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魏宫廷- 第1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着说着,王甫便将众人领到了城中央。

    此时,就连赵弘润都有些意外,因为他发现,城内不知何时居然竖起了一座内城,这是曾经所没有的。

    趁诸使者不注意时,赵弘润低声询问王甫道:“这内城几时造的?为了造了一座内城?”

    王甫隐晦地解释道:“洪德二十四年,当陛下在商水县时,我冶造局发生了一点……唔,小小的变故……”

    『洪德二十四年?哦哦……原来如此。』

    赵弘润恍然大悟。

    他略有耳闻,当年前太子赵誉执政时,曾在没有经过他允许的情况下,派禁卫强行接管了冶造局,使得冶城当时出现了混乱。

    在那阵混乱中,有一伙贼人趁机潜入冶造局的库房,盗窃了不少珍贵的工匠手札与设计图纸。

    后来查证,这伙贼人便是隐藏在禁卫军内部的伏为军,或者说萧氏余孽。

    经历此事,待等赵弘润后来成为太子,重新执掌冶城之后,冶造局的工匠们便增造了内城,将库房搬迁至此用高墙图团团围了起来,并且,在这里设置了诸多机关,以免库房内的手札资料与设计图纸再次被窃。

    因为赵弘润的关系,各国使者有幸进入了这座内城,参观了陈列在几座库房内的许多战争兵器。

    就拿魏连弩来说,事实上如今的魏连弩,已经改良到了第四代——当然,这第四代的样品,王甫早就派人移除了,以至于目前在库房内,只有初代、二代、三代。

    初代魏连弩,即是最原始的版本,既无法左右调解射击角度,整个基座亦十分笨重。

    而二代魏连弩,冶造局精化了零件,将一些不需要的设计全部拆除,并给予了连弩可以左右调解射击调度的能力。

    至于三代魏连弩,即是目前魏国军队普遍采用的规则型号,在二代的基础上强化了射击距离,但除此之外并无太大的提升,因为当时冶造局尚未克服「如何使连弩可以上下调节射击角度」的难题。

    直到第四代,也就是最新的这一代,冶造局的工匠们终于克服了这个难题。

    而于魏连弩的改良相似,似武罡车、龟甲车、抛石车,甚至于包括赵润曾用来击败秦国的雪橇战车等等,冶造局皆有对其作以改良。

    不过最让各国使者感到惊讶与期待的,还得是魏国独立研发的弩炮。

    因为在王甫的介绍中,弩炮或可逐渐取代抛石车,这让各国使者难以相信。

    这也难怪,毕竟在中原,投石车已有最起码两百余年的历史,一直都是各国军队攻城拔寨的攻坚利器,而如今,魏国打造出什么弩炮,居然夸口说可以将抛石车淘汰,这怎么可能?

    “究竟如何,一试便知。”

    赵弘润微微一笑。

    当日,冶造局的工匠们在城外测试了抛石车与弩炮两者的威力,硬生生将一堵厚实不亚于大梁城的墙壁轰地千疮百孔。

    “轰隆——”

    当着诸使者的面,那堵城墙轰然坍塌。

    此时,各国使者哪里还记得评价抛石车与弩炮两者间的优劣,他们只知道,魏国的战争兵器,刚刚一堵不亚于他们王都城墙的结实高墙给轰塌了,在短短不到半个时辰之内。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只要魏国愿意,魏国的军队完全可以攻克中原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城!

    而中原各国,将对此毫无办法。

    亲眼目睹这震撼的一幕,以至于之后好几个时辰内,各国使者都有些浑浑噩噩,就连参观兵铸局锻造兵器、甲胄时,也提不起精神,一个个好似都在考虑,如何防备魏国这种无法匹敌的攻城兵器。

    当日下午,赵弘润带着诸国使者离开了冶城,来到了冶城南边的一条轨道马车旁。

    此时赵弘润这才告诉各国使者,其实今日他带诸使者参观的目的地,并非是冶城,而是冶城南边的轨道马车——他们将在这里乘坐轨道马车,前往小黄县。

    在小黄县,那里有魏国冶造局的试验田。

    其实那才是赵弘润真正想要炫耀的东西。

    就像赵弘润昨晚思忖的那样:既然要震慑诸国,那么自然要全方位震慑,让诸国的君王与官员们全方位领略魏国的强大,将他魏国这份强大牢牢铭刻于心中。

第149章:炫耀国力【二合一】() 
    『PS:今天回老家了。』

    ————以下正文————

    “啪嗒——”

    “啪嗒——”

    这持续不断的怪响,是拉乘马车的马儿,其马蹄一下下踩到轨道内的枕木时所发生的声音。

    而在此期间,整辆马车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奔驰着,那奔驰的速度,让在车厢内的诸国使者们大感震惊。

    因为他们震惊地发现,这些战马拉乘马车的速度,竟不亚于单人骑乘的速度多少,这怎么可能?!

    要知道马车内,可是足足承载着六七人啊!

    莫非这其中,有什么他们所不知的玄机?

    亲身经历着轨道马车的速度,各国使者们各有思虑。

    来自韩国的暴鸢、韩晁、赵卓等人,仔仔细细地打量着轨道马车的整体结构,显然是准备回国后效仿魏国亦打造几条轨道马车,毕竟韩国早已经将新都搬到了蓟城,交通以及运输不便,难免成为困扰蓟城发展的一大因素,若能从魏国这边偷学到轨道马车,相信定能对蓟城的发展起到事关重要的作用。

    而相比较韩国,鲁国的公子兴与老臣季叔,则纯粹从工艺角度思考着轨道马车这不可思议的速度,倒也并未想过偷师。

    这也难怪,毕竟他鲁国就那么点大,与卫国不相伯仲,纵使骑马也能在短短几日内从国土的一端赶到另外一端,根本无需多此一举铺设什么轨道马车——鲁国国内目前的道路情况,足以应付大多数的事。

    至于来自秦国的渭阳君嬴华等人,来自楚国的平舆君熊琥,以及来自卫国的公子瑜,他们则是惊羡多过对这种轨道马车的需求——说白了,他们不是没有需求,而是他们很清楚,似魏国这般于全国境内铺设轨道马车,必定会消耗许多人力物力,而这份消耗,未见得是秦、楚、卫三国能负担得起的。

    或者说,他们更倾向于将这份财力投在其他方面。

    就比如卫国,这个国家甚至至今都还未筹建骑兵,又如何舍得将上好的战马用来拉乘马车呢?毕竟卫国可不像如今的魏国这般,手握着三川、河西、河套三块适合放牧战马的天然牧场。

    冶城距离小黄县,直线距离大概在八十里左右,在平时徒步的情况下,这可能是需要一两天急行赶路才能到达的距离,但是凭借着轨道马车,他们却在短短三个时辰就从冶城抵达了小黄县。

    这等高速,让各国使者们暗暗心惊,同时也让韩将暴鸢终于确实了解了一桩真相——回想两年前的「魏韩之争」,魏国与韩国同样是于三个战场同时开展,然而,韩国方面的后勤粮草,总是没有魏军来得那样及时,甚至是准时。

    当时韩国的将领与公卿们暗自猜测,认为魏国可能是征用了大量的民夫,这才保证了几处战场上多达四十万魏国军队对粮草的需求。

    直到此时此刻,在亲眼目睹、亲身体会轨道马车的便捷与快速后,韩将暴鸢这才明白其中的缘由。

    为此,暴鸢忧心忡忡。

    要知道,韩国目前抗拒魏国的唯一底气,就在于韩国的国土纵深让魏国投鼠忌器:即魏国没有把握在短时间内覆灭韩国,生怕这场战争一旦陷入泥潭,会让楚国趁机壮大,取代魏国目前的地位。

    而这种轨道马车的存在,是否能增强魏国对韩国的进攻力度呢?

    平心而论,魏国的战争模式与楚国稍有类似,皆有点前期凶猛、后期疲软的意思,然而区别在于,楚国是习惯动用大规模的兵力,导致后期粮草难以支撑;而魏国呢,则是军队的进军速度远远超过后勤部队运输粮草的速度,尤其是在面对国土纵深的韩国与楚国的情况下——前线军队缺粮,纵使魏卒再勇悍也是白搭是不是?

    然而这种轨道马车,却大幅度提高了魏国向前线军队运输粮草的速度。

    韩将暴鸢忍不住幻想:倘若魏国一边派军队攻打他韩国,一边在攻陷的韩土上铺设轨道马车,使魏国本土能将粮草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在这种情况下,他韩国将如何招架魏国?

    几乎是很难招架的。

    尤其是在亲眼目睹魏国在打造战争兵器方面的造诣,亲眼看到魏国的投石车与弩炮在短短半个时辰内就将一堵绝不亚于邯郸、蓟城等地城墙的高墙轰塌之后,暴鸢心中就愈发忌惮。

    将希望寄托于魏国放弃攻略他韩国,这是非常愚蠢的想法。

    暴鸢自然不会对此抱持什么奢望,他相信,倘若魏国有足够的力量吞并他韩国,魏国那位年轻的君王,相信绝不会手下留情——反过来说其实也是一样。

    因此,想要抵御魏国的进攻,还得他们韩人自己发愤图强、励精图治,训练更出色的士卒,打造更优秀的战争兵器。

    在这些各国使者中,最最淡定的莫过于越国的使者吴起。

    在吴起看来,魏国强盛固然强盛,但对他越国却未见得能造成什么威胁,毕竟两国相隔的距离实在太遥远了,更何况吴越之地地形复杂荒凉,不熟悉当地环境的中原军队,踏足那块土地,其结局无非就是跟进犯越国的楚军一个下场罢了。

    当日傍晚前,赵弘润一行人便抵达了小黄县。

    此时,小黄县的县令「乌劼」领着一大堆人,早早在城外的试验田等候赵弘润等人的来到。

    显然,这些人早已是得知了消息。

    乌劼,乃是赵润六哥赵昭的母亲乌贵嫔的堂弟,今年大概四十来岁,能力一般,但克己勤勉,因此在前年的时候,当前任小黄县县令调职之后,他经冶造总署的署长王甫举荐,被朝廷任命为小黄县的县令。

    虽然因为去留的关系,前段日子赵润与六哥赵昭闹得很不开心,并且曾经作为赵润与乌氏一门之间关系纽带的乌贵嫔,最近亦被赵昭接往了齐国,但这两件事,并未影响赵润与小黄县乌氏一门的关系。

    说到底,以赵润今时今日的地位,他根本无需在借助外力,反而是似乌氏一族这些地方豪族,希望攀上这根高枝。

    本来,赵弘润决定在今日带领诸国使臣参观冶造局设于小黄县的那些试验田,但由于今日上午心血来潮带着诸国使臣参观了冶城,以至于时间稍微出现了一些出入,待等赵弘润一行人抵达小黄县时,天色已经不早。

    是故,赵弘润决定今晚在乌氏一族的府邸歇住,明日再带着各国使者参观那些试验田。

    于是乎当晚,在乌氏一族的祖宅内,乌氏一族受宠若惊地设宴款待了赵润一行人。

    这一晚上,风平浪静,并没有什么变故。

    想想也是,小黄县那可是黑鸦众的老巢之一,在这座县城内,最起码潜伏着数百名杀人不眨眼的黑鸦众,若谁敢跑到这里来滋事,那真可以说是活得不耐烦了。

    次日大清早,在用过早饭后,赵弘润按照计划,领着各国使者们前往县外的那些试验田。

    这次,负责随行讲解的,乃是冶造总署的诸主事之一,郑昭。

    在带着诸国使者参观试验田的过程中,郑昭首先向这些使者们解释了「试验田」的由来、作用。

    平心而论,参观几块破稻田,自然无法让各国的使者们产生什么兴致。

    直到郑昭道出了这些试验田的亩产,各国使者们这才露出了目瞪口呆的表情,一脸难以置信地看着郑昭,那表情仿佛是在质问:你故意逗我们吧?开什么玩笑?怎么可能会有如此高的亩产?!

    而此时,郑昭却继续介绍道:“……经过我冶造总署的研究,我方一致认为,稻田亩产,与以下几点息息相关,首先是稻种是否饱满,不可否认,干瘪的稻种亦能抽芽,但明显不如包饱满的种子长得好。其次是灌溉……诸位且看那条水渠。”

    说着,郑昭指向试验田北边的一条大概两丈左右宽度的水渠,正色说道:“为了这些试验田,我冶造总署拜托了工部,特地征用民夫挖掘了一条直达大河的水渠,将河水引入此地,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灌溉问题。”

    诸国使者抬起头来,忽然,他们发现在远方靠近丘陵的一片低洼之地,似乎还有一片耕田,但奇怪的是,那片耕田却不像这边的耕田,并没有种植什么作物,这让各国使者们感觉有点奇怪。

    这不,鲁公子兴问道:“郑主事,那边的那几块田地,亦是隶属于贵署么?为何不见有什么作物?”

    郑昭抬头瞧了一眼,点点头说道:“是的,那也是我冶造总署征用的田地,之所以不种植作物,那是因为那几块田地乃是「咸土」。”

    他口中所谓的「咸土」,其实就是指「盐碱地」,因土壤中蕴含盐分过高而不适合作物生长,堪称是劣田中的劣田。

    但很遗憾的是,似这种劣田,在中原各国其实都并不少见,有的是天然形成,因地形与地下水的关系而使盐分在土壤中大量堆集,不明究竟的农民花费巨大力气开垦了田地,最终却得到了一块几乎不能生长作物的田地;而有的则人为造成,由于不当的灌溉,使得原本的优质田地,逐渐劣化为盐碱地。

    “贵署莫非是在想办法根治这类咸土?”齐国上卿高傒心中一动,忍不住问道。

    在听到高傒的话后,其余各国使者亦下意识地将目光对准了郑昭。

    想想也是,纵观中原各国,哪个国家国内没有这种只能摆着看的盐碱地?事实上,非但每个国家都有,而且数量还不少。

    倘若魏人有办法根治这种盐碱地,使其重新变成优质的、适合种植作物的良田,那可真称得上是天下之福了。

    在高傒的询问下,郑昭摇了摇头,解释道:“还在研究。……前两年,我国工部的官员前往三川郡探查土质时,发现三川郡中部的「川中」,以及西部的「崤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