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魏宫廷- 第12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乱馐兜鼐投院W抱持了成见。

    “诸位……如何看待此书?”

    舔了舔嘴唇,介子鸱询问他儒家弟子。

    不得不说,他此番也被小说家的这篇‘著作’给惊艳到了,若非时机不合适,他真希望好好看看后面的内容。

    而他也明白,就他这种迫切希望想看下去的态度,也意味着小说家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

    众儒家子弟面面相觑。

    他们都不是蠢人,当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只是无法接受,被他们看不起的小说家,居然走在了前头。

    半响后,有一名儒家弟子怯生生地说道:“我儒家……亦有许多典故。”

    听闻此言,诸儒家子弟用莫名的目光看了这名同伴一眼,让后者面色羞惭。

    要知道他儒家,那可是第一显学,何时需要拾人牙慧?况且对象还是他们万分看不起的小说家。

    但是……

    这个想法真是不错啊。

    在片刻的沉寂后,有一名儒家子弟愤慨地说道:“那些家伙(小说家),怎么可能想得出这么好的办法?”

    当即便有人搭话道:“我听说,是魏王陛下授意。”

    “哦,原来是魏王陛下授意……”

    “我就说嘛,小说家那些家伙……”

    一听是魏王赵润授意,众儒家弟子立刻就释然了。

    他们堂堂儒家子弟,怎么可能会输给小说家?但若是输给魏王赵润,那就没办法了,毕竟那位可是贤明的雄主,输了也不丢人对不对?

    于是乎,诸儒家弟子一改之前的失落,集思广益开始编写启蒙书籍。

    论典故,儒家最多,毕竟儒家思想中有很多好的用于教化世人的言论,将那些从论语以及其他儒家经典中摘出来,编写一个故事,这有什么难的?

    很快地,像什么「亡鈇」、「攘鸡」等等教导世人的言论,也纷纷以小故事(寓言)的形式出现——事实上这些还真是儒家的典故。

    数日后,待儒家子弟大致编成了书籍,将其呈送上甘露殿,由魏王赵润过目。

    虽然儒家弟子对此有些患得患失,但魏王赵润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还难得地写下了「寓教于乐」四字墨宝,叫人送到儒家的学宫。

    “寓教于乐?”

    儒家子弟仔细琢磨这四个字,随即,仿佛是得到了什么顿悟,纷纷赞颂魏王赵润超乎常人的眼界。

    而儒家这本启蒙稚童所用的书籍,也被他们抢先命名为「寓乐」,这让法家子弟恨得牙痒痒,因为他们后来也收到了魏王赵润寓教于乐的墨宝,可奈何儒家已经抢了这个名字。『注:法家也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等教人道理的寓言。』

    当然,「寓教于乐」也不是全然适用于各学派,比如名家、纵横家、医家等等,他们效仿小说家的小故事,就被魏王赵润退回,并且,叮嘱他们放弃初等学塾教材,专攻高等学塾教材。

    而作为补偿,赵润会在儒家、小说家的启蒙故事中,载入名家、纵横家、医家的知名人物,扩大这些学派的影响力——毕竟这些学派,实在不适合用来启蒙。

    魏兴安五年的春季,工部派人在全国三十座大县建造了国立学塾,不区分魏人、楚地人、宋郡人,招收八岁到十二岁左右的稚童,无偿教导他们。

    这使得中原诸国再次感受到了来自魏国的压力:他们并不畏惧魏国一时的强盛,可按照魏国目前表现出来的势头,这个国家,似乎是要走向经久不衰的道路。

    这可如何是好?

第179章:内外并举【二合一】() 
    魏兴安五年春季,工部已在魏国全国境内的三十座大县,建造了初等国立学塾,且又在每一个郡级县,建造了高等国立学塾,拢共约三十座初等国立学塾,以及十一座高等国立学塾。

    而汾阴作为河东郡的大县,又是郡治所在,因此城内建造了两座学塾,而两座学塾,在工部的工匠建造竣工之后,便将其交割给了汾阴县。

    如今的河东郡,亦是人才济济,军队方面有河东守、临洮君魏忌,还有原司马安的副将蒲坂尉闻封,管理民生的府衙这边,则有寇正、刘病已、木子庸、尚阳等文治之臣,使得汾阴县这座曾经饱受战火的县城,如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

    汾阴,以及桓王赵弘宣的封邑安邑,即目前河东郡最具繁荣潜力的大县。

    当汾阴城内建成了那两座学塾之后,寇正领着他的老师尚勋参观了这两座学塾,便将朝廷的种种政策告诉老师。

    当得知这两座学塾是无偿为教授河东郡子民学业而设时,年过七旬的尚勋拄着拐杖由衷地称赞,既称赞他们魏国君主赵润的贤明,亦称赞朝廷的仁政,毕竟在他看来,办学育人,这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且不知,这学塾教的是儒学、亦或是法学?”尚勋好奇问道。

    “儒法并举、辅以旁门。”寇正恭敬地回答老师的疑问:“并且,朝廷不日还会送来授业的书籍,要求我等以此书籍教授学子。”

    “哦?”尚勋捋着胡须若有所思,半响后说道:“待那些书籍送达汾阴时,切记给老夫几本借阅。”

    他很好奇,门生寇正口中那由朝廷礼部刊印的书籍,究竟是什么模样。

    寇正当然不会拒绝老师的要求,恭恭敬敬地应下。

    大概十日后,送递书籍的马车,便沿着驰道抵达了汾阴县,将那整整一车厢由刑部本署监察刊印的书籍,送到了这边。

    而当日,汾阴令寇正便怀揣着几本用于初等国立学塾的教材,来到了老师的家中,恭恭敬敬地递给老师。

    尚勋拄着拐杖,坐在椅子上,审视着摆在桌案上的那几本书。

    摆在左侧的有四本,分别是百家姓、寓乐、轶谈、算术,据寇正介绍,乃是初等国立学塾的教材。

    而摆在桌案右侧,还有几本,分别是法论、墨言、阴阳学、名法、兵韬、儒学、伤寒论、纵横论、本草论、地质论等等,乃是高等学塾的教材。

    相比较百家姓那四本,后九本书籍一看名字就能猜到是高深的学术。

    但尚勋第一本翻阅的,却还是百家姓。

    只见他双手捧起书籍,仔细审视着书皮上那方方正正的百家姓三字,皱眉说道:“这不像是经人手抄,莫非就是你曾经提过的印刷之法?”

    “是的,老师。”寇正恭敬地回答道:“朝廷掌握了一种可以用器械抄书的工艺,据学生所知,十日内可抄书一千册。”

    “哦?”尚勋微微皱了皱眉,随即审视着手中的那本书籍,喃喃自语道:“福兮?祸兮?”

    仿佛是猜到了老师心中的想法,寇正微笑着说道:“老师放心,这种工艺,目前被朝廷礼部掌握,除非陛下或礼部批允,否则,旁人是绝无利用那等工艺,使书籍泛滥的。”

    尚勋愣了愣,随即这才自嘲笑道:“呵呵,是老夫杞人忧天了是啊,老夫想得到的事,那位明君,还有朝中的大贤,又岂会想不到呢?”

    说罢,他忧虑尽消,翻开书页,仔仔细细观阅起手中这本百家姓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呵呵呵,还真是如传闻的那般浅显易懂啊。”

    寇正在旁正要解释,却见尚勋点点头又说道:“不过作为教授稚童认字的书籍,这已经足够了。美中不足,这本书仅仅只记载了天下姓氏,不足以囊括平日所需,希望朝廷日后能予以完善”

    说罢,他放下百家姓,又拿起了寓乐。

    翻开寓乐第一篇,即是攘鸡,讲述的是前宋国大夫与孟子的对话。

    文中大意为:

    宋国大夫对孟子说:“税率十分抽一,免除关卡和市场的赋税,今年还办不到,先减轻一些,等到下年然后实行,怎么样?”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都要偷取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品德高尚的人的做法。他说:‘请允许我减少偷鸡的次数,每月偷一只鸡,等到第二年,就停止(偷鸡)。如果知道这是不道德的,就赶快停止,何必要等到来年呢?“

    在该篇的最后,书中又教导:知错改正要及时,决不能故意拖延、明知故犯;做学问亦是如此,今日能做的事,不可拖延到明日。

    “这是孟子?”

    尚勋脸上露出几许惊讶,但更多的则是惊喜,仿佛是瞧见了什么新鲜而令他感兴趣事物的惊喜。

    他迫不及待地粗略翻阅全篇,只见这本寓乐中,大多都是讲述儒家圣贤的经典言论,以生动的小故事在阐述道理,劝人学好、劝人向善。

    虽然全文编的很浅,远不如摘取的孟子深奥,甚至于全文还有许许多多的注解,但正应了那句话,话浅道理却不浅。

    “好书!”

    尚勋拍了一下桌案,笑着说道。

    他原本对朝廷编著的教材书籍还有一些担忧,生怕朝廷误人子弟,但就目前看来,朝廷比他更明白如何教育稚童,他完全是杞人忧天了。

    第三本,他拿起了那本轶谈,仔细地观阅了第一篇百羊灭敌,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原来是家的书唔唔,原来如此,不曾想这个家,竟然还有这等功效。呵呵呵”

    在随便翻了几篇后,他便将轶谈放下了,毕竟他对这些夸张的名人轶事并不是很感兴趣。

    继而,他又拿起了算术。

    此时,寇正在旁说道:“老师,听说这本算术,是前人无名氏所著,此后被杂家所记载。此番杂家献于陛下,又经陛下亲自修正、补充,并且朝廷在公文中明确表示,国立初等学塾必教算术,甚至于,礼部亦对外透露,日后的考举,亦会在考卷中相应增加算术的比重”

    尚勋一边观阅着算术,一边点点头说道:“高瞻远瞩,那位年轻的陛下,真是高瞻远瞩啊!”

    说着,他又放下算术,将目光投向桌上那些高等学塾的教材书。

    既然是高等学塾的教材书,其文中讲述的学术,自然要比初等学塾教材精深地多,法论、墨言、儒学、本草论、地质论这种他还算能看懂,可兵韬、阴阳学、伤寒论这种,他就几乎看不懂了。

    而其中的名法,他更是丝毫都看不懂,他实在不知名家究竟在讲些什么东西,比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天与地卑,山与泽平等等,还有什么坚白论、白马论。

    不得不说,这本书尚勋观阅的时间最长,但是却毫无收获,最终只能讪讪地摇头自嘲,自嘲自己的资质,还真是无法看懂名家的书籍。

    不过这也难怪,事实上这本名家,纵观整个魏国,也不见得有几个人能看懂。

    但不可否认,掌握了其中知识的人,无一不是天资聪颖、且口似悬河的辩才。

    “好啊。”

    抚摸着这些珍贵的诸家学论经典,尚勋不由地看向寇正,心中有些感慨,忍不住说道:“陛下拓宽了平民向学之路,此举,诚然是功在千秋、利在千秋!”

    寇正深有体会地点了点头。

    毕竟他也是平民出身,若非故乡有尚勋这位博学的氏族之后收他为学生,教授他学业,他又哪里有机会接触学识,最终通过考举步上仕途呢?

    若没有遇到尚勋,或许他寇正这会儿正在田里务农,或者在山上砍柴,借此糊口谋生。

    在这个年代,平民子弟想要接触学识,真的是非常艰难。

    此时,尚勋站起身来,拍了拍寇正的臂膀,语重心长地说道:“陛下英明,授尔等千秋之利、万世之基,你身为汾阴令,切记不可懈怠、不可疏忽。”

    “学生谨记。”寇正拱手拜道。

    次日,寇正便在汾阴广收幼龄稚童,虽说朝廷建议是八岁到十二岁的稚童,但这只是建议,也并非绝对标准,事实上只要是有心向学的,哪怕年纪已过十五、十六,初等学塾还是会招收的。

    而另外一座高等学塾,那招收的标准可就严格地多了。

    朝廷明文规定,只有通过了乡试、县试的学子,才有资格入学郡内的高等学塾。

    除此之外,朝廷亦更改了考举的方式:除非有人举荐,否则,只有入学高等学塾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考举——之所以保留了举荐制,那是为了安抚贵族、世族,给这些特权子弟一点特殊待遇。

    说起来,考举的改制,让准备参加考举的学子们有些不满。

    毕竟往年他们只需通过郡试,就能获得前赴王都参加会试的机会,但今年朝廷改了制度,要求这些年轻学子必须到各自郡内的高等学塾就学,另外学习知识。

    本来,这些学子很不以为然,毕竟他们彼此都是各县的佼佼者,自认为学业已小有成就,可待等他们怀揣着不满的心情到了各郡的高等学塾,看到那些法论、墨言、阴阳学、名法、兵韬、儒学、伤寒论、纵横论、本草论、地质论等等书籍,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原来只是井底之蛙。

    按照朝廷的要求,儒学、法论、墨言、兵韬这四本是必修科目,而其余几个科目属于选修,于是乎,法家子弟只能捏着鼻子去看儒学,而儒家弟子,也能强行按捺心中的不满,去观阅法论、墨言。

    而在此基础上,各学子们也选择了一些辅修的科目,有纯粹充当课外读物的家书籍,也有高深的阴阳论、伤寒论、纵横论等等,至于本草论、地质论、伤寒论这几本,选择的学子相对较小,但也并未没有。

    最少的,莫过于名家的名法,一来是名家此前自从被按上了“诡辩”的恶名后,名声很大,二来是书中讲述的那些理论道理,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够看得懂的,只有那些天资聪颖、逻辑能力强的学子,才能看得懂名家的那些理论,否则,就书里那些话,还真是很容易就让人头晕目眩。

    待等到五六月的时候,除了河套、河西等地处边陲的郡尚未完全落实学塾就读学子以外,其余几个郡,无论是初等学塾还是高等学塾,都已经有许多学子就学,至于教授这些学子的老师,一部分是由当地郡守从本地招募,一部分则是由朝廷派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