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魏宫廷- 第12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相比较之下,金条、金砖、纸契,这三者纯粹就是为了商贾而设。

    但是陶洪这位定陶的巨商却认为,金条、金砖这两者,用途小而且具有潜在隐患,建议废弃,这让赵弘润对此犹豫不决。

    『他国的金……么?』

    负背双手站在窗口,赵弘润沉思着。

    仔细想想,其实陶洪说得也没错,毕竟金子这种东西,并未只有魏国有,其他国家也有,魏人摄于本国的刑律,不敢私铸金条、金砖,未必他国的贵族也不敢——倘若有其他国家的贵族仿冒魏国的金条跟金砖,并且在其中掺杂其他金属,这将极大损害他魏国的利益。

    更要紧的是,倘若是其他国家的人犯了罪,他魏国是否仍旧按律处置呢?倘若按律处置,这是否会引起该国的不满呢?

    虽然目前的魏国毫不畏惧其他国家,但也没有必要白白竖敌对不对?

    因此陶洪认为,既然金条跟金砖作用小而隐患大,不若废弃,让「纸契」来代替——他甚至觉得,纸契比看得见的钱币方便地多,除了必须跑几趟金部的衙门。

    想了想,赵弘润最后还是来到了垂拱殿,与内朝诸大臣一起探讨这件事。

    不能否认,赵润与朝廷诸大臣的想法是好的,但想法好,有时候未必就适用。

    就像陶洪所说的,就算朝廷推行了金砖这种专门大宗交易而设的货币,可谁会傻乎乎地背着几块金砖去交易啊?毕竟那可是有菱有角、并且非常沉重的金砖。

    倘若是一般人的言论,内朝诸大臣或许还不会过于当真,可那陶洪,那可也是名声响彻他魏国的定陶县巨商,这位白手起家的商人给出的建议,当然值得采信。

    难道真的不适合?

    内朝诸大臣们不禁犹豫起来。

    “还是再看看罢,倘若果真不合适,就撤下来。”赵弘润一锤定音地说道。

    内朝诸大臣纷纷点头。

    虽然陶洪的建议确实让他们产生了几许怀疑,但国家政令,却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反对就撤回对不对?诸朝臣们决定观望一阵子,倘若日后证明金条、金砖确实不适合流通,那么再将其撤下来。

    至于陶洪其他几条建议,诸内朝大臣们倒是觉得非常有道理。

    比如说,朝廷应徐徐回收散落在民间的私金,免得被有心人收集起来私铸参杂了其他金石的金条或金砖,并且,需严格把关外来金银的流入——主要是看看成色,以免有他国的人以次充好,损害魏国的利益。

    对于这些政令的补充,赵弘润将其交给了前户部尚书李粱,由李粱来拟定。

    而他自己,则在考虑一件比「货币」更重要的事,那就是针对所有魏人的启蒙教育,即让他们识字。

    他觉得,国民教育能够大大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

    但是当他在垂拱殿提出这个建议时,却意外地没有任何人响应他。

    仔细一看,原来内朝的诸大臣们,他们已经惊呆了。

    『让所有国人都能习文认字?』

    『不分贵贱?』

    诸内朝大臣你看看我、我瞧瞧你,面面相觑。

    毕竟这可是从古至今都从未有过的事。

    一来,针对全国的文化普及,需投入无法想象的钱财;二来,这将严重影响到王族、公族、士族。

    当然,这个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正面的在于,平民阶层在得到读书习文的权益后,必然会有一大批人投身仕途,壮大士族当中的新贵族、新官僚——这着眼于整个士族来说,几乎是没有影响的。

    但是,这批新贵族、新官僚的产生,必然极大危及旧贵族、旧世家的地位,就好比考举,在考举未曾出现之前,魏国采用的是举荐人才的制度,这等同于是王族、士族、门阀等等垄断了整个官僚阶级,让平民百姓几乎没有出头的机会。

    而如今,倘若眼前这位陛下当着决定推动整个魏国的国民教育,那么,二十年后,魏国既会出现人才济济的井喷期,但也再所难免地,会引起旧士族与新士族的矛盾。

    “有意思了……”

    内朝大臣温崎笑嘻嘻地看着蔺玉阳、李粱、冯玉等几位同僚。

    原因很简单,似蔺玉阳、李粱、冯玉等人,皆是出身大梁当地世家,属于根深蒂固的旧士族的范畴,而像温崎、介子鸱,包括天策府右都尉张启功等等,属于是平民出身的,虽然他们也被纳入士族范畴内,但严格来说属于新士族。

    因此,两方在看待这件事的角度上,当然会有所不同。

    最终,还是老成持重的内朝首辅杜宥率先开口问道:“陛下,您心中可有章程?”

    赵弘润点了点头,说道:“朕希望礼部拟写一本教民认字的书籍……”

    『著书立言?』

    杜宥听闻不免有些激动,毕竟在这个年代,可不是随随便便哪个人都有资格著书立言的,哪怕是他这位礼部尚书,其实心中也希望能写下些什么流传后世,但一想到天下人可能不会接受他的思想或言论,就难免因此退缩——倘若花费巨大精力写了一部书,结果只有寥寥几人观看,那可真是颜面丧尽了。

    可如今,眼前这位陛下居然希望礼部草拟一本教导民众认字的书籍,这让杜宥的心思一下子活络起来。

    “……要求是朗朗上口,易于广泛流传。”赵弘润补充道:“不必是那些很深奥的东西,就比方说天下人的姓氏,礼部收集起来,完全也可以作为启蒙国人知字的教材嘛!”

    这一番话,让杜宥以及内朝诸大臣们愣住了:不必是很深奥的东西?

    他们无法理解。

    毕竟在这个时代,著书立言一事,纯粹就是围绕着某个核心阐述某个思想,使其发扬光大,当然是要求精深,否则,必然会遭到天下文人的嫌弃、甚至是羞辱。

    可眼前这位陛下居然表示,哪怕是收集一下天下人的姓氏,也可以著书立言?

    “……这、这不合圣人教导啊。”

    杜宥一脸为难地说道,他无法接受,著书立言哪里是这么随随便便的事?

    赵弘润微微一笑:“就按朕说的办!”

    “……”杜宥张了张嘴,愣了半响后,这才微微点了点头。

    他也明白,只要是这位陛下决定的事,那就绝无收回的可能。

    而此时,温崎则在旁问道:“陛下欲如何推行?……据臣所知,除非是有心仕途的人,否则,寻常平民百姓,未必有钱购置书籍,书籍对于他们来说,太昂贵了。”

    说着这话,他略有感慨,毕竟他当年就曾为了购置书籍、甚至借阅书籍而穷困潦倒,这一点,介子鸱亦深有体会。

    赵弘润点了点头,他当然明白这个时代的书籍非常昂贵。

    但归根到底,书籍之所以昂贵,那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书籍几乎都是手抄本,可一旦书籍能够印刷术大量复制,书籍的价格,一下子就掉落下来了。

    问题是,这样做会不会引起旧贵族、旧士族阶层的恐慌呢?

    毕竟,一旦旧贵族、旧士卒无法再垄断学识,那么,他们距离被新贵族、新士族取代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但是,为了魏国日后的人才井喷,为了日后魏国人才济济,赵弘润认为,哪怕出现些许的混乱,这也是值得的。

    以他的威势,完全可以抵挡住反对势力,但是他的后代儿孙,未必有这个威信。

    换而言之,这是为了后代,他作为魏国君王必须去做的一件事!

第173章:万世之基(二)【二合一】() 
    『PS:几位书友好像搞混了,「认字」跟「学知识」两者是不同的。』

    ————以下正文————

    全国性的文化普及,魏国暂时没有这个能力。

    基于这个时代的整体状况,赵弘润认为,举国有至少七成的百姓是不认得字的——他们会讲魏国的语言,但是让他们写,十个有九个半是写不出来的。

    或许有人会觉得,魏人大多数都不认得字,那他们日常生活、购买必需品时又该怎么做呢?

    其实很简单:依靠自己的身体。

    比如文字中的「庹」,它就是代表成人并举双手时两手之间的距离,为何会在明明有「丈」、「尺」的测量基础上还是出现了这种其实并不标准的测量单位,其实已不难猜测。

    纵使是不识字的人,亦有他们的智慧。

    而在剩下的三成中,又有约六七成左右只认得几个或者十几个常用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只有极少数、极少数人,才认得百余个字、甚至是几百个字,能够顺畅地观阅书籍——这极少数极少数的人中,也包括了王族、士族,以及平民百姓当中那些不满足于当前社会地位,希望通过念书、通过考举来改变当前状况的人。

    而在这类人中,再考虑到那些有机会认字学文的富家子弟未必都有才华,因此,似介子鸱、张启功等平民出身的俊杰,就显得弥足珍贵。

    几日后,礼部便按照魏王赵润的要求,将天下姓氏搜集到一块,编了一本《百家姓》,与其说是书籍,倒不如说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

    这玩意居然也能算做「书」?

    当把这本《百家姓》递给魏王赵润时,礼部尚书杜宥的双手都在颤抖,仿佛是有些惶恐不安。

    还能是惶恐什么呢?无非就是惶恐于他这位魏国的礼部尚书,为了王命居然编出这么个玩意,这传出去,那可是要被天下读书人笑话的啊!

    相比之下,赵弘润倒是看得很满意,美中不足的是,这天底下的姓氏拢共也就那么些,以至于这本小册子过于薄了,若是用于教材,赵弘润并不满足。

    如何在加点分量呢?

    当他把这件事说给内朝诸大臣听了之后,介子鸱当即就笑着说道:“陛下,此事易儿,不如就在某个姓氏后加几位我大魏的名臣、名将……”

    这个主意好啊!

    无论是赵弘润还是内朝其余大臣们,闻言均眼睛一亮。

    就拿「赵」这个字来说,完全可以在后面加上他赵润的事迹,这也是一种扬名的方式——虽然赵润本身并不在乎名气,但魏国的子民,好歹也该对他们的君王有所了解吧?

    “很好,就按照介子所说的办!”

    赵弘润笑着拍定了此事。

    于是乎,礼部又开始整理、撰写。

    足足编写了两个月,才编写出第二版的《百家姓》,即在天下诸多姓氏的继承上添注了名人——主要是魏国的名人,只有在实在无法相提并论的情况下,才会选择他国的名人。

    就比如「吕」这个姓,虽然说赵弘润的宗卫们当中,就有一个叫做「吕牧」的,而禁卫军的尉官中,也有一人叫做「吕挚」,但这两人跟「齐王吕僖」比起来,那可就是天差地别了,因此,「吕」这个字的代表人物,魏国礼部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能选择齐王吕僖。

    类似的,还有韩、楚、秦、赢等字。

    在按照赵弘润的意见给予修改后,礼部将第三版已比较完善的《百家姓》,送到了魏王赵润面前。

    赵润仔仔细细观阅,并未发现什么漏洞,便召来大太监高和,叫后者派人将这本《百家姓》,送至冶造局,由冶造局刻字、印刷。

    以冶造局如今的技术工艺,活字印刷并不是什么大的难题,他们甚至可以一步到位地选择了铁质的单个活字——当然,由于模具无法做到如此精细,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人工打磨。

    没过多久,第一版印刷的《百家姓》,便由冶造总署的署长王甫,亲自送到了垂拱殿。

    赵弘润仔细翻阅,非常满意地赞许了王甫。

    而内朝诸大臣们,则对这本印刷出来的书籍叹为观止——此前他们根本没有想过,先贤留下的经典,居然能通过这种方式,那个,印刷出来。

    看着那本被年轻君主称之为线装书的《百家姓》,杜宥、李粱、徐贯等老一辈的臣子们面面相觑。

    随即,杜宥试探着询问冶造总署署长王甫道:“王大人,敢问这种印、唔,印刷术,印刷这样的《百家姓》,耗时需要多久?”

    王甫虽然不是像陈宕、荀歆那类精于工艺的技术型官员,但是对于这个问题,他却是了若指掌,毕竟这也是他的本分。

    于是他想了想就回答道:“印刷并不复杂,只要有活字模具,大概半天工夫就能排版,然后检查错字,再涂墨印刷,大概需要一整天吧。”

    『一整天啊?』

    杜宥、李粱、徐贯这几位老臣对视一眼,脸上不自觉地露出几分微笑:这所谓的印刷术,也没什么嘛。

    毕竟他们手抄一本《百家姓》,也只需大概两、三个时辰,然而冶造局却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来印刷。

    赵润自然看得出来这几位老臣的不以为然,心中暗暗一笑,故意问道:“王甫,印刷一百本《百家姓》,需要多久?”

    王甫连忙躬身,在想了想后回答道:“回禀陛下,需要三日。”

    『三、三日?』

    杜宥、李粱、徐贯这几位老臣脸上的笑容顿时一僵:仅仅三日,他们纵使不吃不喝、不休不眠,也抄不完一百本百家姓啊。

    “那么,一千本呢?”赵弘润又故意问道。

    王甫显然也看出了点什么,笑呵呵地回答道:“回禀陛下,十日足以!”

    此时再看杜宥、力量、徐贯三位老臣,早已面面相觑地说不出话来了。

    “这就是技术啊,几位大人。”

    看了一眼杜宥、李粱、徐贯,赵弘润正色说道:“十日内,冶造局就可印刷一千本一模一样的书籍,这是人力抄书所万万不能相比的……”

    看着冶造总署署长王甫,心中想着冶造局所拥有的工艺技术,礼部尚书杜宥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忽然,杜宥想到了一件事:既然冶造局可以印刷《百家姓》,换而言之,其他的书籍他们也能够印刷咯?

    想到这里,杜宥立刻询问了王甫。

    果然,王甫点点头说道:“当然。”

    杜宥、李粱、蔺玉阳、冯玉等人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