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3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都说人活七十古来稀,老太太都七十三了,别说她是王家老夫人,就算不是,那老太太这样的年纪见到皇帝都是皇帝要先给老太太行礼表示尊敬的。

    从王家时不时送来的书信里可以知道王老夫人这身体还好着呢,等她不在估计还不知道多少年,干脆这次正好皇后带着一大帮人要到晋阳,那王子瑜也就跟着一起回去看看了。

    除了回娘家看看哥嫂奶奶亲人外,顺便也看看李治和晋王妃。

    因为怀孕的虽然是宫人刘氏,可生下来的孩子真正该叫娘的却是晋王妃。而这晋王妃呢姓王,是太原王家的族人。

    而且还不是远支,而是很近很近的可以说除了王子瑜,王伦以及现在的族长王绩这一支外,晋王妃这一支和庶出的其他几房是差不多一样近的。

    前两年给晋王妃和晋王李治说亲的还不是一般人,是同安公主,这同安公主是高祖李渊的嫡亲妹妹,然后这位同安公主嫁的人叫王裕,就是太原王氏的族人。

    这王裕不但是太原王氏的族人,而且他爹是王秉曾任北魏,隋朝司徒,这王裕也不简单,在大唐建立后因为老婆的关系他任从三品隋州刺史,那时候他的官职可比王珪还,是太原王氏在朝中官职最高的。

    可也正是因为他老婆的关系,当李世民登基后并不是太信任王裕,毕竟王裕是李世民的姑父,是他的长辈,还是被他老子李渊提拔重用的,李世民又是把兄弟干掉,逼着他老子退位当得皇帝,李世民没办法相信这姑父能和自己一条心。

    这该怎么办呢?

第六百八十五章 血统之争() 
但总归是亲姑父,不看姑父面也得看姑姑的面子,不然本来就被人说天性凉薄了这要对姑姑姑父有什么不好,更是还不知道被人说的多么冷血呢。

    李世民也是没办法,重用肯定不行,不重用把人贬官也不行,后来想了想,干脆我给你升官算了,给你升到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最高品级,但是呢,没有实权,就是这么个叫法,你可以享受三司的政治待遇,但是开府什么我说一说你听一听咱们就算了。

    就这样,李世民当皇帝后很快就把姑父给明升暗降供了起来,所以别看职务级别王裕比王珪高了一个层级,可任谁都知道当了礼部尚书当了侍中的王珪才是太原王氏,甚至是五姓七望在朝中官职权利最高最大的。

    被侄儿忌惮防备,这王裕也没有表现出什么不适或者怨恨,而且他也知道皇帝在打压门阀,所以不会不识相的往窗口上撞。

    这些年里王裕很多时候都是在老家和长安两头跑的,这边住一两年,长安住一两年,他老家祁县的,正好就在李治封地辖下。

    当这王裕和同安公主在祁县住的时候李治时不时回去探望,然后这俩老的自然也会去看看这个侄孙。

    俩老的和李治比较亲近,觉得这孩子是个好孩子,恰好这王裕有个侄孙女美丽温顺,而且人太原王氏的,五姓七望之一,这七大门阀可是很看不起李唐皇室的,你像同安公主吧,她是女的,所以她能嫁给王家的男人,可是王家却不想把女儿嫁给李家这样人家觉得有胡人血统的人家的。

    这还是李家上一辈的,到了李世民儿子这一辈,更是被人家嫌弃了。李承乾成亲前,皇帝想着是给李承乾找一个五姓七望家的媳妇的。

    结果,李承乾被人家给嫌弃了,五姓七望没一家愿意的,因为什么呢,因为李承乾血统比起他老爹来更不纯了,他李家本来就血统不纯被人诟病是胡人,但好歹姓李,是汉人的姓,可是到了李承乾,他家血统更不纯正了,因为李承乾他老娘长孙皇后直接是华丽丽的复姓,当然复姓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司徒,司马,太史这些都是复姓,可是是汉人的复姓,可是长孙却不是这样的,长孙是不折不扣的起源于胡人的姓,是鲜卑族,而且是鲜卑族的还是北魏皇族血统。

    关于长孙这个姓,有两个起源,一个就是说源自于鲜卑族的,还有一个说是西汉时候就有了,远在北魏鲜卑人前的。

    有两个源头,而长孙姓氏也确实是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

    但是,长孙皇后,长孙无忌,长孙顺德他们一家子那是确凿无误的鲜卑族血统,可是,长孙皇后,长孙无忌他们才不认呢。

    他们就认自己是汉人血统,就听老李家一样死活就不认有胡人血统,就认为自己也是五姓七望之一的陇西李氏的。

    长孙皇后,长孙无忌他们也是如此,哪怕有确凿证据证明他们长孙家一系从南北朝开始就一直是顶级大家族,几乎每代都有人是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或者封王的,可是长孙他们就是不认。

    因为他们理由很足,是,没错,他们祖上是鲜卑人,可是经过这么多年,每代都在和汉人通婚,早就是汉人血统了,就长孙皇后他们的母亲高氏就是北齐宗室乐安王高劢之女,他们的舅舅高士廉是货真价实的汉人,那他们也是汉人的。

    这理论一来就是经过多少代和汉人通婚他们长孙氏的血脉早就是汉人的血脉了,另一个理论就跟后世犹太人对于犹太人的定义是一样的,那就是但凡是犹太人女人生的孩子那就是犹太人,不管父亲是什么族裔的,只要母亲是犹太人那孩子就是犹太人。

    武元庆曾经想过一个问题,汉人坚定的认为只要父亲是汉人那孩子一定就是汉人,而犹太人又认为母亲是犹太人那孩子就是犹太人,那如果父亲是汉人,母亲是犹太人,那这孩子到底是什么族裔的,汉人还是犹太人?

    难道要靠打一架,谁赢算谁的吗?

    扯远了,说回到李承乾,因为他老爹和老娘的血统问题,李承乾被五姓七望非常嫌弃,他老子想给他找个五姓七望的媳妇,五姓七望没一个愿意的。

    五姓七望当然也有旁支远房人家的女儿了,可是李世民又看不上人家,还想娶直系的起码再不济也得娶个和直系非常近的旁系的。

    反正就是他愿意的人家不愿意,人家愿意的他不愿意,最后哪儿那么合适的,只能是给李承乾找了现在的太子妃苏氏。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最近两年情况就不一样了,随着大唐开疆拓土灭掉一个又一个国家,李世民对朝廷的掌控和威望那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而随着官办私办学校一级一级往下普及,然后大量的寒门子弟能读书识字然后参加科考,然后入朝为官,加上皇帝的刻意打压,导致门阀的影响力大大降低,可以说门阀赖以生存的那套已经处于崩溃状态了。

    门阀可以继续骄傲他们的血脉,可说实在的他们已经没有太多骄傲的资格了。

    固执的人死不承认还在挣扎,可也有明白的人开始学着接受,这王裕就是一个世家里的明白人。

    当然,相对其他世家来说,太原王家本就跟李唐皇族更加亲近,因为李唐在晋阳起兵的时候太原王家就出过力的,这也是王家还能在朝中有重臣,王家受到打压最少的原因。

    和皇家拉近关系还有比联姻还有比和皇帝的嫡子联姻更好的方式吗?

    当然有了,那就是和嫡长子和太子联姻,那样等太子当了皇帝,王家的女儿就能当皇后了。

    可是这样的机会已经错过了,不再有了,不过晋王李治这孩子也很好,而且和自己的侄孙女年纪一般,让他们两人成亲最合适不过了。

    本着这样的想法,王裕就让老婆同安公主做媒,向皇帝李世民提起这事儿,李世民自然无不准。

第六百八十六章 门当户对() 
俗话说门当户对,古代现代都是一样的。

    任何一个朝代几乎都是皇家男人娶得女人家世都差不了,当然也有例外的,就像明朝,明朝的皇家特别皇位继承人娶亲,娶得基本都是小门小户的,因为历代外戚专权的事情发生的不少,明朝为了杜绝外戚专权就有了这么个不成文的规定,而实际上也确实在整个明朝都没有外戚能够专权的。

    但除了明朝外,其他的朝代皇家结亲还是基本找的门当户对的,大唐也是如此,李承乾虽然娶不到七宗五姓家的女儿,可是皇帝也没说随便让他娶个就算,苏氏虽然老爹苏亶的官算不得大,但是苏家却耶也是大族,祖上很显赫曾曾祖,曾祖,祖父都是大官,尚书,左仆射,国公,鸿胪卿。

    太子妃苏氏娘家很厉害的,同样是嫡子,李泰的王妃是阎立德的女儿,工部尚书是工部尚书,大建筑家,他弟弟是阎立本大画家也是大官,他们老爹以及再往上同样是非常显赫的。

    上边两个兄长都娶的名门之后,这李治是嫡子里边最小的了娶得自然不能差了,哪怕是太原王氏的,也得是近支才行,不是随便王家什么远房就可以的。

    王裕给说媒的这个侄孙女,他选的人很好,既没有选太原王氏的直系大房出生的,因为知道王家大房依然是看不上皇家的血脉的,所以就说了也白说,然后他也没找远房的,知道皇家不同意。

    他选的是王家在祁县的分支,罗山县令王仁祐的女儿,别看着王仁祐只是个县令,还不是上县的县令,官儿没多大,可是王仁祐家世是非常好的。

    不要以为太原王氏这样大世家的族人就都衣食无忧,过的非常好,绝对不是这样的,很多世家门阀的族人过的也是非常非常一般的,顶多顶着世家的名号混的比最普通的百姓强那么一点,但强的也有限。

    王仁祐虽然不至于混的太惨,但如果只按照他的县令的官职的话也就混的一般。

    可是王仁祐过的非常好,因为他有个很好很好的爹,他爹王思政是南北朝时期西魏名将,早年曾为北魏孝武帝的幕僚,因拥立之功,累封中军大将军、大都督、祁县侯,后随孝武帝投奔关中宇文泰,进封太原郡公。孝武帝死后,王思政仍旧受到重用,加封东道行台,镇守弘农,又移镇玉璧。

    在西魏干了许多年官当到了大将军,统领中原诸军军事,后来东魏打的西魏不行,王思政死守不退,并杀死慕容绍宗、刘丰生等东魏大将,最后所守之城还是被攻破了,王思政自杀结果没自杀成,被东魏军俘虏,等到北齐建立后,文宣帝高洋授予其都官尚书、仪同三司的职务。

    王思政牛掰的一塌糊涂,在西魏,对于西魏孝武帝来说王思政就是他架海紫金梁,擎天白玉柱。到了北齐依然荣恩不减。

    然后他的儿子,老二继承了爵位太原公外,还官至骠骑大将军、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其他几个儿子县公,县侯,县伯好几个。

    里边就数王仁祐不成器的,因为他年纪最小,是王思政老了之后才有的儿子,老年得子,这爵位分封的时候就还没他呢。

    但谁让他老子太厉害,兄弟们也厉害,就连侄子,老大的儿子,年纪比他还大的侄子都那么厉害,是隋朝的上柱国呢。

    所以,虽然王仁祐本事一般,大唐建立这么多年了还是一个县令,但是人家一家子都牛掰,又是太原王氏的近支,所以年纪不大的时候家里边就给找了一个好媳妇,媳妇家里同样牛掰,反正配的上他的。

    媳妇家虽然比不上太原王氏,但也仅仅差了一级,河东柳氏这样的关中四大世家世家之一,陪太原王氏的近支足够了。

    王仁祐的老婆柳氏,她的弟弟官儿都比王仁祐大,在朝中是兵部郎中,从五品的官,比王仁祐大了四级。

    柳氏虽然老爹不行,可是叔父柳亨是邛州刺史,祖父是隋朝太常少卿新城县公,曾祖父则是北魏尚书左仆射。

    和王家绝对的是门当户对,妥妥的没问题。

    王家,柳家这样的背景,王氏和大唐皇帝皇后的嫡亲儿子成亲在王裕和同安公主看来那是非常非常合适,皇帝是不会有拒绝的理由的。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李世民对姑姑同安公主的说媒是一口答应,然后确定王家也没问题后,很快下圣旨,下聘,接着就是成亲等等。

    王氏要相貌有相貌,要好脾气有好脾气,可以说作为王妃她绝对绝对是合格的,远在长安的皇帝皇后对王氏那也是非常满意的,可是,就是有一点,成亲时间不短了,两年了,王氏的肚子竟然一点动静都没有。

    原本,皇帝皇后也不太急的,毕竟有武元庆和两个女儿的例子在的,他和襄城成亲多少年了,还不是才刚刚生了孩子没两年。

    但是皇帝皇后不急,架不住这有些嘴碎的喜欢说人是非的,在勋贵朝臣们的女眷中就有那不少嘴碎的乱传什么晋王身体羸弱不能人道或者生不出孩子之类的话。

    这让皇帝皇后两口子不得不急,关键的他们很确定自己儿子没问题,可王氏肚子就是没动静,两口子急的呀,好在,王氏没动静可是却有其他人有动静了,宫人刘氏给怀上了,这下皇帝皇后高兴坏了,就说嘛,我们儿子没问题的。

    也不管这怀上的不是正妻王妃了,反正怀上就好,起码自己儿子没问题,这个算是狠狠打了那些嘴碎的妖艳贱货的嘴了。

    但是,长孙心里还是气不过的,所以等这刘氏十月怀胎快要临盆的时候,长孙就非要去晋阳亲自看着,还要大张旗鼓的走,不得不说,长孙的心里未尝没有冲那些妖艳贱货显摆,回击的意思。

    本来武元庆是作为护送皇后公主王妃一行去晋阳的第一人选的,可他进了秦岭一直没出来,所以皇帝就准备派准女婿杜荷负责护卫工作的,结果就在准备出发的时候武元庆给回来了,赶得刚刚好。

第六百八十七章 找点事做() 
“王淑现在压力肯定很大。庶子出生皇后娘娘却不远千里亲临探望,还有太子妃,魏王妃以及几位公主,恐怕在王淑看来这是皇后娘娘在表达不满。“王子瑜靠在车厢倚着车窗一脸担心的说,王淑就是李治的老婆王氏的名字。

    “你不用太担心,李治和王淑成亲才两年多而已,没怀上也很正常的,想来皇后不至于因此就对王淑有什么不满的,你忘了,皇后娘娘当初和陛下成亲,也是过了几年才生的太子的。“武元庆笑着安慰道。

    “希望吧。“虽然武元庆说的有道理,但王子瑜心中还是有所担心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