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魏宫廷- 第8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毕竟赵弘润麾下的魏军,没有携带任何辎重,只让士卒们带了几日口粮而已,倘若偷袭不能得手,那么,在没有投石车、云梯等攻城器械的情况下,魏军根本别想拿下已有防备的秦国城池。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赵弘润带着雀儿、卫骄以及几名青鸦众,站在临河东岸眺望远处的秦城『临潼』,脑海中思索着攻陷这座城池的办法。

    转念之间,他便想出了一条计策:即让一队魏卒扮成从『下邽』败退的秦兵,在其设法混入临潼时,再让魏卒暴露于临潼秦军眼皮底下,让秦兵在惊恐之余,放松对那队魏卒假扮的秦兵的警惕心。

    但最终,赵弘润还是放弃了这条计策,原因很简单:他麾下的魏卒,不会说秦国的方言。

    在这种情况下,赵弘润唯有依靠随军的青鸦众。

    他将随军的青鸦众们召集起来,吩咐他们在入夜后设法攀上临潼城的城墙,随后打开城门放入魏军。

    青鸦众们依令而去。

    当晚戌时前后,大约百余名青鸦众在临河的东岸聚集,其中一名青鸦众脱下身上的皮甲,从冰冷刺骨的河水游到了对岸。

    而他的同伴们,则将他那皮甲用厚厚的羊皮毯包裹起来,绑上绳索,随即甩动绳索,借助抛力,抛到河对岸,让那名光着身子的青鸦众上了岸后,可以用羊皮毯擦干身体,穿上衣甲。

    反复这个办法,百余名青鸦众悄无声息地度过了临河。

    随后,青鸦众们留下十人协助魏军搭建浮桥,其余人则悄悄向临潼城潜近。

    由于临潼地处这场战争的后方,而『下邽陷落』的消息也还未传到这里,因此,临潼的秦兵根本不知魏军的到来,他们甚至连巡逻的士卒都没有派出几支,这使得青鸦众们毫不费力地就潜到了临潼城下。

    潜伏到临潼城下后,一名青鸦众取出了挂在腰后的抓钩,但被其队长鸦七十九制止了,因为抓钩上抛勾住城墙墙垛的过程,很有可能会引起秦兵的注意。

    “用这个。”

    在向同伴低声说了一句后,鸦七十九从腰间的囊袋中取出几个小物什,一种由铁打造的指套,以及一副底部有勾刺、仿佛鞋套般东西。

    在其余青鸦众们恍然大悟的表情中,鸦七十九带上铁指套,穿上铁鞋套,用铁指套尖锐的前端,刺入城砖的缝隙,设法将比较松散的碎砖抠出来,用鞋底的铁刺刺入这些缝隙,借助这股力一点一点向上攀爬——这是冶造总署专门为青鸦众与黑鸦众打造的攀爬工具之一。『注:据说日本忍者也有这方面的技艺,叫做「拔石」。话说这居然也算忍术?大失所望。』

    此时在临潼城墙上,三三两两的秦兵抱着长矛,聚在一起,缩在墙垛内侧,丝毫没有注意到,在城墙的外壁,有一群人正冒着寒风攀爬上来。

    这也难怪,毕竟谁会想到魏军已攻到这里呢?毕竟临潼距离桃林相近四百里,可以说完全属于是大后方了。

    忽然,一个脑袋从城墙外壁缓缓伸出,机警地扫了一眼城墙上,随即,这个脑袋的主人露出半个身体,看了一眼正巧在他身下这段墙垛避风的两名秦兵,心下暗暗一笑:何等薄弱的防备。

    『嘿!』

    暗自轻笑一声,鸦七十九将身体伏在墙垛上,左手轻轻点了点身下一名秦兵的头顶。

    那名秦兵茫然地抬起头,就在这时,鸦七十九用手臂一把捂住了对方的嘴,同时手中的匕首飞快地割断了后者的咽喉。

    “刷刷刷——”

    十几道人影翻墙跳到城墙上,以雷霆之势,将城墙那些毫无防备的秦兵杀死。

    可怜其中有一部分秦兵,在睡梦中稀里糊涂地死去。

    「走!城门!」

    在解决了这一段城墙上的秦兵后,鸦七十九打了几个手势。

    而与此同时,在临河东岸,魏军们已在那十名青鸦众的帮助下,将浮桥搭建起来——搭建浮桥很简单,魏军只需将雪橇车上的那块用来当做挡板的木板取下来,用绳索捆绑串联即可,根本用不着再砍伐林木。

    在浮桥搭建完成之后,魏军士卒迅速踏着浮桥过河。

    而待等第一队魏军渡过临河,并迅速赶到临潼城下时,临潼城内已响起了代表敌袭的预警声,“铛铛铛铛”响个不停。

    但好在青鸦众们已打开了城门,将抵达城外的魏军放入了城内。

    当魏军控制了城门时,就意味着临潼已沦陷,毕竟这座城池的留守秦兵,怎么可能在近四五万魏军面前守住这座城池?

    随着肃王赵弘润一声总攻的命令,源源不断的魏兵杀入临潼。

    瞧着那些全副武装的商水军魏卒,亦或是穿着羊皮袄的川雒联盟战士,临潼秦军的将士们骇然地瞪大了眼睛,仿佛白日见鬼一般:魏军?!魏军不是在四百里外么?

    由于仓促应战,再加上兵力悬殊,临潼秦军根本不是魏军的对手,在短短半个时辰内就失去了对于全城的掌握,只能向西边的潼水撤退。

    然而,魏军死追不放,一路追击秦军至潼水,逼得数以千计的秦兵跳入潼水逃命。

    待等到临近亥时时,魏军已全面占领了临潼。

    见此,赵弘润一边下令士卒抓紧时间歇息,一边吩咐人手搜查城守府,希望能从城守府搜出秦国的地图。

    片刻之后,宗卫吕牧将一封简略的秦国地图送到了赵弘润手中。

    记得在攻陷下邽之后,魏军亦从下邽的城守府中搜出了一份秦国地图,只不过当时赵弘润决定分兵,遂将那份地图留给了商水军的副将翟璜,毕竟翟璜可没有他那种过目不忘的本领。

    接过地图后,赵弘润仔细观阅,并与记忆在脑海中那份地图对照了一下。

    说实话,这两份地图很相似,唯一的不同在于,从下邽所得的那份地图,上面绘着秦军的粮草运输路线,『泾阳』、『高陵』、『下邽』等等——这也正是魏军分兵后,商水军副将翟璜准备攻取的秦城路线。

    而此刻从临潼夺取的这份秦国地图,却没有标注粮草运输路线,很显然,这只是因为临潼县并不负责前线秦军的粮食输运事宜。

    除此以外,这两份秦国地图非常相似,几乎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临潼往西南,即灞水,渡过灞桥,即是丰镐……丰镐之西北,即是秦国的新都,咸阳……』

    就着火把的光亮,赵弘润手指缓缓在地图上移动,最终在『丰镐』停了下来。

    依靠长途奔袭一鼓作气攻破秦国的王都咸阳,说实话不太现实,毕竟一个国家的都城,防备肯定森严,但是咸阳隔壁的丰镐,在赵弘润看来倒是可以争取一下。

    想到这里,赵弘润下令道:“传令下去,全军在此城过夜,明日天亮,留下五千兵力驻守,其余随本王攻打丰镐!”

    “遵令!”附近众商水军兵将应道。

    其实此时,距离次日天明也只有约四个时辰而已。

    次日,即十一月初六,肃王赵弘润留下五千兵力驻守临潼,率领其余约四万左右人马,再次启程前往灞水。

    沿途,魏军碰到了不少冻毙在途中的秦兵的尸体。

    很显然,这些都是临潼的秦军,昨晚他们被魏军逼下潼水后,或有一些人当时侥幸逃过一劫,但很可惜,这些人终究没能活命——在如此寒冷的天气下,这些秦兵就算从潼水爬上岸,可拖着一副湿漉漉的身体,怎么可能存活下来?

    这也是魏军见那些秦兵赶入潼水后就没有再追击的原因:这些秦兵,必死!

    而在赵弘润率领军队攻向灞水的同时,在临潼城东的临河东岸,秦国下邽守将张瑭冒着严寒,终于赶到了这里。

    然而此刻呈现在他眼中的临潼,城头上却飘扬着『魏』字旌旗。

    『临潼沦陷了?』

    喃喃自语着,秦将张瑭仿佛感觉有一柄巨锤击向胸口,让他感觉眼冒金星:短短十二个时辰内,竟陷落两座城池?

    他转头望向西南方向,眼眸中流露出几分惊惧。

    『临潼陷落,丰镐亦守不住……而一旦丰镐沦陷,魏军即可兵临咸阳城下……』

    想到这里,张瑭拨马朝着西侧飞奔,赶往丰镐预警是来不及了,他决定从另外一条路直奔咸阳,向咸阳禀报魏军入境的这件事。

    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他秦国已沦陷数座城池,而咸阳却还不知魏军入境。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那个人……

    『魏公子润!』

    死死捏着缰绳,张瑭驾驭着战马朝着咸阳方向飞奔。

    他首次如此忌惮一个人。

第1199章:兵临城下() 
『PS:前天感冒了,到现在还没好,头疼、鼻塞,难受。』

    ————以下正文————

    秦国新都咸阳,是秦国在『丰镐』西北约四十里处建造的一座都城,因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注:咸字意为皆、都是。』

    十一月初九,渭南下邽城的城守张瑭,弃临潼至丰镐的大路不走,走僻径沿着渭水河岸逆流直上,直奔咸阳,希望将『魏公子润率军犯境』的紧急消息传至咸阳。

    约未时的时候,张瑭拍马来到了咸阳地段渭水河畔。

    咸阳地段的渭水,建有一座石桥,连接咸阳、丰镐两地,名曰『高桥』,与丰镐城东北的灞桥一样,这里也专门驻扎着一亭兵卒,约百人左右,负责维持桥梁的秩序,并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

    当张瑭拍马靠近高桥时,高桥附近的秦兵也注意到了这名骑乘战马、身披甲胄的将领,心下大感惊诧。

    当即,那一亭秦兵的百人将便迎了上来。

    然而此时,张瑭哪里有闲情与这些兵卒纠缠,一边大喊着,一边催促胯下骏马快速通过桥梁:“让开!我乃下邽城守张瑭,有紧急军情上禀咸阳!”

    守桥的秦兵大惊,纷纷退开,不难阻拦,任凭张瑭飞奔而过。

    由于下邽、临潼两城沦陷的消息还未传到这里,因此,河桥附近的秦兵与来往的秦民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但他们隐隐已感觉到有几分不安:可能要出大事了。

    穿过高桥,即到了咸阳城郊。

    咸阳与丰镐,如今皆是秦国首屈一指的大城,两者的区别在于,咸阳是秦国新建不久的都城,迁居至此的平民很少,哪怕城内确实也有一部分平民居住,那也是为了城内贵族服务而存在的平民。

    不夸张地说,有资格入住咸阳的秦人,几乎都是非富即贵的秦国贵族、达官显贵。

    以这种形式存在的都城,基本上杜绝了谎冒身份混入城中的可能。

    这不,骑马飞奔到咸阳城门附近的张瑭,就被把守城门的秦兵拦了下来,仔细盘查。

    而与此同时在咸阳的秦王宫内,秦王囘正在宫廷内召见左庶长卫鞅,君臣二人商议着一些问题。

    原来,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秦国贵族,对武信侯公孙起产生了异议,认为武信侯公孙起太过于胆怯,在魏公子润所率领的魏兵面前连战连败,这种战争方式,不符合秦国的利益。

    其实平心而论,武信侯公孙起虽然名义上败退了几阵,但事实上兵力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但很显然,秦国国内的贵族们可不会去管这些,他们只知道,武信侯公孙起没有带给他们任何战争利益,反而是在每日消耗着粮食。

    因此,近两日咸阳城内有一批贵族联合向秦王囘进觐,希望秦王囘下令约束带兵在前线的武信侯公孙起,说白了就是希望武信侯公孙起尽快击败魏公子润,好使他们从三川、从魏国夺取丰厚的战争利益。

    这让秦王囘很头疼。

    倘若换做是一般的对手,相信就算是秦王囘也会不满于武信侯公孙起那“消极”的战术,可问题是,魏公子润那是一般的对手么?

    因此从理智上来说,无论是秦王囘还是左庶长卫鞅,都不认为武信侯公孙起的策略有错——既然魏公子润注定会在魏国本土战争失利时撤兵,那么,大秦的士兵,为何还要与魏军厮杀,白白牺牲?老老实实等魏国自溃、等魏公子润不得已自行撤退不是更好么?

    但很显然,秦国国内贵族们的耐心被磨光了,他们无法再忍受武信侯公孙起与魏公子僵持不下的战争,认为这是白白浪费秦国珍贵的粮食。

    更有甚者,有些贵族开始指责武信侯公孙起辜负秦王囘对其的信任。

    事实上,这也是没办法的是,毕竟武信侯公孙起出兵以来,确实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记得当年秦少君虽然败北,但好歹拉拢了乌须部落、羯部落、羚部落这三股三川草原上的大势力,可武信侯公孙起呢?干脆就在函谷眼睁睁地看着那三个有可能成为秦国附庸的三川势力被魏军覆灭——这在秦国咸阳一部分贵族看来,是武信侯公孙起的一个重大失策。

    于是乎,一些眼高于顶的秦国贵族在后方大放厥词,他们觉得,倘若武信侯公孙起当初联合乌须部落、羯部落、羚部落,与魏公子润麾下的魏军正面交锋,最快的局面,也不过是如今这样,但好歹秦军不至于『不战而退』。

    正所谓三人成虎,由于这类的言论过盛,以至于就连秦王囘都开始有些动摇:莫不是武信侯公孙起果真判断失误?

    不过对此,左庶长卫鞅的态度却十分坚定,他坚定地认为,武信侯公孙起的决定是正确的。

    原因很简单,乌须部落、羯部落、羚部落的战士,他们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作战训练,打起仗来的作战方式基本上就是一拥而上、胜败全看天意,这种友军,谁敢带着他们与魏军正面交战?

    什么?骑兵?

    难道魏军就没有骑兵么?魏军那一方,川北联盟的羯角军、以及川雒联盟的川雒骑兵,两者加起来差不多有七八万人呢!

    兵力不如魏军、士卒的战斗素质也不如、装备也不如,在这种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的情况,与魏军正面交战,岂有胜算在?

    与其如此,还不如坐山观虎斗,静看魏军与乌须、羯、羚等势力杀个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