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唐锦绣- 第8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高阳公主依旧不松手,跟着武媚娘扑在房俊身上,闻言柳眉一竖,瞪着房俊叱道:“你是嫌弃我俩年老珠黄,比不得那些丫头身娇肉嫩?”

    房俊无语,这不是混不讲理么?

    当下松开武媚娘的纤腰,双手微微一抬,向前一探,便将高阳公主两只玲珑丰盈给捉住了……

    “哎呀!你放手!”

    高阳公主猝不及防被捉住要害,身子一软,便被武媚娘挣脱。

    武媚娘纤腰一拧,鱼儿一般从两人之间的缝隙钻了出来,一翻身,便将高阳公主紧紧压进房俊怀里。

    高阳公主奋力挣脱,却给武媚娘从身后狠狠压着,整个娇躯已经挤进了房间号怀里,冷不丁武媚娘贴上她的背脊,在她耳垂边吐气如兰道:“嘻嘻,殿下这般饥渴么?那就让奴家和郎君好好侍候殿下……”

    说着,还伸出粉嫩的舌尖,在高阳公主晶莹如玉的耳垂上轻轻舔了一下……

    高阳公主娇躯一颤,面红耳赤,惊骇道:“你俩疯啦?大白天的……哎呦!房俊你个棒槌,给本宫住手……唔唔……”

    却是郎君一双手已经顺着衣领钻了进去……

    “哇哇哇”

    正在高阳公主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无所挣脱之时,一阵响亮的啼哭声传来。

    房俊顿时住手,问道:“儿子怎么哭的这么大声?”

    高阳公主趁机挣脱魔爪,气喘吁吁的躲到一边,怒道:“你整日不在家,哪里知道孩子平时哭多大声?哼哼,那两个小子跟你一个样,能吃能睡,有的是力气,别人家几岁的孩子都没他们哭的大声!”

    说着,一边整理狼狈的衣衫,一边又恨恨的瞪了武媚娘一眼,骂道:“助纣为虐的臭丫头,你给本宫等着……”

    这媚娘着实可恨,每一次都给郎君一伙儿欺负自己,最可恶的是,总是喜欢三人同床,每每自己跟郎君亲热,这丫头就会偷偷摸摸的跑过来,然后联合郎君镇压自己……

    房俊起身说道:“这一阵子着实太忙,入冬就清闲了,到时候咱们全家去骊山农庄里住着,谁也不见,关起门过小日子……”说到这里又想起一事,对高阳公主说道:“昨晚赢了薛万彻那个蠢驴一处庄子,就在天台山下、杜水之畔,不过大概丹阳公主会来找你说情讨还,到底还不还,你自己拿主意就好。”

    说罢,径自进屋里去看两个儿子。

    至于昨夜发生的刺客之事,他不打算跟高阳公主以及武媚娘提及。

    女人胆小,若是知道丘行恭敢悍然调派军卒意图刺杀于他,指不定如何提心吊胆忧心如焚呢……

    身为男人,自当为家人妻儿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无论丘行恭还是谁,他都自信有办法去应对解决,让自己安宁的生活不会受到太大的干扰。

第一千六百一十三章 征兵告示() 
皇帝的圣旨、政事堂的布告贴满了长安城四门与城内的坊门,城内百姓这才知道,由神医孙思邈主持研制的药剂成功治愈疟疾,并且将药剂的配方公布天下。

    自古以来便谈之色变的疟疾居然自此终结,再不复夺命之厄……

    整座长安城都沸腾起来!

    百姓喜极而泣,奔走相告,这股躁动从长安城内迅速蔓延,以波涛席卷之势辐射整个关中!

    万民称颂!

    无论困苦潦倒的乞丐,亦或是钟鸣鼎食的士族,在面对疟疾这等不治之症之时,绝无高低上下之分,一旦患病,绝无幸理。尤为令人闻风丧胆者,便是这等疫病传染性极强,水源、食物、粪便等等皆会产生传染,往往一人染病,全村灭绝;一村遭殃,阖城遭殃……

    然而现在这等肆虐千古之疫病居然被治愈,百姓如何能不欣喜若狂?

    如何能不歌功颂德?

    神医孙思邈之名讳几乎等同于神祗,家家立生祠、香火供奉,感念其震古铄今之功德。

    皇帝陛下更是文成武德,若非此乃圣君当世,又则能让千古以降无人能治之疫病在本朝终结?

    君明臣贤、盛世煌煌,故而上苍显圣,泽被苍生!

    生逢盛世,得遇圣君,何其幸运?

    百姓疯了一样,敲锣打鼓笑逐颜开,整个关中都弥漫在欢乐的气氛当中,用不了多久,这股气氛便会随着前往天下各州公布药剂配方的快马而席卷整个大唐!

    不止是大唐!

    因为药剂之配方没有任何的遮掩和保留,人人都能看到、人人皆可知晓,故而即便是突厥、高句丽、倭国、甚至西域蛮族、南洋诸国,都能够得到这份治愈疟疾之药方,从而惠及天下、造福世人!

    不管是否与大唐敌对,谁能不感念大唐之恩德?

    在肆虐千古之凶顽绝症面前,大唐没有敝帚自珍,没有将这份药方藏着掖着只允许自家的百姓服用,而是将之光明正大的公布出来,任由天下人尽皆受惠于此。

    这才是煌煌大唐纵横天下之气魄!

    这才是赫赫帝国胸怀天下之胸襟!

    一队骑士自玄武门的校场策马而出,然后分散开,径自奔赴长安各处城门,将一张张告示张贴于城门旁,而后又进入城内,在各处繁华街头肆意张贴……

    今天得益于疟疾被治愈之消息,百姓群情激奋,即便是城外的百姓也纷纷涌入长安,来到天街之上朱雀门前等地聚集,欢呼赞誉,气氛热烈。

    因此,无数百姓也都在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一张张告示……

    起初,大家都以为这是朝廷的布告,然而随着人流的涌动,大家才发现每一张告示的内容却不尽相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令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虏常为敌,边风已报秋。

    平生多志气,箭底觅封侯。”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

    一首首慷慨豪迈的诗词仿若从天而降,没有晦涩的词汇,没有冷僻的典故,即便是大字不识的百姓奴仆,在旁人朗诵之下亦能体会到其中那金戈铁马气壮千里的雄浑霸气,一个个顿时热血沸腾壮怀激烈!

    早已被军队横扫六合所向无敌的霸道气概所征服的大唐百姓,乃是天底下最自信、最骄傲的一群人,他们深信无敌的军队仍将开疆拓土一统八荒,生逢盛世,何其幸哉!

    “额滴娘咧!这诗写的也太好了,老子大字不识一个,却也能懂得其中牛气哄哄的气势!”

    “谁说不是呢?老子年轻的时候跟着卫公北逐突厥,那可当真是所向披靡,颉利可汗那老小子被咱们追得逃无可逃,躲在草窠里,恨不得钻进旱獭洞里,‘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写得好啊!”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一点都没错,那年咱还在神机营当兵,跟着房二郎前往西域征讨高昌国,半路上被突厥狼骑伏击,咱吓得腿都软了,以为肯定完蛋了,大漠之上一马平川,突厥狼骑冲锋起来,谁能当得?可当时房二郎就站在咱们身边,眼角都不眨,大家抱紧一条心,就算是突厥狼骑又怎样?死也要咬下他一块肉来!结果怎么样?那帮仗着快马弯刀牛气哄哄突厥狼骑,不还是在老子面前头破血流?哈哈,快哉!可惜呀,那一仗老子断了一条胳膊,再不能从军打仗,不得不回家种田,唉……”

    大唐施行的是府兵制,全国壮丁皆是轮番参军,遇到紧急战事更是全国征兵,尤其是关中八百里秦川的男儿,但凡成年,哪个没上过战场?

    故此这一首首气势豪迈的诗词,将大家骨子里的热血燃烧的几乎沸腾!

    “话说,这是谁写出这么许多的诗词?”

    “难不成是朝廷要召开什么诗词大会?”

    “哈哈,屁的诗词大会,没见着这后面还有话么?这是右屯营在征兵,正是征兵告示!”

    “啥?征兵告示?征兵就征兵呗,何必些这么多诗词出来?”

    “右屯营征兵与以往不同,是自愿前去参军,绝不强迫。”

    “呃……某家中尚烧着饭,这会儿怕是要糊了,告辞告辞……”

    “啊,家中老娘染病,某抓了药要赶紧回去熬药,再会再会……”

    ……

    诗词的确豪迈雄浑听得人热血贲张,可是说一千道一万,谁不知道战场上的凶险?谁家中没有阵亡的长辈子侄?

    谁都愿意生活在一个强盛的年代,谁都愿意见到自家的军队横扫六合一统八荒,但若是说起参军上战场……如果有别人去,那咱还是就不去了吧。

    以前是但凡家中有壮丁者,皆要前往军队服役,现在右屯营征兵采取自愿原则……既然是自愿,那谁爱去谁去,咱是不去的,军人再好,可丢了小命,哭都来不及……

    “嘿,你们这群不识字的怂货,就不能听老子说完?”

    “还有啥说的?咱不是不愿意参军,也不是不愿意去杀突厥蛮夷,可总得保得小命吧?不然家中父母妻儿岂非要饿死?”

    “你听好了,右屯营征兵,首先要体检合格,然后每一个入伍的兵卒,每月军饷四百文,为期三年,退伍之时一次性发放补助五贯钱,若是表现优异或者立下功勋,则可留在军队担任军官,不仅军饷翻倍,加重税赋徭役一概免除……你特么还不愿意去?人家还指不定要不要你呢!听见没?要体检的!”

    “啥?!”

    不识字的眼珠子都瞪圆了“军饷每月四百文?那一年就是五贯钱啊!若是到期之后留在军中,军饷还翻倍?还家中税赋徭役一概免除?娘咧!这么好?”

    “额滴个天爷,右屯营也是十六卫之一,怎么着人数也得将近两万人吧?这一个月下来,光是军饷岂不就得一万贯?朝廷没那么多钱给右屯营发军饷吧?”

    自古好男不当兵,不仅仅是容易死在战场,除去能够挣到军功封妻荫子,其余的大头兵顶了天给自家减免一些徭役赋税,而现在……当兵开饷?

    这简直是闻所未闻之事。

    。

第一千六百一十四章 反对() 
识字的便瞪起眼睛:“你是不是傻?知道右屯卫大将军是谁不?房二郎!财神爷房二郎!有房二郎在,会在乎几万贯的军饷?你开什么玩笑!而且这告示上明明白白写了,但凡征召入伍者,毋须自带兵械粮秣,装备甲胄军装皆有右屯营统一发放,每年春秋两季各发两套军服,若是期间损坏,可随时领取……”

    所有百姓都兴奋了!

    一旦参军加入右屯营,岂不是等同于自己被其他军队征召的资格就取消了,再也无需奉召参军?

    须知以往被征召参军,除去正常的轮番当值之外,所有的紧急征召皆需要自带兵械粮秣,朝廷是不管的,这也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这还用考虑么?

    肯定是到右屯营参军更划算啊,不用家中供奉兵械粮秣,反而还能每月拿回去四百文的军饷……长安城的粮食才五文钱一斗!即便是六七口的人家,光是出来一个当兵的,就能让全家吃上饱饭,其余家口侍弄田地,做做闲工,两年下来就能起新房娶媳妇……

    被一首首热血激昂的诗词鼓动、被优渥的条件吸引,顿时无数的百姓疯狂涌向右屯营兵营,到了地头方才得知,入伍选拔会在三日之后开始。

    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关中都被右屯营的征兵条件给点燃了,无数身强力壮的青年眼里冒着星星,磨拳擦掌跃跃欲试,就等着右屯营征兵之日一到便大展身手,顺利通过体检,成为一名右屯营的兵卒……

    *****

    这股汹涌的征兵风潮席卷整个关中,朝堂之上为此争论不休。

    魏徵去世,李二陛下为之辍朝三日,待到三日一过,朝会将将召开,便因为右屯营声势浩大的征兵策略闹成了一锅粥……

    两仪殿。

    此处虽然平素大多在此商议朝政,乃是太极宫内重要之地,但到底比不得太极殿那般庄严肃穆,朝臣商议之时偶有争执,也全不避讳。

    此时,宋国公萧瑀便蹙着眉头道:“右屯营此举大大不妥,眼下国库虽然算得上充盈,但各处建设如火如荼,眼瞅着东征亦将开始,处处都要用钱,右屯营如此征兵,大笔的军饷开销必将使得国库压力陡增,入不敷出。万一军饷无以为继,这些冲着军饷才来参军的兵卒必然闹事,放在平素尚且好说,万一时值东征紧要时刻,岂不是坏了大局?”

    对于募兵制,满朝上下虽然褒贬不一,但大致上都是了解的。

    但右屯营如此轰轰烈烈闹得天下皆知,却是诸多大臣不愿见到的,其中之一大原因,便是军饷。

    谁都知道募兵制度下由朝廷拨发军饷养着的全职军人战斗力比之府兵制的半农半军的军队强大的多,可是支撑起这样一支军队所需要耗费的钱粮着实太多,现在都倾注到右屯营身上,等于朝廷用钱来生生堆出一个实力强横的右屯营,甚至有可能一跃成为十六卫当中战力最强悍的一支部队,谁能甘心?

    满朝世家门阀出身的官员纷纷跳出来反对。

    原本房俊已经作为皇帝的“急先锋”对门阀打压不断,现在又平添了一支战力强横的右屯营作为他的底气,那还如何能够抗衡?

    这是大家都不愿见到的场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