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刘玄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下英雄刘玄德-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典韦道:“韦不敢。”

    刘备将朱樟、典韦的手放在一起,紧紧握住,左右顾视两人,道:“望二君今后和衷共济,如兄如弟,将吾之摧锋营成为一支推锋必进、临敌先登、威震天下的精兵!”

    典韦、朱樟皆大声应诺。

    得到典韦,自是欢喜,但后面却是一连串的坏消息。济阴三李不来,亦不接受任命;汝南李通不至,亦拒绝任命;任城吕虔接受任命,但人不至;沛国许褚接受任命,人亦不至。刘备比较清楚的是,李乾、李整、李典三人自己是得不到的了,三人将会跟随曹操迎战黄巾,以曹操的魅力,李乾三人必投之。吕虔在任城,刘备与他隔着泰山、济北、东平三郡,而曹操兖州刺史治所昌邑所在的山阳郡紧挨着,一旦曹操入任城、东平,吕虔也不可避免地会投入曹操怀抱。李通和许褚,在两可之间,曹操机会大些,刘备也不是没有机会。就看谁能先把触角伸到豫州。

    历史上曹操麾下武将除了五子良将外,就是魏书第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了,共涉及李典、李通、臧霸、孙观、文聘、吕虔、许褚、典韦、庞德、庞淯、张猛、阎温十二人。二庞张阎远在凉州,且不说他;文聘在刘表处,落于谁手尚未可知;臧霸、孙观半隶属于陶谦,刘备得到臧霸、孙观的可能性大于曹操;李典已确定归曹操;典韦已归刘备;李通、许褚归曹操的可能性大于刘备。综上,刘备在这一层次人才之争上算是与曹操持平。

    这是武将。谋士的消息更不顺利。魏书十四记述的《程郭董刘蒋刘传》,涉及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刘放、孙资七人。其中刘放年龄尚幼,孙资远在太原,蒋济人在九江,年才五岁,暂不用考虑;东郡人程昱已被曹操征辟;济阴人董昭刚从袁绍处逃出,在去长安路上被张杨截留在河内,刘备使者见到董昭,董昭尚在犹豫,张杨好不容易抓到一个谋士,坚决拒绝刘备使者;二十三岁的郭嘉从袁绍处离开后四处游历,家人也不知他去了哪里,不过还好根据历史郭嘉还有三四年才被荀彧引荐给曹操,刘备还有机会。刘晔见到刘备使者胡志后,称自己年少,才干不足,拒绝前来。胡志向刘备汇报,称刘晔年方十六,言语、谈吐皆幼稚,名不副实,建议置之一边。

    刘备勃然大怒,道:“刘子扬天纵奇才,岂可以年龄拘之?汝办不成此事,吾当亲往请之。”

    胡志大惧,跪地请罪。

    刘备手按在腰间刀柄上,强忍怒火,道:“汝临行前,吾再三叮嘱,务要谦辞重礼,诚信延请。汝见其人,只信自己观感,将吾所言置之脑后,违吾命令,殊为可恨!念汝初犯,且饶过这次,下次若敢再自作主张,定处以军法!”

    胡志面如土色,叩头不已。

    刘备挥手命其退下,向正与刘备谈论政事的孙嵩道:“此辈居然敢小视天下英雄,实在可恨!”

    孙嵩道:“刘子扬之名嵩从所未闻,胡假佐说他年只十六,纵然聪明天生,也还在成长之中,心智未熟,明公为何如此重视于他?”

    刘备遂向孙嵩讲述其从扬州“商贾”处听到的刘晔之事。刘晔字子扬,九江郡成德县人,宗室之后。刘晔七岁时,其母临终对刘晔及其兄九岁的刘涣道:“汝父侍从某,有谄害之性。我死之后,必乱我家。汝长大能除之,则我死而无憾。”刘晔十三岁时,对刘涣道:“亡母之言,可以行矣。”刘涣吃惊道:“怎么可以!”刘晔便自己入屋将父亲刘普侍从某杀死,然后去母亲墓前祭拜,告知完成遗命。众人大惊,忙告知刘普。刘普派人追捕刘晔。刘晔回来谢罪道:“此为亡母临终相托之言,儿子愿接受不请擅行之罚。”刘普心中大为惊异,遂不责刘晔。汝南许劭以善于相人闻名于天下,避地扬州,见到刘晔,称他有佐世之才。

    孙嵩也面露异色,此子如此年幼就杀伐决断,做出非常人之事,日后不为大贤,就为大恶。不过单凭这一点,主公就如此重视,似乎还是说不过去。

    刘备自然无法解释刘晔在日后表现出来的惊世骇俗的才智。不论是战略还是人心,刘晔皆如掌上观纹,所料无不中。虽然名声不如荀郭等人,但实际上智谋并不逊于荀郭。刘晔一直都呆在家乡,也没有出外游历过,二十多岁时斩郑宝、领其众,一举成名,可见其胆智天生。这也是刘备现在可能收入帐下的最佳谋士。

    我就说漏发了一章。中午12点发。

第四十七章 得诸葛刘备惊疑() 
刘备命耿奇召集武卫,准备尽快动身南下。这段时间还有些闲暇,再过一段时间就绝对抽不开身了。孙嵩劝道:“刘子扬纵然大才,但青州初定,百废待兴,各项大事都需要明公决断,明公怎可离开?且此去九江,须经琅琊、东海、下邳三郡,何止千里,一来一回将近一月,旷日持久,万一有变,何以处之?若明公必欲得刘子扬,可委托重臣前往,而不必亲去。”刘备犹豫道:“吾亦知难以走开,但刘子扬确是大才,吾实赖之。孙卿以为派何人前往能将他请来?”孙嵩道:“嵩为青州别驾,亦有薄名,愿为明公往请刘子扬。”刘备忙拒绝道:“孙卿年高体弱,如何去得?且州里亦离不开孙卿。派他人去不够重视,不足以体现吾之盛情,就派国让去吧。”田豫乃二千石的高官,深受刘备重视,亲自去请刘晔,应该算是给足面子了,希望刘晔虽年少,不要气盛。刘备当即命耿奇去请田豫。耿奇刚出门又退回来,道:“主公,张嗣回来了!说有大事禀报主公!”去了那么久终于回来了!刘备忙命召见。耿奇自去请田豫。张嗣风尘仆仆地快步走入屋内,向刘备、孙嵩施礼后,还没等入座,就迫不及待地道:“主公,下吏汇报两件事。下吏已带回朝廷任命,此其一。其二,下吏于半途得到消息,董贼伏诛了!”刘备、孙嵩吃了一惊,忙问究竟。刘备是佯惊,孙嵩却是真惊。刘备知道董卓是死在今年,但不知具体时间。张嗣遂将事情经过讲来。他当日面见天子后,又被董卓接见。当时刘备还未破臧洪,董卓觉得刘备刚得一个济南国,不足于任青州刺史,即便他是与袁绍做对的公孙瓒的人,也不行,实力太弱,于是只给了平东将军的职位。张嗣归途到达东平时被黄巾贼所阻,只得向南绕道,在东海国内得知董卓伏诛的消息。据说是王允、吕布合谋诛杀了董卓,之后王允秉持朝政。张嗣在东海国同时得知了刘备击破臧洪的消息,推断刘备将雄起青州,必然急需人才。于是从东海经琅琊回程中,沿途搜集人才,访缪斐于兰陵,得诸葛玄于阳都,收徐盛于莒县,获徐奕于东莞……刘备听到诸葛玄三个字后,脑中阵阵轰鸣,后面的全都听不到了。怎么会是诸葛玄?诸葛玄还在琅琊阳都?《诸葛亮传》说的清楚:“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注释所引《献帝春秋》说“初,豫章太守周术病卒,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不管是谁表任的诸葛玄吧,他都应该在豫章郡啊。刘备一跃而起,抓住张嗣的手,急问道:“诸葛玄孤身前来,亦或带有家眷?家眷有何人?”孙嵩和张嗣目瞪口呆。刘备丝毫不觉,追问:“家眷中可有其侄?”张嗣结结巴巴地道:“有一少年,约莫十七八岁,名唤诸葛瑾,是诸葛玄亡兄诸葛珪之子。”刘备追问:“还有何人?”张嗣道:“诸葛玄之妻,其子女二人……”刘备打断他道:“可还有诸葛珪子女?”张嗣苦苦思索道:“似乎还有两女一男,两女十四五岁,一男十一二岁。名字不知。”刘备道:“汝速去请诸葛玄过来相见。”张嗣满头雾水地被刘备打发走了,孙嵩试探着问道:“明公是又发现大才了?”孙嵩虽然与刘备接触时间不长,但对这个上官对人才的重视甚至痴迷是相当清楚了。刘备坐回座席,脸色复杂,道:“或许是。”孙嵩见他不想多说,也便知趣不问,但对即将被请来的诸葛玄充满好奇。诸葛玄,这个人没听说过。不过他兄长诸葛珪倒是有所耳闻,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那时孙嵩已经离任豫州刺史,居住在家乡安丘,安丘距离泰山郡治所奉高不算太远,郡丞乃朝廷任命的六百石之官,为郡守之副,地位较高,故孙嵩听说过诸葛珪。诸葛珪似乎是前几年去世的。诸葛玄很到。张嗣向其介绍刘备和孙嵩。诸葛玄上前拜见。刘备伸手将他扶起,亲自引入座席。经过这一会等候时间,刘备已恢复平静,至少脸上看不出来什么了。寒暄过后,刘备因问诸葛玄由来。诸葛玄年龄在三十五六岁,长相清俊,富有风仪,他叙称自己原为北军中候刘表属吏,公元一八八年兄长诸葛珪病逝于泰山郡,诸葛玄遂辞别刘表赴泰山照料诸葛珪后事,之后回到琅琊阳都老家照顾抚养诸葛珪遗孀及子女,至今四年。现在诸葛珪长子诸葛瑾年已十九,质朴厚重,两女一个十六、一个十四,贤惠知书,幼子诸葛亮年十二,聪慧过人,兄长后继有人。刘备叹道:“卿可谓兄良弟悌、仁厚无双也!”诸葛玄放弃在刘表身边的大好机会,埋头在家乡照顾兄长子女,再看刘表这几年的发展,担任荆州牧,牧守一方,若诸葛玄一直留在刘表身边,地位不会低于蒯良、蒯越、蔡瑁等人。诸葛玄牺牲不小。刘备又召见诸葛瑾、诸葛亮。诸葛瑾脸庞容长,肤色略黑,浓眉大眼,一脸忠厚,话语质朴诚恳人信赖。诸葛亮年方十二,但已然不矮,长眉入鬓,面如冠玉,举止有度,风度翩翩,要是不知道他年龄,几乎认为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诸葛亮面对刘备,毫不怯场,比诸葛玄和诸葛瑾还要自然,而且还敢于向刘备献计,首先先吓唬刘备,道:“刘公今据青州,虎视西方,看似雄豪,其实危如累卵。”刘备饶有兴趣地配合他,问道:“有何危险?”诸葛亮声音稚嫩清亮,道:“青州地处海隅,若有敌人驻兵于泰山、琅琊,则青州将被锁于笼中,局促难出,此一险;青州地狭人少,又近山海,不产粮食,而刘公穷兵黩武,耗竭民力,久而久之,百姓逃亡,此二险;青州豪强大姓众多,而刘公大加诛戮,大姓表面恭顺,心中怀恨,叛乱必生,此三险。有此三险,青州怎能得安?”刘备脸色渐渐郑重起来,盛名之下无虚士,自己原来还担心诸葛亮没有跟诸葛玄走南闯北、没有经过襄阳耕读,会难以成长到日后的高度,没想到他年纪这么小,就有这样的见识!虽说也有可能是诸葛玄、诸葛瑾日常谈论被他听到,但能如此有条理地说出来,显然是理解其中意思。这就远超常人了。刘备遂问道:“如之奈何?”诸葛亮笑道:“这个就要刘公帐下文武好好思考对策了,亮一幼童,如何能办此军国大事!”刘备哑然。

    诸葛亮?这个脑洞是不是开的有点大?但是放着不收,明显就是bug了。根据考证,诸葛亮这个时候确实在阳都县,曹操征陶谦时诸葛亮跟诸葛玄去了豫章,诸葛瑾去了江东。且看看俺给诸葛亮设计的成长之路吧。

第四十八章 稷下旧址再兴学() 
诸葛玄经籍娴熟,人情练达,孝义无双,是个有能力的,能做到豫章太守绝不仅仅是因为人情关系。但在刘备军中,除了最开始任命的高级文官外,就算是名人也得从基层做起,证明自己的能力、干出出色的业绩,才能得到提拔。在原本历史上留名的名人与其他没有展现能力机会而没在历史上留名之人的唯一优势在于,刘备的目光会更多一些。因此,诸葛玄被任命为北海国都昌县令;诸葛瑾年纪尚轻,被任命为门功曹书佐,协助简雍掌人事选举等职责。

    从对诸葛亮未来发展的担心,刘备延伸想到一些历史上留名而如今尚年幼的人才。如果等着这些人才长大再去搜罗,很可能征辟失败,这些人最终投奔他人,成为对手对付自己的利刃。如果早早下手,又会担心破坏这些人才的成长轨迹,使其泯然众人,无法脱颖而出。

    诸葛亮为何能够成为一个传奇?天生奇才固然是一个因素,还跟其成长环境有关,十来岁从徐州琅琊郡山东临沂千里迢迢来到扬州豫章郡江西南昌,没呆多久诸葛玄为朝廷任命的新豫章太守朱皓所逐,被迫西依刘表,又跑到荆州襄阳湖北襄樊,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诸葛亮小小年纪,遍历三州,这份经历弥足珍贵。之后诸葛亮就在襄阳城郊一边躬耕田亩,一边读书,同时因为其复杂的姻亲关系,而遍交名士,这些名士有荆州本地名士,更有北方逃避战乱而来的名士,相互交流,信息互通,相互辩论,思想碰撞,必然会有智慧的火花,同样会对诸葛亮的成长是一种磨砺。十年耕读,十年辩难,十年思索,才铸就名垂千古的隆中对。一旦没有这种环境,诸葛亮还能成为诸葛孔明吗?刘备非常担心。

    但刘备更担心因为自己的介入,天下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或许隆中对关于三国鼎立的局势已然不复存在,届时自己麾下文武济济,诸葛亮会加入吗?他不敢冒失去诸葛亮的风险。这里面自然有一种情结,但诸葛亮确实是不世出的大才,一旦错过,不是想有就能有的。

    因此,刘备决定为包括诸葛亮在内天才少年营造一个能够增长见识、磨砺思想、碰撞火花的地方。那就是大学!

    当年孝武皇帝在首都建立“太学”,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其中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主管郡国学的官员叫做文学曹掾、史。黄巾作乱,天下饥荒,青州诸郡国学大都废置,只有孔融在北海国设立学校、表显儒术。刘备决定在州一级建立学校,由于其低于太学,又高于郡国学,故名为“青州大学”。

    青州大学建造在稷下学宫旧址,挨着淄水,风景美好,交通便利。刘备邀请郑玄担任大祭酒,将该职位的秩俸定为一千石,直接向刘备负责。另邀请曾在郑玄门下学习但已成知名儒者的乐安孙炎孙叔然担任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