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唐锦绣- 第8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定要勤加敦促,好好改改他那些臭毛病才是。”

    房玄龄捏着茶杯,心里斟酌了一下,试探着说道:“最近流传的他与长乐公主之间的谣言,且不论起因究竟为何,到底也是折损了皇家颜面,其罪难恕,还请陛下责罚……”

    这件事情的本质并不在于房俊是否当真与长乐公主有染,而是风传于坊市之间使得皇家颜面受损。其实话说回来,即便两人当真有点什么私情,只要神不知鬼不觉的,以李二陛下对长乐公主的溺爱以及愧疚心情,很大可是是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但是绝对不代表可以将这件事情摆上台面。

    李二陛下不在意的摆摆手:“朕信得过自己的闺女,长乐温婉贤淑、性情贞洁,绝不会做出那等伤风败俗之事,玄龄毋须多虑。”

    房玄龄无语……

    这话听着怎么那么不对味儿呢,和着你认为他两人之间没有私情是因为你闺女性情贞洁,即便是我儿子勾引诱惑也不得能手?

    两人喝着茶先聊着,便见到王德脚步匆匆的进来,将一封奏折上前递给李二陛下,疾声道:“陛下,政事堂送来急报,因雨势太大,河水暴涨,即便是郑国渠全力泄洪亦不能疏导洪水,泾阳上游的云阳等处时刻有决堤的危险。”

    君臣二人豁然动容。

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诛心!() 
    大雨滂沱之中,李二陛下面色阴沉的进入政事堂。

    灾情刻不容缓,片刻不能拖延。

    泾阳与陕州不同,就算是整个陕州被洪水夷为平地,亦不过是大唐版图之上抹去一个不起眼的县城,户薄之上删减掉几万人口。泾阳本身亦非是大县,人口不过数万,固然地近京畿,却也非是李二陛下如此重视的原因。

    只因泾阳下游不远处,便是咸阳城……

    一旦泾阳处泾河决堤,大水势必顺着地势而下,届时将无可遏制的将咸阳城席卷其中。

    作为上古重镇,咸阳的地位非同小可,而且城内城外聚居着十数万百姓商贾,一旦洪水冲天而降,对于大唐的打击绝对无法弥补的。

    自古以来水火无情,面对此等天灾之时再是强盛的王朝亦要一筹莫展,甚至往往一场灾难便能引起剧烈的连锁反应,导致王朝的崩颓覆灭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现如今大唐繁华锦绣强横一时,自然不虞有那等王朝末路的情形出现。

    李二陛下之所以如此重视,水灾面前百姓的损失是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则攸关政局……

    前有陕县水患吞噬百姓尸骨财货、冲毁房屋桥梁无数,现在泾阳等县又面临泾河决堤,一旦届时灾祸再生,必有谣言兴起于市井之间!

    在古人看来,皇帝既是天之子,非是凡人。

    一旦皇帝失德,则上天有感,必然降下灾祸以警醒皇帝,令其改之,否则乃由天下臣民承担其责。

    故而若是那个年头里天灾频仍,上至文武群臣下至市井百姓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救灾、如何防灾,而是探究皇帝是不是又做错事,害得上天示警予以警告?

    所以一旦天下有大的天灾发生,最紧张的便是皇帝,因为搞不好这种事情便会被居心叵测之人利用,煽动舆论造谣生事,致使朝局不靖国家不稳……

    果不其然,李二陛下刚刚来到政事堂尚未入座,尚书左丞韦琮便一揖及地,神情郑重、语气悲怆:“陛下明鉴,自贞观十年以来,大唐连年灾祸频仍,水旱疾疫之灾间者数年不曾间断,此必为上天警示也。”

    李二陛下差点气笑了,闻言面色不善,冷声道:“你的意思是朕私德有亏,行为不检,愚而不明,未达其咎,甚至是朕所行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过乎?”

    娘咧!

    老子呕心沥血勤俭克用,古之帝王比朕更俭朴、更勤劳的几乎没有,到头来你却说朕做错事,被上天降下灾祸谴责?

    简直岂有此理!

    房俊作为兵部目前最高主官,亦有前来政事堂听政之资格,不过只是拿来耳朵听,说话是没份儿的。此刻他坐在一侧的角落里,身旁是刑部尚书刘德威,二人算是相识,刚刚也曾寒暄几句。

    前面不远处便是太子、吴王、晋王三位受到李二陛下重用的皇子,一字排开。

    听了韦琮的言语,房俊诧异的与身边的刘德威互视一眼,皆见到对方眼中的惊讶。

    这人疯了不成?

    倒不是说身为天子不得违逆,李二陛下还是准许大臣们说话的,哪怕你说的不对,轻易亦不会因言获罪。

    可是现在韦琮非但公然谴责皇帝失德,甚至于质疑李二陛下最为得意的“政绩”,这跟找死有什么分别?

    政事堂内所有人都看傻子一样看着韦琮,长孙无忌的眼神甚至可以杀人……

    这个连话都说不明白的蠢货,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爬到尚书左丞这个位置上的?

    韦琮被大伙的神情搞得莫名其妙,再看到李二陛下火光四溅的眼神,顿时打了个激灵,醒悟过来,脑子里“轰”的一下,认识到自己犯了大错,连忙满头大汗道:“陛下误会了,微臣非是质疑陛下……陛下自即位以来夙夜难寐、励精图治,不曾享受过半分人间奢华,政局稳定吏治清明,天下臣民安居乐业……如此功德乃千古罕见,天日昭昭,大唐臣民谁人不知?既不曾犯错,何来天降警示?”

    李二陛下这才神情好看了一点,却依旧不满,问道:“那你这没头没脑的话语是何用意?”

    韦琮忙道:“陛下固然未曾励精图治乃历代帝王之表率,可是这天下确非唯独陛下您是天神之子,天神降下降火警示世人,也未必便是谴责陛下……”

    李二陛下一时间没转过弯儿,闻言怒道:“放肆!朕受命于天,乃是人间帝王,除了朕,还有谁是上天之子?”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居然还有人敢同皇帝一般称为天子?

    这种人是根本不会存在的,因为就算是有十个脑袋也得给砍光了呀……

    韦琮被吓得一哆嗦,“噗通”跪在堂中……

    一众大臣差点捂脸不忍直视,这人也太没骨气了吧?要么你就好好说话,要么说出来就得有心理准备,满口胡说八道不知所谓还这般没胆子……简直就是官员之耻。

    一旁的刘洎已经目光灼灼的盯着韦琮了,心里盘算着回去之后便弹劾一波这位京兆韦氏的子弟,踩着京兆韦氏的名头狠狠的给自己刷一波声望值……

    如何好的靶子,闲置不用岂非浪费?

    李二陛下也无语,心说这人怎地这般软骨头?

    心中不喜,语气愈发不善:“若是有话,就给朕好好说,若是没话,就给朕立刻滚出去,此乃帝国议政之中枢,岂容你这般胡言乱语?”

    韦琮吓得脸色发白,咽了口吐沫,他倒是很想听从陛下的话立马从这里滚出去……可是眼尾瞥见一侧长孙无忌那阴沉的脸色,只得将恐惧压制在心里,硬着头皮说道:“陛下明鉴,微臣非是胡说八道,储君亦是君,陛下乃天子,储君自然亦是天子。君主失德,故而天降灾祸警示,却非仅仅是警示陛下,若储君失德,想来上天亦会降下警示的……”

    群臣都愣住了,有几人甚至失笑出声。

    见过胡搅蛮缠的,却没见过胡搅蛮缠到这等程度的……

    这是哪里的歪理邪说?

    天无二日,储君又如何能够是君呢!

    然而有些人却笑不出来,这哪里是胡搅蛮缠?分明是将矛头对准了太子,想要让太子来为天灾背锅!

    用心何其毒辣也!

    座位上的太子一瞬间脸色苍白,紧紧的咬着牙死死的等着韦琮,双手摁在面前的案几上已然青筋暴凸,可见心中之愤怒是何等汹涌!

    韦琮非但是将天灾的原因归咎于他这个太子,是他这个太子导致天下臣民遭受灾难,更将他这个“储君”的地位无限拔高,高到几乎跟李二陛下同等的高度……

    这就是诛心呐!

    太子忍不住,便欲张口自辩,可尚未等他开口,案几下跪坐的腿便被狠狠的掐了一把……

    太子愕然扭头,看向身边的吴王李恪,不知他为何要阻止自己,难道就任由这帮子乱臣贼子栽赃嫁祸,自己却连反驳都不行?

    李恪掐了太子一把,制止他暴怒之下的辩驳行为,嘴唇微张,低声道:“稍安勿躁。”

    刚刚太子暴怒之中未曾发现,他却是看得清清楚楚,正坐在对面的房玄龄捻着胡须,微微的摇了摇头……

    太子不知李恪有何打算,不过他两人最近如胶似漆亲近非常,彼此之间没有了储位的隔阂甚是信任,便只好忍着心中怒气,抿着嘴唇一声不吭。

    大殿之上鸦雀无声,唯有窗外大雨哗哗的下着,大家都屏气静息,看看李二陛下是如何反应……

    李二陛下目光灼灼的盯着韦琮,心头甚是后怕。

    他想要扶持魏王亦或者晋王来取代太子之位,却绝对不愿意见到儿子们之间是以这样一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来打击对方。

    储君亦是君?

    这已经不仅仅是朝争了,而是无限制的打击,务必至太子于死地……

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早有腹案() 
    身为皇帝,最最忌讳的便是有人能够挑战自己的权威,而身为君主的权威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力是一方面,“君权天授”的合理合法性亦是一方面!

    若是换了一个心胸狭隘的皇帝,说不得便从此对太子生出忌惮之心……

    幸亏刚刚与房玄龄一席话使得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否则此刻他会做出何等选择?

    想一想,李二陛下都一身冷汗,那几乎是自己将太子一手推到万劫不复之境地啊……

    想到此处,李二陛下干脆利落的冷冷道:“尚书左丞韦琮身为臣子,却挑拨君父父子、离间天家骨肉,信口雌黄污蔑太子,其心可诛!着即革除其所有官职爵位,终生不得叙用!”

    声音清冷,干脆利落,余音袅袅回荡在大堂之上。

    韦琮当即傻了眼,以为自己耳朵出现了幻听……一生功名前程就此尽毁?他有些不敢相信,下意识的看向长孙无忌,您担保过没事的啊,但是现在……什么情况?

    长孙无忌低眉垂眼,面上神情木然,完全无视韦琮的求助。

    事实上……

    他心中早已是翻天倒海!

    怎么回事?!

    明明陛下已经默许了晋王殿下参与争储,却又为何反而将担当晋王马前卒的韦琮以这般严厉的手段制裁?

    这是警告么?

    是陛下又回心转意,看好太子了?

    当韦琮哭喊着被禁卫拉出大堂,长孙无忌依然没有从震惊当中缓过神来……他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陛下做出此等匪夷所思的举措,不过想起刚刚陛下是同房玄龄前后脚走进政事堂,显然是之前君臣二人有过单独会面。

    再响起刚刚房玄龄隐晦的制止太子辩驳质问的那个动作……

    长孙无忌差点咬碎了牙!

    房家父子难不成是他天生的对头?老的小的接二连三的跟他过不去,小的害了自己的儿子,现在老的又来坏自己的好事……真真气煞我也!

    不过他尚未明白房玄龄到底对李二陛下说了什么导致李二陛下改弦更张,所以此刻也只能沉默相对,否则很容易说错话做错事,在陛下明显改主意的情况下,这是很凶险的。

    等着吧,迟早一天让你们房家跪在老子面前求饶……眼看着满腔心血构筑的宏伟目标极有可能夭折,长孙无忌却连句愤怒的话语都不能说,只能愤愤然吞下失望的苦果。

    一旁的晋王李治更是目瞪口呆,政治上依旧缺乏历练的他甚至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仅仅提了太子哥哥一句,父皇便将韦琮给革职为民、永不叙用了?

    那可是京兆韦家的人啊……

    李二陛下看都不看长孙无忌等人,淡然道:“休提那些神神鬼鬼的事情,朕受命于天,乃是大德天子,自问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上苍何以降下灾祸谴责于朕?没那个道理!既然是水患,那么就赶紧拿出治理水患的章程来,朕的子民即将在咆哮的洪水当中瑟瑟发抖性命垂危,尔等大臣却在此地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可对得起朕的重用,对得起那份俸禄?”

    满堂大臣被皇帝训斥得面红耳赤……

    但凡开国之初,君臣大多清正廉洁,所谓新朝新气象。君主能够善于纳谏、勤政爱民,大臣以能够清廉守正、兢兢业业,此时被陛下训斥一顿,方才想起就在自己这些大臣们在此算计着阴谋诡计、计较着阵营得失的时候,不远处的泾阳尚有数万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亟待朝廷拿出一个章程。

    中书令岑文本看了看一直默不作声的房俊,开声道:“陛下,既然朝廷已经成立那个‘灾难救援指挥衙门’,何不听听房侍郎有何意见?”

    不少人这才想起,原来朝中已经专门有了应急救灾的衙门……

    起先房俊倡议设立这个衙门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他仅只是为了兵部争夺兵权而已,所谓的“灾难救援”根本就是个幌子,挂着羊头卖着狗肉。现在果然灾难来了,看你如何跟陛下交待?

    长孙无忌便问道:“这衙门固然成立未久,又是前所未有之举措,并无旧例可循,构架搭建需要时间和人手,但此事乃是房侍郎提倡,现在又过了这许多天,起码要把大致的章程拿出来看看吧。”

    阴人就是阴人,一出口,便将房俊所有能够找到搪塞推诿的借口尽皆封死,除非房俊拿出章程来,否则便是办事不力,严重点说是玩忽职守亦不为过……

    官场的事情便是这样,你可以犯下一百样错,只要领导护着你,屁事儿没有。

    可一旦由你的错误导致了严重的后果,那么抱歉,再欣赏你的领导也会立即把你退出去,没人会替你背黑锅……

    长孙无忌才不信房俊能拿得出来什么章程。

    不是说房俊没这个本事,而是他根本不可能将心思用在这上头,鼓捣出那个灾难救援衙门不就是为了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