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魏宫廷- 第13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见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魏王赵润从紫宸殿外徐徐走入,迈步走向殿内尽头的主位。

    待坐定后,因为内朝大臣杜宥病重而代替他主持这次庆功筵席的介子鸱,沉声喝道:“诸将臣参见君主。”

    话音刚落,便听殿内无数朝臣、将领,或拱手、或抱拳,齐声唤道:“臣等(末将)拜见陛下。”

    其中,亦包括已投奔魏国的桓虎、陈狩、乐弈、燕绉、乐成、韩徐、季武、卫邵、卫郧、卫振等人。

    “诸卿平身。”

    赵润虚抬右手,示意诸朝臣、诸将领坐回坐席,旋即,他环视殿内的各文臣武将,心中泛起阵阵莫名的豪情。

    他诞生时,正是洪德年间的初期,那时他魏国刚刚经历过大梁内战、南燕叛乱两场使国家伤筋动骨的内乱。

    那时他魏国,举国上下只有八万余正规军,在北方韩国、南方楚国两者的威胁下瑟瑟发抖。

    而在三十几年后的如今,他魏国已掌控韩、卫两国,且吞并了鲁国,将韩、卫、鲁三国的良才尽皆囊括。

    这让赵润不禁想起了他那位父王,二十天如一日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的父王。

    若是父王还有六叔、五叔,他们能看到我大魏今日的强盛就好了……

    赵润暗自感慨。

    “陛下?”

    见赵润久久没有说话,似有些走神,介子鸱连忙用眼神示意大太监高和,让后者低声提醒这位陛下。

    在高和的提醒下,赵润回过神来,环视着殿内诸文臣武将,轻笑着说道:“今日,想必不少人看到了一些生面孔,比如季武将军、桓虎将军、乐弈将军、燕绉将军……但诸位无需心存疑虑,这些位将军,已投奔我大魏,他们的投奔,将会使我大魏,变得更加强盛!”

    “或许有人会说,难道我大魏还不够强盛么?我大魏已是中原的霸主……然而朕却要说,我大魏还不够强盛,远远不够,因为,至今还有人妄图挑战我大魏、威胁我大魏,比如齐国、楚国以及秦国!……真正的强大,是要我大魏的敌人,丧失与我大魏作对的信心,要使他们,一听到我大魏的名号,就心存畏惧!”

    端起案几上的一杯酒,赵润缓缓走下王阶,口中继续说道:“世人都说朕霸道残暴,但却没有几人知晓,朕年幼时并无什么大志,只想着终日坐拥美姬,过一世犬马声色的日子……”

    ……

    听到这番话,殿内诸文臣武将,至少八成露出了惊骇之色。

    尤其是乐弈、季武、桓虎等刚刚投奔魏国,且对魏王赵润并不怎么了解的将领。

    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横扫中原、令中原诸国瑟瑟发抖的魏公子润、魏王润,其年幼时居然是一个并无大志的人?

    开玩笑的吧?

    “朕并没有说笑,当一个盛世纨绔,的确是我朕曾经唯一的志向。但是后来,朕忽然发现,朕想当一名纨绔子弟,并不容易,因为当时我大魏太弱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韩国、被楚国给覆亡了,到时候,朕就只能当一个亡国纨绔了……”

    赵润自嘲地笑了笑,见此,殿内诸人亦配合地给予了一些笑声。

    压了压手,待殿内的笑声逐渐消失后,赵润继续说道:“这些年,在我大魏逐渐强盛之后,朕亦难免有些安于现状,因为就像朕所说的,朕其实并无什么大志,只希望能妥善治理国家,使治下的百姓能安居乐业、远离战火……但这次的战争,却犹如当头一棒,朕此时方才明白,你不害人、人未必不会害你,怀疑、恐惧、**,这些人的情感,都有可能引起战争,就像这次诸国联军征讨我大魏……虽然我大魏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却有近百万国人因此丧生。”

    “……朕很愤怒,前所未有的愤怒。我大魏从未兴不义之兵,可为何依旧无法避免战争?朕思忖良久,最终得出结论,我大魏……不,应该说整个中原,它之所以战乱不断,是因为中原内诸国林立,各种不同的立场、利益,才导致了永无休止的战争。我大魏想要得到永远的安定,就唯有一条路……摧毁所有与我大魏为敌、或阻碍我大魏的敌人!使我大魏的旗帜,插遍整个中原;使天日照拂之下的大地,皆成为我大魏的国土……若假以时日,全天下皆称魏人,那么中原,自然也就再无战乱。”

    “这注定是一条孤独而艰难的道路,朕由衷希望,在座的诸位,以及我大魏万万千千的子民,能辅佐朕走完这条路。”

    “或许朕穷尽一生,仍无法完成这个壮举。但朕还有儿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终有一日,我大魏能囊括整个天下,使中原再无战乱!”

    ……

    听到赵润这一番话,殿内诸文臣武将皆目瞪口呆,他们皆被魏王赵润这一番豪言给震慑住了。

    纵使初投魏国的乐弈、燕绉、司马尚等人,此时感觉眼前这位君主有些与众不同曾经,韩国的君主韩然曾带给过他们这样类似的感觉,但眼前这位魏国的君主,却好似比韩王然更加纯粹。

    这是一位,在真正意义上说,以胸襟可容下整个中原的君主。

    而此时,就见赵润举起了手中的酒樽,在环视一眼殿内的诸文臣武将后,高声喝道:“敬我大魏!”

    殿内诸文臣武将,包括在殿外广场上魏国各军兵将们,纷纷举起了手中的酒樽、酒盏。

    “敬我大魏!” 

第312章:齐楚的对策【二合一】() 
当魏国正在庆贺取得了「第二次中原大战」的胜利时,齐楚两国,却在因为魏国那无可遏制的强大而为之战栗。

    先说齐国,其实在这次战争中,齐国的兵力损失并不严重,前前后后加在一起,齐军士卒的伤亡可能也只有寥寥两三千人而已。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前期田耽有预谋地可以保留己**队的实力以外,更多地得感谢楚国上将项末,毕竟正是后者在决战当日,下令楚军为齐**队断后,这才使得齐**队能幸免于难。

    同理还有越国的东瓯军,齐越两军,皆因为最后得到了楚国上将项末的‘庇护’才能全身而退。

    联军战败之后,田耽赶在魏卫鲁两国联军收复宋郡之前,迅速向东撤离,在经过宋郡之后,返回了齐国本土。

    途中,田耽命人将「联军溃败」的噩耗,连夜送到齐国的王都临淄。

    此时,魏国将领赵疆、屈塍二人,仍在率领河内军、鄢陵军攻打齐国,但由于魏将庞焕收到了南梁王赵元佐的书信,不顾赵疆这位主帅的命令擅自将军队调回了魏国,这就导致赵疆、屈塍二人的兵力不足以对齐国造成太大的威胁,以至于战况难免僵持了下来。

    待等到田耽率军返回齐国之后,魏将赵疆的「覆齐战略」,可以说已经彻底是失败了。

    是故,后来赵疆收到魏王赵润的命令后,才会毫不犹豫地退回巨鹿北郡。

    至此,第二次中原大战就此结束,齐国幸免于难。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魏将赵疆、屈塍退回了巨鹿北郡,但临淄却丝毫没有因此而松口气,原因莫过于田耽派人送回来的噩耗。

    在临淄宫内,齐王白手执着田耽的书信,环视在殿内两侧跪坐的诸士卿,语气莫名地说道:“联军战败了,更准确地说,是被魏国击溃了……”

    殿内,蒙召而来的左相赵昭、右相田讳,以及其余高傒、鲍叔、管重、连谌几位大臣,闻言皆不由地呼吸一滞。

    可能对于左相赵昭来说,这还算是一个好消息,毕竟联军溃败,就意味着他的故国魏国取得了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但对于此刻殿内其余人来说,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噩耗了。

    “怎么会?”

    右相田讳先提出了质疑。

    倒不是他不相信堂弟田耽,只是因为他实在不敢相信魏国竟然能在那种情况下击溃诸国联军。

    要知道,此番攻伐魏国的诸国联军,其总兵力可是将近一百五十万人呐!

    而魏国呢?魏国有至少八成的精锐被派往攻伐韩国,国内几乎没有剩下多少兵力,在这种情况下,魏国居然还能击溃诸国联军?

    齐王白看了一眼田耽,在长长吐了口气后,说道:“田耽将军在信中,分析了这次联军战败的原因。首先,所有人都低估了魏王赵润在其国内的威望,他凭借着一份征兵令,轻而易举地就征募到了三十四万人跟随他出征;其次,在魏王赵润率领援军抵达大梁的当日,联军的主帅楚水君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以至于非但未曾抓住兵力悬殊的机会打败魏国,反而被魏王赵润击败,使魏国的援军在大梁站稳了脚跟;至于其三,也就是最关键的一点,鲁国的桓虎、陈狩二人,背叛了鲁国、背叛了联军,二人在私底下或早已被魏国收买,以至于在决战之日,桓虎、陈狩二人挟持了鲁国的季武,控制了鲁国的军队,并且,与卫**队一起倒戈,终使魏国……匪夷所思地战胜了联军。”

    “……”

    听完齐王吕白转述田耽对联军战败的分析,殿内诸士卿面面相觑。

    良久,士卿管重皱着眉头说道:“鲁国……或将彻底倒向魏国。”

    包括齐王吕白在内,殿内诸人闻言看了一眼管重,或有几人嘴唇微动,似乎想说些什么。

    但最终,他们什么都没有说。

    因为他们也觉得,鲁国彻底倒向魏国的可能性非常大。

    原因很简单,桓虎、陈狩二人挟持了季武,向魏国倒戈,而现如今魏国已经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假若季武并未被桓虎过河拆桥杀害的话,此人为了保全其家族不被魏国迁怒,很有可能顺势投奔魏国。

    而问题就在于,鲁国掌兵的大将,就只有季武、桓虎二人,倘若这两人果真一同倒向魏国,那么鲁国的新君公输兴,根本没有丝毫反抗魏国的能力,要么死,要么就像韩国那样臣服于魏国。

    而这也就意味着,长达近百年的「齐鲁同盟」,将在这一刻彻底成为过去。

    半响后,右相田讳拱手说道:“大王,此时当下令田耽分兵驻守泰山,且派人盯着鲁国的动静。”

    齐王吕白并非愚笨之人,一听这话就顿时明白了田讳的意思,皱着眉头说道:“右相,你的意思是,坐视鲁国倒向魏国,对此袖手旁观么?”

    右相田讳沉默了片刻,这才幽声说道:“大王,面对魏国,我国的军队仅能自保,怕是无力援护鲁国……倘若季武、桓虎二人并非倒戈魏国,臣会劝陛下援护鲁国,可他二人,已挟裹着鲁国的军队投降了魏国……”

    他没有说完,但齐王吕白却已明白了他的意思:眼下,鲁国的军队都倒戈魏国了,他齐国若是想要援护鲁国,最起码也得派出个十几万军队,而这还不能保证是否能保住鲁国;而另外一方面,他齐国却会因为调走十几万兵力,而导致防御力大减。

    所以说,此时援助鲁国,实在不是什么名字的主意。

    “大王可以劝说鲁王在魏国进攻时逃到我大齐……”士卿管重在旁建议道。

    “唔。”

    吕白沉思了片刻,点了点头。

    当日,他亲笔写了一封书信,派人送到了鲁国的王都曲阜,交给了当时还未投靠魏国的鲁王公输兴。

    拆开齐王吕白的书信看了一遍,鲁王公输兴的心就凉了。

    一开始的时候,鲁王公输兴是觉得齐国或有可能协助他鲁国抵御魏国,这不单单是因为「齐鲁同盟」,也是考虑到齐国的利益毕竟他鲁国若是被魏国攻陷,齐国就得做好在家门口与魏国交战的准备。

    可没想到,齐王白最终还是放弃了援助他鲁国的打算,只是在信中劝说他:倘若事不可违,可逃到齐国,齐国会在时机合适时助其复国。

    『时机合适助寡人复国?』

    鲁王公输兴当时闷闷不乐,暗自冷笑连连。

    虽然公输兴的资质并不算高,但也不至于看不透这么浅显的事:齐王吕白之所以邀请他逃亡齐国,无非就是想得到他这个‘鲁国正统’而已。

    倘若是曾经那强大的齐国,公输兴或许会选择逃到齐国,借助齐国的力量,可问题是,目前就连齐国也在魏国的威胁下瑟瑟发抖,凭什么保证日后可助他复国?

    而就在这段期间,鲁国将领季武带着魏王赵润的劝告,前来劝说鲁王公输兴。

    于是乎,当从魏王赵润那边得到了「允许保留曲阜作为食邑」的承诺后,公输兴立刻就抛弃了齐国,倒向了魏国的怀抱。

    没有什么羞愧不羞愧的,毕竟鲁国根本就挡不住魏国的报复,与其被魏国派兵攻灭,还不如接受魏王赵润的善意,最起码还能让他公输一族保留一块封邑。

    而事实证明,鲁王公输兴的选择是明智的,魏王赵润在得知他愿意臣服后,赏赐了鲁郡六七成的土地作为降格后他这位鲁地封国郡王的领地虽然王位被降格、领土也缩小了一半不止,但公输兴已经心满意足。

    至少跟逃亡齐国的亡国君主相比,这已经是天壤之别。

    “日后齐国的书信,就无需再送到寡人……唔,本王这边了。”

    在投奔魏国之后,鲁王公输兴这般对他手底下的人说道。

    几日后,因为鲁王公输兴对国内下达了诏令,明确表示「德品不如魏王、愿臣服于魏国」的意思后,鲁国就此被划为了魏国的领土。

    在得知这件事后,齐王吕白与诸士卿们叹气不已。

    虽然齐王吕白口口声声在指责公输兴「罔顾齐鲁两国情谊」、「卖国求荣」,但事实上,他们都能理解公输兴的做法。

    只是出于齐国的利益,他们才不能接受而已。

    但无论能不能接受,鲁国并入魏国这已经是注定的事实。

    因此,齐王吕白再次召见诸卿,询问对策。

    此时对于齐国而言,局势确实相当严峻:韩国臣服于魏,卫鲁两国亦臣服于魏,虽然魏国暂时还未对齐国采取任何报复手段,但殿内诸人都明白,这只是因为魏国在这场仗中损耗巨大的关系,过不了多久,魏国就会再次出兵攻打齐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