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唐锦绣- 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老孔瞪了他一眼:“学无先后,达者为师。这份《科举考试流程》出自你手,详尽细节你自然再清楚不过,谁有疑问自然由你解答,谁有好的建义也自然要大家一起商讨,你有什么主持不了的?再者说,你小小年纪要尊老爱幼啊,老夫都这么大岁数了,耳鸣眼花的,你好意思自己躲在下面清闲,让老夫这把老骨头在上头呕心沥血?就这么说定了!”

    房俊只得看着老孔夹着一份材料,捧着茶杯坐到了他原本的座位上。

    两人嘀嘀咕咕,早已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直到孔颖达让出主持座位坐到下面,才各个露出惊讶的神情。

    事已至此,房俊除了咬牙暗骂孔颖达不地道,只得坐上了主位。

    “诸位请仔细翻阅手中的《科举考试流程》,有何不解之处,亦或有何建议,都可提出来,由在下解答。”虽然底下坐着的都是朝中的**oos,不过房俊并不怯场,前世主持过的会议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坐到主位上的那一刻,便恍然有种时空穿梭的感觉……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一股豪情壮志自胸臆之间陡然升起!

    中书舍人马周率先发问。

    扬了扬手里的资料,马周问道:“对于这份《科举考试流程》,本人十分钦佩。条理分明,布置严谨,方方面面几乎尽善尽美,只是有一点某认为不妥。新乡侯的这份《科举考试流程》里,将整个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唯有取中前一个阶段的好名次,才有资格进行下一个阶段的考试,这很合理,但是也说明这需要极为细致的组织筹划以及充足的时间,以在下估计,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但是陛下的意思,要在春天的时候便进行首次科举考试,这显然来不及,不知新乡侯可有备案,以应对春天的考试?”

    房俊给马周点了个赞,这位果然是思维敏捷的大才,只是简单的翻了翻,便指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

    李二陛下急于进行科举考试,想要以此来网络天下寒门的人才,与世家门阀所对抗,这是初衷,也是符合历史潮流注定会成功的政策。

    但是完善科举却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过程,哪怕有了房俊这个bug的出现,生搬硬套了明清两朝已然晚辈的科举制度,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

    明清两朝与唐代无论是在政治环境、社会风气等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适合于明清两朝的制度,不见得就适合唐朝,这需要在长期的筹备过程中去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

    而眼下,如何能够最小的消除世家门阀对于科举制度的抵触,才是重中之重!

    无需置疑,在现阶段的大唐,拥有高等知识、能够达到朝廷官员选拔要求的那一批人,只能是世家门阀出身的年轻俊彦。这些年轻人生活在优渥的环境里,自幼经受着高级的教育,无论学识、眼界、亦或是能力,都高人一等。

    而那些寒门士子,想要在各个方面与世家子弟一争短长,只能说同志仍须努力,路漫漫而修远兮……

    有鉴于此,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科举考试,主体仍然是世家子弟,这是谁都无可置疑的现状,哪怕是心心念念捧起寒门士子的李二陛下,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状。

    “由各级学馆荐举者称生徒,经州县荐举者称乡贡。乡贡名额由中央分配,上州每岁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有才能者不受名额限制;不论门第等级和贫富,均可怀牒自列于州县参加考试,逐级选拔到京师,会同生徒参加尚书省考试。”

    房俊信心满满,早有腹稿。

    如此可令那些对于科举考试极为抵触的门阀世家最大限度的接受科举,其中考生来源的各级学馆荐举者、州县荐举者,可以说就是为世家门阀量身定制……

    马周欣然颌首。

    他是寒门士子出身,作为相当于“大秘”的中书舍人,可以说李二陛下下定决心设立科举制度,其中便有马周的不懈努力。但是马周也是个了解事务的人才,他知道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若是一开始便捧高寒门士子打压世家门阀,那么必将遭受最激烈的对抗,要么李二陛下忌惮于世家门阀的反抗致使科举制度无疾而终,要么李二陛下强力推行导致天下大乱……

    房俊提出的方法无疑是最稳妥的,在安抚世家门阀的同时,给寒门士子的崛起留下了机会,以一种温吞水的方式,令各方都可接受,不至于产生太过猛烈的情绪。

    此子真是大才啊……

    魏徵在椅子上挪动了一下僵硬的身子,沉声说道:“细节近乎完美,即便尚有一二推敲之处,亦可在筹备过程中进行改善和调整。但是老夫有一事不明,为何将算学与明经、进士两科列为一等?算学乃是小道,老夫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房俊眯了眯眼睛,没料到第一个向他夹带的私货开炮的居然是魏徵!

    这是个老顽固啊……

    房俊有些发愁。

第四百三十八章 教育改革(上)() 
战国时期,曾是百花争鸣各种思想极其绚烂的时期,然而随着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华夏文化进入了黑暗时代……

    战国早期有名家对语义逻辑感兴趣,道家对纯理性领域有兴趣,墨家对实验验证有兴趣,是唯三有希望合流后展到类似自然科学的流派,但是秦始皇之后,名家因为“无用、诡辩”而早夭,墨家因为“无君、犯禁”而被灭,道家因为“尚逍遥、崇自然”而被放逐。

    法家赋予君主**之力量,儒家掩盖君主极权之暴虐,最得统治者青睐,故“儒皮法骨”生存得最好……

    可以说,自古以来,在华夏这块土地上,从来就没有重视过数学。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房俊也不知道,但他认为这不仅仅是儒家所压制排斥这么简单的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为“没有需要,就没有展”……

    历史上的儒学大师、国学大师满坑满谷,但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却凤毛麟角,能叫上名来的不过祖冲之等几个人,还有几个装神弄鬼的炼丹家,抽冷子干了点与化学有关的活儿,此外简直就是空白。

    出现这种结果,跟封建社会的选才制度有关,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大家当然都争先恐后地学习四书五经。

    如果科举考修脚,估计定能涌现出批修脚大师……

    房俊敢于将算学加入到科举考试的科目里,自然要打好腹稿应对诘难,儒家子弟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臭毛病可不是到了明清时期学了股文之后才有的,只能说到那个时候越来越严重而已。

    即便不能将算学作为科举的主科之,亦要将之添加进科的重要性。

    “请问魏公,未来的大唐,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房俊反守为攻。

    魏徵没料到房俊会反问他,略沉吟,道:“自是忠君报国的青年俊彦。”

    房俊似乎早已料到他会如此回答,笑着说道:“诸位如此在乎明经、进士等科,在下可以理解,都是孔圣门人嘛,举贤不避亲,谁都希望满朝尽是志同道合之辈。可问题是,忠君报国的先提条件便是必须学习四书五经儒家典籍么?忠君报国的忠臣,便定能治理好国家么?”

    长孙无忌插嘴道:“学习四书五经不定忠君报国,但是不学习四书五经,大抵都不知世间有忠君报国之事,所以,四书五经儒家典籍,方才是重中之重。至于算学,实属小道,不值提,贤侄应当分清主次,莫要误入歧途才好。”

    这老狐狸笑吟吟的,可是嘴里说出的话却暗藏机锋绵里藏针,只要房俊回答不当,便极有可能得罪天下所有的儒家子弟!

    马周笑而不语,看着房俊如何回答。

    房玄龄则老神在在,低头喝着茶水,似乎就没打算说话……

    可房俊岂会看不出长孙无忌挖的陷阱?

    “此乃礼部大堂,吾等正在商议的乃是即将在大唐延续千秋万代的国家大事,虽然在下向敬重赵国公,但还请赵国公注意场合,以官职互相称呼,莫叙私谊,贤侄叔父这般称呼,未免不够庄重。”

    房俊本正经的看着长孙无忌说道。

    长孙无忌愣了下,随即大怒:“那新乡侯刚刚为何称呼魏公?”

    你可以称呼魏公,我就不能叫声贤侄?反过来还义正辞严的教训于我,简直岂有此理!

    “有这事儿?”房俊萌萌的眨眨眼,有些狐疑的问魏徵。

    魏徵无奈的点点头,心说这小子也不知怎么回事,为何跟长孙无忌的关系如此紧张?这么多人在场,却是点面子都不给,这可是将心高气傲自诩大唐功勋第的长孙无忌往死里得罪啊……

    长孙无忌忿忿的等着房俊,魏徵都承认了,我看你小子怎么圆自己的话!

    “这个……”房俊看似有些窘,黑脸露出个不好意思的笑容,埋怨长孙无忌道:“这就是赵国公您的不是了,作为百官之,应当时时刻刻保持威严庄谨,更应当提醒那些犯了错的同僚。您既然现了在下的错误称呼,为何不为在下指出来,往后好严于律己,反而跟着在下犯错呢?明白人说您这是助纣为虐纵容晚辈,不明白的还以为您居心叵测,故意不予提醒,就等着往后晚辈犯下更大的错误呢……”

    番话说罢,在座各人神情各异,俱是脸古怪的看着房俊。

    魏徵微微眯着双浑浊的老眼,似乎次认识房俊般,心说这小子虽说混了点儿,可没看出来居然是个天生混官场的料子啊!瞧瞧这话说的,居然张开个小麻袋将老狐狸长孙无忌给装进去了……

    老魏与孔颖达对视眼,彼此心意相通——

    有前途!

    马周和岑文本却是苦忍着笑,对于长孙无忌吃瘪,表示乐见其成……

    房玄龄则心中苦笑,这个混小子,怎地专门跟长孙无忌作对呢?非但是长孙无忌,便是对长孙冲也不够友善。他可不认为是神机营被长孙冲抢走的缘故,因为似乎从很早之前,这个臭小子就跟长孙家父子不对盘。

    难道……

    房玄龄忽地想起坊市之间的传言,难不成这小子真的看上了长乐公主?

    不由得忧心忡忡的瞥了眼长孙无忌,心说若是果真如此,那可麻烦大了……

    长孙无忌却是差点气得冒烟!

    这个小混蛋,简直太不要脸了!好歹也是个侯爵,又是礼部尚书的职衔,怎能如此无耻?你爹虽然是个老顽固不讨人喜欢,可好歹是个君子,你这混球怎地没有丁点儿地方像你老子呢?

    “既然新乡侯知晓此乃商议国事,便请言归正传吧,勿要说那些孩童之语,凭白惹人耻笑!”长孙无忌气得不行,腔怒火却不便泄,懒得跟房俊胡搅蛮缠,有失|身份……

    “多謝赵国公教诲,卑职定当谨记您的教训,瑾身守正,严于律己……”句话差点把长孙无忌气得飙,房俊才慢悠悠说道:“刚刚在下的那个问题,其实魏公与长孙叔叔并未给出答案……”

    “砰”

    话音未落,便见到长孙无忌气呼呼的站起来,然后脚踹翻了椅子,怒气冲冲扬长而去。

    这个房二简直欺人太甚!

    合着刚刚把咱阴损番,回头的功夫你这又是叔叔伯伯的叫上了,长孙无忌差点气炸了!可是又能如何呢?打不得骂不得,根本拿这个混球无可奈何,干脆走了之!

    房玄龄无奈的斥道:“你这小子,眼里还有没有尊长之分?”

    房俊赶紧说道:“您老身为尚书左仆射,可得以身作则!商议国家大事之时,请以官职相称……”

    房玄龄气得吹胡子瞪眼,很想大骂句:滚你娘的蛋!

    孔颖达摇头苦笑道:“你这惫懒的小子……行行行,以官职相称……正事要紧,某要在胡搅蛮缠!现在气走了赵国公,这科举制度还如何商议?”

    “陛下已然下旨,此次科举筹备由在座六位重臣以及在下和礼部四位侍郎以上官员组成,每当遇到难以抉择之事,采取民主之法,每人票,少数服从多数即可。为了便于日后统筹运作,在下起了个名字,叫做‘科举制度筹备委员会’,委员总计十人,有争执不下之事可投票决定,所以缺了赵国公其实问题不大……”

    房俊笑眯眯的解释番。

    岑文本赞道:“这法子好,省得有那委实难以抉择之事,要相互扯皮互相推诿,误了正事,最后还要去请陛下圣裁。若是能将此法推行到各部衙门,想来必定能使得办事效率大大提升,妙哉!”

    “岑公英明……”房俊心悦诚服的伸出大拇指点赞。

    言道出千年后的政治制度,岑文本确实当得“才子宰相”之称。

第四百三十九章 教育改革(中)() 
立政殿中,李二陛下将刚刚散会的房俊叫来。

    见面,二话不说先踹了两脚……

    “你这混球,岂能在礼部大堂对赵国公不敬,还知晓长幼尊卑否?”李二陛下斥责道。

    很显然,长孙阴人跑这儿来告状了……

    房俊捂着被踹的部位个劲儿的揉,心里把长孙无忌骂个半死,这老狐狸也太不地道了,居然还玩告状这套?

    “陛下明鉴,微臣素闻‘恶人先告状’,可见只有恶人才会先告状。此语乃是千百年来历代先哲智慧之结晶,每个字都是千锤百炼,短短句话,却蕴含了精辟的人生哲理……”

    “赶紧给朕闭嘴,真当朕不知你那点小心思?”李二陛下没好气的瞪了房俊眼,“君子不以私怨恶人,朕可以理解你将神机营交给冲儿而有所怨忿,此乃人之常情,朕不会责怪与你。可你也要知道,朕不是亲近谁疏远谁才做出这个决定,切都是从大局出。从今以后,你小子给朕记住了,且不可再次出现此等心怀怨忿任意胡为之举,否则朕绝不轻饶!”

    不知为何,面对这个混不吝的小子,李二陛下其实很少真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