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调教大宋- 第1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观澜商合活钱加不动产,现在的规模已经不下千万贯。各家占股百分之一,也就是说,有十万贯的利钱。

    相比于他们投进去的五十万,好像是少了点儿,但是你要知道,这才不过三四年的时间。

    五十万也就是给了唐子浩,才能三四年挣十万。换了谁,也没这个本事。

    但是,跟唐奕一比,就都是渣渣了

    这孙子进京才几年?五年!

    五年他搂走了这么多钱!

    难怪唐奕说,再不散财就要出大事儿了。

    特么观澜和他一共吞了近千万的铜钱,大宋每年铸币才多少?不出事儿才怪

    唐奕一阵沉吟,也就是说,他现在可以动用的资金有九百万左右。

    “应该够了!”

    曹佾一哆嗦,“什么够了?”

    散财他理解,就是开新生意呗,让钱动起来。

    只是

    九百万贯才“应该够了”?

    这是啥生意?

    唐奕也不多说,让马大伟拿出山河图。

    在图上一点。

    “你们说,如果把这里打通,会怎样?”

    大伙儿凑过脑袋细看,不由拧眉。

    “你要修河!?”

    “对啊,修河!”唐奕笃定道。

    “但是要修河也是修黄河,为何修这里?”

    朝廷要借钱修河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唐奕这个时候要给钱修河,虽然有点意外,但也能理解

    可是,他要修的,不是黄河!

    而是

    而是,汴水上段!

    唐奕道:“黄河现在还不是时候,目前来看,只有修这里最有搞头。”

    严格意义上说,唐奕要修的也不是汴河,而是通济渠,即隋唐大运河。

    隋统一中原,结束了东汉之后四百年的分裂局面。隋炀帝将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开挖了通济渠,西通关中,南至江淮。

    这条运河把黄河与淮河联通,形成了中原连通江淮的水道网络。可以说是意义深远,功在千秋。

    但是,唐末战乱,五代纷扰,大运河一来疏于维护,二来黄河频繁泛滥,至使通济渠上段,也就是洛阳到开封这一段河道阻塞,彻底荒废了。

    如今只余通济下段,也就是汴河,北起开封西北,南至泗州这一段河道,还能行使运河的功用。

    南来的运力只到开封就不能再北上,洛阳之槽船也不能借此南下,黄河水运更是到大名府就要停住,图望二百里外的开封兴叹。

    唐奕这几年一直在想,想让大宋的经济活起来,制约最大的无疑就是运力。而发展运力,陆路是暂时行不通的,只能在槽运上下功夫。

    只要把通济渠上段重修,不但把黄河与江淮在内陆的联系打通,而且槽船直入洛阳,亦可深入西北,对大宋的意义将是颠覆性的!

    唐奕这么一说,几家都是带过兵的,自然知道其中的深意。

    这一段几百里的河道一通,那意义可就太大了!

    不说槽运行商,单往西北、东北的边境送军粮,就比陆路省时、省耗太多太多。而且,从开封向西北运兵,可直接行船至永兴军路,向北也可直达宋辽边境。

    王德用扒着地图看了足足有小半个时辰,越看眼神越亮,越看越兴奋

    可是,最后还是一叹,“好是好,但估计阻力不少。”

    修通济渠不是没有人想过,太祖当年就想打通这条运河,然后迁都洛阳。最后,却在朝臣的一片反对之声中,只好做罢。

    唐奕现在想修,估计也会有人反对。

    “国公爷放心!现在已非当年的太祖朝,只要不涉及迁都,不动勋贵们在开封的即有利益,通此河有百利而无一害,应该阻力不大。”

    唐奕这么说,王德用也觉有道理。就算有人阻拦,单修这条河的意义之深远,就值得试一试,哪怕和朝臣们掰一掰手腕也是值得的。

    但是,潘丰却有不同意见。

    “大郎”潘丰皱着眉头。“修这河好是好但是”

    他是想说,对咱们有啥好处?上千万的资金就这么砸进去!?这也太无私了吧?

    “姥姥!”

    唐奕一看他表情就知道他想什么。“咱就是提个建议,想白花钱给他们修,做梦去吧!”

    “那你要怎么运作?”曹佾有点不明白。唐奕拿钱修河

    修河有什么赚头?本身就是个赔本儿赚吆喝的事情。你就算玩儿出花来,最多算是把钱借给朝廷,吃点利息?

    却闻唐奕道:“让朝廷拿这段河道入股,咱们出钱修河,通航之后,在河道设卡收钱。”

    噗!!!!

    众人绝倒。

    “你要收过路钱?那和强盗有什么分别?这不扯淡吗!?”

    唐奕一扁嘴,“老子花钱修的河,过船给钱天经地义,有本事你别走啊!原来的路没封,谁也没逼着你非走我的河。”

    走高速就得给过路费,多正常点事儿。

    很难理解吗?

    几位都有点傻眼

    潘丰呆愣道:“能行吗?”

    王德用道:“还真没准?大郎说的没错,不想走,就按原来的路绕呗!”

    “可是,朝廷也不能同意吧?”

    “能!”曹佾笃定道。“给分成,又不用出钱,这好事儿哪儿找去!?”

    “只不过”曹佾看向唐奕。“一下扔进去上千万,就算收过路费,到猴年马月才能回本儿啊?还不如把钱借给朝廷吃点利息”

    唐奕神秘一笑。

    “你猜”

    这特么可比后世的高速公路来钱快多了!

    中原腹地,就这么一条上通黄河、西北;下通江淮、东南的大动脉。把通济渠握在手里,就等于掐住了大宋的脖子。

    估计到时候,等着数钱,你都数不过来!

    猴年马月?

    到时候,别闲来钱太多,吓着你们就行了!

    (。)

第280章 天下惊() 
泡泡又万赏了,谢了兄弟!

    观澜商合是“民营资本”,而通济渠上段则是“国有资产”。

    以民营资本侵吞国有资产

    唐奕攒了好几年的钱,就是为了玩这把大的!

    既然大伙儿没意见,就只等曹佾报到赵祯那里,等皇帝最后拍板儿了。

    让他们都散了,唐奕则自己来到码头。

    昨天夜里回来,到现在还没卸船呢。

    唐奕要自己来亲自监督卸船,是因为他怕佣工们弄不明白,把他的宝贝弄乱了。

    什么宝贝?

    嘿嘿

    一船都是石头。

    而且,不只这一船,后面还有三船,装的也是石头。这是唐奕在外面跑了两年的成果各地的矿石样本。

    这其中有大宋知道利用的,还有现在无法利用的地质样本。

    这些石头在别人眼中可能没用,但在唐奕这里,却都是宝贝

    曹佾急着回京,正看到唐奕在码头组织人抬石头。

    过去一看,好家伙,金子也不用这么上心吧?

    就见一类一类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都是用上好的木箱装着。箱外还贴着纸签,出处、品名、性状,那叫一个详细。

    曹佾拿起一块灰突突的石头在手里把玩。

    “铬铁石?这不就是烂磁矿吗?”

    唐奕一把抢过来。

    “你懂个屁!这可比磁矿金贵得多。”说着,小心地放回箱子。

    “对了,帮我个忙。”

    “什么忙?”

    “这种石头是在益州找到的,有大用。但是,蜀地往出运太难了,帮我撒出去点人,看在别处有没有。”

    “啥大用?”唐奕说的大用,那应该不小啊!

    “等过两天得空,弄出来再说。让你后山的炭场,给我精选三千斤上好石炭备着。”

    “行!”曹佾点头。

    “这又是啥?”

    “钨矿石。”

    好吧,曹佾一个也没听说过,一个也没看懂。

    正好船来了,曹佾上船回京,临走还说了一句,“等我好消息吧!”

    官家对于修河应该是没意见的,就看赵祯怎么过朝臣这一关了

    赵祯知道唐奕回京之后会有动作,却怎么也没想到,这混小子打起了通济渠的主意。

    可是一细想,也觉得此事可行。

    正如曹佾所说,朝廷在这件事上不吃亏,而且打通通济渠对大宋的意义确实很大。

    以前还不觉得,自从观澜运力在救灾、货运等各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之后,赵祯也认识到“流通”的重要性。只要全宋这盘大棋能被槽运搞活起来,以后局部的灾害就不再是大难题了。

    而且,曹佾等人担心朝中的阻力,在赵祯这里也不算问题。

    别忘了,他是有名的会“活稀泥”!

    赵祯先没提修通济渠的事情,而是想要修皇宫。

    北宋皇宫出了名的寒酸,赵祯和他前面那三位皇帝,个个都想好好修一修皇宫,但不是皇宫边上的百性不肯拆迁,就是朝臣们大力反对。

    这次再提修皇宫的事情,大臣们当然是不同意。

    您还是将就着吧,别说现在咱没钱,有钱也不给你修。

    不同意,是赵祯意料之中的。不同意好啊,那咱们就再议一议修通济渠的事情。

    哦靠!

    这更不能同意了。

    别管谁来修河,也别管朝廷花不花钱,修好了之后,你要迁都怎么办?

    以前,太祖要迁都,朝臣们的理由就是运河不通,往洛阳运粮、运兵都是大问题,开国近百年不修通济渠的原因也在这里。

    开封不适合做都城,这一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这里却适合做商业中心。近百年的累积,各大家族在开封的利益根深地固。

    所以,宁可不修这条河,也不能让皇帝动了迁都的念想

    不让修河,这也是赵祯意料之中的。

    好,又不同意是吧?

    那就把修皇宫和修通济渠的事儿拿到一块儿来议。

    这下大伙儿傻眼了

    曾公亮最先反应过来,觉得哪里不对。

    想了好久,终于明白了。

    越祯要修皇宫,其实就是给大伙儿吃定心丸。你看我把大内修缮一番,这是要安心在开封呆着的,根本没迁都的打算。

    我要想迁都,还修什么皇宫啊?

    而这个时候,富弼、丁度、包拯,吴育,连带架空的枢密使王德用,都跳出来发声了

    同意修河!

    富弼、丁度自不用说,和观澜穿一条裤子的;包拯则是凡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他一律支持,而且不记后果。

    至于吴育

    说心里话,吴育这几年在朝中过的有点昏昏愕愕,以他的水平根本看不懂几位相公在下什么棋,但是,幸亏他交下了宋庠这位挚友。

    宋状元在临出京之前给吴育支了一招,少说多看。看不懂的时候,就跟着富弼走,准没错!

    于是,富弼跳出来,他就也跳出来了。

    而外在京外的文彦博听到这个消息,也是加急上本,同意修河。

    就连陈执中,在朝外也上疏附议。

    有人牵头,再加上赵祯做出了姿态,那些怕修完河就迁都的朝臣自然声音也就小了。

    但是,曾公亮和韩琦郁闷啊!

    一个首相,一个财相,本来照这个结果,直接同意修河不就完了?

    可是,现在和修皇宫联系在了一起,你说修不修吧?

    只能修啊!只有修了皇宫,大伙儿才能都安心。可是修皇宫得花钱啊?韩琦当然不乐意。

    好吧,赵祯这一手玩的漂亮!

    不但修了河,还把皇宫也拴上了。而且,他真正的用意还在后面!

    朝议通过了,修通汴水和翻新皇宫两见大事。

    修河的事还没落实,但修皇宫,赵祯却等不及了,立刻下令工部召募工匠,没过几天就开工了。

    反正也要修,快点更好,大伙也没人说什么。

    不过,开工又没几天,赵祯又出来说话了

    以宫中改建,人杂声燥,而皇后与贵妃都有身孕,不易在宫中休养为由,要出宫静养。

    哦靠,你早干嘛去了!?知道皇后有孕,你还急着开工?意图不要太明显行不?

    出宫去哪儿?

    当然是观澜书院!

    对此,唐奕只有竖大拇指的份。

    皇帝就是皇帝,走一步看三步。借着修河的名义,一下干成了两件事。

    一是,几辈子没修成的皇宫,让他给办成了;

    二是,皇后出了宫,赵祯一直担心的胎孕安全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高!真特么高!

    唐奕这段时间,一边把运回来的各种矿石,进一步分类保存,一边琢磨着怎么给上院那群“祖宗”们开课。

    眼瞅就是月底,下月初一,他这个“小教谕”就得出来见人了

    赵祯再一次驾临观澜,倒也没什么特别。

    年年都来,早就轻车熟路了。只不过,这次多了曹皇后、苗贵妃等一些禁苑宫人。

    而且,来了之后,也没急着召见唐奕,他是打定主意要晾唐奕三个月再说。

    赵祯不找唐奕,有人却来找他。

    正是曾公亮和韩琦。

    修通济渠的事儿虽然定下来了,唐奕也答应给朝廷分成,但是分多少可还没说呢。

    这事儿,得首相和财相一起来和唐子浩谈。谈多少,就看曾、韩二人的本事了。

    在这事儿上,赵祯明确表态,不参与。

    在他看来,无非是左手换右手,哪边吃亏,他都不吃亏!

    (。)

第281章 想念文扒皮() 
四更粗暴求票。

    看得过瘾,就甩一张吧

    还有第五更,应该得十二点之后了

    本来,曾公亮是让人传唐奕来见他的。

    对于这位富的流油,敢凭一已之力来修通通济渠的人,曾相公还是没什么好感。

    毕竟在曾公亮心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再有钱,也只是个贱商,与我这个士大夫,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线上。

    但是,唐奕对传信小吏的一句话,差点没噎死曾相公

    “爱谈不谈,没空搭理他!”

    好吧,曾相公这个十三没装成,只得亲自来找唐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