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侍女走远,李恪才续道:“是因为儿臣听到了一句话。”
李二陛下问道:“什么话?”
李恪道:“以前一直觉得父皇对待儿臣并不公平,不是嫡子难道是我的错?身有前隋血脉,难道是我的错?凭什么我就不能得到一个公平的机会,去跟太子、跟青雀公平竞争?直到有个人跟儿臣说,‘这个世间,从来都不存在过真正的公平!’所以儿臣忽然就想开了。”
“这个世间,从来都不存在过真正的公平?”
李二陛下喃喃复述一遍,叹息道:“这话说的真好。当年大隋末路穷途,天下处处烽烟,十八路反王七六十四股烟尘,纠缠不休以命相搏誓要逐鹿天下登基大宝。结果呢?窦建德、刘黑闼、宇文化及、白玉王高谈圣、宋义王孟海公、沙陀罗王罗铁汉、槐安王铁木平、明州王张德金、南阳王朱粲、北汉王萧铣……一个接着一个的战败身死,最后是咱李家得了这江山。论声势,李家不如宇文化及,论实力,李家不如窦建德……隋失其鹿,公平么?李家得了江山,公平么?这世间,当真是从来都不曾公平过!若非久经磨砺、看透世情的鸿学大儒,焉能道出这般人世至理?恪儿,能说出此等精辟之言论者,必是国之圣贤,此人究竟是谁?”
李恪张着嘴巴,一脸便秘似的表情……
李二陛下不悦:“问你话呢,发什么愣?”
李恪心说我这不是发愣啊,爹,我是在思考如何回答你的问题。
久经磨砺、看透世情?
还鸿学大儒、国之圣贤?
李恪有些冒汗,见到父皇灼灼的眼神,只好说道:“那啥,这话是房俊跟儿臣说的。”
“啊……哈?”
李二陛下震惊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
这回父子俩的神情颠倒过来,轮到李二陛下一脸便秘……
那个小王八蛋能说出这么富有哲理的话语?
不过想到那厮随随便便就能做得出千古传唱的诗词经典,也就释然了。
不过想想自己刚刚夸赞的语气、用词,李二陛下就像是吞了翔一样恶心……
“为何以前不曾和朕这样敞开心扉的说话呢?”
李二陛下果断转换话题。
李恪有些局促:“因为……儿臣有些害怕父皇。”
李二陛下有些意外:“这是为何?父皇有时虽然严厉一些,但从未责罚与你们……李佑那个混账除外,有什么怕的呢?”
他一向都注意父子之间的关系,尽可能的显示自己慈祥的一面,绝对不会轻易苛责自己的儿子。况且李恪一贯的表现都深得自己满意,有时甚至再想若李恪是自己的嫡子,那皇储之位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所以他对于李恪害怕自己有些意外。
然而李恪的回答更让他意外。
李恪俊朗的面容酷肖李二陛下,连笑起来的时候鼻翼两侧浅浅的法令纹都非常神似,他笑着说道:“因为想得到,所以怕失去,患得患失,自然害怕。”
李二陛下愕然:“现在为何不怕了?”
李恪的表情很轻松,殷勤的为李二陛下斟酒,然后居然双手举杯平伸,想要与李二陛下碰杯,甚是轻松愉悦。
“因为当儿臣心中那份不敢有的妄念彻底断绝之后,忽然发现父皇还是那个父皇,既是皇帝,也是父亲,儿臣与父皇之间既是君臣,也还是父子啊……”
李二陛下也笑了出来,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他单手举起酒杯,狠狠的跟儿子碰了一下,酒杯内的酒水都溅了出来。父子两个相视而笑,举杯痛饮。
“痛快,痛快!十五年来,父皇都从未这般痛快过!”
李二陛下抹了一把嘴角的酒渍,状甚欢畅。
李恪斟酒,心神却一阵触动。
十五年?
十五年前,正是玄武门那刀光剑影手足相残的一天吧?
看来,哪怕是那一天奠定了父皇君临天下的宏图伟业,世间的骂名和内心的煎熬亦使得父皇如临深渊,心内极度压抑。
李恪还清晰的记得玄武门之后翌日清晨,父皇一身甲胄浑身浴血,回到秦王府中当着兄弟姊妹的面前与母后抱头痛哭,那情形,无论如何都没有得胜归来的畅快,更没有逆尔为皇的喜悦,有的,只是浓浓的无奈和深切的悲凉……
不知不觉,李恪的脸上沾满了泪水。
他笑脸带泪,看着鬓角已然冒出霜雪的父皇,轻声道:“以往儿臣不懂事,总是抱怨命运不公,父皇不公,空有才华横溢经纶满腹却不得施展之余地。现在儿臣总算想明白了,非但不能怨,还要感谢父皇。”
李二陛下今天与儿子揭开心结,甚是畅快,问道:“为何要感谢为父?”
李恪与李二陛下目光对视,轻轻说道:“若非父皇,世间哪有李恪其人?若非父皇,何来这才华横溢经纶满腹?若非父皇,吾兄弟姊妹何来这富贵荣华,儿臣又何来那觊觎皇位的资格?”
若非李二陛下当年玄武门下一战功成,他们兄弟现如今哪里有机会争夺皇位?
想想大伯家和三叔家的几个兄弟的下场吧。
李恪知道,若是没有当年的玄武门,功高震主的秦王殿下必然是悲惨的下场。
这就是权力的代价……
李二陛下浑身一震,捏着酒杯的大手青筋浮凸,酒杯都差点捏碎!
十五年来,玄武门就是一个死穴,是天下所有人的忌讳,没有人敢在李二陛下面前提及,因为那是李二陛下心头一颗永世也不会消除的刺,谁撩拨一下,都会痛得他痛不欲生!
谁敢让他不痛快,他就能让谁痛一辈子!
可是每每午夜梦回,他又岂能不嗟叹世事变幻、权力无情?
那毕竟是他的大哥,是他的兄弟,血脉相连,怎么会如猪狗一般漠视?
可是事情走到那一步,手足相残的结局已然注定。
太子不将秦王除掉,则必然被秦王反噬;
秦王不将太子除掉,则必然被太子铲除。
在平定天下攻城略地的过程中,秦王的实力不断膨胀,早已达到与太子分庭抗礼的地步。到了这个时候,立场已经不会因为统帅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身为统帅,他必须顾及部属的前程和安危。
况且,李二陛下不是一个人,他死,则妻妾子女无一活路。
若只是一条命,或许李二陛下当真会自戕与兄长面前,以全兄弟之义手足之情。
可是若是连妻妾子女的命都要搭上,李二陛下不干!
他当然要争!
为自己争天下!
为妻妾子女争一条命!
他争赢了,位登九五子孙昌盛。
李建成争输了,身死当场阖家灭门……
就是这么残酷!
李二陛下争了一次,虽然赢了,但是他不想自己的儿子还要走上自己的老路,相互之间再争一次。
揉了揉发红酸涩的眼眶,李二陛下举起杯,与儿子相碰,叫道:“饮圣!”
一饮而尽。
李恪卸下包袱,身心欢畅,亦大叫道:“饮圣!”
同样一饮而尽。
父子两个一会儿低声交谈,一会儿高声欢笑,一杯杯烈酒入喉,俱都喝得酩酊大醉。
君与臣,父与子,谁说天家无恩情?tt
:。:
最快更新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第九百七十三章 你掺和不起!()
张行成清瘦俊朗,虽然年过五十,已然风度翩翩,有着世家大族累世沉淀所凝聚的底蕴气质。
二人对坐,张行成将侍女斥退,亲自给高士廉斟茶,笑道:“申国公当真是享福之人,天下风云聚散不萦于怀,寓居豪舍琴瑟相和,晚辈真真是艳羡无比啊!”
高士廉似笑非笑:“怎么,德立见这风云激荡波涛汹涌,想要站上潮头当一回弄潮儿?”
德立,是张行成的字。
高士廉乃是北齐皇族一脉,祖父是北齐清河王高岳,祖籍渤海蓨县,故此与山东士族关系亲密。而他的妹妹嫁给长孙晟为续弦之妻,又与关陇集团纠缠不清,造就了高士廉能够在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之间游刃有余的独特身份。
张行成默然稍倾,斟酌着语句,而后才说道:“不知申国公何以教我?”
这就是承认了高士廉的话语。
高士廉点点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放着眼前诺大的利益谁能不心动,谁能不去全力争取呢?
“德立想要谋求一府之长官?”高士廉问道。
张行成哑然失笑:“申国公笑话晚辈不成?晚辈有自知之明,非但京兆尹是房俊的囊中之物,就连其余五府也不是山东士族能够觊觎的。晚辈只想谋求一介副官,心愿已足。”
高士廉叹气道:“是看中了京兆府吧?”
张行成亦不遮掩,点头道:“房家出身山东,但是今年却与山东士族渐行渐远。房相至诚君子,吾等自然不敢前去攀扯,可房俊现如今水涨船高,吾等自是不愿放弃此等良机。”
仔细论起来,房玄龄其实算得上山东士族的领军人物。只是房玄龄此人性格清淡,轻易绝对不愿牵扯到派系争斗集团倾轧之中,对于山东士族来说,对房玄龄其实是非常失望的,有这么个人等于没有……
不能给大家争取利益又怎么能算得上领军人物?
高士廉早就活成了人精,山东士族的想法他清清楚楚的看得透彻。这是耐不住寂寞了,想要在风卷云动的朝堂上锐意进取,于关陇集团牢牢把持的局面中撬动一条缝隙。
山东士族憋屈得太久了……
高士廉微微向后靠在椅背上,说道:“德立肯否信老夫一言?”
张行成赶紧说道:“申国公请赐教,若非衷心敬服你老的品性和智慧,晚辈又怎敢贸然前来?”
高士廉点点头,淡然说道:“既然如此,老夫便给你一个忠告。安安稳稳的做你的给事中,为后辈在朝中尽心尽力的铺路,朝局变换,何必亲身犯险?现如今是关陇集团与皇权争斗,智者当抽身事外尽管其变。你要始终相信,底蕴和实力才是左右前程最重要的条件,只要山东士族能够保持千百年流传的底蕴,终有一日能在朝堂之上获得一个光明正大的位置,厚积方能薄发。临渊羡鱼,何如退而结网?”
高士廉位置超然无欲无求,更能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朝局问题,理解得更为透彻。今日说这番话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只是念着心中那一份乡土情。
毕竟渤海高氏的祖坟尚在原籍,日后自己落叶归根魂归故土,总要有几个家乡人念着自己的好……
张行成悚然动容。
自己当真是当局者迷!
山东士族的确底蕴深厚,但是入唐以来遭受百般打压,于朝堂之上的势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便有有些出身山东士族的子弟入朝为官,也大多是闲散职位,因此自己这个门下身给事中正五品上的芝麻官儿才能成为“代表”,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和讽刺。
在这种情况下,却要贸贸然的掺和进关陇集团与皇权的争斗之中,岂不是自寻死路的做法?任何一方随意的动动手指,自己都能被碾压成渣滓……
正如高士廉所言,临渊羡鱼何如退而结网?
凭借山东士族的底蕴,总有一日会再次显赫于朝堂!
一句隐藏的话语是:现在的你,根本掺和不起!
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这份底蕴继续沉淀下去,然后默默的在朝中为了后进铺路。
张行成起身离席,一揖及地,喟然感激道:“多谢申国公指点迷津,晚辈不自量力,险些误入歧途矣!”
高士廉见张行成听劝,甚是欣慰,呵呵笑道:“坐坐坐,某一个经将就木的老头子,哪里来的这么多规矩?素闻德立你师从河间名士宣德先生,不知得了你老师的几分精髓?宣德先生乃经学大家,所编撰的《尚书述义》老夫亦曾拜读,实是获益良多啊!”
宣德先生名叫刘炫,乃是隋末经学大家。
此人是个奇人,自幼聪明机巧,具有多种特异功能。据说他的眼睛特明亮,可以直观日头而不眩晕,读书一览十行,过目不忘。他还可以“左画方,右画圆,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同举,无有遗失”……
这人学问深厚,名噪一时,只可惜晚景凄凉。
当时正值隋末天下大乱,刘炫从长安离开孤身返回家乡河间。河间郡早已烽烟处处,城外到处都是义军战乱不已,他困顿城中,与在景城老家的妻子仅隔百里,但无法通音讯。
刘炫的许多门人已经参加了义军。他们体恤老师的困境,到河间郡城去把刘炫索要了出来。后来,起义军失败,刘炫孤苦无所依,踉踉跄跄奔回老家景城。景城的官员知道刘炫“与贼相知”,怕受牵连,哪里敢接纳他?于是将城门紧闭。
当时正是严冬季节,已经是将近古稀之年的老人腹中饥饿衣履褴褛,在那冰冷的寒夜里,呼天不应,叫地不灵,满腹经纶的一代巨儒冻馁至极,最终惨死城下……
他生前名声就很大,死后更是名噪一时。
张行成闻言,想起老师的惨死,神情有些黯然,强笑道:“老师学究天人身怀异禀,岂是我这等愚笨之徒可以得其精髓?不过是在老师教导之下,知晓为人之道,不曾误入歧途罢了。”
高士廉叹道:“人谁无死?能在死后被学生铭记、被天下传颂,亦算死得其所了。”
张行成默然。
两人又闲聊几句之后,起身告辞。
张行成走后,一个圆脸短身的男子自后堂走出,正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随意的坐到刚刚张行成的位置,有些不悦的看着高士廉:“舅父为何要劝退张行成?山东士族虽然备受打压,但是起根基深厚未伤筋骨,一旦参与进来定然可给予吾等可趁之机。难道舅父在关中生活了一辈子,与关陇集团同气连枝,却依旧念念不忘乡梓之情?”
关陇集团与皇权的对抗,如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关陇集团处在极为不利的下风。这时如果有山东士族的参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