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军魂犹在,无论到什么时候,邓州营都不会亡!只要给俺们添丁,那留下的魂,就会成为种子,在新邓州营里生根发芽。假以时日,依然还是昆仑关下的邓州营!”
“好!”
赵祯被老曹这翻慷慨之辞所染,亦是神情激动。
“那朕就等着你们把邓州营的魂传下去!”
“把衣甲都穿上吧!天冷,且先回去休养,只等朝廷封赏!”
赵祯本来是想当场宣布邓州营诸将士的封赏的,但是,曹满江的话,让他有了别的计较
范仲淹房中。
“老师,陛下为何不惩治那些和汝南王府有染的朝臣?”
早朝的事过去之后,唐奕就来了范仲淹这里,自然是为了赵祯说的那他问老师的话。
范仲淹横了他一眼。
“若是官家也像你一般横冲直撞地行事,大宋朝早就乱套了!”
唐奕一扁嘴,心有不服。
心说:你们那么能,怎么还治不贾昌朝他们?不还得我“横冲直撞”?
和长辈果然是没法讲理的,用完了你,还得数落你,憋屈!
“我来问你。”范仲淹道,“早朝上剩下的都是什么人?”
“曾公亮、贾昌”
“没让你报数儿,只说职位。”
唐奕一震,有所领悟。
“首相曾公亮、副相贾昌朝、给事中王奎、三司使韩琦,再加上四个六部侍郎、五个御史!”
“算明白了吗?”范仲淹插话道,“东府的一二三把手,财相加六部职首中的四个,还有五个御史!”
“官家要是深究,朝中大半的政务都要受到牵连。何况,深查必定会牵出汝南王。”
“那更要彻查啊!”唐奕叫道,“汝南王可以操控朝中这么多重臣,官家怎么还能容他!?”
“唉!”范仲淹一叹。“晚了,察觉的太晚了。”
“晚了!?”
“正因为现在才知道汝南王的势力如此之大,才更不能轻举妄动。否则,必定要出乱子的!”
唐奕一脸惊骇地看着老师。
现在,他全明白了
(。)
第321章 无所不在的制衡()
懒十八终于从游戏里抽出身来了,谢其万赏!
还有那位和起点有仇的哥们儿,打赏不订阅,你也是没谁了,谢万赏!
汝南王府的做为是一点点扯出来的。
开始是因为当年的禁宫侍卫冲宫作乱,因此查出有人在宫中用药上做了手脚。
那时还不知道是谁做下的,只知道能牵扯到宫闱近卫和内侍省,应该不是一般人物。
之后,唐奕在大辽被人泄了底,这才怀疑到汝南王府身上。
可是,苦无证据,赵祯亦不能冒然而动。
再然后,张俊臣动用禁军劫杀董惜琴,彻底坐实了汝南王府的野心,也牵扯出了其与禁军的关系。
但,直到这一次,因为曹觉和狄青,赵祯才恍然大悟,汝南王府已经经营至此。
朝中大臣、禁军、内宫赵允让已经把手伸遍了大宋的权力中枢。
这个时候,如果赵祯想动汝南王,可就要好好地斟酌一翻了。
不然,真的会象范仲淹说的那样儿,一个不好,是要出乱子的。
“那怎么办?”唐奕瞪着牛眼。“总不能由着他来吧?”
范仲淹冷哼一声,“你不是挺能的吗?想办法帮官家渡过这一关吧!”
唐奕气馁道:“您是知道我的,要让我想办法,肯定就带人冲进汝南王府,一了百了了!”
“”
范仲淹无语了。
其实,以唐奕的才智,做事真的不至于都是这般的直来直去。这浑小子要是真算计起人来,一般人是玩不过他的。
比如大辽,这小子算计大辽已经把今后十年的招式都想出来了,现在就已经开始挖坑了。
又比如观澜商合,范仲淹是唯一知道唐奕全套布局的人。
所思之缜密,部局之精巧,简直是环环相扣,让人乍舌。
可是,不知怎地,在对人的方面,比起以智取胜,他好像更热衷于以力压人,做事也从来不计后果。
呵呵。
要是范仲淹知道唐奕为什么这样,估计能气吐血。
在唐奕看来,有限的一点精力还是琢磨点儿正事吧,勾心斗角不适合他,有赵祯和将门挡在前面就行了
出了老师的院子,唐奕只觉一阵气闷。用范仲淹的话说,现在最好的处置就是等,等赵允让露出马脚。
说白了,汝南王还是冲着帝位去的,不是给他自己谋,而是给儿孙谋。
赵允让当年进过宫,那时真宗无子,把他接到宫中,按储君培养。后来,赵祯出生,他这个备胎就被送了回去。
十几年前,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也进过宫,那时候赵祯也无子,也把赵宗实当储君来养。
可是,后来也生了儿子。所以,很不幸,他的儿子也从备胎的岗位上下来了。
嗯,这一家两父子,都快成“送子观音”了!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赵允让现在掌控的权柄,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到这般气候的。
可能是这一家两父子当“替补”养成的毛病,对那个位置,有着超乎寻常的执念吧!
可特么就这么忍着,这也不是我唐奕的风格啊?
明知这家人有害,你还动不了他,只能任由他活的自在,这个感觉是真不爽!
对于唐奕这个性子来说,就更不爽了。
那为什么不论是赵祯,还是唐奕,都不担心汝南王会反呢?
还真反不了。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压根就没那个能力。
北宋皇权势微,官冗职散,武人不振。这么做,可不单单只有坏处,也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
那就是,无所不在的制衡!
刨去其弊病和高昂的成本不说,单说这个制度,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皇权受相权的牵制,无法一言定天下;相权也同样受到监察制度、皇权、百官的掣肘。
而百官则因为职、权分离的关系,形成相互的制约。
同样,军队也是处处制衡,大宋管军队的衙门口有两个,一个是兵部三衙,一个是枢密院。
三衙有掌兵、带兵之权,却没有统兵、调兵的权力;枢密院正好相反,只有指挥调度的权力,却没有实际的兵权。
别看汝南王把手伸到了军中,又把控了朝中重臣,可是然并卵,别说你想起兵叛乱,就算你是赵祯本人,想动军队都得一层一层的批下来。
所以,除非赵允让将驻扎在皇宫左右的四十万禁军全部掌控了,否则,分分钟把你轰成渣渣。
这也是为什么终宋两朝,从来没发生过大规模的全国性叛乱,也没出现过,过于血腥的宫斗夺权的原因。
赵允让控制几个侍卫冲个宫这个不难,想造反,不可能!
无所不在的制衡,无所不在的约束,别说造反了,让你想翻个身都难。
因此,赵祯不怕赵允让会反,这个时候反而好办,曹皇后与苗贵妃临盆再即,只要二人有一人旦下龙儿,赵允让必然会乱了阵脚
回到自己的小楼,唐奕长出了一口气。
曹觉的命不单保住了,而且还有封赏,也算了了心中一件大事,下一步就看赵祯怎么安排邓州营的去向了。
不用回邓州这是肯定的了。
大宋就是这么尿性,地方有点好兵就往禁军里塞,留着老弱残兵在各州冲数儿,也难怪广南跟纸糊的一样,侬智高一捅就破
正琢磨着下午的财税课给儒学们讲什么,忽闻敲门之声响起。
唐奕隔着门上的玻璃一看,不禁眉头一皱,他来干什么?
“进来吧!”
来人是程颐。
撇了一眼脸上青肿未消的程颐。
“来干嘛?想让我给你道歉?”
昨日有些情绪失控,唐奕也知道下手确实有点重了。
但是,让他给这个“假圣人”陪不是,他是死活不会干的。
程颐佝偻着腰,一点都没有往日的意气风发,“教谕,误会了,学生怎敢”
唐奕笑了。
心说,态度还不错,一点儿都不像那个刻薄的程老二啊?
“那你来干嘛?昨天没挨够揍?今天又来讨打?”
“不,不是!”
程颐脸都白了,唐奕踹得他现在还直不起腰呢。
“我是”程颐怯生生的一时难以启齿。
“我是”
“别他娘的跟个娘们儿似的,有话说,有屁放!”
本来就气儿不顺,你特么还在这给老子添堵。
“我是有个问题想问教谕。”
程颐这回没支吾,他从昨天被唐奕暴捶之后,一直到现在,心里都憋着个疑问,昨晚更是整夜的没睡着。
脑子里,全都是唐奕抱着那个独臂军汉嚎啕大哭的场面
(。)
第322章 阶级分化()
感谢‘老斛’同志的精准补刀,让我连着四天“睁眼有万赏”
所以,对于你没事就在群里秀恩爱的卑劣行径,我决定忍了!
并且好好学习一番,争取虐死那帮放单儿的!
程家兄弟,特别是程颐,虽刻薄、傲慢,但对做学问和世间万物的求索之心还是极为勤勉的。
要不然,也不会未满二十岁,就吃透了儒家典籍,并开始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悟揉和到儒学之中,妄图开宗立派了。
这是天生做学问的人。
所以程颐喜欢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世间的人或事,习惯用所学之才来解读万物。
幸运的是,程颐至今没有碰到太困扰他的问题,更没有碰到,儒学大典所说不通的道理,这更加坚定了他对所学所思的信心。
然而,昨天的一幕,彻底撕裂了程颐的价值观。
他发现,唐子浩的所做所为,是他无法理解的。
平时的唐奕虽然也狂也傲,但最起码他做的事情还能保持基本的体面,甚至为人师的威仪。
但是昨天,他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在观澜这个文教圣地的门前,为了几个贱身军汉,完全褪去了一个文人的外衣,甚至如泼皮无赖一般,殴打儒生,转脸更是不顾形象的嚎啕大哭。
为什么?
以唐子浩的学问,以他的地位,以文人看的比命还重要的“体面”,他为什么会有这般举动?
饿死是小,失节是大啊!
难道他这么多年跟着范师父、尹师父学来的东西,都学狗肚子去了?
但也不对啊?唐奕最后哭的那般伤心,就连他这个“受害者”都为之动容。
程颐想了一夜,也没想通。
最后,本着求知的美德,程老二宁可冒着再挨一顿揍的风险,也要来问个明白。
“学生想问教谕,为何只为几个军汉却要抛弃名节,不顾风骨?”
唐奕看着程颐没有说话。
事实上,当程颐这么问出来的时候,他就猛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阶级!
从古至今,无所不在的阶级!
即使自隋开创科举,给了平民上升的通道;
即使唐灭七姓十家,门阀世家不在专独;
即使是最开明的大宋
阶级也依旧存在。
它不但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同样也把各个阶级之间分化、隔绝。
各个阶级之间,几乎是不互通的,甚至有着自己的生态环境。
程颐并不是真的刻薄到人情泯灭的地步,他只是活在他自己的那个上层阶级,对百性、军伍之间的情感根本半点都不懂。
说白了,就是不懂事儿。
且程颐也不是个例,士大夫阶级有几人能做到范仲淹那个程度,下到田间、军营去了解最底层的百姓?
这种阶级分化,不但让士大夫们的政治政策脱离实际,而且让他们用自己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去约束别的阶级,自然就更加的激化了矛盾。
“程老二。”
“学生在!”
“我也问你一个问题吧,你的理想是什么?”
程颐一愣,随即有些不好意思的道:“我想我想建立新学,把儒学完善成天下大学,教化万民。”
果然,
这孙子一心想当圣人。
“怎么教化?”唐奕反问。“像你昨日那般教化?”
“呃”程颐一顿。“那是他们没学过孙孟之道,若是有知,当知观澜之地不得乱闯。”
程颐到现在也不觉他做错了什么,唐奕也不生气,“那且问天下间,学过孔孟之学的人十之有几呢?”
“这”
“即要教化万民,首先你要把自己当成‘万民’,有些东西,是你在书本之中学不到的。”
程颐辨解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先帝也言,书中自有人间百态,还有什么是学不到的?”
唐奕被他说乐了,这是书呆子的典型自负。
“不说别人。”唐奕换了个严肃的姿态。
“孔子周游列国,看尽世间百态,方能立地成圣。”
“孟子本身就出自民间,尽尝百姓疾苦,又游历诸国,才有了万世之名。”
“你出身书香门第,从小身边的人就都是有才有名的文人雅士。说句不好听的,你可能连茄子是不是长在树上,稻米是不是有壳都不知道,就想高屋建瓴,教化万民?”
“孔孟尚要行万里路,方知天下事。你坐在书院里,喝着茶就把这世界看透了?这么说,你比孔孟还有本事?”
程颐被唐奕问得哑口无言,一时间觉得唐奕说的对,但又不知道对在哪儿,要怎么去实践。
唐奕平静地看着程颐,现在,他不但不气这个学生,反而有种想笑的冲动。
为什么?
因为他正在见证历史,改变历史!
如果,今天没有唐奕说这翻话,可能二程永远也想不到这个问题,他们依然会继续着自己成圣的梦想,依然梦想着所创之学会教化万民。
可是,缺乏底层的社会实践,理学注定远离“万民”,反而成了文人专独的学问,成了披的是“以理治世”的外衣,行的是“愚民愚众”的管教工具。
不懂民而言治,不懂商而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