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魏宫廷- 第10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若碰到的林胡部落是软柿子,这群羯角骑兵便仿佛化身为穷凶极恶的狼群,杀入那些林胡部落,屠戳、抢掠,论凶狠绝不亚于当初抢掠魏韩两国的林胡;而若是碰到的林胡是硬茬,这些羯角骑兵便利用火矢、狼烟给出标记,以便于后方的魏将司马安,率领魏军精锐将这座林胡部落推平。

    记得在前往银川的途中,赵弘润与堂兄赵成岳,不止一次看到被羯角骑兵烧杀抢掠的林胡部落废墟。

    在赵成岳看来,论凶狠,羯族人跟林胡比起来简直就是半斤八两,两者的区别仅在于,羯族人已臣服于魏国,算是已经驯服的狼,也算得上是友军,而林胡嘛,则是未被驯服的狼,愚蠢地选择了与魏国为敌。

    不过,他还是隐晦地提醒赵弘润,需要约束羯族骑兵在林中郡的屠杀,毕竟再怎么说,如今这些羯族骑兵也是打着他们魏国的旗号,若屠杀过多的异族,虽然不至于会在中原造成多大的恶劣影响,但并不利于魏国日后掌控河套地区。

    赵弘润深以为然,便派人给羯族人的骑兵——羯角军,给这支骑兵的首领博西勒送了一封手书,也没说别的,只是在信中告诉博西勒,他有意让羯族部落搬迁到河套地区,替魏国守卫这片天然牧场。

    博西勒一看就明白了赵弘润的意思,不久之后,便下令约束麾下的骑兵。

    毕竟,倘若只是抢掠一波就回三川,那么,羯族骑兵自然不需要留手,但倘若魏国有意让他们日后驻守在这片草原,让他们羯族人成为魏国放牧牛羊的牧羊人,那么,博西勒自然不能在这片河套地区制造太多的杀戮。

    毕竟羯族人自身是不负责放牧的,他们是战士,倘若他们杀光了林胡,或者在林胡这边造成了太大的杀孽,这不利于他们日后奴役林胡人在这片草原上生活。

    然而,虽然羯角骑兵们逐渐收敛了许多,但银川的林胡,还是遭到了几近毁灭性的打击,因为他们愚蠢地选择了与魏军在林间作战。

    其实平心而论,银川林胡想得倒是也没错,既然在平原上打不过魏军与羯角骑兵的联合,那么,不如就转入林间作战。

    可遗憾的是,银川林胡的运气太糟糕了,因为他们面对的河西军,其中有一半乃是原砀山军的兵将,最是擅长在林间作战。

    于是乎,原本打算在森林中狩猎魏军的银川林胡,反过来被河西军的魏卒狩猎了,短短八日,银川一带的林胡被河西军在林间杀死了几万人,而待等幸存的银川林胡逃到平原时,却又遭到了暂时归属司马安指挥的鄢陵军的突击,以至于近乎有大半的林胡战士覆灭。

    七月下旬时,魏将司马安率军抵达了银川平原。

    得知己方部落战败的消息后,居住在银川的林胡部落,仓皇北逃,但由于羯角骑兵提前截住了前往临河平原的去路,使得银川当地的林胡部落,有大片陷入了魏军的包围。

    若是按照司马安当年的脾气,这些已在他魏军包围网内的林胡,一个也别想活,男人全部杀光、女人留下来作为奴隶,这是必然的。

    不过这次,他还是遵照太子赵弘润的意思,给这些林胡留下了一线生机。

    这让当时在旁观战的赵成岳感到颇为意外,毕竟在他的印象中,司马安对待异族就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杀,非我族类尽杀之这句话,正是出自这位上将军的口。

    于是,在庆贺的时候,赵成岳好奇地询问司马安:“大将军不怕这些异族日后复反么?”

    当时,司马安看了一眼赵弘润,淡然说道:“彼反,便剿之。只要我大魏强盛,何惧这些异族反叛?”

    说这番话时的司马安,在河西郡拥有着十几万的异族奴隶,正是这些异族奴隶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才使得司马安迅速修缮了河西郡的几座城池,为魏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信此前谁都不会想到,这位当年提出非我族类尽杀之的上将军,如今却是魏国最大的奴隶主,手底下奴役着十几万的异族奴隶。

    而在听了司马安的回答后,赵成岳感觉很是惊奇,不过仔细想想,司马安说的确实很有道理——只要他魏国保持强盛,这些臣服的异族岂敢反叛?注:五胡乱华,本质就是中原因为频繁内战而变得虚弱,让这些原本臣服于中原的胡人心生了非分之想,因此这是中原自己的问题,同时也是民族融合期间的一个歧路。如果中原依旧强盛,这些胡人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机,必然逐渐融入汉民族。

    他并不知道,其实这最初是赵弘润的观念。

    随后,那些侥幸逃过魏军包围网的银川林胡,疯狂向北迁移。

    对此,魏将司马安并没有追击,而是率领河西军与鄢陵军,据守银川平原,一方面搜捕那些散落在附近平原上的林胡战士,一方面则遵照太子赵弘润的命令,准备在这里兴建一座要塞级的城池,就命名为银川。

    而与此同时,在七月下旬左右,魏国河东守、临洮君魏忌,亦率领河东军与商水军,在临河平原击败了一股强大的林胡部落。

    这场临河之战,林胡方共有十几个部落参与,总兵力达到近十万,而魏军这边,由于燕侯赵疆与桓侯赵宣各自率领南燕军与北一军加入,使得魏国的总兵力暴增到十五万左右。

    五万的兵力差距,再加上林胡与魏军在军备上的差距,使得林胡方在固守了半个月后,终于坚持不住,纷纷向大河北岸迁移。

    两日后,也就是在八月初,魏军挺进临河平原,一方面追击溃败的林胡,一方面则遵照东宫太子赵弘润的命令,准备在临河平原上修筑一座要塞级城池。

    这座城池,临洮君魏忌命名为朔方,而临河平原,也正式更名为朔方郡。

    而同期,在七月下旬时,魏将庞焕亦率领镇反军向九原挺进,并在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后,战胜了九原的林胡,同样按照东宫太子赵弘润的命令,准备在当地修筑一座要塞级的城池,命名为九原城。

    截止此时,河套地区强大的林胡,已被更为强大的魏军驱赶到大河几字流向的上方,虽然河间之地还依旧残存着不少林胡势力,但显而易见,这些林胡势力根本不是魏军的对手。

    当然,占领了河套地区,并不意味着魏军就能高枕无忧,毕竟林中郡只是林胡生活的其中一块土地而已,在林中郡,在那片姑且称作云中的高原上,也同样生活着一些林胡部落。

    为了防止林胡反攻河套地区,赵弘润这才决定在银川、临河、九原相继筑造城塞。

    榆林、原中、朔方、九原、银川,这五座新城,即是赵弘润为了掌握河套地区,而初步拟建的第一批要塞级城池。

    在他看来,目前的魏国并无力量完全控制整个河套地区,因此,只能采取这种钉钉子般的战术,将魏军的痕迹扎根在这五块地方,在这里修筑要塞级城池,以这五座城池,辐射整个河套地区。

    临近九月时,在东宫太子赵弘润的号令下,数十万魏军渡过大河,继续驱赶林胡,目的就是将那些不愿臣服于魏国的林胡,驱赶到遥远的北方高原,使魏国能够高枕无忧地开发河套地区这片天然的牧场。

    突然有一日,赵弘润忽然收到了派往韩国的青鸦众送来的情报。

    韩国,还当真偷偷摸摸打造了几万名重骑兵,借这支重骑兵,重创了东胡啧啧。

    不得不说,这份情报,让他又惊又喜。

    惊的是,韩国与东胡的交锋,比他想象的还要快。

    而喜的是,当年他设下的陷阱,韩人终于掉到坑里了。

第30章:东胡湮灭() 
『PS:咳,朋友的新书是《伏云纪》,昨天怎么会写成浮云呢?』

    ————以下正文————

    时间回溯到两个月之前,就当魏国出动四十万大军挺进「河套地区」,准备与生活在那里的林胡开战时,在韩国东北方的「渔阳郡」,在郡治所在的「蓟(jì)县」,青鸦众的头目「鸦七」,正与五名手底下的青鸦众弟兄,躲在城内的一间民居内。

    由于渔阳郡一带天气寒冷,他们索性围在屋内的炭火旁,一边喝酒,一边烤着猎获的野味。

    这些青鸦众,在韩国已非一日两日,其实早在前两年,即「五方伐魏战役」之后,在韩国向魏国求和之后,就被赵弘润派到了韩国。

    那时,韩国与魏国取得了默契,两者心照不宣地决定,待等魏国占据河套、驱逐林胡,或等韩国击败了东胡,双方再动兵戈,免得他们两个中原国家交战时,被那些异民族有机可乘。

    而从那之后,鸦七等几十名青鸦众,就被赵弘润派到了韩国,专门负责收集韩国针对东胡的战争战况,以密信的形式送到大梁的「青鸦众大梁分部」——事实上,同期韩国也派遣了许多细作,乔装打扮混入魏国,探查魏国针对林胡战争的进展。

    潜伏到敌国收集情报,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韩国与东胡的战争,还发生了遥远的渔阳郡。

    因此,鸦七等人被挑选出来后,他们先被赵弘润安排到燕王赵弘疆治下的「淇县」,在这个魏韩两国的边市中,先学会韩国各地的方言,摸透韩国各地的人文情况,然后才在魏商的掩护下,进入韩国境内。

    魏国的商贾,只要是规模稍微大一点的商队,或多或少都拥有贵族背景,就比如说当年肃王赵润身边的王用商人文少伯,此人身边就有大量的青鸦众跟随,跟随文少伯走南闯北踏足他国境内,并暗中绘下他国郡县的大致地图,待回程时送到大梁。

    说实话,这个时代的各国商人,其实有不少等同于是「合法的探子」,在行商的同时,为自己的国家收集他国的情报,对此,其他各国若是抓不到这些人的把柄,对他们也是毫无办法,毕竟总不能因噎废食,对了杜绝这类探子就将他国的商贾全部赶出去吧?

    而鸦七等人,当年就是在「安平侯赵郯」等几位肃王党贵族手底下的商队的帮助下,以一名商人的身份,混入了韩国的邯郸郡。

    而在那些商队返程的时候,鸦七等人则悄然脱离了商队,用贿赂韩国官员等手段,取得了韩国的路引(相当于身份证),随即一站一站地接近渔阳郡,直到去年,终于抵达了渔阳郡的「蓟县」,在城内购置了几间民居,扎根下来。

    由于鸦七等人早在淇县边市时,就已经掌握了韩国的各地方言,因此,当他们冒充迁户搬到蓟县时,倒也没引起左邻右舍韩人的警惕。

    毕竟蓟县是渔阳郡的治所,即是「北原十豪」之一、「渔阳守秦开」驻军的地方,亦是韩国东北的重城,鸦七等人冒充韩国国内的走商,确实不至于引起怀疑。

    唯一的问题,就是渔阳郡这边天寒地冻,让这些曾经生活在商水郡的青鸦众们感到非常不适,毕竟两地的气温相差太多。

    这一日,鸦七正与五名兄弟在屋内烤肉喝酒,忽然屋外传来了笃笃笃的叩门声。

    那有节奏的叩门声,一听就知道是青鸦众们的暗号。

    因此,鸦七起身开了门,在瞥了眼院子的土墙一侧后,压低声音问道:“没人跟梢吧?”

    此时站在屋外的,是两名做走商打扮的青鸦众,穿着厚厚的棉袄,头上还带着一顶棉帽,这两人在听到鸦七的询问后不禁翻了翻白眼,说道:“这鬼天气,街上连条狗都没有,哪有什么人?”

    这话当然是有所夸张,不过渔阳郡这边的情况确实如此,除非是太阳升起,天气稍微回暖些,否则街上来往的百姓确实很少。

    更何况,韩国东北地区,百姓也大多不靠开垦田地种植粮食为生,而是靠「栗」的收成生活——比如在渔阳郡,漫山遍野的野栗,当地的韩人根本不需要劳作,只要在每年的秋收时到山里走一趟,就能背回一口袋一口袋的栗子,非但足以让全家人糊口度日,甚至于,韩人还用这些栗子酿酒,也就是所谓的栗子酒(板栗酒)。

    尤其是渔阳一带的栗子酒,在整个韩国都非常有名。『注:历史上的燕人,就靠栗子生活,几乎不需要劳作。』

    起初,鸦七等人还担心他们终日藏在屋内,是否会引起左邻右舍的怀疑,直到在这里住了一段日子他才释然,渔阳郡的韩人,每日躲在屋里烤火、喝酒那是常态,这里的人几乎不从事生产。

    说句玩笑话,这里除了天气寒冷以外,简直就是性格疲懒之人最佳的落户之地,毕竟几乎不需要付出什么劳作,就能从荒野山林收获大量的栗子作为口粮。

    “怎么说?”

    看着那两名外出探查消息回来的青鸦众弟兄坐在炭火旁烤着火,鸦七紧声询问道。

    只见那两名青鸦众中,其中一人压低声音回答道:“七哥,你猜得的没错,韩人确实是主动袭击了东胡,挑起了战争……”

    说着,他接过同伴递过来的栗子酒,喝了一大口,随即继续说道:“前两年代郡守剧辛在山阳战死,让代郡的情况确实变得非常糟糕,上谷守马奢麾下的军队,不足以同时防守代郡与上谷两块地方,目前,上谷守马奢驻军在句注山南岭的飞狐关……”

    “句注山南岭?”鸦七闻言一愣,皱眉问道:“那北岭呢?”

    那名青鸦众耸了耸肩,说道:“早就被那些代戎攻陷了。”

    听闻此言,鸦七深深地皱起了眉头,喃喃说道:“不太对劲……上谷守马奢,那可是韩国前三位的擅战名将,怎么会如此轻易就放弃北岭呢?他不会不知道,北岭的防塞一丢,代戎可就能直接面对居庸关了,万一居庸关有个什么不测,代戎可就要长驱直入了,到时候,搞不好,渔阳、上谷、巨鹿这几个郡都要遭殃……”

    “不止代戎,还有东胡。”那名青鸦众补充道。

    “不太对劲……不太对劲……”

    托着下巴,鸦七望着炭火若有所思。

    有几桩事,他至今都没有想出头绪。

    就比如说,自代郡守剧辛在「魏韩山阳之战」败北遭俘,被他们魏国的肃王殿下赵润下令处死之后,韩国就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