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唐锦绣- 第12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会?一战功成,那边是几辈子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儿!这等情形之下,水师岂能主攻?岂能将攫取首功?若是当真如此,微臣便得罪了大唐军方所有的势力,升官晋爵是不可能的,就是陛下也决不允许。”

    在大唐所有人的认知当中,倾国之力征伐高句丽,断然没有失败的可能,胜利是必然的,否则李二陛下何以御驾亲征?

    功勋就放在那里,简直就跟白捡一样,谁这个时候敢跳出来将功勋独吞,那就是所有人的敌人!

    那是死仇!

    房俊扭头对侍女说道:“去将某书房之中那副高句丽舆图拿来。”

    “喏。”

    片刻之后,侍女将一副舆图拿来,铺在地上。

    房俊与李承乾尽皆起身,俯览舆图。

    指着高句丽东、北两方国境线上密密麻麻的代表着行军路线的箭头,解说道:“这便是政事堂诸位宰辅制定的作战方略,大军自营州出发,一路北上攻略新城、金山,一路南下,攻克辽东城、建安城、盖牟城、安市城,水师则从华亭镇出发,分兵三路,一路北上直取卑沙城,一路渡海攻陷大行城,消灭辽东境内之高句丽军队,之后会师鸭绿栅,渡过鸭绿水,击破辰夷城之后兵锋直抵平壤城,另一路则在百济登陆,直扑熊津城,覆灭百济,而后北上平壤城,数路大军汇聚,鼎定高句丽。”

    李承乾缓缓颔首,赞叹道:“数路大军齐至,定然所向无敌,攻城拔寨,高句丽不可挡矣。”

    房俊却嗤之以鼻。

    历史上的高句丽之战便是如此进行,结果稳妥是稳妥了,大军步步推进,势不可当,却因为耽搁了太长时间,导致入秋之后辽东恶劣的天气和道路使得大军举步维艰,后勤补给更是严重滞后,不得不在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余座城池之后,班师回朝。

    虽然此战所获颇丰,战果、收获远大于损失、消耗,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大胜,但到底未能够覆灭高句丽,未竟全功,历史上的李二陛下深以为憾。

    房俊道:“大唐眼下之军力,数倍于高句丽,所能够阻挡大唐军队取得胜利者,非是高句丽之顽强抵抗,而是天时!一旦拖到入冬,高句丽普降大雪,气候严寒道路泥泞,对于大军的行进以及后勤的补给都将造成数倍的困难,稍有不慎,便被高句丽有机可乘。”

    他指着高句丽漫长弯曲的海岸线中部一处地方,道:“何必采取那么稳妥的方案呢?此乃高句丽之国都平壤城,位于浿水之畔,殿下请看,水师只需要击溃高句丽水师,便可以由此溯江而上,直抵平壤城下,火炮轰击城墙,步卒入城剿杀,用不了三五日,此城可破。国都沦陷,高句丽群龙无首,必然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届时只需要有十六卫之中的任意两卫,以步卒为主,骑兵为辅,自营州出发,步步为营稳稳推进,将散落各地的高句丽残余军队一一剿灭,入秋之前,高句丽全境可以纳入大唐之版图。”

    看着房俊指点江山,将尚未开始的大战剖析得如此透彻,似乎江山宏图尽在胸怀,萧淑儿抿抿嘴唇,眼眸之中异彩涟涟。

    李承乾却有些发懵:“是呀,如此简单之战略便可轻而易举的覆灭高句丽,可是朝堂之上的宰辅们,为何要制定那么复杂、多路进军的方案出来?”

第一千九百九十三章 展望未来() 
分明很简单的一个战略,可是朝堂之上的宰辅们,为何要制定那么复杂、多路进军的方案出来?

    是朝堂上那些大佬、名将们没有房俊更懂得军事?

    这不能够啊……

    大唐立国,朝堂上的那些个名将都是一场一场大战打出来的,爵位是以一场一场胜利堆积出来的,固然各有谋算、各有阵营,但是却无一个尸位素餐浪得虚名之辈!

    如此多的大佬,比不得一个房俊?

    若说天下敛财之术无人能出房俊之右,李承乾信;可若是说行军布阵之道,满朝文武比不得一个房俊,打死李承乾也不信。

    答案显而易见,正如房俊刚刚所言那般,这是一场国战,更是一场攫取功勋的饕餮盛宴,每一个势力、每一个阵营、每一个武将,都要在其中分润一份功勋,谁敢阻挠他们,谁就是举世为敌!

    断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断人家的功勋,那更是比死不休!

    这等情形之下,就算李二陛下明知道这样的战略会严重的拖延进度,却也不得不妥协,来顾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分配。

    而自己居然想着让房俊攫取首功,以此达到加官进爵的目的,简直太过天真……

    李承乾有些懊恼,颓丧道:“孤是否当真不是做太子的料?”

    这是房俊自己看的清楚,否则若是按照他所说的前去抢攻,必成众矢之的,父皇不会维护,大臣们不分阵营派系群起而攻,即便是房俊,最后怕是也只能黯然陨落。

    这令他深受打击,不由设想,若是魏王、吴王在他这个位置,是否依旧会做出这等近乎于愚蠢的举措?

    答案很不幸,是否定的……

    房俊倒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更不至于因此便认为李承乾毫无政治天赋:“殿下何出此言?没人是天生的什么都会,微臣所站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殿下未能识破其中关系,乃是正常。再者,天底下没人是什么都能够凭借一己之力便事事都做得好的,身为上位者,不必自己事必躬亲,只需能够引导臣子、能够虚心纳谏,便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上位者治人,殿下只需分辨臣子的才能,将臣子放在尽可能适合的岗位上,便可垂拱而治,高枕无忧矣。”

    没有人是全能的,一个帝王执掌如此庞大的帝国,方方面面都要兼顾,政治,军事,经济,怎么可能尽皆了如指掌,全都做出正确的指示?

    诸葛亮事必躬亲,到最后累死五丈远,蜀国不还是消散灭亡?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那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

    李承乾跪坐起来,肃容道:“谨受教!”

    此乃帝王之术,东宫诸位老师固然学识渊博,亦曾讲授这般为君之道,却绝不是房俊这般直白浅显,反而要骈四俪六引经据典,而后给出的答案亦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至于是否能够从中学到真本事,则要看你自己的悟性,甚至于领悟出来的东西对错与否,都不会干脆肯定的给予解答……

    非是老师们将学问藏着掖着,事实上,自古以来所有的帝师都是如此,绝不肯手把手的教导皇帝亦或是太子“你应当如何如何”,这是生存的智慧。

    不然,稍有过失便会成为帝师的责任。

    谁敢承担这样的责任?

    也唯有房俊这等既有着超越时代的见识,有对于古代官场之忌讳了解不深的“棒槌”,方才可以肆无忌惮的说出这种话来,否则一旦被认为是在蛊惑太子“消极怠政”,“奸佞”之名当即坐实,绝对吃不了兜着走……

    偏偏李承乾对此甚为受用,他本就是有些懦弱的性子,不够果敢,让他从别人的话语之中揣摩出一个不知对错的答案坚定不移的去实施,实在是难为他。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的雪花飘飘洒洒,整座骊山都被雪粉笼罩,一片空蒙,仿佛世外仙境一般。

    这处房舍位于一处土包之上,地势略高,站在窗前便可以俯瞰山坡下一排一排的温棚错落有致的延伸开去,占据向阳一面的山坡。此刻大雪纷飞,无数兵卒喊着号子,迈着整齐的步伐穿梭在温棚之间的小径上,支援着分守各个温棚的两个火,不时有人拎着扫帚爬上爬下,清扫积雪。

    只是学势颇大,往往前头尚未扫完,后边便已经又落满积雪,便只能来回不停,唯恐积雪太多压塌了温棚。

    更有庄子里的妇孺拎着装满了热水的水壶,穿梭在一座座温棚之间,为兵卒们送去滚热的开水,帮助他们驱除寒冷。

    ……

    李承乾站在窗前,看着如此一副热火朝天的情景,忍不住问道:“这些种子,当真能够如二郎所言那般,一举解决大唐百姓的饥饿,从此再无饱腹之忧?”

    房俊站到他身旁,摇头道:“怎么可能?天下人吃不饱饭,可不仅仅是耕地少、粮食产量低的缘故,生产工具的改进,合理耕作的普及,肥料的应用,尤其是吏治是否清明,都关系到天下人的肚皮。只不过,一旦玉米、地瓜、土豆等几样高产作物培育成功,三五年的时间内普及到大唐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一到两倍的产量,是完全有可能的。”

    见到房俊一本正经的模样,李承乾动容道:“当真如此?”

    房俊还能说什么呢?

    只能颔首肯定。

    他很是无奈,自己嘴皮子都快要磨破了,结果对于高产作物到底能够高产到何等程度,这些人依旧保持怀疑,对于他说出的数字不敢置信。

    呵呵,贫穷限制了你们的想象……

    “陛下以为微臣是耍脾气闹性子,将兵部的差事撂挑子,跑到骊山里头躲清静,以此来表达抗议。实际不是,微臣实在是不放心这些千辛万苦得到的种子被司农寺那些个官僚给祸害了,去新大陆以此不容易,即便现在有了海图,但是横渡大洋的危险实在是太大,再派出一支船队也未必便能够抵达。所以,微臣才亲自待在骊山,亲手培育这些种子。殿下,吾等皆是幸运的一代,等到将来登基之后,高产作物早已遍及大唐,只需整肃吏治,天下便再无饥荒之忧,即便是灾祸横行之年,百姓亦能丰衣足食,上古传说之治世,必然在您的治下重现!青史之上,陛下固然坐实了千古一帝之称号,可是殿下您,有何尝不是继往开来的一代英主,让后世子孙铭记歌颂呢?”

    千古一帝?

    李承乾从未想过,不是他没有进取心,实在是对于自己的父皇太过于崇拜,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过父皇的功绩,更何况他的父皇现在不也有一座高山一般横亘在面前的秦始皇?

    他自家知自家事,只要能稳稳当当的做好一个守成之君,于愿已足。

    然而现在,房俊居然说他可以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英主”……搞得李承乾面色潮红心潮澎湃,却着实没有多少自信,颤声问道:“当真如此?”

    房俊呵呵一笑,傲然道:“这有何难?大唐的粮食就将要满仓满谷食之不尽,未来的二十年,大唐的经略重心将逐渐南移,毕竟关中的开发已然达到了极致,而在南方,尚有许多肥沃的土地亟待开发。单单说八百里洞庭湖畔水草肥美之地,只需略作开发,便可以得到数百万亩的土地,那地方水源丰沛气候适宜,粮食产量必将超越关中成为大唐最大的粮仓!那些个如今尾巴翘上天去的江南世家,所依仗的不就是江南鱼米之乡的天然地域优势么?届时,江南的财赋有一半出自洞庭湖南、洞庭湖北的两湖地区,源源不断的粮食生产出来,您看看江南士族还敢不敢似如今这般视朝廷律令如无物!”

第一千九百九十四章 妾意郎情() 
此时的洞庭湖,尚是烟波浩渺千里浪涛,大多数湖畔尽是野兽出没的无人区。

    先秦时代起,便有巴人东迁、糜人安居,都以湖区为目的地。

    楚人南迁,经营湖湘,这里成为粮仓。

    以后历朝历代,只要北方战乱,即伴生大量流民南移。

    永嘉之乱后,“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湖区成为侨立州郡最多的地区之一,在洞庭湖北部、西北

    天唐锦绣第一千九百九十四章 妾意郎情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内容更新后,请重新刷新页面,即可获取最新更新!

    天唐锦绣平板电子书网全文字更新;牢记网址:77nt。

    

第一千九百九十五章 新妇回门() 
重新沐浴更衣之后,房俊看着萧淑儿清隽秀美的俏脸依旧不满红霞,眉眼之间春意荡漾,便嘿嘿直笑。

    萧淑儿忍着浑身酸软,催促道:“时候不早了,赶紧启程吧。”

    房俊这才扶着她,两人出得门来,登上家仆早已备好马车,沿着布满积雪的山路缓缓下山,进入长安城,在崇仁坊门口汇合了府中派出的运送礼物的车队,这才转而前往宋国公府。

    宋国公府门口,萧锐领着一众萧家子弟,站在雪中眺望姗姗来迟的房家车队,萧嗣业冷哼道:“真是好大的架子!区区一个兵部侍郎,幸进的佞臣,焉敢这般托大,回门之日居然来得如此之迟,可将吾萧家放在眼内?迟早要让他好看!”

    萧锐回身瞪着萧嗣业,怒叱道:“嗣业,慎言!尔自幼跟随在姑奶奶的身边,难道尚不懂得谨言慎行、祸从口出的道理?”

    萧嗣业撇嘴,一脸不屑,他即看不起房俊,更不怕萧锐。

    不过是一群依仗家族底蕴、父辈权势窃居高位的纨绔而已,生下来便已经铺好了前程,无数人力财力将他们捧上耀眼的地位,娶公主,入庙堂,青云直上前途似锦,一辈子锦衣玉食安逸享乐,然而终究亦不过是一群酒囊饭袋而已,那房俊看似军功颇多,可哪一次是他自己冲锋陷阵斩落敌首换来的?还不是仗着兵甲坚利横冲莽撞,无数兵卒的鲜血性命堆出来的!

    而自己呢?

    同样是出身名门,却时运蹉跎,本来自幼陪在姑奶奶的身边,生长在大隋皇宫,受到大隋皇帝的喜爱,只需长大成人便能够得到旁人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资源,封侯拜相指日可待。

    可谁曾想,大隋居然亡了?

    自己不得不跟随姑奶奶萧皇后被乱军带到了聊城,之后窦建德破城,一干大隋皇亲贵戚皆被安置于武强县。时突厥处罗可汗的妻子义成公主是萧皇后的小姑兼隋炀帝堂妹,因此关系,听闻萧皇后落于窦建德之手,遂央求处罗可汗遣使恭迎萧皇后。窦建德不敢不从,于是他便又跟随萧皇后便随使前往突厥,奉炀帝孙杨政道为主,流亡定襄。

    那一年,自己才八岁!

    本是养尊处优的世家子弟、锦衣玉食的大隋皇亲,却终年与一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