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三帝国- 第5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刚刚在揍下来一架之后,佛朗茨立刻就爬升了高度,防止和那架被他攻击的佩…8相撞,而现在,苏联人的轰炸机在降低高度,斯图卡可以熟练地向下俯冲了。

    在俯冲中,斯图卡的起落架上,哨子响了起来。

    “天,居然是斯图卡轰炸机!”在降低高度中,瓦里西中尉惊讶地抬起头来,他听到了那尖锐的哨子的声音,同时在照明弹的照耀下,他已经看到了那架前来攻击的飞机,居然是最熟悉的倒海鸥机翼的斯图卡!

    刚刚难道就是这种轰炸机,击落了己方的轰炸机?这叫什么事?

    那架俯冲下来的斯图卡,向着他前面的一架轰炸机俯冲过去,眼看就要开火了,瓦里西中尉立刻大喊起来:“亚历山大大尉,快,向右转!”

    幸亏有对方投掷的照明弹,可以让他清楚地看到方向,现在随着他的呼叫,前面的轰炸机在快速地转向,曳光弹的轨迹,从亚历山大大尉的飞机一旁扫过去,刚刚如果没有他的提醒,一定被击落了!

    就在照明弹的光亮即将熄灭的时候,瓦里西中尉的瞳孔放大了,那架斯图卡轰炸机居然在空中潇洒地一个转向,将机背冲向了他,接着,那架斯图卡轰炸机的后面的座位上,机枪手熟练地瞄准,7。9毫米的机枪子弹,如果瓢泼一般地向他飞了过去!

    对方的动作,没有半点的拖泥带水,一气呵成,就连作为对手,也不由得为对方喝彩,但是,那些子弹,是向着瓦里西中尉的飞机飞来的。

    子弹扫射过来,覆盖住了整个飞机,瓦里西中尉迫于无奈,只能是将自己的飞机重新拉起来,才能够躲避开那股弹幕。

    就在盘旋上升的时候,他听到了自己的机身上传来了子弹碰撞的声音,接着,眼前的仪表盘上,几个红灯闪亮。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居阅读网址:

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高炮展开() 
    属于斯图卡的战斗结束了,它进行了两次拦截,干掉了三架轰炸机,这个战果已经够所有人为之骄傲的了,在没有机载雷达的情况下,在夜间就取得了如此的战绩,足够让所有海军航空兵兴奋的了,而现在,斯图卡的燃料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它需要返航。

    那些蹿到低空去的轰炸机,暂时找不到他们的踪迹,佛朗茨在空域中绕了个圈子,最终开始了返航。

    即使是在陆地,夜间的起降也是充满风险的了,更不用说现在了,在夜间的航母上降落,就更是危险重重。佛朗茨按照无线电导航的引导,正确地返回了航母上空,此时,航母上已经亮起了甲板灯,从远处看,就像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城市。

    佛朗茨的眼睛,望着甲板末端的那个信号灯,那是德国技术人员最新研制出来的光学助降设备,代号希瑞克之眼。

    据说这是在希瑞克元首的提议下设计出来的,原理相当巧妙。

    以前的时候,海军航空兵的降落完全靠自己高超的飞行技术,随着飞机速度不断加快,飞行员自己的技术也不一定能保证安全了。

    所以,现在各国的海军都挑选一些专职引导员在航母甲板上利用信号旗引导飞机着舰。这要求引导员既有丰富的指挥经验,又有很强的目测能力。

    而希瑞克元首另辟蹊径,据说是从妻子汉娜早晨对着镜子搽口红的动作中得到启发,设计出了早期的光学助降镜。它是一面大曲率反射镜,设在舰尾的灯光射向镜面再反射到空中,给飞行员提供一个光的下降坡面,飞行员沿着这个坡面并以飞机在镜中的位置修正误差,直到安全降落。

    具体的原理说起来有些绕口,这是一个光箱,正中段为橙色光束,向上、向下分别转为黄色和红色光束,正中段灯箱两侧有水平的绿色基准定光灯。当舰载机高度和下滑角正确时,飞行员可以看到橙色光球正处于绿色基准灯的中央,保持此角度就可以准确下滑着舰。如飞行员看到的是黄色光球且处于绿色基准灯之上,就要降低高度;如看到红色光球且处于绿色基准灯之下,那就要马上升高,否则就会撞在航母尾柱端面或降到尾后大海中。

    而现在到了夜间,连甲板上的引导员也无法准确地引导飞机的起降了,那就更加有赖于这套光学设备了。

    有着丰富经验的佛朗茨,下滑线相当标准,他的机头上的信号灯,划出一个优美的弧度,就在飞机刚刚飞越甲板末段的时候,前面的起落架就已经和甲板亲密接触了。

    螺旋桨飞机还不需要阻拦索,他的飞机只要降落到甲板上,向前减速滑跑一段距离,就可以停下来了,降落的距离也就一百多米。

    佛朗茨轻轻地踩动刹车,斯图卡轰炸机在甲板上向前滑了一段距离,稳稳地停下来,甲板人员一围了上来,后座的机枪手骄傲地喊道:“我也击落了一架飞机,我们一共打下来三架!”

    整个甲板上一片沸腾。

    舰桥上的雷达兵,此时还在坚守着,在他的雷达屏幕上,再次出现了三个亮点,苏联人的轰炸机,居然分了三个批次?

    不过,不管来多少飞机,在己方的防空系统前面,也必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东普鲁士,但泽地区。

    海水拍打着岸边,发出哗哗的声音,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夜晚,清幽的月光照耀在海岸线上,照耀在沙滩上。

    此时,沙滩上,一支匆匆赶到的部队,在这里快速地展开。

    按照海军方面通知的消息,从波罗的海到柏林,这里是对方的航线上的必经之地,所以,德国空军的高炮部队,要在这里设伏!

    他们都是清一色的8轮驱动的越野重卡,是福特卡车的全轮驱动底盘改进过来的,现在,这种重卡的四周,液压支腿在快速地释放下来,将整个重卡支撑得稳稳的,卡车的上面,一门门的高炮,快速地摇动着,指向了威胁来袭的方向。

    这是一个混装的高炮部队,只有少数的88毫米高炮,大部分都是40发的博福斯高炮,这种高炮有着可怕的射速,是打击敌人最重要的武器。

    同时,每一个高炮连的中心,都有一个大型的探照灯。

    从这个布置上来看,这种夜间的高炮部队,似乎和历史上没有什么区别,利用探照灯来指示目标,在探照灯发现了目标之后,所有的高炮都会一起开火,将飞机给揍下来。

    但是也有不同,比如,在一公里之外,还有一辆拖着宽大天线的车辆,这个车辆在快速地展开,随着一旁发电车的轰鸣,这个天线已经开始旋转了。

    虽然德国的电子技术在飞速地发展,也没有违背无线电的发展轨迹,现在他们还无法搞出让高炮随着雷达联动,雷达扫到哪里,高炮就能打到哪里的全自动武器。

    但是他们已经有了精度相当高的雷达设备了,由雷达设备来指明目标方位,让探照灯一下子就找到目标所在,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现在,其他的火力单元都在紧张地准备之中,而雷达兵已经在紧张地操作之中了。

    电子设备在工作着,散热风扇发出隆隆的声音,现在的天气还比较凉,雷达兵的额头上,就已经不断地冒出汗水来了。

    他依旧在注视着屏幕,他是第一个发现目标的人,他的任务是很艰巨的。

    当然,承担这样任务的也不止他一个人,为了防备对方从低空里突防,导致己方的雷达没有反应,防空部队同时也派出了大量的人员,利用自己的肉眼在天空中观察,同时倾听飞机飞过的声音。

    在海岸上,甚至在离岸几十公里的海面上,都有这样的瞭望员,在这个时代,利用人眼来发现敌机,也是一种最正确的应对方式,比如历史上的伦敦空战,英国就依赖大量的这样的瞭望手。

    而现在,不用他们等待太久,雷达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一个个的亮点,那些敌机,果然在正确的航向上出现了!

    苏联海军航空兵的DB…3轰炸机,由于航程有限,他们不得不直线飞行,在一个多小时前,他们的头顶突然出现了照明弹,甚至让他们发生了飞机相撞。

    但是在坚定的叶金尼上校的指挥下,他们并没有改变航向,还在按照既定的计划飞行着,结果让他们很意外,他们并没有遇到任何的拦截,除了那架发生相撞的飞机之外,其他的飞机,都是保持完好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那个照明弹是一道闪电?只是个意外?

    所有人的心里都有疑问,但是现在他们已经没有怀疑的时间了,漫长的飞行,让他们无比疲惫,但是他们依旧要打好精神,因为前面已经要进入陆地上空了。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居阅读网址:

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近炸引信(加更1)() 
    “注意,即将到达陆地上空,我们将在但泽进行第一次的航向校对。”叶金尼在无线电里面喊道,通知自己的编队。

    现在,他们还剩下13架的DB…3轰炸机,而他们漫长的航行,终于走了三分之一。

    陆地要比海上危险得多,因为陆地上随时会遭到对方的夜间战斗机和地面防空火力接触到,不过他们没有办法,他们必须要飞这条笔直的航线,才会满足往返的需求。

    而现在,即将进入陆地了,随着飞行的不断延长,航行的误差也会越来越大,他们要靠地面的坐标来进行校正。

    在夜航中,迷失航向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现在,他们必须要进行校对航路了。

    轰炸机前面的机鼻处,领航员斯洛托夫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他的眼睛,通过观瞄装置向下看,他希望看到但泽市的亮光,这样就可以对准己方的航路了。

    现在,德国人是相当狂妄的,他们从未想过己方也会遭受打击,所以德国人根本就没有进行夜间灯火管制的习惯,自己肯定能找到的,如果找不到,那肯定是航路出现了偏差。

    斯洛托夫聚精会神,下面黑洞洞的,什么都没有,这让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不祥的感觉,该不会是迷航了吧?

    那么,己方究竟是在哪里?难道是在被照明弹照了那一下之后,己方的航向改变了?飞了一个多小时,哪怕是一度的误差,也会造成十几公里的偏差。足够错过一个城市了。

    斯洛托夫正打算拿出航路图,找找自己究竟在哪里,就在他的眼睛刚刚要从光学设备上移开的时候,突然间,下面一阵光亮。

    黑暗中,人的瞳孔是会放大的,可以让更多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这样就可以看清楚了,而突然的强光,眼睛来不及调整,后果的相当可怕的。

    比如现在,斯洛托夫突然感觉到了强光刺痛了他的眼睛,他的前面全部都是白光,什么都看不清了,但是,他的心里却是无比清楚的。

    探照灯,这种强光,从地面上传来的强光,一定是探照灯,该死,己方居然被德国人的岸防部队给发现了!“探照灯!”斯洛托夫只来得及喊出了这样一句话,他的后方,叶金尼也已经发现情况不妙了。

    “注意,立刻散开,摆脱探照灯!”此时,一道道的光柱,从地面上照射到了天上,他们这些飞机,居然正好被这一道道的光柱给笼罩住了!

    他的心中知道不妙,现在,己方的轰炸机部队怕是凶多吉少,只要他们能够散开,还是会有一部分轰炸机跑掉的。

    而就在他刚刚下达命令的同时,下面的高炮部队,已经开始猛烈地开火了。

    “嗵,嗵嗵。”刚刚的时候,雷达已经给他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他们提前进行了各种射击诸元的校准,而现在,当探照灯准确地捕捉到目标之后,留给他们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开火!

    一门门自行高炮,在猛烈地开火了,40毫米的博福斯高炮,射击最为猛烈,短短的十几秒内,就有二十多发的炮弹飞上了天空。

    硝烟笼罩着阵地,探照灯的光芒下,一道道的曳光的炮弹,是那么的醒目,整个天空都被撕裂得支离破碎。

    高射炮想要打中目标并不容易,因为它是在三维空间内进行攻击的,以前的炮弹,都是以直接对撞为杀伤方式的,只有能打到目标身边,才有威力,哪怕是擦肩而过,也不会带来任何的威胁。

    同时,为了避免炮弹掉下来产生威胁,弹头都是设计了自爆的,比如一般的小口径的炮弹,在没有碰到目标之后,几乎都是在三千米的高度上自爆的。

    一朵朵的黑色的小花绽开,让轰炸机部队看起来惊心动魄,就在这些黑色的小花间穿过,但是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威胁,比如,在二战中大多数的防空作战中,平均下来,几乎是发射数千发炮弹才能成功拦截一架飞机。

    万花丛中过,不沾半点泥,也只有在轰炸有大量防空火力的城市的时候,危险性才会增加。

    但是现在这种炮弹不同了。

    炮弹的弹头是铜制的,现在,这个弹壳还起了另一个作用,它是一个天线。

    弹头的内部,有一个小巧的晶体管的无线电波发射器,当从炮口飞出来之后,在惯性作用下,电路就接通了,利用弹头天线,它开始向外放出180至220兆赫的无线电。

    不错,这就是无线电近炸引信,德国已经攻克了所有的技术难关,成功地进行了量产,相比普通的弹头,它的制造成本至少要高十倍,但是它的命中率却能提高两个数量级!

    在后世,这种引信首先是美国人发明的,并被看做是一种绝对保密的武器,只有在完全安全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避免被对方获得。

    不过德国无所谓了。

    德国的无线电技术,是领先其他国家一个代差的,现在德国的主力都是晶体管了,而其他国家,还根本就搞不清晶体管的原理的,更没有量产。

    所以,其他国家想要仿制,那都是不可能的了。

    也正是因为晶体管有效地缩小了体积,才让小口径的高炮装备这种炮弹成为了可能,在历史上,美国人只有127毫米的炮弹才能塞进去这种玩意儿。

    外面依旧能发射曳光,让高炮部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