送。戴笠搜集的情报,因为不了解高层意图,也没有活动经费和职业情报特务的经验及眼光,情报来源面很窄,大都是凭自己过去的功底,搜集一些社会花边新闻之类。有时偶尔打听到一些较有价值的情报资料,经过胡靖安一转递,往往又成了胡靖安的功绩。戴笠人微言轻,寄于胡靖安篱下,当然不会去跟胡靖安争功。相反,他为了感激和报答胡靖安的收留,取得胡的信任,还经常跑到胡家,给胡抱孩子,做一些杂事,以取悦于胡。

    胡靖安在蒋志清身边负责情报工作的还有一人,叫蔡劲军,是黄埔二期毕业生,胡是江西赣北靖安人,蔡是广东海南万宁人,两人都受到蒋的宠信,并以侍从参谋和副官的身份搜集情报,向蒋呈递。

    戴笠半途脱离黄埔军校, 按定例应作为自动放弃军校学籍处理,经胡靖安疏通,学籍虽得以保留,但还没有取得六期毕业生的资格,每每见了蔡劲军、胡靖安,犹如见了顶头上司,毕恭毕敬,谨言慎语。蔡见戴态度谦卑有礼,工作勤奋,人亦机警敏捷,精明能干,也就常常给予关照。

    1927 年7 月,蒋志清在政治上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他在南京建立的政府,与汪精卫为代表的武汉政府形成宁汉对立的局面。汪精卫主动提出宁汉合作,但蒋志清认绝合作,引起国民党内各派政治力量的不满,使蒋志清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在南京政府内部,蒋志清与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矛盾爆发。

    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形势之下,蒋志清决定加强情报工作,随时掌握新桂系的动向以及嫡系部队各级部队长的忠诚情况。于7 月底,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成立密查组,派侍从副官胡靖安为组长,戴笠成为为该组成员,这是蒋志清成立最早的一个特务组织。(未完待续。(llwxs520 ……》

第839章 以退为进() 
密查组成立后,戴笠很快显示出他这方面的特殊才 能。他的情报不但来得多,而且来得快,视野开阔,质量较高。一般每隔两天,他就有一份材料报蒋。

    戴笠以密查组成员的身份难以直接见蒋志清,但他又不甘心每每假胡靖安之手转递,把自己辛辛苦苦搜集到较为重要的情报材料,为他人作嫁衣裳。于是,每逢搜集到较为重要的情报材料,戴笠总是千方百计直接交到蒋志清的手中,以期引起蒋志清的注意。

    为此,戴笠常常守候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或中央军校官邸门口,当蒋志清的汽车减速到达时,戴先远远立正,敬一个军礼,然后快步上前,双手把材料递过去。

    开始时,蒋志清对戴笠的情报不甚重视,往往粗略地看过一遍,就丢过一边。原因就在于蒋志清是经过历练的人,深知下属的心理。他认为戴笠这种人不经过常规传递手续,唐突地越级上送, 无非是沽名钓誉之徒,企图一步登天罢了。虽然有这种心理活动支配,蒋志清每次坐车 看到戴笠站在路边等候,照例吩咐停车,命令警卫人员接过戴笠的情报。戴笠也不问情报送上去有没有引起重视,每当搜集到稍有一点价值的情报,就用拦车的老办法送上去。久而久之,蒋志清觉得戴笠这种精神着实可嘉,并且他发现戴的情报大都出于第一手资料,比较真实,也就逐渐重视起来,开始注意到戴笠的情报才能。

    后来,蒋志清亲自下条子追认戴笠的黄埔军校六期正式毕业生资格。偶然也慰勉戴笠两句,让他多多搜集情报,以补耳目不足。在这段时间里,戴一人调查搜集的情报, 比密查组其余所有成员搜集到的情报都要多。

    1927 年8 月。政局继续急剧变化。8 月8 日。蒋志清在徐州前线指挥军事失败。回到南京,将前线总指挥、第十军军长王天培处决。李宗仁、白崇禧也受到极大震动,担心做王天培第二。于是。李、白相约“逼宫”。南京四周几乎都 是桂系的部队,李宗仁和白崇禧决定趁此良机向蒋志清摊牌。

    在这种情况下,陈布雷建议蒋志清以退为进,宣布下野。

    蒋志清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也看清了当时的局势。他明白。如果不及时辞职下野,他将成为众矢之的,宁、汉 两方无论是分还是合,因为有汪精卫在,自己都只能当半个国民党领袖。一旦下野,就避开了各派的攻击,作壁上观。坐收渔利。把个中道理想透彻了,蒋志清决定下野,自处超然事外的地位。

    蒋志清下野后,回到了奉化,但他却始终发挥着影响。控制着时局。他指令胡靖安领导密查组人员继续秘密活动,搜集各方面情报,直接送交蒋亲阅。戴笠多次秘密来往于南京、上海、杭州、溪口之间,向蒋志清递送情报,与蒋经常接触。

    ……

    1927年11月26日,上海各大报均刊登了蒋志清与宋美龄结婚的启事,美国的《纽约时报》抢先向全世界发布了消息,全世界21家报纸杂志陆续作了报道。

    11月30日,在结婚的前一天,蒋志清在《迷津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里面写道:今日得以与最敬爱的美龄结婚,为有生以来最光荣愉快之一日,余奔走革命以来,常于积极中忽萌退志,前辈常询何日始可安心工作,当时未答,今日圆满答复,即确信自今日结婚后,革命工作必有进步,即从此可安心为革命尽责任。余深信人生若无美满婚姻,一切皆无意味,故革命当从家庭始,今日结婚实为建筑我二人革命事业基础。

    徐彥卓早已安排杜月笙,为蒋志清在上海拉都路准备了一个公馆,作为新房。可宋老夫人不肯让爱女马上离开自己身边,于是改在西摩路的宋家公馆内另辟新房。

    1927年12月1日,蒋志清和宋美龄的结婚典礼在上海隆重举行了。婚礼分两次举行,一次是在宋家,这是安静的并且合乎基督教的习俗,时间较短,由宋霭龄操办。另一次是在豪华的上海大华饭店面向宾客的世俗婚礼,有些中国传统的味道。

    清晨,当穆尔教堂沉闷的大钟撞响的时候,宋家的亲戚好友已经聚集到西摩路的宋公馆。他们是宋霭龄、孔祥熙、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等51名基督教徒和至亲好友,其中并没有宋庆龄。

    宋庆龄是很爱小妹的,但她认为小妹这样的决定肯定会让自己痛苦,她力求说服小妹,但宋美龄已下了和蒋志清结婚的决心,宋子文也由反对转为支持,生米已做成熟饭,为时已晚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