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帝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帝业-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熹平五年(176)四月,益州郡诸夷反;五月,党锢之祸再起,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以及五服之内的亲戚在位者,皆免官禁锢;熹平六年八月汉庭三路出击,进攻鲜卑,打败而归,边境愈加不稳,鲜卑侵虐愈急,直至檀石槐死后,方才有所收敛;光和元年正月,交州数郡乌浒蛮反汉,群盗四起,朱儁正带着五千家兵并交州郡兵征剿。。。。。。

    同时,灵帝公然于西园置邸卖官,官职从大到小明码标价,开历史之先河。令天下瞠目结舌的同时,让无数有志之士不得不对灵帝大失所望。党人、士族一时群情激愤,皇帝不敢轻辱,只得躲在家里大骂阉宦误国误君,尔后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有甚者亦穷尽家财,以求得官位,然后收受贿赂、压榨百姓,力求快速回本。

    王隗听闻后,也大喝两声:“荒唐!荒唐!”

    老夫子张咏则是长吁短叹:“君慎器与名,不可贾于人,宦官当国,天下不宁啊!”

    而王翊面上一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忠臣孝子的模样,心底则是平静无波,甚至有些不屑:“灵帝啊灵帝,快些败尽这大汉国运吧,否则吾壮志雄心如何实现?”

    经过这些年的修修补补,添砖加瓦,麓台山下的院落已经变成一座小型坞堡,专供王翊的选锋义从训练,比邻汾河支流,屋舍、马厩、仓库、校场,一应俱全。

    而王翊这三年以来,基本就是待在坞堡内读书练兵,或者说是试验练兵,培养着自己的目标私兵。母亲张氏原本不同意王翊小小年纪便出府,这事王隗同意了也没用,但王翊是铁了心,苦劝半天方才得到其同意,规定每隔五日便要回一次家,而张氏还要时不时地去视察一番。至于张氏让带两个侍女,虽然心动,最终还是言不由衷地拒绝了,只让王顺照顾饮食起居。

    事实证明,死读兵书当真是纸上谈兵,仅仅百余人,初时王翊也有些敷不住,唯有以王氏嫡子的身份来震慑住那一干少年。兵法所言之用众、治兵、励士之法,突然发现不知从何用起,演武台下的人头攒攒,王翊心底甚至有些发虚。

    所幸王翊有的是时间,从令行禁止开始练起,一段时间下来,也颇具成效,百人的队伍整齐排列开来,初具气势。渐入佳境之后,体能、武艺的训练、行伍的配合、甚至行军营寨毡帐的搭建也提上日程,王翊依照自己的想法理解按部就班地编练着选锋义从。

    王翊另外在王氏内部请了一位老夫子来教授义从们识字,当然,王翊并没有抱有太大期望,培养出一个谋士干才。读书也是需要天赋的,连同高顺六人,在这百来人中,学的艰难的比比皆是,除了高顺之外,也就杨凤脱颖而出,头一次入了王翊的眼。

    在这个时代,文化知识传承牢牢掌握在士族世家手中,读书是那一小撮人的特权,寒门子弟往往求学无路,相比于天下人口之众,有文化的人实在是太少。因此,只要能识字,便是人才。不管这些少年能学多少,日后为将或为吏,就看他们的造化了,只要忠心为王翊做事,效忠王翊,足以。

    除了基本的识字,王翊让老夫子讲的最多的就是各种忠诚的典故,培养选锋义从忠诚的意识。对王翊和王氏的忠诚,当然,王翊在前,王氏在后,至于天子皇帝,则被彻彻底底地忽略了。

    王翊很希望这百来位义从中能再来几个似高顺这般的汉末名将来,那当然是不可能的,矮子里头挑高个,就只有杨凤表现突出,潜力高些,无奈唯有对高顺和杨凤着重培养,还要加上一个王顺。道不传六耳,法不可轻传,王翊对他们三人的培养也是用心了,将王氏收集的一些兵法也让其抄录。还记得他们兴奋的表情,尤其是高顺,平时沉默寡言的他眼睛变得贼亮,王翊心才真正意识到这些寒门子弟对于知识与书籍的渴望。

    高顺不愧有名将之姿,严于律己,颇为用功,对兵法战阵之道尤其感兴趣。也许就是天赋吧,在练兵治兵方面进境感悟极其之快,果然能练出陷阵精锐的大将。在高顺的辅助下,很快王翊的练兵之旅步上正轨,军令条例逐渐完善,奖惩措施制定执行,还有训练作息的日程计划。这支由百来位祁县少年组成的选锋义从,一步一步地朝着军队蜕变,虽然年轻,所以潜力无限,待到年岁稍大,待到沙场见血,那便是一支强悍的精锐之师,哪怕只有百人!

    练兵练了三年,令行禁止,训练有素,行伍之间刁斗森严,军容之盛已有雄师精锐之像。三年的时间,选逢少年们身体皆以长开了,年纪最幼的也有十四岁。体能气力打熬,战场技能训练日趋成熟,唯一可虑的便是未见血,骑马狩猎与杀敌的区别终归不可同日而语,没有见血的狼,獠牙便未完全长开。

    自训练章程颁布以来,各项训练有序进行,或有停滞,唯有一件事是日行不辍,为每日必备功课。每日较场集合,作为王翊身边最贴心体己的人,便要带头提问高喝:

    “谁给我们吃?”

    “大公子!”

    “谁给我们穿?”

    “大公子!”

    “我们的命是属于谁的?”

    “大公子!”

    每到此时,王翊偶尔会将自己隐藏在坞堡寨台上,带着些得意,审视着众人,仔细观察,看谁喊得不认真,喊得不够声嘶力竭,然后默默记下,然后当天的食物减半,训练加倍。

    在整整三年反复不断的洗脑强化之下,王翊自认洗脑洗的很彻底,对王翊忠诚已经成为了选锋义从们的本能,王翊的命令便是其行事准则,生死全凭王翊的意志。

    而王翊也发现这兵,练着练着像是有点歪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百余位选锋义从身上开始露出浓浓的死士味道。不过,王翊的初衷便是拥有一支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的精锐力量,死士也好,扈从也罢,能为其所用,为之效死,足矣。

    总之,对于带着强烈的王翊气息的选锋义从,王翊还是很满意的,投入的那些资源,终究还是有成果了,至于回报,王翊则是看向未来那战火纷飞的乱世。

    五人一伍置一伍长,十人一什置一什长,分为两队,每队五什,高顺杨凤各领一队,这便是两年前王翊对选锋义从的编制。至于什长、伍长的选取,自然是强者为王。每两月举行一次比武,个人之间、什与什之间,能者上庸者下,其中最强的一什在接下的两个月便是王翊亲卫,由王顺统领。

    十什的队伍,每次只有一支能成为王翊的亲卫,最强的那支!做王翊的亲卫,不只是奖赏待遇提高的问题,跟随在主人身边,为主人效力,在义从们看来是荣莫大焉。因此,每一什,从什长、伍长至小卒,都卯足劲儿训练,只为在两月一度的大比上,击败其余队伍,成为义从最强,为更多更好的赏赐,为王翊的认可!

    两年下来,王翊的亲卫侍从也换了个轮回,几乎每一什都做过王翊的亲卫,每一次看着各什为了自己亲卫侍从的机会,狂热拼命的样子,王翊内心就会忍不住膨胀起来;王翊何人?选锋义从之主也!

    也多亏了王隗对王翊的鼎力支持,虽然只有区区百人,但正是少年长身体之时,日日习武能量消耗巨大。王翊要求也高,除了粮米、粥汤等不可或缺的食物外,时常还需要肉脯、蔬菜,可谓消耗巨大。再加上麓台坞堡的构建,兵器弓矢的打造,马匹的购置,一年四时的衣服。还有王翊时不时地对选锋义从的赏赐,着实是耗资不菲。若不是背后有王氏,单凭王翊,还真的玩不转,王翊是当真耗费千金方才打造出这一屯之数的选锋义从!

第十一章 大儒蔡邕() 
太阳高高在上,光芒万丈,泽被天下。刺眼的阳光带着灼灼热意,笼罩在周身上下,即使穿着薄薄的衿袍,王翊也略感炎炙。蹲下身子,浇了几抔湖水,昭余大泽的清凉让王翊感到别样舒爽。

    “蹄踏蹄踏”,远处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一黑衣青年骑马飞驰至河畔,一跃下马,动作麻利,骑术之精妙令人称赞。高顺几人也不阻拦,任其快速奔跑到王翊背后,单膝跪地,双手抱拳道:“禀公子,蔡大家已至十里外!”

    王翊不急不缓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滴,立起身来,平视前方:“终于到了。”清喝一声:“牵马来,出发!”

    旁边立刻有黑衣侍卫牵马坠蹬,王翊按着马鬃轻松地上了马背,周围的侍卫们也俱敏捷地骑上了马,挥舞着马鞭,一行人沿着昭余泽一路向南奔去,掀起一阵黑色旋风。也许是偏好喜黑,随着年岁的增长,王翊愈发觉得黑色漂亮,于是选锋义从的制式衣装便自然而然地由青色变成了黑色。

    天高云淡,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照耀着苍茫的大地。辽阔的晋中平原上,一辆匹马单车,不疾不徐,施施而行。

    一深衣广袖的中年儒士危坐其中,满脸的浩然正气,浑身上下透露着儒学大家的气息,眉角有一丝愁绪,似是在忧国伤时。这便是当代誉满天下的儒学大典,蔡邕,蔡伯喈。

    此时蔡邕正处流放朔方的路上,因其声望素著,押送的小吏也不敢轻辱,并允其坐车前往,否则以蔡邕与幼女的状况,走到朔方,太过艰难。

    因耿直陈言奏事,抨击宦官,弹劾污吏,受其诬陷,险些弃市身亡,最终也逃不过一个流放朔方的结局。虽然将要去边郡苦寒之地受苦,但一身的傲骨从未弯曲,与宦官祸国势力的斗争绝不会停止,蔡邕自己不曾后悔,只是苦了幼女蔡琰,小小年纪,便要跟着流离。

    轻轻抚了抚身边幼女的脑袋,蔡邕眼中满是怜惜,心头不由地颤动几分。小萝莉一副懵懵懂的样子,乌黑的大眼睛中满是灵动,抬头望了望父亲,侧身换了个舒服的姿势,倚伏在蔡邕的大腿上。

    蔡邕正自伤感,马车突然停了,外边传来了一阵马匹的嘶鸣声,紧接着由远及近,一片剧烈的马蹄轰鸣响了起来。外边的押差颤抖的声音透过帘布:“蔡大人,外边来。。。来了一队骑兵!”

    蔡邕掀开垂帘,探出头向前张望,只见前方一里左右的地方,一群青年正纵马飞驰而来,个个身着黑衣,意气风发,座下高头大马。领头的是位白齿青眉,劲衣束身的少年,周围青年明显以其为主,护在其侧,眼见近了方才放慢速度,直至马车跟前,停了下来。

    蔡邕正待说话询问,便听到领头少年开口了:“可是蔡大家,小子祁县王翊,听闻先生受诬含冤,路经此地,特来拜会!”

    审视着眼前朗目剑眉,举止有礼的青葱少年,蔡邕抚须叹道:“原来是祁县神童,吾尝听子师兄提到过,祁县王氏有一天授其才,今日一见果真不凡,当真是少年英才。”

    王翊也是悄然大量了蔡邕两眼,不愧为威望隆重的大儒,一身的正气,令人敬畏,虽然因为舟车劳顿,面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疲惫之色,但脊背挺的笔直,一身的铮铮傲骨。

    听到蔡邕的夸奖,王翊也忍不住漏出丝丝笑意,下马拱手弯身道:“先生谬赞了,翊不胜惶恐!”

    见蔡邕微微点点头,王翊又道:“翊闻听先生之博学、正气,慕名已久,今日得见先生,喜不自禁。翊斗胆请先生至祁县王氏府上一叙,多多聆听先生之教诲!家父见到先生也一定会很高兴的。”

    说罢,王翊的身子又矮了一些,执礼甚恭!

    蔡邕轻轻摇摇头:“吾正处流放,理应遵从朝廷法度,不便前往,公子的好意老夫心领了。”

    王翊见他拒绝,也不着恼,再拜道:“先生自洛阳至太原路经千里,已是疲乏,朔方亦远在千里之外,纵使不考虑自己,也要为幼女着想呀!”

    说完看着着站在马车上依在蔡邕袍下的垂髫少女,娇小的身材,梳着长长的辫子,眼睛水灵灵,满是灵性,小嘴嫩嘟嘟的,面容洁白,瓜子脸蛋,一看就是个美人坯子。

    见王翊打量着自己,有些害羞,脸上闪过一坨桃红,躲到蔡邕背后,又忍不住心中的好奇,探出小脑袋,眨巴着大眼睛,盯着王翊看。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蔡文姬呀!王翊眼中闪过一丝混沌,思绪似乎在时空中扭曲穿梭,稍时回过神来,对着她漏出一个自认帅气的笑容,没想到小丫头赶紧躲到蔡邕腋下,好似被吓到了一般。

    王翊停止逗弄小蔡琰,收手低头,等待着蔡邕的回复。蔡邕听完王翊一番话,也是似有意动,沉吟片刻,低头看了看怀中幼女,满是慈爱,对王翊道:“也罢,老夫已经连累家人了,纵使自己活该,也不该让琰儿受苦了,只是要叨扰贵府了。”

    王翊一听,顿时喜上眉梢,“无妨无妨,先生乃是贵客,能至府中,是翊的荣幸,是王府的荣幸。”

    旁边的两个押差,似有不满,一脸的欲言又止,其中一个刚刚发声:“蔡大人,这不合。。。。。。”

    还未说完,便被王翊直接打断:“还请先生回车内,我们这就转道上路。”瞥了那二人一眼:“二位还有什么意见吗?”声音说不出的清冷。

    那二人为王翊所摄,见他紧了紧手中的长剑,周围靠的近的几个黑衣侍卫也俱将收放在剑柄上,心中闪过一丝寒意,不禁打了个哆嗦,连忙道:“没有,小人没有丝毫问题。”不敢赌王翊是否敢拔剑斩杀他们,他们也只是出身底层的氓吏而已,面对王翊这般的豪门贵公子,即使被杀也只是白死,并不能动摇其分毫,因此颇为识时务。

    王翊嘴角泛着满意的笑意,对身边的王顺道:“王顺,还不快给蔡先生赶车!”

    王顺呼诺一声,利索地跃下马,坐到车前,拿起了长鞭。王翊又转头指着王顺的马对两个小吏道:“那就劳烦二位共一匹马了。”二人连道不敢。

    一行人转弯向东行去,缓缓地驶向祁县,回首看了马车一眼,王翊嘴角闪过一丝莫名的笑意,不知道其在想什么,阳光的照耀下,留下一片影子,和沥沥而行马车声。

第十二章 拜师蔡邕() 
祁县距离昭余泽不过三十余里,带着一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