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起- 第1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了策应三郡搬迁,曹嵩向皇帝建议,董卓曾经为并州刺史,可以作为主帅,刘备曾在使匈奴中郎将臧旻属下为官,熟悉并州形势,于夫罗、去卑能够得到匈奴左部落的支持。可派遣董卓为主,刘备、于夫罗、去卑为副的平叛军,从南面威胁南匈奴,以策应三郡百姓撤离。

    曹嵩的建议,就意味着放弃河套!

    刘备当即表示强烈反对。可凉州的叛乱,牵制了皇甫嵩三万人,报告关中、西北六郡良家子为主的骑兵,幽州丘力居等人的叛乱牵制了刘虞、公孙瓒和大量乌桓骑兵,朝中缺钱、缺兵力,缺马匹,目前根本没有足够骑兵以平定南匈奴叛乱,也没有凉州三明、臧旻这样的良将可以派遣。

    河套,这个黄河流域的明珠,这片大汉掌握的最大草场,从此恐怕要从大汉版图中分裂出去,从中原版图中搞裂出去,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回来?

第359章 张辽的二宝骑兵() 
将军、都尉出征,自不可无兵,袁绍、袁术陪着刘备前往西园军中,挑选精锐。

    却见一骑营中,士卒悠闲自得,正晒太阳,不见操练。

    袁绍怒斥道:“哪里来的夯货,上官面前,竟如此松懈,谁是司马?”

    一个汉子磨磨蹭蹭出现,睡眼稀松,显然才睡醒:“属下张辽,拜见中军校尉和两位大人。”

    “在军中不思操练,到战场上怎生迎敌!还不退下”袁绍呵斥张辽,转头对刘备说,“可去下一营看看,终究能找到贤弟所求的精锐骑兵。”

    袁术:“走。”

    袁绍说道下一营,脚步却一点不动,只是东张西望,看着风景。

    刘备:“走。”

    一个文士走过来,在袁绍耳边小声说着。袁绍转头说:“大将军找我有急事处理,就由公路陪贤弟去找吧。”

    匆匆而走。

    刘备这会才恍然大悟,袁术、刘备都不是西园八校中人,哪里能找到哪支是精锐?就算找到了,没有袁绍说情,其他人未必会同意刘备把人领走。

    刘备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看来,袁绍就是想把这支“惫懒”的骑兵交给自己,真不知道他是何居心。

    西园军一部分选自于北军、南军中之精锐,更多从各地骁勇善战之郡兵挑选而来:如凉州关中铁骑、并州狼骑,幽州弓骑,冀州大戟士,兖豫强弩,泰山之卒、丹阳之兵。。。

    西园军因此十分精锐,不是普通郡兵能比,刘备打算选些西园兵做属下郡兵的骨干。可惜,有人想让他摔跤啊!

    刘备心中充满愤怒,却有一个声音传来。

    “大人可是静海侯大名刘备、刘玄德?”那司马仿佛一点没发现刘备的尴尬和愤怒。

    刘备深呼吸:“正是,你认识我?”

    “下官张辽,从父张成,曾多次向下官谈起大人之威风。”

    “张大哥可好?”张成曾经在刘备部下待过,战争中失去左臂,当过平城县丞,号称‘独臂县丞’,是刘备的老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张辽:“不太好,叔父赋闲在家,旧伤经常复发,疼痛难忍,常依靠醉酒度日。”

    既是故人之侄,关系就拉近了不少,两人即说起北国风光,塞内外风情。好一会,刘备才发现异常:“咦,你叫张辽?张文远?”

    张辽:“大人莫非之前认识下官?”

    刘备一拍大腿,心中欢喜,张辽!五子良将之首!竟让他遇到了,可喜可贺。只是张辽属下十分懒散,这个张辽,横看竖看也不像那个武艺出众,勇猛无敌、能止小儿夜哭的五子良将。

    。。。

    刘备带上牵招、张飞、刘朗部、张辽等部,共计千余人,与去卑一路,赶往河东,计划与于前将军董卓、匈奴单于夫罗部匈奴骑兵汇合。

    袁绍欢欢喜喜前来送别,就像还特地多给刘备两个月军饷:“终于把这群瘟神送走了!”

    上了路,刘备才发现张辽部骑兵的异样。

    这三百骑,包括张辽在内,多数是中小富家的二宝、三宝,或者边地游侠,能躺着,绝不坐,能骑马,绝对不步行,能坐着绝不站着,极为懒散。军纪松散,时不时偷鸡摸狗烤着吃,把沿路百姓弄得鸡犬不宁,常常有当地豪绅找到刘备,哭着吼着要赔他们家的羊犬鸡。

    二宝们个个大手大脚,消费意识超前,如刚领了一百饷钱,二、三日时间就能花掉大半,喝酒吃肉赌博嫖女,被其他部队当做败家子。

    刘备气得牙痒痒的:“怪不得袁绍想方设法把这些人丢给我。”

    当然二宝骑兵们也有不少优点:其一,最大的优点就是听话、聪敏,或许是在家中被父兄管理惯了,这些二宝、三宝们稍加鞭策就能服从命令,当然缺点也很明显,指挥官稍微放松,他们会重新变得散漫,登鼻子上眼。

    其二,二宝骑兵们大多很讲义气,也也很热血冲动,只要能厚养士卒和更好的鼓动,他们愿意为之赴汤蹈火。

    其三,刘备在雁门郡留下不小名声,让骑兵们佩服之极,都愿意为之效力。

    其四,二宝们能够将通过层层筛选,进入待遇较好的西园军,个个身体素质、个人战力皆不俗,用好了是支不弱的力量,用不好,则会在战场上率先逃跑。

    。。。

    张辽只比刘备小几岁,刘备实在受不了他叫叔父,坚决制止。

    张辽变身迷弟,一路上叽叽喳喳不停:“听说大人曾谋划刺杀檀石槐,分裂草原胡人,刻石于塞外。下官对大人的佩服如滔滔黄河,连绵不绝,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大人尽管吩咐,大人指哪里,下官就打哪!

    不是夸口,下官马上功夫在雁门郡罕有敌手,不弱于匈奴、鲜卑人,定能保大人得胜归来。”

    在河东汇合董卓,于夫罗各数千人,加上河东郡兵,共一万五千余人,浩浩荡荡开向西河郡匈奴左部聚集地。

    数十年前,匈奴出现分裂,左部从鄂尔多斯高原、偏关附近一路南下,逃到了西河郡现在的郡治离石附近,并在此建立了左国城。左国城本战国城邑,大汉皋狼县城,大汉考虑到西河郡地广人稀,就将汉人百姓迁移走,将该地留给匈奴人。左国城背靠东部大山,面向北川河水,依山就势,构筑城垣,东、南、北三面环岗而筑,东城墙沿山脊线而建,内外双城,防守相当严密。

    西河太守是老熟人、冀州名士崔州平,对匈奴的叛乱十分头疼,对董卓、刘备、于夫罗的到来十分高兴。

    董卓的策略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干!带着全部人马,前往离以北的左国城挑战。

    守卫此处的是须卜骨都侯从子,须卜安谷泽,性格亦暴躁,当即就率领尽两万匈奴人与董卓斗起来。

    左国城附近地势并不平坦,相对有些狭窄,匈奴骑兵发挥不了全部作用,反倒是汉军的车辆、步兵、弓弩联合作战威力巨大。汉军步步紧逼,须卜家步步后退。

    一战下来,汉军斩杀千余人,须卜安谷泽帅兵逃回左国城,固守。

    刘备建议后,董卓屯兵于正面,而刘备去卑翻山越岭,以熟悉道路的去卑和富有冲劲的张辽部二宝骑兵为前锋,进入左国城北面,击败守在这里的须卜家部众,掠夺牛羊,解救被囚禁被控制的匈奴左部牧民。

    见四处火起,人马溃散,须卜安谷泽这才知道大势已去,急忙派人向叔父须卜骨都侯请求援军。

第360章 崔州平的智慧() 
董卓习惯于打硬仗,围攻左国城数日不下。

    此城依山傍水,内外双城,城墙高耸,城外则多斜坡,仰攻极其不利,刘备颇反对。

    另一方面,须卜骨都侯派遣的一万援军,于黄河以西的上郡肤施击溃上郡太守刑纪,刑纪侥幸未死,逃到南方数百里外高奴(延安)苟延残喘。匈奴一万援已经到达黄河西岸,暂时为董卓女婿牛辅借助天险所阻。据探子来报,须卜骨都侯目前正续发援军。

    若不能赶在匈奴援军到达前拿下左国城,汉军就面临内外夹攻的威胁,只能退却。

    此时,去卑提出了一个惊人建议:与左国城中的须卜安谷泽达成协议,且放他放北归,以避免蚁附攻城的巨大损失。

    董卓很疑惑:“你为何认为放开围困,须卜安谷泽就会放过放弃左国城?而不是继续固守等待援兵?”

    崔州平:“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须卜的根子在右部,想争取的是中部,距离此地有800里,可谓很远。

    左部是于夫罗影响力最大的部落,对须卜而言,可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须卜氏最终想占据一定是富饶的河套,而不是山峦起伏、相对贫瘠的上郡、西河郡北部。”

    历史上,因为气候的变迁人口的增多,鲜卑的不断入侵,南匈奴的叛乱,中原的混战,汉末和魏晋失去了河套、陕北。南匈奴最终分成二部分,须卜部率领匈奴主力南下占据左国城,于夫罗、呼延泉、去卑长期不得归国,最终其后裔刘豹、刘猛在曹操统一北方时被分为以左国城为中心的五部,逐渐融入汉族。于夫罗之孙刘渊趁西晋内乱、外患之机,继续南下,参与中原争霸,建立汉赵,开启了五胡乱华的序幕。其中刘去卑的后人,刘勃勃改名赫连勃勃,建立了大夏。

    这也是南匈奴最后的回光返照,最终被鲜卑等族所灭,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北周又为隋唐所替代,南匈奴最终在民族多米诺骨中彻底出局,主体融入汉族,少量融入蒙古等族中。

    刘备当然不知道于夫罗、去卑后裔的干了什么事,否则多半不会与去卑、于夫罗合作。

    另一部分,分成数个部落,留在鄂尔多斯,并北上更富饶的河套,繁衍生息,被南下的鲜卑融合,留下了拓跋鲜卑“鲜卑父、匈奴母”的传说。

    如今形势已发生变化,南匈奴须卜部还会大规模南下么?

    “不会,绝对不会!”

    崔州平欣赏地看了刘备一眼,继续说,“之前檀石槐在时,控弦二十万。由于臧中郎将、董将军、刘都尉等诸君的奋战,檀石槐死。草原分裂为东部和连,中部蒲头,南部拓跋部,西部西匈奴、乌孙,北部丁零、坚昆,各自征战不休,实力大大减弱,近几年人入塞劫掠的频率、规模已经大大减少。

    西匈奴不断向东侵略,与蒲头征战,意图夺回阴山以北漠南故地。东部鲜卑经过几年修整,和连势力有所恢复,向西与蒲头征战。

    蒲头为东西夹攻,近十年时间过去了,依然只有数万控弦之士,且需要防备东西数千里,在阴山以北百里范围内兵力不过三万。

    因此南匈奴颇有与蒲头一争河套之力!”

    刘备不由哑然失笑:“看来我还有些功劳,当年没有白白出塞。”

    岂止是有些功劳,分草原为五部落,使整个草原形势恶化,使大汉北疆的形势明显好转。

    目前最大的作用,是改变了南匈奴和中部蒲头、南部拓跋部鲜卑的力量对比,改变了历史上南匈奴南下的国策!

    须卜骨都侯和屠歌胡加起来既有十余万之众(男女老幼),三、五万兵,比中部蒲头少不了多少,而兵力更加集中,决计不会放弃河套,任由蒲头、拓跋诘汾南下!

    董卓问:“虽然须卜部和屠歌胡有势力,但战力怕是不如鲜卑,未必一定能决心阻止鲜卑南下。”

    崔州平说:“这有何难,刘都尉侧室(拓跋伽罗)乃是拓跋诘汾之姐,可写一封信,派遣得力之人,送往拓跋诘汾,请他联合须卜部,共同抵挡蒲头!

    古有二桃杀三士,今可联弱以制强!”

    刘备:“大善。”

    拓跋部人最少,原本众只有数千,借助位于大汉、蒲头、匈奴之间的优势,拓跋诘汾西与南匈奴联姻,南面背靠大汉,北面对中部蒲头保持谦卑,几年来依靠贸易势力大增,招纳部众,如今进入东河套,部众大胜,部众数万人,士卒上万,渐渐能与蒲头制衡。

    后来,拓跋部进入河套与须卜部联合之后,势力又进一步膨胀,此是后话。

    刘备说:“匈奴虽与时刻想着侵略中原的鲜卑不一样,但也绝对需要小心提防。”

    崔州平:“如果可能,最好把匈奴左部迁移回偏关附近,并迁移大量汉人北上西河、上郡戍守。

    西河、上郡固,则关中稳。”

    感谢崔州平的深谋远虑,董卓终于明白了重建西河、上郡防线对大汉关中地区的巨大意义。

    在谋士李儒建议下,董卓使了一条毒计:表面上认同去卑、于夫罗的建议,以于夫罗弟弟呼延泉为使者、人质入左国城,放任须卜安谷泽五千男女弃城北上。

    左国城内,须卜安谷泽见到呼延泉之后,很快就同意了。因为呼延泉继承了哥哥于夫罗的右贤王位置,在匈奴部落中颇有威望,得到大批匈奴贵族信任,由不得须卜安谷泽不信。须卜安谷泽打定主意将其挟持回北方故地,嫁与须卜之女、以其为诸王之一,甚至立为下一任傀儡单于,以便须卜氏控制匈奴中部。

    李儒让董卓暗地里派遣女婿牛辅和刘备一起,打着于夫罗、去卑旗号,率五千大军埋伏在左国城以北数十里的山谷间。

    崔州平对此计大为赞赏:南匈奴由于从上到下汉化比较深,奉汉朝皇帝为正统,努力挤入中原朋友圈,对汉人相对温和,南匈奴百姓既能放牧,又适应了农业耕作,已经不是纯粹的草原部落。其中,匈奴左部的汉化要比右部深得多,于夫罗、去卑等王室自称汉朝的女婿、外家。同时,右部保留更多草原习俗。

    制造于夫罗与须卜氏的矛盾,就能进一步制造南匈奴左部、右部的矛盾,分裂南匈奴!大汉也就可以放心于夫罗在左国城为大汉屏障,抵挡须卜氏了。

    即使事后于夫罗怪罪,也无能为力,他势力弱小,必须要得汉朝支持,才有压制中部、右部的希望,所以对汉朝必须亲近、依赖得多。

第361章 鲜卑 匈奴多米诺() 
于夫罗是郁闷的,被打了一巴掌,还必须陪个笑脸。

    去卑是兴奋的,刘备在伏击、追击时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