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南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续南明-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实的味道。

    杨河问他:“你懂医术?”

    这年轻人抬起头,见是杨河,连忙起身道:“小人李家乐,见过相公。”

    他恭敬回话:“略知皮毛,小人曾在医馆做过几年学徒。”

    杨河颇有兴趣:“你都会什么?”

    年轻人李家乐道:“小人七岁就在亳州医馆做学徒,到了如此,也略懂一些药理救治,草药寻找。”

    旁边齐友信道:“亳州?”

    他声音颇大,连在堂内记帐的严德政都是看来。

    李家乐道:“是的,小人确是凤阳府亳州人士。”

    他说了他的经历,原来他曾是村中富户李员外的佃户,那李员外为人尖酸刻薄,便是荒年也不减租,一家老小生活难以为继,他父母就将他送到医馆当了学徒。

    这多年下来,也学到一些浅薄的医术,认识一部分的草药。

    今年初时,医馆掌柜回乡探亲遇匪身亡,医馆各学徒被遣散回家,生活更是难以为继,他们就打算去邳州投奔一个有钱的亲戚,然路遇流民洗劫。

    他父母双双饿死,只剩他一人裹挟在流民之中,然后又遇到青铜山匪贼,他跟一部分难民被抓上山来。

    还好……

    他看向杨河,眼中有无比的感激。

    杨河心中则是欢喜,没有医士,医馆学徒也不错,至少是正牌的医治行业。

    韩大侠只是猎户,懂一些些草药与包扎,赵中举,孙招弟等人此前对此也一无所知,现在总算有一个专业人士。

    ……

    杨河将年轻人李家乐编入医护队,以后他的任务,就是沿途寻找草药,战后救护伤员。

    午时,众人饱饱吃了一顿,还吃了烤肉,又是欢声笑语,活者庆幸,死者哀伤,世事无不如此。

    杨河决定在这山寨休整两日,让伤者略为恢复,下午时,他让人在山后挖了一些大坑,将死去的队兵埋入,那面门中箭青壮还是死去,使得此战阵亡者最终达到八人。

    新坟初立,上面插着一些木板作为墓碑,然后众人一起向坟前施礼祭拜。

    杨河作了一揖,他看着八个坟,心中蓦然涌起一股悲伤,眼泪就滚落下来。

    他长吟道:“汝等生于乡,而葬于斯,离故乡百里远矣,可知此为归骨之所耶?”

    “呜呼!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魂兮归矣!”

    “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等言,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众人悲从中来,都是一齐大哭。

    杨河泪流满面,他看着八个坟,再看那些哭泣的家属,看她们哭着跪倒在地。

    他扶起她们,郑重道:“杨某在此立誓,有我杨河在一日,定保你们衣食周全一日,我们一同往前。”

    看着这些感激不尽的亡者家属,杨河心中的沉痛没有减弱半分,他可以给别人安慰,谁来安慰他?

    乱世中,他也只是大一点的蝼蚁罢了。

    两天后,他们起程,一行人消失在风雪中。

第55章 官道() 
从徐州西北往东南官道,依次有吕梁铺、房村铺、龙塘铺、雙沟铺等铺。

    明太祖设急递铺,洪武元年曰:“急递铺,凡十里设一铺。”

    铺递置于官道,便如一张张血液之网,不但保证公文递送的时效,每十里一铺的铺舍,还可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便利歇息。

    此时龙塘铺的官道位置,一行人正冒风雪艰难走来,他们有男有女,老老少少,脸上满是疲惫与风霜苦楚,远远看到官道与铺递,各人脸上都现出喜悦的神情。

    “相公,那就是龙塘铺。”

    张出恭指着前方对杨河说道。

    杨河看去,果然远远的正有一个铺递隐没在树荫之下。

    是的,官道,他看到官道了。

    只有官道才有这样的树木成荫,特别明时非常重视行道树的栽植,时人笔记言:“明之官道,宽十数丈,两旁树柳,中杂以槐。官道六百余里,两旁古柳参天,绿荫幂地,策骞而得,可数里不见烈日。”

    林荫大道横卧在平原上,宛若一道巨龙,一直在大地上蔓延。

    虽然快到立冬,各树木的叶子光秃秃就要掉光,但见多了平原上稀少的树木,远处的树荫巨龙,足让人耳目一新。

    “加快脚步,赶到官道去。”

    杨河下了命令,众人都是应一声,加快脚步。

    杨河策在马上,此时他换回了最初时的衣衫,青衫软幞,一袭披风。

    不过戴了一个暖耳,以狐皮所制。

    暖耳本是百官入朝方能所戴御寒护耳之物,百姓、举人、监生、生儒懵用,然明末礼制崩坏,朝廷禁之不绝,不但人人使用,还发展出了很多款式。

    现在不仅只遮双耳,还有把帽子全部笼上的,于隆冬严寒之际饱受欢迎,用来各人护耳防冻所用。

    天气越发冷,杨河自然要戴上暖耳,他那领围上有貂裘皮毛的暗红色披风更是片刻不离身。

    马上风更大,杨河裹紧披风,他回头看去,队伍中人走在他的身后左右。

    杨大臣雷打不动的走在马匹左旁,他扛着铜棍,戴着军帽,打着斗篷,不时逗着背篓中包得只剩眼,仍然欢叫的妹妹瑛儿。

    寒风阵阵,不时夹着雪花飘来,他将斗篷的帽兜翻上,遮住了大半的军帽。

    七个兵同样如此,此时很流行斗篷类的披风,帽兜翻上后,就可遮蔽风雪,保持头部双耳的温暖。

    他们更进一步,他们都有厚实的肩巾,就从头顶折上巾包下,两边交叉向后在脖子绕了几圈,绕到前面系结,深深保证了两耳与脖颈间的温暖。

    然后戴上红笠军帽,拉上一半的斗篷帽兜,实用又不失美观,深稔生存之道。

    放眼队伍中,基本学习他们,个个厚实长布从头上包下,在脖子上绕了一个又一个圈,再绕到前面系紧,深深的保护脖子与双耳,很多人甚至口鼻都包住,只余下眼睛。

    特别青壮们,肩巾包下后,头上又裹了黑色的头巾,保暖也不失威武。

    乱世中谁都注意保护自己,冬天到来了,有时甚至可能会到零下几十度,保暖非常重要,而最重要保暖几点,首重耳朵,再是脖子,然后是鼻子。

    保护住这几处,就可能防止被冻坏冻伤。

    不过张出恭没有,只若杨大臣将帽兜盖住小半的红笠军帽,他扛着鸟铳,走在杨河的右旁,不时指点什么。

    韩大侠仍然带着陈仇敖,曾有遇,胡就业兄弟在前方开路,他们的身形在荒野杂草中若隐若现。

    比起原先,队伍也多了一些新人与生面孔,除了在匪寨中救的李家乐等十六人,在寨中休整的两日,还有一些难民与队伍慕名来投,还有原先收取买路钱的村寨匪窝势力遣人陪罪。

    他们如数归还了原先收的买路钱,还送上一些赔礼,在寨中两天杨河就收了纹银一百两,米面二石五斗,还有一只羊,盐砖二十斤,松江棉布五匹。

    显然杨河打败青铜山匪徒之事,在周边传得飞快,不过礼物杨河统统收下,人就不见了,这些势力太复杂,杨河目前还不想接触,而且很快他就走了。

    来投的难民杨河收了一百多人,内青壮二十多人,看上去都是有家口与老实之人,余者杨河统统赶走,保持队伍的纯粹很重要。

    原来辎重队的青壮都编入杀手队,他们再弱,也比新人要好,匪寨中获救的男子也编入几个,这样杨河的杀手队又满员了。

    余者后来青壮老弱,都编入辎重队等队。

    现在杨河队伍的人数,也达到三百二十五人。

    他策在马上,听后方孙招弟的不时催促喝骂,让麾下妇女跑快些,特别那些新人妇女,不由摇了摇头。

    现在队伍的物资已经很多,除原来大量的锅碗瓢盆,米面马肉,又从匪寨中缴获不少,光米面就有十六石,后面又进帐二石五斗,此时一石是一百八十八斤,近十九石数量不小,专靠人挑的话,需要不少人手。

    又有银两,盐巴,布匹等各类杂物,所以除辎重队与后勤队,孙招弟的采集队也不采集了。

    一是冬天来临,野菜什么越来越难寻找,二是伍中东西太多,她们不一起挑着,就很难忙得过来。

    不过东西虽多,但与青铜山匪徒一战打出的威名,却没人敢打他们主意。

    他们今日动身后,二三十里路,一直都太平无事,安然无恙就要赶到官道。

    ……

    严德政走在杨河马匹侧后,听自己浑家的骂声随着风声不断传来,荤素都有,再看罗显爵等人的窃笑,不由颇感无奈。

    他的头脸也是紧紧包住,背了一个包裹,麾下五个老人老弱,也是背了包,里面是细软。

    内中两个老人挑了担子,却是那两张花梨木官帽椅,还有两张小案几。

    严德政记帐需要案几,杨河也不能总席地而坐,特别有时要喝茶,匪寨中有这个设备,自然要取来。

    医馆学徒李家乐也在这群人中,他打了披风,戴着红缨毡帽,因为身体还很虚,驻了一根棍棒当拐杖。

    他背了一个医护箱,却是这两天杨河吩咐为他做的,披风与毡帽也是赏赐给他,作为专业人士,众人都没说什么,毕竟一个大夫的重要性不容置喙。

    显然李家乐也感受到这种器重与期盼,就算身体虚弱,也时不时驻着拐杖从路边采了一株什么。

    还有……

    杨河看向队伍的后面,一百多步外一个孤独的身影若即若离跟着。

    那是个衣不遮体的男人,打着破披风,裹着不知色头巾,驻着一根木棍,背着没有箭矢的破弩,别着破匕首,还有一个沉旧沉重的包裹。

    典型的荒野流民。

    这人蓬头垢面,面容极脏,看不出相貌,但可以看出他原来身材很魁伟,手足也颇为粗壮。

    这人戒心很重,若是有人走去,他立时远远退开,至少保持百步距离之外。

    似乎昨日这人就在山下徘徊,今日队伍出发,又跟了上来。

    这样一个男人跟在队伍后面,来历不明,意图不明……

    杨大臣也是回头看去,他低声道:“少爷,要不要我去除了他,只需一箭。”

    张出敬也是叫道:“相公,让小的去,某的翼虎铳,他肯定躲不了。”

    张出恭摸了摸鸟铳,也往那人看去。

    杨河往那人眺望一会,在他身上,似乎感受到了顽强的生命力,还有一种莫名的悲凉。

    看了他一会,杨河最终说道:“罢了,他若是无害,就让他跟着吧。”

    ……

    众人加快脚步,约两刻钟,终于走上官道,队伍中爆出一阵兴奋的喧哗。

    有了官道,这路就好走了。

    杨河也是呼了口气,这时候路况其实很差,就是称为御路的道路,也经常是晴天飞沙蔽天,雨天辙迹弥漫,烂泥陷到腰部。

    看眼前的道路,就是沙土路,还带着黄河水冲过的痕迹,宽是宽,但坑坑洼洼,道路上车轮痕迹似乎千百年辗压过,坐在马车内,足以感受到那种颠簸倾侧的嗞味。

    怪不得此时人流行坐桥子。

    不过有了官道,确实便利了,道路一直畅通,不需要绕来绕去,也比沙壤地、洼塘地好走多了。

    他举目四望,官道上毫无人烟踪迹,前方百多步外有一个铺递,旁边几株大柳树。

    韩大侠五人似乎搜索过那个铺递,他们过来,向杨河禀报里面空无一人,似乎已经废弃了。

    张出恭皱眉:“急递铺怎么能废呢,公文递送怎么办?”

    胡就业骂道:“日嫩管管,一个人都没有。”

    杨河一阵失望,他策马过去,果然里面空无一人,数楹屋舍不说铺司,就是铺兵一个也不见。

    不但如此,铺门前的绰楔、日晷、常明灯烛皆消失不见,看这铺舍也不是太残破,应该废弃的时间不长。

    “罢了,就在这里歇息一会。”

    杨河吩咐。

    张出恭也在旁道:“再走十里是雙沟铺,肯定不会废弃。”

    杨河点头,龙塘铺废了,但十里外是雙沟铺,就算雙沟铺有意外,再走五里就进入睢寧县境,然后是马浅铺、瘸角铺、木桥铺、辛安铺诸铺,一路的歇息补给都颇为便利。

    当下众人就在龙塘铺略为歇息,喝点水。

    教化队一个老人取下花梨木官帽椅,杨河坐了。

    他无意一回头,却见那跟着的男人取个什么工具,就在官道边不远一个沟渠小河中忙活。

    “难道是抓鱼?”

    杨河心中一动,古时抓鱼并不容易,会抓鱼的人是极少数,往往内中工具的使用都是不传之密。

    对很多流民来说,让他们抓人吃人,都比捕鱼抓蚌容易多了。

    不过杨河随后不以为意,能在荒野中生存的人,肯定有自己的本事。

    他看向官道北面,那边不远,应该就是黄河。

    他说道:“那里是黄河?”

    张出恭道:“是的,小人曾走过这路,估计北面二三里,就是黄河水。”

    杨河道:“去看看。”

    他早就想看这时代的黄河了。

    ……

    老白牛:书友们要龙套很踊跃啊,我要仔细看看,再公布结果。

    这里说一句,写资料时,要附合当时情况,不要太武侠和玄幻。

    因为存稿是跳着写,有时章节完整,有时只有细纲,所以有时更新有早有晚,有多有少,还请书友们见谅。

    还有,精华只剩两个了,高质量的贴子太多,让我加不过来。

第56章 黄河() 
杨河吩咐杨大臣守在这里,交待弟弟妹妹要乖,要听大臣哥哥的话。

    他骑上马,带了韩大侠,还有张出恭等七个兵,下了官道往北面而去。

    官道下颇多草甸湖荡,还有大片大片的沙碱滩涂,芦苇、蒲草丛生,这都是黄河决口的痕迹,原先的田地沃野被流沙礓砾掩埋下去,甚至掩盖了一层又一层。

    黄河沿岸数里可谓都是盐碱地,因为岸堤很高,原先的积水很难排走,就成了一个个湖荡,淋漓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