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唐锦绣- 第13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长城岂是想修就能修?

    区区高句丽地少民寡,即便是全国征调民夫、举国吃糠咽菜,也修不起长达千里的长城,所以这个伟大的构想也只能存在于荣留王的案牍之中。千余年之后,将高句丽人视为祖先的棒子们从故纸堆中发现了这一线索,顿时兴奋莫名!

    这就是伟大的高句丽曾经宇内无敌的证据啊!

    瞧见没有?汉人能够修筑长城,咱们高句丽也能,说不定汉人修筑之长城乃是年代久远以讹传讹,根本就是从高句丽这边传说过去的,汉家所有的长城,其实根本就是高句丽人所修筑……

    只是可惜,数遍辽东大地以及半岛之上的山山水水,也没有查寻到一丝一毫所谓“高句丽长城”过的痕迹,哪怕死一砖一瓦都没有。

    这就很尴尬了,一般来说历史上某些存在过的建筑会因为时光的侵蚀、地壳的变迁而崩塌损毁,从而湮灭在无敌的岁月之中,但是再怎么崩塌、侵蚀,总也不至于连一砖一瓦都找不见吧?

    事实证明,所谓的“高句丽长城”是肯定没有的。

    但是高句丽人聪明啊,修不起真的长城,那么拿什么来抵挡大唐的无敌之师呢?

    便有人相处一个办法,沿着辽东中部的山脉一路修筑山城堡垒,然后将这些山城堡垒练成一线……

    历时十六年,“长城”终于建成,渊盖苏文率领举国之兵力拱卫这些山城堡垒,以之抵抗大唐的征伐。

    ……

    陈兵辽东的数十万大军,就如同悬在高句丽头顶的利剑,随时随地都可能掉下来,而且一定会掉下来,所以高句丽上上下下面对大唐的时候总是嘴硬,可心里着实怕的一匹……

    长孙郎君面容隐在斗笠之下,不见神情,语气却颇为不屑:“在大唐这片领土之上,吾保你无事。”

    那高句丽武士显然不信,嘀咕道:“吹什么牛,你自己都成了丧家之犬,还能保得住我?只希望你在碰上房二之时,还能这般镇定自若。”

    长孙郎君沉默下来。

    空气中似乎忽然泛起丝丝寒意……

    高句丽武士咽了一口唾沫,他心里清楚这位长孙郎君非常受大莫离支看重,若是惹恼了他,将此次行动失败的责任往自己山上一推,回到高句丽,自己就得被暴怒的大莫离支点了天灯……

    “一切听从长孙郎君命令便是,您怎么说,吾怎么做!”

    权势之下,高句丽武士果断认怂。

    长孙郎君依旧不言不语,站在窗前的身形一动不动,似乎余怒未竭,半晌,这才冷冷说道:“不尊将令,实乃行伍之大忌。如今尔等与吾离心离德,对于吾之命令颇多抵触疑虑,若是继续行动下去,恐怕有倾覆之祸。既然如此,还不如早早返回高句丽。”

    高句丽武士大惊失色,连忙道:“郎君息怒,是某的不是,某给你赔罪……”

    “吾承受不起!将军乃是高句丽王族,位高权重,又深受大莫离支的信赖,吾岂敢当您的赔罪?当真要赔罪,烦请将军回到高句丽之后,去跟大莫离支赔罪吧。说到底,吾只是个外人,能否得到震天雷,能否离间大唐皇帝信任房俊、苏定方的心思,又与吾何干呢?”

    言罢,长孙郎君伸手拽过搭在一旁桌子上的蓑衣,从容的披在身上,转身下楼。

    高句丽武士面色铁青,却是敢怒不敢言,唯有狠狠一跺脚,紧跟在长孙郎君身后下了楼,走出门口,走进漫天雨幕之中。

    *****

    华亭镇。

    码头上被砸毁的仓库已然清理完毕,其中废墟之中收集出来的被炸死的兵卒残破的尸首业已收敛,只是震天雷的威力巨大,又是许多枚在一起炸响,兵卒的尸首都已经残破不堪,难以辨认。

    水师自有其制度,这些兵卒虽然并未阵亡于疆场之上,却也是看守军械物资而被贼人所害,等同于为国捐躯,故而将其尸首收敛之后,择日安葬于吴淞口西侧的山包之上,那里有水师阵亡将士的公墓。

    皇家水师自成立之时而始,便一直对外作战,从未将矛头对准国内,即便剿灭的海盗绝大部分都是汉人,却因为其早已落草为寇,不算是大唐之国民,所以公墓的山坡上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令水师之声誉在民间得到广泛支持。

    裴行俭在镇公署一直忙碌至现在,眼瞅着天色已然黑下去,桌案上燃起蜡烛,这才放下手中的毛笔,起身来到窗前,看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水伸了个懒腰。

    一阵疲惫袭来,腹中空空如也,雷鸣一般响了起来……

    正巧苏定方与上官仪自外头走进来,裴行俭连忙上前相迎,而后吩咐书吏准备了一桌酒菜,三人就在这值房之内,享用晚膳。

    推杯换盏之间,三人心情都格外舒畅。

    这一场忽如起来的变故,使得局势陡然紧张,若是不能好生处置,其后续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不仅裴行俭与苏定方难逃罪责,就连尚在关中的房俊都要受到牵扯。

    这根本就是冲着房俊使出的阴谋……

    不过幸好,张明圃百密一疏,留下了王敬训这个破绽,被裴行俭紧紧的捏在手里,就此破局。

    也算不得破局,毕竟丢失的震天雷尚未找到,房俊还是要担负一定的责任,不过比起先前的险恶局势,却已经微不足道。

    裴行俭敬了苏定方一杯,笑道:“张明圃这一马放得好,如此一来局势顿失紧迫之感,长安那边更能够转圜腾挪,不必使得陛下直面此事背后之主使,否则纵然案件彻底告破,陛下也不会高兴。现在则大不相同,虽然此案无法追查到最后主使,却是陛下愿意看到的,而且二郎因此受罚,陛下心中难免有所亏欠,有些时候咄咄逼人未必能够成事,憨厚糊涂却也未必吃亏。”

    苏定方干了杯中酒,略微叹了口气,道:“以前,某身在军中,刚烈秉直,眼里不揉沙子,只知上阵杀敌、忠君爱国,却始终不得重用,有志不得伸展,直至年届不惑,方才懂得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得到二郎之举荐、陛下之信重,官路亨通平步青云,却也丢失了一些曾经执着的信念,倒也不知是好是坏,时常嗟叹迷惘……”

    理想是高尚的,而现实却太过残酷。

    有些人坚持信念矢志不渝,哪怕生不逢时命运蹉跎,却能留下千古美名;有些人碍于世情不得不和光同尘,倒是能够放开手脚干出一番事业,却也丢失了最珍贵的坚持。

    孰优孰劣?

    谁对谁错?

    谁也不能分清。

    一旁的上官仪沉默一下,轻声道:“吾等生而为人,俯仰无愧于天地即可。待到百年之后、盖棺定论之时,能够在青史之中留下一鳞半爪,便不枉此生矣。”

    

第八十章 没完() 
《易》云: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三闾大夫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乃君子之道也。

    然而正所谓知易行难,道理谁都懂,也确实有很多人遵循先贤的足迹向往着一个纯粹的人生,却往往在现实之中撞得头破血流,要么低下头颅和光同尘,要么背负骄傲踽踽前行。

    何其难也……

    他这番感慨,裴行俭与上官仪却是感触不深。

    裴行俭自不必说,出身名门少小扬名,人生顺遂一路青云,上官仪的身世查了一些,却也是官宦世家,其祖上亦曾在北周之时担任过定襄太守,封疆一方。这两位可以说是世家子弟当中之佼佼者,何曾遭受过苏定方曾有过的冷遇和打压?

    夏虫不可语冰……

    窗外的暴雨已然渐渐停歇,倾盆的雨势变成细雨绵绵,庭院之中栽植了几颗大树,此刻早已被雨水冲刷去积落灰尘,枝叶青翠鲜活。

    三人在值房之中饮酒闲话,气氛倒也不错。

    上官仪敬了二人一杯,有些担心的问道:“水师查封了王氏很多产业,这些产业当中亦有江南本地氏族的份子在里头,若是尽皆抄没,恐怕要惹起江南士族的怨气与反弹,还望都督三思而后行。”

    自古以来,民不与官斗。

    如今王敬训招惹了水师,导致家中产业尽被查封,这进了水师嘴里的肉,哪里还有吐出来的道理?

    只不过江南到底不比别处,江南士族盘踞吴越之地几百上千年,根深蒂固盘根错节,也就是房俊那等手段与实力并存,背后尚且有皇帝撑腰的“棒槌”,才能无视导致江南动荡之危险,悍然对这些氏族下手。

    苏定方的威望自然远远不及房俊,若是贪图那些货殖房产,将江南士族们逼得急了,恐怕不会善罢甘休。

    裴行俭摇摇头,道:“那等货殖,岂是水师亦或华亭镇能够吞得下?再者说,若是这般吞下,吃相未免太难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吾等当守身持正、光风霁月!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义之财不可取,取之无道,用之无度。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祸,一个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为人处事就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甚至贪得无厌、无法无天,最终害人害己。”

    上官仪连忙拱手:“受教了。”

    俱是对仕途有着远大抱负之同志,当时刻警醒自己严守底限,“穷不忘操,贵不忘道”。

    裴行俭笑了笑,拱手回礼:“上官主簿不必多礼,抡起年纪、官职,您都在吾之上,这句‘受教’,在下如何敢当?”

    上官仪正色道:“学无先后,达者为师,游韶贤弟你虽然年纪轻一些,但是心性持重、胸怀磊落,足可为师。吾等读圣贤书,少小立志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最紧要便是清风两袖、铮铮铁骨,钱财这等身外之物,多之无益!”

    裴行俭:“……”

    这就尴尬了!

    咱只是想说太原王氏自会将好处双手奉上,根本用不着费着心思去觊觎谋取,以免脏了手坏了名声……

    苏定方虽然刚正不阿,但是浸淫官场多年,何等手段没见过?

    此刻见到裴行俭一脸尴尬却还不得不出声附和的神情,心里又是感概又是好笑。

    说起来,这上官仪与自己一样,都是过于正直不懂变通,这样的人或许因为卓越的能力能够在官场之上有所作为,甚至身居高位,但是缺乏取舍之间权衡利弊的圆滑,最终的下场很难说。

    反倒是最年轻的裴行俭,有智慧、有手段,关键还面厚心黑,这等人天生便是混迹官场的胚子,往后之成就,或许会远远超过他们两个。

    不由又想起远在长安的房俊。

    这些时日以来,房俊可是受了不少气,依着他的性子没有破马张飞的大肆反击,已然殊为难得。如今有人将刀尖子直接捅进了他的肺管子里,他又怎么能忍得住?

    或许为了顾全大局,不能将那些个幕后真凶如何,但是对于太原王氏,绝对不会心慈手软。

    太原王氏有的头疼了……

    *****

    苏定方猜测的差不多。

    只不过太原王氏岂止是头疼?

    阖府上下人心惶惶,王敬直兄弟两个简直都快疯了!

    王崇基乃是其父王珪的嫡长子,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敕封为永宁郡公,官拜主爵郎中,于尚书省当值,在尚书左仆射、英国公李绩手底下做事。此人老成持重、性情敦厚、处事方正,李绩对其颇为赏识。

    然而此刻,王崇基在家中咆哮怒骂,甚至连着摔碎了两个茶盏,哪里有半点“老成持重”之风格?

    “无法无天,简直无法无天!那震天雷乃是朝廷严加管制之物,以房二的受宠程度,尚且要将制造火药的工坊交给皇帝亲自管理掌控,他王敬训是不是吃了豹子胆,敢冲震天雷伸手?他是嫌吾王家没有满门抄斩,没有举族倾覆,所以要大力推一把吗?”

    王崇基气得满脸通红,破口大骂。

    王敬直在一旁见着满屋子奴仆侍女都垂着头当鹌鹑,就连几位族中长辈都在王崇基的怒火之下战战兢兢,不由劝阻道:“大兄勿要动怒,王敬训虽然罪该万死,但陛下英明,烛照万里明察秋毫,吾等身在关中,事先根本毫不知情,未必便会将吾王家牵连在内。”

    入唐以来,太原王氏一直颇受两代帝王信任,父亲王珪更是被李二陛下视为师长,尊敬备至,自己也因此能够尚南平公主,成为帝婿。

    王氏一门,荣宠不衰。

    刚刚有江南的家仆带回来消息,华亭镇那边搞出了天大的动静,数百枚震天雷失窃,最后居然在王敬训的家中找到一部分,随后王敬训便“畏罪自杀”……

    阖族震动!

    但王敬直却并未慌乱,整件事王氏本家根本毫不知情,完全是王敬训一个人寻死。纵然最后王家难免受到牵连,但是以陛下之宽厚,以及王家以往的功绩,并不至于太过严重。

    只是这名声上沾染瑕疵,却是比皇帝的惩戒更加令人痛心罢了……

    然则如王崇基这般方寸大乱、暴跳如雷,却是完全没必要。

    王崇基听到兄弟驳斥自己,顿时怒目而视,训斥道:“汝是否因为身为帝婿,便有恃无恐?圣人尚且敬小慎微,动不失时,乃至于百射重戒,祸乃不滋。陛下的恩宠非是无限的,父亲留下的福泽需要吾等好生经营,而非是肆无忌惮的予以挥霍,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

    王敬直呆愣半晌,满面羞惭。

    自己一出生便顺风顺水,从来不知困顿蹉跎为何物,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祖辈带来的荣耀地位,却从不知这份荣耀之所以代代相承,正是因为家族之中一辈一辈去努力经营,方才有太原王氏绵延千年的荣华富贵。

    “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

    自己熟读《淮南子》,今日方才发现却从未读懂,只是雁过寒潭,徒留虚影,未曾真正领悟其中之神髓。

    以往自己并不曾看得起的长兄,却是令自己颇为意外。

    他连忙起身,一揖及地,羞愧道:“大兄教训,小弟铭记于心,绝不敢再率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