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魏宫廷- 第6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曾经安陵城内那些商人的交易模式,都属于是单打独斗,即通过自己家族的商队与人脉到其他地方收购交易物,因为没有财力拥有大型运输船,因此普遍采取马车陆运的方式,非但耗时久而且花费巨大。

    可随着『安陵赵氏』带领安陵城内那些大小贵族商人投入了肃氏商会的怀抱后,曾经的陆运模式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不亚于户运运载量的水运模式——相比较陆运,水运更快、更便捷,并且其中消耗的花费也更少。

    每隔一段时间,隶属于『肃氏商会』的大型运输船,便装载着满满当当的货物,在鄢陵、安陵附近停靠,当地的贵族商人直接在港口卸下货物,运回各自的仓库,相比较曾经单打独斗的模式,集装运输模式将消耗减到了最低,非但降低了运输成本、也缩短了运输时间,变相地提高了利润。

    集装物流,这就是『肃氏商会』准备在整个贸易网上所扮演的角色:针对各地方商人势力没有能力养活一支庞大的运输船队的这一点,以『批发』的方式,将货物出手给各地方的商人势力,使后者成为零售商。

    批发赚的钱,肯定没有零售来得多,但正所谓吃独食容易遭天谴,给各地方的零售商人留口饭吃,也容易招揽到更多的贵族势力投奔到肃王党这边来。

    而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模式下,掌握着运输渠道的『肃氏商会』,等于是捏住了各地零售商人的脉门。若是日后有谁不听话,没关系,直接将其踢出整个交易网,使其回归原本的陆运模式,然后再找个替代的人,随随便便就能用经济手段将其击垮。

    以如今魏国的经济状态,渠道方无疑是大爷。

    曾经,魏国最大的渠道商就是户部的『户运』,而如今,则多了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肃运』。

    七月下旬,户部尚书李粱收到了旗下官商的禀告,后者汇报国内出现了一股庞大的实力正在跟他们争夺三川以及国内的交易物。

    起初,户部尚书李粱感到十分好笑,毕竟他户部代表着整个魏国的财力,谁有那么大的实力与他们户部抢饭吃?

    但是当看到旗下官商送来的帐幕对比后,李粱笑不出来了,因为单单就『商水珍珠』这一块,他们的交易量就比上月少了一大块。

    这里所说的商水珍珠,指的就是从楚国走私到商水的珍珠,曾几何时,户部在这一块上就赚取了庞大的利润,而如今,突然在珍珠的份额上少了一大块,李粱心疼不已。

    国内,有谁竟然拥有了堪比他们户部的运输量?

    一查之后,李粱得知了一个名字:肃氏商会。

    一个已拥有了数十艘『甲级』大型运输船的新兴势力。

    『数十艘甲级大型运输船?』

    李粱惊地说不出话来。

    要知道,这种『甲级』运输船,是冶造局营造司对他们最新打造的大型运输船的归类,也正是户运如今正在采用的大型运输船。

    这类运输船,是由冶造局营造司打造而成,是基于楚国大型战船的设计图纸上再加以改良,成为了魏国目前主流的运输船。

    在祥符港,冶造局营造司建设有十几个船坞,每月都有许多『甲级』运输船竣工,这些运输船以往基本上售出给户部,偶尔也有几艘卖给商人势力。

    但是至今为止,从来没有一方势力拥有数十艘甲级运输船,一来是这种大型运输船的造价极高,二来是这种大型运输船的交易掌握在冶造局手中,没有够资格的人脉,有钱也买不到。

    但是肃氏商会不同,据李粱所知,冶造局这回是无偿提供。

    因为很简单,冶造局的背后是肃王赵弘润,而肃氏商会的背后,同样是肃王赵弘润。

    倘若是别的人,李粱肯定会将对方请到户部来,与对方好好谈谈,但倘若对方是那位肃王,李粱就没啥底气了。

    当即,户部尚书李粱顾不得处理公务,立刻前往肃王府求见肃王赵弘润。

    待得知赵弘润正在冶造局后,李粱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冶造局。

    为何李粱如此着急?因为肃氏商会的这种模式,正在逐步威胁到户运原本不可撼动的地位。

    “肃王殿下,您不能恩将仇报啊!”

    可能是太过于心急,户部尚书李粱在见到赵弘润时有些口不择言,不等赵弘润做出反应便大打感情牌,直说赵弘润至今为止还欠着户部庞大的债务、可户部却从未催讨。

    赵弘润不急不恼,笑吟吟地看着李粱。

    其实在筹备商会的时候,赵弘润就猜到户部迟早会找上门来,毕竟商会模式那可是足以威胁到户运的存在。

    要不是他赵弘润的地位特殊,否则,户部恐怕已经在准备打压了,毕竟掌握着魏国经济的户部,不会允许这种能威胁到他们的存在,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威胁也不会袖手旁观。

    对此,赵弘润笑着安慰李粱道:“李尚书,相比较如今的户运,我商会还只不过是嗷嗷待哺的婴孩,李尚书何必这般警惕呢?”

    可惜李粱丝毫没有上当,正色说道:“即便眼下尚是婴孩,可终有一日,这个婴孩会长大成人。”

    他心中很清楚,可能如今的『肃氏商会』,仍无法与户部相提并论,可日后呢?倘若有越来越多的各地方商人势力投奔『肃氏商会』,那么,这个“婴孩”会迅速茁壮成长,甚至于到最后足以与户部抗衡。

    想到这里,李粱一脸凝重地补充道:“肃王殿下,你这是将一头恶虎放出了闸啊。”

    赵弘润看了一眼李粱,心中暗暗称奇:这位能当上户部尚书的李粱大人,眼界果真是不一般,这么快就看出了商会模式对户部的威胁。

    “那么李尚书是什么意思呢?”赵弘润笑着反问道。

    只见李粱在看着赵弘润几番欲言又止后,硬着头皮说道:“请肃王殿下收回成命。”

    “不可能的。”赵弘润摇了摇头,正色说道:“本王如今非但要养活商水军、鄢陵军等几支军队,身背后仍有许多人指望着本王混口饭吃,更别提商水郡的重建,以及在博浪沙、祥符港的持续投入……到处都是要花钱的。”

    听闻此言,李粱连忙说道:“我户部愿意无偿借给肃王殿下巨额的金钱,只要肃王殿下开口,我户部无有不从。”

    看得出来,户部尚书李粱的确是有些慌,连这种承诺都许了出来。

    但是赵弘润还是摇了摇头,毕竟户部只是借钱给他,虽说并未规定何时归还,但总欠着户部庞大的债务,一来是传出去名声不好听,二来赵弘润心里也不舒服。

    更何况,明明有挣钱的路子,干嘛还要借户部的?

    把所有的市场让给户部,再从户部这边借钱?他赵弘润是傻的?自己直接挣钱不好么?

    并且,在大把挣钱的同时还能拉国内平民商人一把,何乐而不为?

    想到这里,赵弘润对李粱保证道:“李尚书,本王可以向你保证,户运的地位不会被撼动。……李尚书你要知道,一旦『梁鲁渠』建成之后,齐鲁便加入到我大魏的贸易路线,到时候,纵使是户部也忙不过来,本王只不过是捡一些从户部的手指缝间漏下来的钱,更何况,本王手下的商会,还得交税给户部……”

    李粱被赵弘润说得哑口无言。

    待离开了冶造局后,李粱骑着马直奔皇宫,到甘露殿求见魏天子,将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后者。

    而听了李粱的讲述,魏天子亦有些哭笑不得,因为他那个如今最受宠的儿子,似乎时不时地就会弄出点事来,搅地朝廷鸡犬不宁。

    不过相比较从『户部利益』看待这个问题的力量,魏天子在『肃氏商会』这件事上看到的,则是赵弘润对那些贵族的态度的改变,以及『肃氏商会』对地方贵族的脉门的拿捏。

    『……那小子总算也转念了,学会了拉拢一帮贵族,这应该是三叔(赵来峪)的教导吧?……话说回来,这招还真是高明,虽然分了那些人一杯羹,但同时也拿捏住了对方的脉门,不怕日后那些人不听话,啧啧,这可比当初的推恩令还狠呐。待过个两年,那些人尝到了甜头,谁还敢在那劣子面前大声说话?啧啧啧,弘润那小子,嘴上说着不恋朕的位置,不过这做的事嘛,呵呵呵……』

    魏天子似笑非笑地想着。

    当日,李粱终究未能从魏天子这边得到他想要的回覆。

第907章:第二次北疆战役前夕() 
最终,由于魏天子的默许与纵容,户部尚书李粱只能选择妥协,对『肃氏商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得不说,魏国国内并不缺少人才,这不,在短短时间内,国内迅速出现了第二个、第三个以及更多商会,比如宋郡人陶洪建立的『陶氏互助商会』,安陵人文少伯建立的『文介子商会』。

    一时间,魏国国内诸多商会仿佛是雨后春笋般,一个挨一个地冒了出来。

    但是对于这些所谓的商会,户部尚书李粱其实并不在意,因为这些商会的运输能力很一般,虽说某些商会也拥有船队,可那些小船的运载量,如何能与魏国目前最大的『甲级』商船相提并论?

    不得不说,对户部威胁最大的,仍然是肃氏商会。

    因为肃氏商水的背后是肃王赵弘润,而肃王赵弘润执掌着冶造局,而冶造局辖下的营造司,又是目前唯一能打造『甲级』大船的存在。

    这意味着,只要肃氏商会愿意,他们随时都能组建赶超户部的庞大船队。

    对此,李粱只能再次与赵弘润商议,限制肃氏商会的船队规模。

    赵弘润思考了一番,最终还是同意了李粱的要求。毕竟就目前而言,肃氏商会的确算是正在从户部手中抢饭吃,这也算是变相地损害国家利益,因此做得太过的确不好。

    而肃氏商会虽说目前遭到限制,但是这没有关系,因为只要等『梁鲁渠』建成,齐、鲁两国也加入到『魏川楚』三方的贸易路线后,到时候单单户部根本无法消化庞大的齐鲁两国市场,对肃氏商会的限制自然也就没有必要了。

    正因为这样,肃王党并没有大肆地招揽地方贵族,一来是目前盘子里的肥肉还不够太多的人去分,二来嘛,最近在国内,雍王与庆王的势头相当猛,因此国内的贵族,也并非人人都看好肃王。

    总得来说,目前选择投奔肃王的,大多都是一些国内二流的贵族,并未想着成为从龙之臣,而是单纯为了金钱方面的利益。

    至于那些足以影响舆论的大贵族、大世族,相比之下还是更愿意投奔雍王,或者是襄王与庆王。

    不过对此,三叔公赵来峪已经很满意了,毕竟在他的劝导下,赵弘润正在逐步改变对贵族的态度,终于愿意分给后者一些利益。

    就目前而言,这就足够了,倘若做得太过,很容易引起雍王、襄王、庆王那边的警惕。

    不得不说,三叔公赵来峪算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希望并且企图将肃王赵弘润推上魏国君王位置的人。

    八月初五的傍晚,当赵弘润回到肃王府时,他惊讶地发现王府里来了一位贵客,即黄邑沈氏的嫡长子、沈淑妃的长兄,同时也是赵弘润与赵弘宣的大舅,沈绪。

    “大舅?”

    当赵弘润在王府里的书房里看到沈绪的时候,他着实有些惊喜。

    说实话,大舅沈绪与赵弘润的关系,并不是太亲近,但因为沈淑妃的关系,沈绪以往每年到大梁来看望他妹妹沈淑妃的时候,总是会带一些礼物过来,其中也包括给赵弘润的礼物。

    因此,虽说沈绪与赵弘润并不太亲近,但因为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并没有因为赵弘润是他妹妹的养子而区别对待,是故,赵弘润对这位大舅的印象非常好。

    在赵弘润的印象中,大舅沈绪也是一位性格内敛且颇好面子的人,至于从三年前他赵弘润逐渐在宫廷以及朝野展露头角之后,黄邑沈氏为了避免别人说三道四,就慢慢减少了来大梁的次数,从一开始一年来两三回,变成了后来一年一次。

    尤其是赵弘润征讨三川、开辟了三川贸易的那一年,沈绪干脆就没有到大梁来,一直等到次年七月份,等到赵弘润妥协且对国内的贵族开放了三川后,这位大舅这才偷偷来了一趟大梁,要不是事后沈淑妃提过,赵弘润甚至不知道沈绪来过。

    不得不说,这让赵弘润感到有些好笑,同时也对家规甚严的黄邑沈氏更为高看几分,尽管事实上他与黄邑沈氏的接触并不算多。

    “大舅何时到的大梁?可曾探望过母妃了?”

    赵弘润将沈绪请到府内的偏殿,吩咐府内下人准备酒菜。

    沈绪闻言微笑着说道:“是今日晌午到了大梁,入城之后便直奔皇宫,见了淑妃娘娘一面,把家里的事与淑妃娘娘说了之后,淑妃娘娘让我亲自来向殿下表达谢意。”

    单看沈绪将自己的亲妹妹尊称为『淑妃娘娘』,将自己的外甥尊称为『殿下』,就知道这是一位什么样性格的人。

    至少赵弘润就觉得与这位舅舅打交道挺累人的。

    “大舅,我不是说过好多回了嘛,你直接叫我弘润即可。”赵弘润挠了挠额头,有些苦恼地说道。

    “礼不可废、礼不可废。”沈绪连连摆手。

    赵弘润无奈地摇了摇头,遂岔开了话题问道:“大舅此番前来,想必黄邑那边已经部署妥当了吧?”

    沈绪点了点头,表情有些严肃地说道:“自从收到殿下的书信后,家中便在黄邑购置了几间临街的铺子,前些日子已经开张了……”

    “恭喜恭喜。”赵弘润笑着拱了拱手,然而沈绪的表情却显得有些尴尬。

    见此,赵弘润便猜到了这位舅舅心中所想,笑着说道:“大舅,我无非就是帮衬一下,您不用想得太多,总觉得旁人会怎么看待。”顿了顿,他补充道:“事实上,我早该帮衬一下,只不过当初我对国内的贵族并未假以辞色,所以就没有……还望大舅见谅。”

    “殿下言重了。”沈绪一脸严肃地说道。

    『与这位舅舅打交道,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