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调教大宋-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开始,学儒成了下层百姓通往上层社会的唯一通道,自然科学的上升通道和生存空间彻底被封死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何意?

    意思是,就算你是研究原子弹的,也不如一个读书人考上科举,当一个九品小官儿有地位。

    就算你是把杂交水稻弄出,造福亿万国人,也不如写得一手好酸诗,被人传颂得更久远。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有能力,有条件的,都去读书做官了,谁还管什么科学不科学?

    所以,尽管我们发明的指南针,也只用他去看风水,而不是航向大海。

    尽管我们制造了火药,也只用它绽放花火,而不是建造巨炮。

    尽管我们在前秦之前,就已经初步的掌握了物质转换的奥妙,也只是用它来炼丹。,。而不是进一步探索世界的真谛。

    为何会如此?

    无他,火药、指南针、化学,都没有读圣人书有用,因为。。。当不了官!

    唐奕抛出三个问题,拷问宋人的同时,也是在告诉尹洙,这个世界能做的事情很多,小爷没心思到朝堂上去搅风搅雨。不当官,我一样可以为大宋做很多很多。

    你们在朝堂之上解决不了的事情,小爷在市井之中,就能给你办了。

    。。。。。。

    直到唐奕已经走了好久,尹洙还呆坐在院子里,想着唐奕的那些话,他彻底被唐奕喷晕了。

    能不晕吗?奕唐这回可不是像对付范仲淹那时候,随便弄出点后世观点应付了事。他这回扔出去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大杀器,那是马老爷子改变世界的惊世之论。

    即: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只不过,怕尹洙接受不了,唐奕稍做改动,把“物质”换成了“人”,这也够尹洙琢磨上一阵子了。

    范仲淹至晚方归,得知尹师鲁晚间粒米未进,还以为他病疾加重。急匆匆地来到偏院,就见尹洙坐在院子里,目光呆滞。

    “师鲁,怎么还坐在院子里?夜凉风冷,对你身体无益!”

    尹洙茫然看向范仲淹,这才回过神来,露出一个笑容,“希文兄回来了!”

    “师鲁,这是怎么了?”一边说着,范仲淹一边命人把尹洙扶进屋。

    尹洙一边步伐艰难地往屋里走,一边道“倒也没怎么,只不过和那唐大郎小谈几句,感触颇多罢了。”

    “哦?”范仲淹一声轻疑。“怎么样?兄没看走眼吧?此子可还入得师鲁的慧眼?”

    尹洙脚步一顿。。。呆愣片刻方吐出两字。

    “妖孽!”

    “妖孽?”范仲淹不明其意。“那是好?还是不好?”

    “好。。。。的有些过头了!”

    “哈哈哈!”范仲淹畅怀大笑,“难得师鲁对后辈评价如此之高,此子只要加以雕琢,必是一块美玉!”

    尹洙倒是没有评论,反问道:“希文兄欲如何教导?”

    范仲淹自信笑道:“老夫已经想好了,这小子不喜文教,不可强逼,当循序善诱,让其慢慢涉足圣人之学。待他年龄再大一些,心性定了,自然也就能明白老夫的苦心,一心向学了。”

    范仲淹不免得意,不成想,尹洙竟摇头一叹,“若按希文兄的方法,此子就废了!”

    “何意?”范仲淹一惊。

    “此子不可教,教而庸之。只要辅其德行,免误入歧途,将来必可成器!”

    范仲淹一下子怔住了,万万没想到,尹洙对唐奕的评价这么高!

    “还从未听过师鲁如此评价一人。。。。。”

    尹洙挣开使女的搀扶,转身正对范仲淹,一字一顿的道:

    “不出三十年,此子可开学立说,立地成圣!”

    。。。。。。。。

第25章 《基础化学》() 
如果唐奕听到尹洙的评价,非臊得满脸通红不可。

    马大爷要是知道唐奕剽窃了他的唯物主义,估计会追到北宋来灭了他。

    再说,唐奕并不是学哲学的,用大学里听来的几句“马思”忽悠几句还行,让他更深入地解释,或者用之来解决问题,那就有点扯淡了。

    但是,这并不是说唐奕可以置身事外,在引起宋人深思的同时,唐奕也在拷问自己——我。。。。。能做点什么吗?

    因为接触了范仲淹,唐奕开始一步步地见识了大宋那些最顶尖人才的风采。不得不说,他震撼!他佩服!

    震撼于,原来人真的可以活得这样纯粹;佩服他们对民族家国可以至死不渝的忠诚。

    我能做点什么呢?唐奕这样问自己。

    事实上,他能做的真的十分有限。他可以用一些后世掌握的见识改变一些宋人的生活细节。但是,对于天下大势,他什么都改变不了。

    用千年后的活说,唐奕只是一个专业人才,而大宋需要的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圣人,一个神一般的存在。

    而唐奕显然做不到那一点。。。。。

    既然改变不了什么,那就留下点什么吧!

    。。。。。。。。。

    回到唐记的唐奕,渐渐的心中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无意间瞥到放在角落里的几块木料,那是他做了一半的吉它。

    好像,自从那日范仲淹来到唐记之后,唐奕就再没有时间动过它了。

    拿起打磨了一半的木吉它,唐奕不禁黯然叹气,“看来,大宋暂时是没这个耳福了!”

    唐奕把琴头、木料、工刀、刨锉小心地收起来,然后找来一刀草纸和笔砚。

    研了磨,提笔,几个歪歪扭扭的墨字跃然纸上

    ——《基础化学》。

    。。。。。。

    唐奕前世是学高分子化学的,家里的买卖也跟化学有关,他们家是开鞭炮厂的。

    要不然,也不会唐奕毕业没几天,刚接手家里的厂子,就一声巨响,把他送到了大宋朝。

    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也只有化学。

    刚到大宋的时候,唐奕曾经琢磨过,“难道?老天也觉得大宋太窝囊,衰落得太可惜,派我来开挂拯救华夏文明?

    要不,怎么偏偏让他这个学化学的穿越了呢?”

    但是,只过了半个月,唐奕就知道自己想多了。单一学科的突进是不足以改变文明大趋势的。

    原因很简单,。以大宋现有的科技水平。,根本支撑不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建立。

    说白了,唐奕可以说物质是由原子构成分子,不同分子之间在特定的条件下,亦可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唐奕要怎么证明原子、分子的存在呢?

    电子显微镜可以直接看到分子结构,可是,唐奕造不出来呀,那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别说电子显微镜,就是最基本的光学显微镜,他也整不出来。

    那人家西方人不也是在没有显微镜的条件下,建立了化学这门学科吗?

    话虽不假,但却完全不是那么简单。

    现代文明,是基础科学累积到了一定数量达到的质变,是多门学科相互支撑下,产生的文明大爆炸。

    我们都知道,化学实验离不开各种器械,而这些化学仪器又是通过物理学、数学、几何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制造的。

    比如说,唐奕想做个化学实验,那他得先把玻璃造出来,才能有烧杯、试管供他使用;唐奕想电解水,好吧,那您得先发明电,然后再把密封材料搞出来。

    唐奕也许可以通过前世所学为大宋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但那种改变也是级为有限的,根本不足以改变文明的进程,顶多是炼个猪油之类的。

    或许有人会说,唐奕什么都不用干,只要把炸药弄出来就行了,把辽、金、蒙古都炸上天。

    呵呵。。。。。。

    后世时常泡在军事论坛里的唐奕很清楚,在自动步枪问世之前,热兵器对骑兵的威胁是极其有限的。

    单兵热武器燧发枪在十六世纪中叶就已经问世了,火炮的时间更早。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初的一战,因为步枪的问世,大骑兵冲锋的时代才被钢铁洪流取代。

    唐奕能造出步枪吗?显然不能啊!

    那可不是光有火药就行的。,那是材料科技、机械工程学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见人的东西。

    就算唐奕能用甘油合成炸药,依大宋的水平,顶多也就做几个土雷、炸药包扔着玩玩,依然改变不了大宋军弱的事实。

    宋弱的根本不在装备,而是体制上的不足,外加地理条件上的弱势造成的。

    也许。。。。。

    唐奕可以提出一个枪械的概念,再伙同一大批匠人,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鼓捣出最原始的燧发枪,但那也是不足以对抗骑兵的。

    而且,您别忘了,枪这东西要是落到骑兵手里,。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万一要是让蒙古鞑子把手里的片刀、弓弩换成火枪,那成吉思汗就不是横扫欧亚了,这货能统一地球。

    在想明白这一切之后,唐奕干脆放弃了化学兴宋的美梦,安心做个大宋小民,过上了小富即安的生活。

    但是,这些天来,范仲淹、尹洙,包括范纯仁,都对唐奕的触动很大。。做为一个中华儿女,家国天下的民族意识是深植骨髓的。

    以前,唐奕还能用“不管金、蒙如何折腾,千年之后,华夏还是华夏,亡不了”来安慰自己。可自从遇见这个老人,又萌生出把老人拉出历史漩涡念头的唐奕,就知道自己错了。

    华夏文明几千年的根在大宋,汉家天下的巅峰也在大宋,唐奕虽然不能改变历史,但他也可以为这个时代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

    《基础化学》,这是唐奕最擅长的东西。也许,现在没人看得懂,也用不上。但十年后、百年后呢?文明会不断向前推进,当累积到一定的高度,自然而然的就会改变这个世界。

    到了那个时候,也一定有人会看懂《基础化学》中的意义,少走一点弯路。

    不光华夏文明,也许世界的文明进程也会因此而改变。

    。。。。。。

    《基础化学》

    第一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唐奕按照后世中学课本的顺序,把这门千年之后的学科落笔在了大宋朝的纸上。

    虽然唐奕的毛笔字极烂,简直不堪入目。但他依然写得十分认真,眼神之中精光闪烁。

    因为他意识到,现在他写下的每一笔、每一个元素符号、每一条化学公式,都有可能改变人类的文明进程。

    甚至他会很恶趣味地幻想,千年之后,当一个中国人摇晃着这本《基础化学》对世界说,看到了吧?化学,早在一千年前,我们就已经有了!

    。。。。。。。

第26章 问名(一)() 
初十日,马大伟与张四娘成问名之礼。

    。。。。。。

    邓州入夏以来雨水颇多,但好在天公作美,近几日多是晴天。

    初十当天,又是一个晴朗好天。

    六婶又换上一套新做的缎面儿衣袍,还挽了个新髻,弄了只茯苓花簪插在头上,甚是精神。走路更是昂首挺胸、步步生风,手上的绢帕都摇出花儿来了,和上一次去张家提请之时的毫无底气完全是两个极端。

    能不精神吗?上次去可是完全没抱说成的希望,自然硬气不起来。

    可谁能想到,这看上去天上地下的两家人竟然成了。虽是唐大郎亲自出马才说成的亲事,但这两家过礼走动可都是他六婶子的活计,将来传出去,他六婶也是风光。

    今天到张家去问名,六婶自然要好好打扮一番,也好不坠了马家的威风。

    。。。。。。

    嫁娶六礼,可和唐奕拜师求学的六礼不同,并非六样儿有着象征意义的礼品,而是实实在在的六道礼仪程序。

    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就是之前六婶提雁上门的那个过程。意在男方提请女方家长的意见,看看有没有合亲之意。

    若女方家里不反对这门亲事,则男方会另择吉日让媒人再次登门,把女方的年龄、姓名,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之上请回来,是为“问名”

    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要在祖宗灵位前进行占卜。卜得吉兆,再把庚贴在祖宗面前供奉几日,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祥之事发生。若一切顺利,则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此为“纳吉”。

    下一步就是“纳征”,男方命人带上聘礼到女方家中正式求婚,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下聘、下定或者定婚。

    只有过了纳征之礼,两家亲事才算真正定下来,不但受到百姓的认可,而且已经具有法律约束,任何人不得擅自毁约,不然是要吃官司的。

    之后,再经过“请期”,也就是双方协定婚期。

    “亲迎”则是男方把女方迎娶过门,到了这一步,才算是把媳妇娶回家了。

    此六礼,也体现了古礼之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重要性。

    从头到尾,就没有新郎新娘什么事儿,都是长辈和媒婆主导一切。

    更有甚者,新婚男女在洞房之前都没见过面儿,娶回来的是美娇娘,还是无盐妇,只有到掀开盖头的那一刻才能知晓,跟压大小没啥分别。

    哪像后世,自由恋爱不说,婚前还得“验个货”,觉得合适才做结婚的打算。婚事也只是两家人见个面,吃个饭,就把什么都定下来了。

    更有的年轻青人一言不合就偷户口本,强行把证领了。这事即使放到非常开明的唐宋,也得打死你个不孝子孙。

    。。。。。

    六婶一早就到了唐记,唐奕和马老三照例好酒好食的伺候。六婶用过了早餐,唐奕又调了一碗豆蔻香茶让六婶消食。

    喝完了茶,六婶这才一摇绢帕出了唐记。唐记外面等着买生煎的众邻里见六婶打扮得花枝招展从店里出来,不由打趣道:

    “呦,六姑婆这又是曾着吃食了,不知道这回又是盯上了哪家小娘啊?”

    唐记要为马大伟娶亲之事街坊们都是知道的,而且上次六婶去张家提亲被拒也传得是满城皆知。

    倒不是他们刻意宣扬,而是城南那个爱嚼舌头的徐婆子为钱二公子提请,正好与六婶遇上,这婆子回去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