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诸位信我、任我、谏我、从我,同心协力,保境安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共扫逆臣,共谋太平,共建盛世!
如律令!”
第438章 公孙野望与卢植忧虑()
“辽东若要强盛,必首要收拢组织好青州流民、幽州流民!必与青州刺史刘备赛跑!争夺流民!我强一分,则敌弱一分,反之亦然!”新任辽东太守公孙度坚定高亢的训话声在平郭县衙内响起。
面前的亲信柳毅、阳仪、长子公孙康,以及五百黑衣骑兵,皆聚精会神仰望着公孙度,一字一句不肯放过。这些都是公孙家可以依赖的精锐。
深知辽东土地宽阔人口稀疏,公孙度一开始就把刘备当做假想敌,并得到了公孙瓒的部分认同。
公孙度也的确是这样做的,进度之快令人吃惊,从雒阳出发,经冀州,一路甩掉冀州刺史韩馥追兵,四千里路,只用了二十天,赶到辽东郡治襄平。
还包括途中在蓟县停留三天,向同族公孙瓒借了八百骑兵。
到达襄平后只略微停留,并未整顿郡务,而是南下平郭(盖县、复县),收拢沿途流民,齐民编户,征辟勇猛、有德、懂诗书或有财富的“逸民”为吏。
公孙度暗自发誓:“这次一定不能输给刘备!”
他的目光看向了辽东半岛南角,那里有被称之为辽东明珠的沓氏县:“沓氏是辽东郡一县,绝非他刘备私家财产,本官身为辽东太守,拿回自己的辖地本就理所应当!
一个边角县,富裕竟然超过郡治襄平,不正常,非常不正常!嘿嘿,不过现在它就要物归原主。
到时候本官南守沓氏,以入青州;东据西安平以图乐浪、高句丽,北和扶余,西抗乌桓鲜卑,必威震海外,如同王候!”
。。。
青州刺史、护东夷将军致郡国县乡里亭百姓、官吏、将士书在各地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但其标新立异,也导致许多人的反对、怀疑。
刘繇:“向来官吏世家豪族都在百姓之前,刘青州怕是第一次把百姓放在官吏前,他倒底意欲何为?就怕对青州世家豪族不是好事!”
带方太守刘洪:“刘将军第一次用青州刺史、护东夷将军联合属名,上看下看,十分怪异。”
泰山太守应劭:“将青州、带方、乐浪、耽罗岛、夷洲岛、渔阳、涿郡等地一同纳入宣传和公文范围,这恐怕是第一次!刘备野心不小!”
同行的乐安太守陈纪当得知刘备不只任青州刺史、护东夷将军,还欲兼任东莱太守,对儿子陈群说:“刘备标新立异,所为不合规矩。”
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从关东讨伐董卓开始,关东诸将已不再是州牧刺史、郡守国相、将军校尉,而是一个个半独立的“诸侯”。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入雒道路不畅、朝廷对州郡缺乏约束的情况下,一郡太守不仅拥有之前的行政、军事权,还将拥有近乎完全的财政权、大半人事权,仿佛唐朝之节度使。
此是东汉内郡国不设都尉掌兵之制度漏洞,而刘焉、袁绍、袁术等人显然深悉这点,通过断绝与雒阳通信,充分利用此漏洞,自行任命官员。当然,目前蜀地通信断绝,二袁还并未集州刺史之监察权与郡守行政、军事、财政权于一身。刘备不过把他们所为,或欲为而暂时不能为之事,提前展现而已,略显得突兀和违反规矩。
不久,集军、政、人事、监察大权为一人的情况将在全国屡次出现,光武帝因人口稀少而精简管吏,人口增加后,后继皇帝为官僚集团、世家豪族的蒙蔽,缺乏足够的政治敏锐和动力做出改革,不能不说是东汉帝国的悲哀。
。。
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北海、泰山、齐国、平原等地黄巾肆虐,前任青州刺史焦和带走了数万士卒壮丁前往河内去找袁绍会盟。他前脚渡过黄河,后脚青州黄巾就失去镇压,泰山和徐州黄巾也趁虚而入,遂呈燎原之势,众十数万。
新任北海相孔融和诸多世家豪族,不得不仓皇逃出北海郡治剧县,至今也未能光复剧县,只能临时把郡治设在靠近东莱的都昌(昌邑)。
同时州治齐国临淄也成为孤岛,青州各郡人民流散,或被黄巾裹挟,或北上冀州,或西逃兖州,或南下徐州,或东入东莱。还有大批人士如惊弓之鸟,选择了最稳妥的方式……浮海到辽东郡沓氏、平郭县,或乐浪带方郡。前者大多数船只都能做到,后者如今已有固定航线,出钱买船票也不是问题,乐浪带方地广人稀,实在没钱也可以赊欠。
去年刘备入雒阳后,继任东莱太守袁遗缺乏大规模战争的军事能力,在任旐、邴原、关羽等人帮助下,只能堪堪守住东莱。
卢植接替袁遗任东莱太守后,很是打了几个胜仗,协助孔融稳定了北海形势,可他毕竟不是州刺史,名不正言不顺,不能跨过北海到齐国、乐安、平原、济南去追剿黄巾。而东莱世家、豪族、商人们的商队、船队、财富,也不可能无限制被州郡调用,不愿意支持远距离作战。最令卢植痛心疾首的是,次子卢正在与青州黄巾的战斗中,中流矢而亡,令他心灰意冷。
卢植在卸任东莱太守,前往乐浪时,深感刘备羽翼已成,私下向长子卢养自嘲道:“昔日天下但知有尚书卢植而不知刘备,提起刘备莫不说:你是卢植的徒弟。如今青州人皆道:卢府君是刘备的师傅。
青州人听闻为父改任乐浪太守,刘备以青州刺史兼东莱太守,莫不欢欣鼓舞,看来为父已老了!”
“父亲小声些。”卢养警惕地左看右看,见其他送别之人并未注意,才松了一口气,“刘师兄把东莱商业、军事、农业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如今更在胶水、大沽河开挖河渠,意图修建联通胶州湾、莱州湾的运河。东莱、北海人上到官吏、下到贩夫走卒敬畏他如主君。有些话,让人听见徒增间隙,为外人利用就不好了。”
卢养知道自己的身份,父亲逃亡东莱后,先是携二弟卢正任东莱太守,此时自己不得不返回雒阳;父亲携三弟卢毓改任乐浪太守,自己留在东莱。这两次,莫不都是质子身份。大汉有大汉的制度,刘焉为益州牧,只有一子相随。刘备为青州刺史,宋佳亦携子留雒阳。
卢养:“刘师兄为父亲争取到东莱太守,父亲萧规曹随。如今改任乐浪太守,父亲大可一展宏图,不用拘泥成规,岂不快哉!”
卢植沉默好一阵才说:“如今国家陷入混乱,二袁等忙于讨董,董卓忙于迁都之时,青州理应发兵讨伐董。
玄德却接受董卓之任命,必为关东兖、冀、豫诸州郡所恶!
这也就罢了,既选边站队,就应坚守忠义之道。他却不思为董卓效力,发布告示只把注意力集中青州。实为持两端以观望!其立场让为父和不少人迷惑不已,不知所措。
两不相帮,最终结果往往是两不讨好!为父愁啊!”
卢养:“孩儿却不如此作想!”
第439章 谁为往圣继绝学!()
作为长子,卢养或长期与父亲分离,或独当一面任职,锻炼出独立的人格和立场,这一点,与唯父亲之命是从的弟弟卢正、卢毓颇为不同。父亲忠诚于少帝刘辩、并肯为之丢官弃爵,卢养是不赞成的。
卢养直视父亲:“天下莫知从袁或从董,而刘师兄发布致百姓官吏将士书,既是公开信,也是宣言书,给天下人划出袁、董之外第三条道路!
就是要让更多人无所适从的逃难者明白,青州是主动追求和平之州,在战乱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讨董之州刺史、郡守国相约20个,董卓尚且控制的不过司隶、凉州、并州荆州约10余个,看起来关东盟军似乎数量更多。
可大汉有13州106郡国,天下间犹豫不决,或持两端以观望者,或忠诚王室而力不能伸者超过三分之二,刘师兄不止为青州说话,亦为三分之二州郡说话!
刘师兄之胆量让孩儿佩服,刘师兄之名必闻于天下!绝不亚于讨伐董卓所获之名誉之利益!”
这一刻卢植感到无比的疲惫,不仅公孙瓒、刘备、郦炎等徒弟已有了自己的事业和主张,没想到就连原本听话长子也不赞成他的观点:“莫非为父真的老了?跟不上世间之变化?”
卢养安慰道:“父亲莫想多了,孩儿只是不愿把鸡蛋全放同一篮中而已。”
卢植满是皱纹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意:“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
。。。
孔融颤抖着拿起公文:“这是墨拓?不对,我曾在熹平石经上印过,墨拓字显白色,周边为黑色。”
属下左承祖道:“据说左伯等人改进了造纸术和墨水,刘备遣人将字写在纸上,翻过来盖木板上,然后把字周边掏空,再沾上墨水,就能印出字来。明明就与印章别无二置,却叫什么‘雕版印刷’,可笑至极。”
孔融指着公文,心里如同惊涛骇浪:“官印、私印是金铜所制,每字皆大,蘸墨水盖纸上,用墨少了就不甚清晰,用墨多了墨水往往浸透纸张,字迹颇粗,不甚美观。”
作为文明于世的文学家、诗人、经学家,孔融动容不是因为公文上本身内容,也不是因为公文的文采……在他看来,刘备所谓的得意之作只能算还行。
孔融同时也是书法和印章名家,他震惊于印刷的方法:“这个用木板雕刻印刷,每个字不过指甲盖大小,字迹却清晰无比,墨水聚而不散。岂是印章、拓印能比?
这是大创举,大发明!备车,本府要立即拜见刘刺史,争取印刷夫子的著作!”
。。。
孔融的到来,让刘备精神为之一振。
从印章、墨拓石碑到第一次使用雕版应刷术和纸张大规模印刷,东方文明为此在黑暗中摸索了数千年。之后的活字印刷,就是将大块的雕版变成小块的铅字而已。
在孔融面前,刘备更进一步,演示了活字印刷术,没想遇到了明显的阻力。
并非活字的制作技术有多么困难。
孔融认为:“活字印刷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不如抄书来的快。
其一当前的文章绝大多数短小精悍,其二一个郡最多就十几个县,一个县不过几个到十几个乡,换句话说郡里给县发公文,或者县给乡发,都只需要几份到十几份而已。”
研制雕版印刷的大功臣左伯亦说:“雕版印刷的雕刻者根本不需要识字,只要根据笔迹刻就行。识字者在监督的同时还可以完成其他工作,或组织生产、或监督其他工作、或开展统计、或撰写公文。”
邴原则说:“当前,一百个人只有几个识字,有些汉字区别很小,只认识一两千字的人很难做好这项工作。让一名识字水平中上者去做挑选活字“拣字工”,他们愿意才怪!”
看来一项发明或技术进步并非越先进越好,能不能推广开来,根本上是看能不能给人帮助,占据主导地位的识字者更希望把自己从抄书解放,而不是陷入花销许多时间找字的新桎梏。
孔融的来历并不是研究印刷术本身:“我想印刷夫子、孟子等人著作论语春秋孟子。。。为圣人立言,为往圣继绝学!”
“很佩服孔兄敏锐的眼光。”刘备欲抑先扬,“可本侯已经答应过师尊(卢植)、郑君,以郑注、卢注为基础。”
孔融:“可我是孔子后裔,我传承的才是最正宗的儒家思想!”
书写历史、传承文化、宣传教育。。。刘备知道印刷术的巨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在没有网络、没有自媒体的时代,掌握了印刷术、造纸术相当于掌握话语权,他并不会轻易让孔融得偿所愿,尤其是鲁儒还以保守著称。
刘备在桌上写下一句话,孔融读出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上位者指挥民众,只可让他们由我所指挥而行,不可使民众知道我所指导之用意所在。”
刘备标出两个逗号一个分号一个句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就让他们明理”
“你这个不对,孔家祖传是我那个说法。”孔融意图一把擦掉标点,“你长期忙于为政治军,学问可能早就丢下了。”
刘备脸上难得一红,伸手死死捂住:“别拿夫子压我,有些事你不答应就别想印论语。”
之后刘备请来郑玄,与孔融议论的焦点从论语改为礼记。礼记有大小之分,小戴礼记为西汉戴圣搜罗民间藏书,加以编撰所做,内容主要是先秦礼制,重点体现儒家哲学、教育、政治、美学等方面思想,相传是曾子等人所作,其实不少是今文经学,藏有大批私货。
孔融自有家学渊源,对其中许多经文、注释都有不同的看法。而郑玄将西汉后期流传的各种礼记抄本,相互校对,并作注解,卢植亦参与,已经成书,给徒弟们广泛教授。
对礼记中大部分先秦礼制,刘备都不怎么关注,他只关注其中大学中庸等少数问题,例如“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孔融就认为‘格物’是以夫子著作为基础推究事物之理。要按照孔融和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说法,很容易仅仅把格物理解为磨砺心智的方法,最后变成‘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或者晋朝玄学。
而受到唯物论影响的刘备,认为格物要以马夫子的认识论为基础,强调实践才是格物的中心,格物的来源不仅应包括社会科学,还要把自然科学的数学、物理、天文学、化学等等包含在内。这样就能为科技进步找到理论基础,借助实践快速推动社会进步,而不会放任一部分腐儒成为绊脚石。
“格物”比之前的“民可使,由之”问题更大,郑玄涵养好,仔细思索。孔融是个暴脾气,一来二去,把刘备衣袖都撕烂了,依然不相让。
如果说古文经学是为圣人立言,今文经学就是打着圣贤的名号,为自己立言,说好听点叫“为往圣继绝学”。今文经学口口相传,更多创造……这也是问题,创造太多容易背离原意,走上邪路,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