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魏宫廷- 第14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此,哪怕熊琥的战死其实有几分‘对这场战争失望’的意思,溧阳君熊盛亦认为,熊琥已做得足够出色了,至少让绝大多数了解这位邑君性格的人,对其刮目相看。

    但这不能成为他楚国君主熊拓御驾亲征的导火索。

    御驾亲征这种事,它是一柄双刃剑,若用得好,比如说击溃沈、桓虎、司马尚等几名魏国将领率领的军队,这可极大刺激楚**队抵御魏国的士气,但反过来说,倘若熊拓御驾亲征反而被沈、桓虎、司马尚等魏将击败,甚至于不幸在战场上受伤致死,那么,这也将极大加促他楚国的覆亡。

    而在溧阳君熊盛看来,目前他楚国仍有‘余地’,还不需要动用‘御驾亲征’这柄双刃剑。

    在劝说熊拓冷静下来之后,溧阳君熊盛对前者说道:“若寿郢不能保全,臣建议迁都彭蠡。”

    他口中的彭蠡,即是彭蠡君熊益的封邑,地处楚国九江郡的番阳(鄱阳)一带,城北有大泽(鄱阳湖),以一条支流连同大江。

    而城东即是番邑,其北、东、南三面被山丘环绕,唯有西边连接番阳,可谓是易守难攻。

    “……彭蠡有大泽,此大泽与大江接连,可用于督造战船、训练水军。迁都之后,可于大江入泽之口东西两岸建造城池,扼守水路,则魏军从水路不得进。若魏军从陆路进攻,整个彭蠡郡皆被山丘环绕,易攻难守。”溧阳君熊盛冷静地分析道。

    楚王熊拓闻言立刻命人取来地图,仔细观瞧,旋即,他皱着眉头对熊盛说道:“迁都彭蠡,这无异于放弃长沙乃至整个楚西……”

    溧阳君熊盛点点头,旋即又说道:“今朝一时失利,皆为来日能卷土重来。……今魏国势大,我大楚不能抗拒,唯有避其锋芒,以观日后。”

    以观日后……么?

    楚王熊拓皱了皱眉。

    溧阳君熊盛的意思他明白,无非就是要勇于壮士断腕,抛弃掉那些无陷可守的国土,用他楚国广阔的疆域来换取喘息的时间,静待时机,说白了就是看日后魏国会不会出现犯错的可能。

    倘若魏国从始至终都不犯错,那么迁都彭蠡,其实也就只是慢性自杀而已。

    想想也是,若放弃了楚国其他大片国土,单单死守九江郡,而且还是大江以南的半壁九江,这让他楚国如何与魏国抗衡?单凭半郡之地,难道可以抗衡到时候吞并了他楚国其他郡土的魏国?

    唯有魏国日后犯下重大疏漏,比如魏王赵润的几个儿子为了夺权而同室操戈,似那般他楚国尚有伺机收复失地的机会,否则,溧阳君熊盛的迁都提议,不过是让他楚国从立刻死亡变成了慢性死亡而已,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但不管怎么说,慢性死亡总好过立即死亡,至少这样还有一线生机,只要魏国日后犯下了什么过失。

    问题是,魏国当真会犯下什么过失么?

    一想到这个问题,楚王熊拓就不禁有些茫然。

    要知道,虽然他的年纪比平舆君熊琥小了六七岁,但他终归也年过五旬了,而他的堂妹夫、魏王赵润,现如今还不到四旬,若要比二人当中谁能熬地更久,说实话熊拓毫无信心。

    可关键就在于,魏王赵润不死,魏国岂有犯下重大疏漏的可能呢?

    纵使是楚王熊拓也必须承认,他堂妹夫赵润,实乃是自古以来少有的明君雄主,相比较韩王简、齐王僖等雄主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思忖了半响后,楚王熊拓长叹一声道:“事到如今,也只有这样了……”

    言下之意,即他默许了丞相溧阳君熊拓那迁都彭蠡的建议。

    当然,虽然已迁都彭蠡,但这并不表示楚国会一口气放弃其余的大片郡土,这样的话,就起不到争取喘息时间的效果,因此,该打的仗还是要打。

    魏昭武九年五月下旬,魏将伍忌攻破西郢(江陵),西郢君熊焘见大势已去,便率众向魏军投降,乞求免死。

    鉴于西郢君熊焘乃是楚国少有的比较贤明的邑君,而不是前巨阳君熊鲤那种横征暴敛的邑君,魏将伍忌遂接受了熊焘的投降,按照惯例,接管了熊焘麾下的残军,且派魏卒护送熊焘一门前往雒阳觐见他魏国君主赵润。

    而伍忌自身,则驻军西郢,一方面按照天策府的命令封锁江域,切断楚国与巴国的水运联系,一方面则寻思跨江攻打江对岸的黔中、长沙两地。

    甚至于,就连巴国,伍忌也想尝试看看能否将其攻陷,毕竟巴王如今就在他魏国境内,这意味着他魏国有夺取巴国的名分不,不能叫做夺取,而应该称作收复。

    不过话说回来,就连伍忌都知道收复巴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无关巴国境内楚将斗廉率领的几万楚军,关键在于秦国,秦国的主帅长信侯王戬,目前仍在攻打蜀国,倘若被其得知楚国失礼,相信秦国十有**会撕毁先前与楚国的协议,立刻占领巴国。

    到时候,只要秦军扼守鱼复、关,伍忌几乎没可能从陆上突破秦军的防守。

    毕竟秦军可不是楚**队那种羸弱的军队,就算是魏国的将领在迎上秦**队时,都必须报以十二分的警惕。

    “唯有尝试用水路进攻了。”

    伍忌抓了抓脑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毕竟他是陆上的悍将,但若涉及战船水战,说实话伍忌一窍不通。

    但不管怎么样,他还是下令在西郢县的港口建造战船,准备用于日后收复巴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伍忌还亲笔写了一封书信,派人送到驻守巴国的楚将斗廉手中。

    伍忌在这封信中告诫斗廉:目前楚国失利,若秦人得知,必撕毁协议、猛攻贵军,则贵军不能保全巴国,与其到时候夹缝求生,将军何不于此时携巴国而降魏?

    所以说,伍忌其实也并非有勇无谋之辈,他只是……可能是真的不适合临阵指挥。

    但很可惜,驻军巴国的楚国老将斗廉,他并没有听从伍忌的奉劝,当斗廉得知西郢县已被伍忌所攻陷后,立刻调集军队兵出巴国,试图夺回西郢。

    毕竟据他所知,伍忌麾下的兵力也不多,也只有寥寥两三万人而已。

    此时,伍忌麾下猛将冉滕已夺下巫郡,本欲与斗廉厮杀一阵,但却被伍忌所阻止。

    伍忌认为,此时与楚将斗廉交兵,只会让秦国得利,遂命令冉滕弃守巫郡,返回西郢郡。

    同时,伍忌又写了一封书信派人送给斗廉手中,告诫斗廉,让斗廉小心戒备秦国的军队。

    楚国老将斗廉也不是傻子,当然不会认为是自己的威名吓得魏军主动退出了巫郡。

    相比之下,伍忌的冷静应对,更让斗廉感到佩服,以及忌惮。

    佩服的是,伍忌能顾全大局,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忌惮的是,伍忌此举分明就是借秦国的军队对他施压,逼他做出选择,究竟是选择秦、还是选择魏。

    不过最终,楚将斗廉还是选择了楚,即抗拒秦将王戬、抵御魏将伍忌,凭一己之军,死守巴国不被秦、魏两国所占据。

    问题是,他能守多久呢?

    秦将王戬麾下有十几、二十几万的的军队,而魏将伍忌,虽然他麾下兵少,但架不住魏国整体的优势巨大,单凭斗廉麾下那三、四万兵力,想要在这两方的角力中,死守巴国,可谓是难如登天。

    他眼下只祈祷楚国本土作战失利的消息迟些被秦军所得知,这样他还能守住巴国至于魏将伍忌那边,他相信伍忌是绝对不会主动放消息给秦国的,毕竟秦国一旦得知此事就会立刻占据巴国,而这就等同切断了魏军入巴的可能,斗廉相信伍忌不会做出这种愚蠢的事。

    问题是能瞒多久?

    若最终瞒不住了,索性就放魏军入巴,叫秦魏两军在巴国打得你死我活!

    楚将斗廉恶狠狠地想道。

第340章:楚国的溃势(二)() 
楚国的溃势,绝非仅仅只体现在楚西、楚中两个方面,事实上,楚东方面的局势亦不乐观。

    所谓的楚东,即是泛指以寿陵君景云为首的、负责阻截魏国东路主帅乐弈的军队,包括邸阳君熊沥、申屠亢、侯榆、公羊简、边仓轲、周隗、牟泺等一干楚国将领。

    这方面军队大致可分为两批,其一便是寿陵君景云亲率的军队。

    自当日「诸国伐魏」战败之后,得上将项末断后于雍丘,寿陵君景云率领残部退到「彭城」。

    在此期间,出自唇亡齿寒的想法,楚国原本其实倒也想过庇护一下齐鲁两国,免得这个国家遭到魏国的报复。

    可没想到,鲁国很快就倒向了魏国,至于齐国,鉴于魏国攻伐齐国时,非但出动了超过四十万的魏韩联军,且又有商水、宋郡两地拢共约十余万左右的魏军对楚国虎视眈眈,楚国虽没敢轻举妄动,只能眼睁睁看着齐国被魏国覆亡。

    今年开春,当魏国对楚国发起三路大军的进攻时,寿陵君景云驻军彭城,同时兼顾魏将司马尚与乐弈两方的攻势不过总的来说,寿陵君景云主要还是负责东路,即迎击魏将乐弈的东路魏军。

    东路魏军的构成亦很杂,除魏将曹焱之河内军、屈塍之鄢陵军这两支魏人组成的军队以外,更多的则是韩人与齐人组成的军队,前者包括元邑侯韩普率领的军队,而后者嘛,即是泛指田耽、田武所率领的、被乐弈收编整顿过后的原齐国军队,比如即墨军、北海军、东莱军等等,大抵约十万人左右。

    魏兵十万、韩兵十余万、齐兵十余万,这就意味着魏国的东路军队,兵力已超过三十万,要命的是这三十兵力当中,至少有七成是魏国以及前韩、前齐三国的老卒,虽不能说每一名士卒都是精锐,但最起码都是经历过几场恶战的老卒。

    东路魏军的攻势主要分两部分,其一即是乐弈、田耽、田武三将率领的陆上军队。

    自魏王赵润下令对楚国用兵之后,魏将乐弈、田耽、田武三人率军兵出北海、琅琊两郡,攻取东海郡。

    至于第二支兵力,即是魏将燕绉率领的河间水军,以及魏将李岌率领的湖陵水军,这两支水军原本驻扎在北海,直到这场仗打响的前夕,才走海路抵达琅琊郡境内的沿海城池「琅琊邑」,且在此地扩修海港,准备以这座海港为后方据点,跳跃进攻楚国、越国。

    不过在战争前期,燕绉、李岌二将的水军暂时没有参与这场仗。

    四月前后,乐弈、田耽、田武三军率领大军抵达东海郡,意味着东路魏军与楚东的战争就此打响。

    东海郡,起初乃是齐国的领土,直到「第一次中原混战」的时候,才被楚国夺取。

    哦,那时的楚国,还是「魏秦卫楚四国同盟」当中的一员。

    东海郡的驻守上将为「申屠亢」,符离塞将领出身,曾经乃是上将项末的部将,随后受命驻守「郯城」,其余像侯榆、屠燊、公羊简等楚将,分别驻守「兰陵邑」、「即丘」、「朐」等地。

    这些位楚国将领大多都是项末麾下的部将,虽谈不上如何出类拔萃,但也称得上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

    问题是,由这些位将领来充当像乐弈、田耽、田武等名将的对手,未免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四月上旬,乐弈命先锋上将田武取「即丘」。

    即丘,又称祝邱,这座城池往北即是开阳,在第一次中原混战时,楚国的军队在攻取了东海郡后,就是在这一带,与齐国征募的技击之士展开了一场血战,且最终因为粮草告罄,被齐国的技击之士击败,使得楚国军队在那场战争中止步于东海郡,未能攻破琅琊郡。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魏将田武与其麾下的军队在攻取即丘时,斗志盎然,仿佛是想报复当年发生在此地的那场战争,不过,相信更多的,还是前齐国兵将们对于楚国此前‘放弃齐国’的怨恨。

    毕竟齐国与楚国此前签订了同进同退的同盟协议,并且在楚国出兵攻伐魏国的时候,齐国亦无偿资助楚军粮草,虽然此举齐国主要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但大部分齐国兵将们却不这么看,他们会认为楚国这是忘恩负义,在榨干了齐国的粮草后,便任由齐国被魏国覆亡。

    总而言之,田武在攻取即丘时,无论是这位前齐出身的猛将,亦或是他麾下的前齐士卒,他们作战时异常凶猛,仿佛是要将‘亡国’的愤怒发泄在那些楚国军队身上,以至于即丘这座城池,在短短两日内就被田武攻陷,让魏将曹焱、屈塍以及元邑侯韩普大感惊愕。

    毕竟长久以来,齐国的兵将一直与勇猛、悍勇这类称赞之词绝缘,原因就在于此前齐国富裕,因此比较魏国、楚国、韩国等外战不断的国家,齐人的性格就显得相对懦弱、保守,像什么以命换命这种战术,是几乎不会出现在齐国士卒身上的。

    但今日,田武麾下那些前齐兵将,却让曹焱、屈塍、韩普等人刮目相看。

    尤其是田武,这位齐国猛将亲自攻上城墙,斩杀了即丘守将「屠燊」,可谓是勇冠三军,唬地楚军溃不成军。

    不过相比较田武的勇武,更受乐弈看重的,反而是前者的长子田恬。

    田恬目前大概二十余岁,有勇有谋、进退有据,事实上在乐弈看来,田恬其实比他父亲田武更适合先锋将这个职位。

    即丘被攻破后,通往东海郡的大路就被彻底打开了。

    见此,乐弈挥军向前,越过「缯山」,直逼郯城。

    值得一提的是,驻守郯城的楚将申屠亢,在此期间曾派部将「周隗」在缯山一带埋伏,试图在魏军进攻郯城时,绕到魏军背后,连同郯城的楚军对魏军展开两面夹击。

    不得不说,申屠亢的想法是好的,但很可惜,他的对面既有乐弈、亦有田耽,似这般粗浅的计策,如何骗得过乐弈、田耽二人?

    这不,楚将周隗非但没能顺利伏击到魏军,反被田耽以诱兵之计杀了一阵,而周隗本人,亦被田武的长子田恬率军围住,虽周隗奋力杀敌,希望突破重围,但最终,他还是倒在了魏军的刀刃下。

    吃了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