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冻死。而且由于没有降雪,明年很可能发生旱情,干旱的环境非常适合蝗虫的生长。一旦大旱,则必然飞蝗遍地。旱极而蝗,想必你应该听说过。到那时,铺天盖地的蝗虫倾泻而下,争相吞食禾田,草木。整个关中的粮食必然损失多半甚至绝收,最后的结果就是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饿殍千里,易子而食。”

    (。)

第一百五十五章 坏消息,好消息() 
贞观二年,关内发生旱灾,百姓缺粮,有许多人卖儿卖女以换取衣粮。四月,太宗诏出御府金帛赎回被卖儿童,交还父母。又因去年久雨,今年又遭受旱灾、蝗灾,大赦天下。

    并下罪己诏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乂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这句话的意思呢是说李世民为了百姓有饭吃,宁愿上天把一切灾难都降在他一人身上。

    关于贞观二年发生蝗灾的事情,史书上新旧唐书太宗本纪都有记载,旧唐书里边只记载出御府金宝,赎男女自卖者还其父母。庚午,大赦天下,没说有蝗灾,新唐书中明确记载庚午,以旱蝗责躬,大赦。

    不过关于下诏罪己,新旧唐书是没有记载的。

    武元庆知道贞观初年关中有过大范围的蝗灾发生,不过具体什么时候他却是没有记得的。

    但当看到地里边随便挖出一块土都能有那么多虫卵的时候,武元庆心中就已经非常确定蝗灾发生的时间就是明年。

    “那该怎么办啊”李承乾方寸大乱,求助的看向武元庆。

    “能怎么办,凉拌。这年月发生蝗灾那是绝对无解的事情,除了让陛下从其他地方往关中调运粮食,别无他法。哦,对了,记得告诉陛下,趁现在大家都不知道会有蝗灾发生,长安城中粮价还便宜,赶紧从那些粮商手里多买点,省的那帮子奸商到时候哄抬粮价,发国难财”武元庆想了想说道。

    “哦”李承乾一脸的失望,因为武元庆也没有给出什么解决办法。

    不过,对于蝗灾武元庆也的确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别说这是古代了,就算到了后世,有飞机有杀毒剂灭虫,蝗灾也是一大难题,不仅仅是中国就是全世界也都在为治理蝗灾犯难。

    没办法,蝗虫的繁殖力实在太强了,尤其是飞蝗,武元庆小时候在电视上就看到过,那家伙铺天盖地的哗啦啦嗡嗡作响看着都渗得慌。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李承乾带着惊天噩耗回了长安。

    初闻蝗灾,李世民自然是不肯相信的,今年可是他正式登基改元第一年,全年虽偶有灾祸却也大体算是风调雨顺。

    刚准备在年终的时候好好盘点盘点全年收入,享受一下万民敬仰呢,怎么就特么有了蝗灾了。

    狗日的武元庆嘴里就蹦不出什么好话来。

    可切实的证据让李世民不得不相信武元庆说的是真的。看着派人从长安城周边各地挖取的样土,那里边一粒粒的虫卵,李世民如遭五雷轰顶,面色惨白。

    急急招来裴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几位宰相大臣一番议事,但这些大臣要么就是对武元庆的话提出质疑,要么就是和武元庆说的一样的调粮建议。

    最后,李世民下了封口令,严禁外传有关蝗灾的事情。

    散会以后,各司其职,该调粮调粮,该从城中粮商手里收粮收粮,还有其他一些举措。

    武元庆不知道李世民最后会怎么应对,但他自己已经开始做出了应对举措。

    除了派人将晋阳属于武家的粮食拉到长安外,武元庆也在长安和晋阳等周边大城偷偷的无声无息的收购着粮食。

    另外让武家采购木材的商队通通改变目标,从南方收购粮食往长安送。

    但路途遥远,从长安到南方就不知道要多久的时间,别说再从南方运粮到北方了,到时候能不能赶得上还真不好说,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是试试看了。

    另外就是从周边州县大量的收购家禽,同时武元庆也鼓励自己封地上的农户孵抱鸡鸭等,多养点小鸡小鸭小鹅什么的,孵化出来可以卖给侯府。

    武元庆知道明年这庄稼是指望不上了,但是如果多养点家禽的话,倒是挺不错的,不用担心没虫子吃。

    但又不好明说,只能是让这些庄户先孵化出小的来,卖给侯府,然后等明年蝗虫爆发的时候再原价返卖给他们。

    武元庆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安排后,就安心的呆在封地上继续他的大棚菜大业。

    而这时候派往晋阳到王家提亲的媒人终于再次有了回信。

    武元庆到了长安后,就和便宜老爹说了自己和王子瑜的事情。

    当得知长子和太原王氏的嫡女有情的时候,武士彠可以说是欣喜若狂。

    五姓七望家的女儿整个大唐谁不想娶,只是想娶娶不到而已。

    武家只能算是新贵,和显赫数百年的王家比实在是差远了,要是能娶到王家的女儿,那绝对是光耀门楣的事情。

    提亲,马上就提。

    武士彠当即立刻就找了最好的媒婆,又请托了同为六部尚书之一的吏部尚书杜淹帮着做媒写了书信送往晋阳王家。

    之所以要找杜淹来当媒人,不光是因为他官大,是吏部尚书,还因为杜淹是王子瑜王伦兄妹二人亲爹,也就是王家前族长王通的门人学生。

    天地君亲师,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这是非常近的。作为王子瑜师兄,杜淹给师妹来做媒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情。

    其实要说起来,王通的学生在朝为官的还有不少,像薛收,温彦博这两人不但是王通的学生还是河东人。

    但很可惜的是,薛收的侄子是薛元敬,他和温彦博都和武元庆有大仇。

    派去求亲的人已经走了一个月的时间,到了晋阳也有小二十天了,却没有什么进展。

    期间,派去晋阳的人有信件送到武元庆手上,说杜淹的书信王家收了,但媒婆却被拒之门外了。

    后来武元庆收到王伦的书信才知道,王家对于武元庆求亲的事情内部有不同的意见。

    族长王绩,也就是王伦兄妹的叔叔,是持赞成意见的,而且对武元庆赞赏有加。

    但王家的老夫人却是坚决不同意的,因为老夫人中意的是她娘家子侄,范阳卢家的卢勇。

    尤其是武元庆和卢勇有过多次冲突,老夫人更是看他不顺眼。

    知道老夫人横加阻挠,武元庆都准备到王家抢亲去了,没想到这天从晋阳有书信送来,还是让武元庆心花怒放的好消息。

    (。)

第一百五十六章 简单粗暴() 
时间回溯到五天前。

    太原王家。

    喋喋不休的争论已经好多天了,王家各房各枝的人都显得有些精疲力竭。

    但事关王子瑜的亲事却由不得众人不慎重。尤其是在家中老夫人和族长意见相左的时候,各房的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王家的嫡女,王子瑜的婚事不能儿戏,更不能当成普通婚事来论,结亲的对象必然是要对王家有好处才行。

    政治联姻或者家族联姻是绝对跑不掉的。

    但令人纠结的是无论是和武家结亲还是和范阳卢家结亲,对于王家都有莫大的好处。

    一个是朝廷新贵,应国公的长子武元庆,一个是范阳卢氏的嫡子卢勇。

    单论背景,武家肯定是比不上范阳卢家的。

    但要说到具体结亲的人,卢家的卢勇却又比不上武家的武元庆。

    武元庆刚刚新封了武功侯,还成了从四品的司农少卿,加之和太子关系莫逆,前途必然一片光明,未来封公拜相几乎是铁定的事情。

    而吕勇呢,至今仍是白身,论官职爵位和武元庆没有一点可比性,论才学和武元庆也相差甚远,还被武元庆耍了一次又一次。

    所以难坏了王家诸房,有人赞同和武家结亲,因为武元庆前程远大,对王家大有好处。

    有人赞成和卢家结亲,因为卢家背景更为深厚,而且卢家在朝中的重臣也很多,而且王家和卢家一直以来就有联姻,这是传统。

    这些人所思所想都是从利益方面出发的。

    反倒是族长王绩和老夫人想的比较简单。

    王绩当过官,但是他自己觉得不太适合当官于是给辞了。

    王绩当不成好官,却是个好的诗人。他在山水田园诗方面有极深的造诣,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

    他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王绩喜欢作诗,也精于作诗,而恰恰武元庆的诗作也都极为的好,很受他的喜欢。

    武元庆的诗作是剽窃的,但王绩不知道,他就认为武元庆有才学,诗词写的好,他很喜欢,爱屋及乌,于是王绩对武元庆也就极为的欣赏和喜爱。

    这么一个诗词俱佳的才子要和自己侄女结亲,王绩既然是乐意之至的。

    而王家老夫人呢,她也没想太多的利益好处,就是觉得自己是卢家的女儿,就应该为卢家人着想。

    虽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但王家和卢家结亲又不会影响王家的利益。

    既然没什么不好的影响,那卢家的子侄想要娶自己的亲孙女,亲上加亲,怎么就不行。

    “母亲,那武家的媒婆又在门外求见,要不要让她进来”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小声问道。

    “让她走,你去告诉她,就说我王家的女儿是不会嫁给武家的”满头银发的老夫人把手中的拐杖用力杵着地说道。

    “让她进来”坐在下首的王绩也开口了。

    妇人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不知道该听谁的,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让她进来到偏厅等着,你再把其他几房的叫过来”在老夫人怒视下,王绩缩了缩脖子说道。

    “绩儿,你是不是非要忤逆为娘,把为娘气死才甘心啊”老夫人气冲冲的道。

    “娘,这怎么是孩儿忤逆呢,孩儿不也是为了子瑜好啊。大哥早逝,嫂嫂悲伤过度,没过两年也撒手人寰,留下这两个小的,我这做叔父的不照顾谁照顾,现在子瑜年岁大了,该成亲了,我不得帮她选个好点的夫婿啊”王绩无奈的说道。

    “你的意思是说老身就不是为了子瑜好了,老身就是在害自己的亲孙女了。”老夫人眼睛一瞪,厉声道。

    “不是,孩儿哪敢啊,孩儿就是觉得武元庆比小勇要更适合一点,而且子瑜那孩子也对武元庆有意,您说这俩孩子两情相悦多好的事啊,咱就成全他们好了”别看已经是族长了,王绩还是很怕老娘的,见老娘生气了赶紧赔笑。

    “武家那小子哪儿好了,整天惹是生非,在晋阳惹事也就罢了,当了长安也不消停。你再看看小勇,做事稳重,对人彬彬有礼,哪是武家小子可以比的。再说,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哪儿轮到他们自己做主了。”老夫人说到武元庆就顶顶瞧不上眼,说道卢勇就眉开眼笑的直夸。

    “就是,母亲大人说的一点没错,二哥你还是听母亲的话,让子瑜嫁给小勇吧”这时其他几房的人也都到了,听到老夫人的话,三房的人就忍不住插嘴了。

    “三哥,你这话我就不爱听了,小勇虽然稳重,但能力却比武元庆差远了,不然也不会输给人家一千贯,最后还要咱们家给他出钱把顶账的玉佩赎回来”反对的是四房的。

    这些人一来,你一言我一语又开始吵吵开了。

    而王子瑜这时候正在自己的闺房里看着一封信发呆呢。

    信是武元庆写的,内容其实是一首情诗,也是明志诗,是北宋词人李之仪写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卿住长江尾。日日思卿不见卿,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卿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品味着词中浓浓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意,多日来闷闷不乐的王子瑜嘴角悄悄露出了一丝笑颜。

    这封信收到已经好多天了,每次打开看到信上的词,以及那歪歪扭扭的毛笔字,王子瑜才会有片刻的好心情。

    “小姐,小姐,媒婆又来了“王子瑜的贴身丫鬟跑了进来。

    王子瑜叠起信收到梳妆盒里,抬头问道:“是祖母让进来的吗?”

    丫鬟摇头:“不是,是老爷让的,现在老夫人和几位老爷又争吵起来了”。

    连日的争吵已经把王子瑜烦透了,尤其是这些人从来没有问过她自己的意思。

    现在听丫鬟说又吵起来了,王子瑜终于决定不再沉默,不再等下去。

    王子瑜平日里静静的,风轻云淡,做起事来却很直接,甚至是简单粗暴。

    从闺房出来直奔大厅,当厅中众人都停下来看向她的时候,王子瑜只说了一句话:“我和他早已私定终身,这辈子要么死要么非他不嫁。”

    厅中死寂。

    (。)

第一百五十七章 怎么办() 
王家人都傻眼了,这样强势的王子瑜他们还从来没见到过。

    “我和他早已私定终身,这辈子要么死要么非他不嫁。

    这话倒是斩钉截铁,气势很足,也的确是吓到了人,但这也说的太糙了吧,哪像个大家闺秀能说出来的话呀,更别说还是耕读传家贵为当朝顶级门阀太原王氏养出来的千金嫡亲小姐。

    而且,私定终身,这信息量也太大了吧。

    一般来说,私定终身那可不是说男女双方发个誓,说个什么非你不嫁非你不娶就算的。

    按照自古以来的经验之谈,敢说是私定终身的那都是有了夫妻之实的。

    所以王家的人一听到私定终身四个字,直接死寂。

    王子瑜说完扭头就走了,然后老夫人,王绩还有其他几房的一脸懵逼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咳咳,我看那武元庆也不错,算是子瑜的良配”刚才还激烈反对的三房转变了话头。

    “对对,就听二哥的吧”其他反对的人纷纷说道。

    老夫人看着瞬间一边倒的众人,脸色灰白的张了张嘴,却再也说不出让孙女嫁给娘家子侄的话来,只能唉一声深深叹了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