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2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反正小和尚想表达的意思概括之后就是俺们白马寺很牛逼,牛逼坏了。俺们是大唐所有佛寺的祖庭,佛教在汉地生根发芽就是在俺们白马寺,开枝散叶还是在俺们白马寺,其他寺庙都是从俺们白马寺分出去的。

    对小和尚这么鼓吹佛教,鼓吹白马寺,武元庆心中很不乐意,忍不住嘀咕,牛掰嘛呀,后世知道你白马寺的有几个,大家知道最多的是少林寺好不好。

    少林寺大家知道的多还特么不是因为什么佛法,而是因为所谓的功夫,什么天下武功出少林,什么藏经七十二绝技的。

    小和尚噼里啪啦的讲解,不但武元庆不爱听,其实小公主们也没几个爱听的,因为一个个都是姓李的,她们李唐皇族自承是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后人,所以道教是国教,也是她们该信仰的。

    不过就和几乎绝大多数汉人一样,无事不登三宝殿。

    李唐皇族这些人也没有什么坚定的信仰,道教她们也信,佛教她们也信,反正想找神仙祈祷了,不管寺庙还是道观她们都会去,要没事,才不会往什么寺庙跑呢。

    让公主们了解佛教是怎么来的她们一个个都兴缺缺,她们到白马寺的目的不是听讲来的,而是活泼好动来游玩来的。

    看过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等佛殿以及据说藏着历代大德翻译的诸多佛典的藏经后,白马寺也就没什么可看的了。

    武元庆带着公主们在一家酒楼吃过东西后,又在街上逛了一个多时辰也就打道回府了。

    地处中原的洛阳因为是平原地带,温度升高的比挨着秦岭的长安还要快,四月刚进夏天,天儿就热的受不了了。

    大早上五点左右天就大亮了,这要在河东晋阳老家,武元庆觉得这时候正应该是一天中最凉快的时候,在长安也就能感觉到有点热。可放到洛阳,竟然就特么是太阳东升火红的和正午一样,大早上就能晒照的热死了。

    有一天热的不行,武元庆起了个大早,天刚亮就起床了,心说这时候还早哈,出外边凉快凉快,等太阳升上来了再躲回屋里扇扇子。

    结果倒好,刚出门时候还没觉得,等离开宫殿的阻挡,来到没遮没拦的宫门口不远处时,也就十多分钟的样子吧,太阳就完全升起来出现在了东方的天际,然后热浪就席卷了武元庆,那感觉就和在长安正午时分站在太阳下一样。

    大早上竟然就能热的和三伏天正午时分的长安一样了,而且一旦热起来就让你没处躲没处藏。

    多遮挡住太阳的地方也就是脑袋不在晒得那么疼了,可身上温度一点没变,哪像在黄土高原上,大夏天只要找个太阳晒不住的地方,身上顿时就能感觉凉快很多,甚至有些太阳长时间照不到的地方待着还让你有种冷的感觉。

    这么热的天,武元庆都恨不得钻在装满冷水的大木桶里不出来。随行的大员中却有人撺掇李世民到泰山封禅去。

    嗯,武元庆觉得就是撺掇,闲的蛋疼乱搞事情的撺掇。

    但在那些大臣们看来,封禅是正经事儿,现在政通人和,百姓衣食无忧,还先后灭掉了突厥,吐谷浑,打败了薛延陀,吐蕃,开疆拓土何止千里,这么显赫的功绩怎么能不向上天报告一下呢。

    朝臣们觉得自己辅佐的皇帝够资格封禅,皇帝李世民也觉得自己是盛世明君有这个资格,于是君臣一拍即合。

第五百零四章 拿架的李世民()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但泰山封禅的具体起源却不得考,因为有人说始于秦始皇,也有人说始于伏羲,还有人说始于黄帝,炎帝,尧舜禹之类,反正各种传说都有。

    虽然说法种种,不过记载清楚的应该要从秦始皇说起。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到“天下第一山”——泰山封禅,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

    在泰山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刻石颂秦德。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然后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

    这上山下山,登封礼,降禅礼组合起来就是始皇帝的泰山封禅。

    封禅很多人觉得对皇帝来说应该是大事,好事,因为能封禅说明这个皇帝干得不错嘛,不然哪有脸封禅向上天汇报情况呢。

    但事实上不光皇帝非常看重封禅,每个皇帝都想在泰山封禅,就连大臣们也想皇帝能够封禅,当然自己是能跟随皇帝去才行的。

    因为皇帝如果封禅,那不但会石刻诏书对自己的功绩歌功颂德,还会把随从大臣的名字也刻在上边。

    皇帝是天子,封禅是皇帝在向上天汇报工作情况,那随行大臣的名字和工作报告刻在一起,自然也就说大臣们的名字也能让上天看到,也算是蹭热度上达天听了。

    别觉得这理由很好笑,在古代虽子不语怪力乱神,但那指的是神怪仙佛,而老天爷是很有市场的。

    像写史记的司马迁,他爹司马谈因病未能随汉武帝行封禅,那是一辈子都充满遗憾的。临终前拉着司马迁的手哭泣悲叹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边夫”。

    所以,李世民登基当皇帝后,除了开始几年比较乱没人提封禅的事情外,之后几年,常有大臣奏请封禅,想跟着沾沾光让上苍知道一下自己的名字。

    先是贞观五年,朝集使赵郡王李孝恭等人上表,认为四方夷族均已归服,请求行封禅大礼,李世民拒绝了。

    紧接着第二年就再次有人奏请泰山封禅,这次主力换成了武元庆他爹武士彠。

    李世民想装逼来着,他说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

    李世民这话意思就是我这么牛逼,不是别人说我牛逼,而是我自己真牛逼,难道没有泰山封禅就能说我不牛逼吗?肯定不能。你们都说泰山封禅是帝王盛世反正我是不以为然的。当年秦始皇封禅泰山,汉文帝没有封禅泰山,也没有谁敢说汉文帝就不如秦始皇好的。因为汉文帝时候天下安康,百姓衣食无忧,就算不封禅人家也是好皇帝。

    李世民就是说漂亮话,谦虚一下我这人很淡泊的,不在意那些虚的。

    结果装逼装成傻逼了,本想说完漂亮话后就顺水推舟接受封禅的奏请的。

    因为古代嘛就是这样,什么事情都不能别人一说我就应下来,大臣们请辞皇帝还得挽留意思意思,然后几次三番后再装作依依不舍的同意。

    李世民依照惯例说完漂亮话,大臣们就很识的继续奏请,李世民就装作没奈何的同意,结果李世民忘了他手底下还有千古明镜魏征老魏头呢,装逼给玩脱了。老魏头上书表示老子我不同意。

    李世民就怒了,老子就谦虚一下你特么还当真了啊,你凭什么不同意,你是觉得老子功劳还不够高吗?还是德行不够深厚,还是大唐不够安定,还是四夷没有臣服,还是粮食没有丰收,还是国家没有符瑞?

    李世民也不谦虚了,直接拿自己的功绩质问魏征。

    魏征老实的点头说这些陛下都做到了。

    李世民更怒了,既然老子都做到了,那凭什么不能封禅?

    李世民装谦虚,装逼装不下去了,发怒质问,可他碰上了克星老魏头,老魏胆儿肥,根本不怕他,解释说:“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

    咣咣咣,一串理由砸下来,直接把李世民怼了回去。

    自从贞观六年装逼玩脱了手,好几年都没有大臣提过封禅的事情了,可能大家也觉得皇帝不靠谱,老子们好心好意请你封禅你还拿架,结果被魏征给怼了,那我们也不忙着操这个心了。

    一直拖到今年,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巡幸洛阳,这家伙挨着泰山比较近了,终于有大臣再次提起封禅之事了。

    有了之前的经验教训李世民也不装逼不拿架了,直接二话不说同意了,然后当下就下令秘书少监颜师古,谏议大夫朱子奢,以及魏征,杨师道两位宰相共同研究封禅事宜,最后由百官头头左仆射房玄龄裁定。

    封禅事宜定下后,抽调了很多民夫开始修路,尤其修上下泰山的路,还有搭建祭坛。

    魏老头可能是因为这次没有劝阻皇帝封禅担心皇帝会骄傲自满,所以开始频频给皇帝上书劝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后世称为谏太宗十思疏的劝谏奏折。

    虽然这时候魏征上这样的折子听扫兴的,但因为封禅的事情魏征没有劝阻,李世民也就很给面子的接受了劝谏,,表示一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还用镇纸压在御案上首表示以后一定常看,时刻警醒自己。

第五百零五章 不招待见的小人() 
“元庆哥哥,我让人打探过了,高句丽不但购买了很多粮食,还购买了兵器,虽然看似只是商队买来防身的,一个商队也就买几十把,但实际上只是不想引起我大唐注意而已。“长乐表情严肃的说道。

    “一共有多少商队?“武元庆急忙问道。

    “没有具体数字,但据盘问的人回报,洛阳城中大大小小铁匠铺有上百家,几乎每家都有高句丽人订购过兵器。“长乐说道。

    铁器一直都是朝廷禁售的东西,更别说是兵器了。但这样的禁售只是对于游牧民族。

    而在大唐国内,铁器是没有售卖限制的,至于说兵器,像什么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之类的兵器全部都可以销售,也可以任意买卖,完全不存在不能私藏兵器这一说。但是这指的是普通兵器,像盔甲,弓箭之类普通人家是不允许藏有也不允许买卖的。

    除了少数的几样禁售外,其他都在买卖的范畴里,像地方府兵出征,他们无论是兵器,还是布甲,皮甲,粮食全都是自己准备的,朝廷是不给准备的,要是没钱准备兵器,那就空手好了,上了战场看命好不好能不能捡到死伤战友或者敌人的兵器来用。

    大唐国内武器管理如此松懈,要以前钢铁产量不高的时候也没有多少兵器能卖到国外的,但现在大唐钢铁产量上来了,朝廷的好钢铁制作兵器自然是装备军队了,但用不上的大量民间钢铁产量就丰富了百姓们日常的钢铁制品供给。

    这么一来外国人从大唐民间购买兵器也就多了起来,只要不是大批量的就没人会管的。

    武元庆在洛阳城里就见过几次高句丽人于铁匠铺订购兵器的,但当时并没在意,直到他发现高句丽还在大量购买粮食。

    他这次出门是随驾的,武家除了他外就没人来了,武士彠是因为身体不好被皇帝留在了长安的,家眷武元庆觉得路途太远也就没带,至于护卫跟着皇帝用不上。

    所以武元庆完全是只身一人跟着皇帝大队人马出行的,平日生活连个照顾的人都没有。

    遇到事情想找人打探一下都没有顺手的,只能是找长乐帮忙调用她手下的内侍帮忙,另外就是调用武家在城中商铺的伙计帮着做事。

    零零总总的调查了快两个月终于有了最终结果,结合两面的调查结果,武元庆确定高句丽不但从粮商手里购买了那四十万石粮食,还在其他粮商手里也采购了不下二十万石粮食。除粮食之外,还用小规模多批次购买的方式购买了不下三万柄兵器。

    这还只是今年的,他们的这种行为从四年前就开始了,差不多就是大唐派人毁掉京观后的两年。

    “元庆哥哥,你说高句丽买这么多粮食兵器做什么,难道真是想和咱们大唐开战吗?“长乐抿着嘴一脸担心的问。

    武元庆摇了摇头说道:“不是,我觉得他们目前针对的不是大唐,而是另一个国家。“

    “另一个国家?“长乐皱眉。

    “对,另一个国家。“武元庆点头:“有一点你不知道,我也不清楚,还是我家伙计汇报情况的时候随口说了一句,那就是高句丽开始购买这些东西的那一年,百济悍然侵犯新罗西部边境,那一次两国打了小半年,之后两国刀兵就没有停过,隔段时间就要冲突一回。“

    “可这和高句丽有什么关系?我倒是听人说过高句丽和新罗是盟友关系,而和百济却很敌对,隋朝时候新罗还是高句丽的属国。难道是高句丽要帮助新罗不成?“长乐语气很不确定的说。

    “没错,我是这么认为的,不过我认为高句丽不是在帮新罗,它帮的应该是百济。“武元庆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下长乐不明白了,怎么高句丽不帮助自己的盟国却要帮助敌国呢?

    见长乐一脸困惑,武元庆笑着解释道:“百济虽然因为和倭国关系比较亲善,仗着和倭国的联合老是想侵占新罗,从而和新罗的盟国高句丽很不对付,但是百济国的掌权人却是很有头脑的,也很明白自身处境的,那就是自己国家小,抗不过中原国家,他们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说到这,武元庆停下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才又接着说道:“所以,在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时候,作为高句丽宿敌的百济,其王扶余璋表明虽遣使隋朝,“请讨高句丽”,然而实际上却暗中与高句丽“潜通”。在隋军渡过辽水进入高句丽境内作战时,百济则“严兵境上,声言助隋,实持两端。“百济是光叫唤的欢实却不派一兵一卒帮忙攻打高句丽,甚至陈兵边境还在防备着隋朝的军队。

    而与之相反的是新罗,曾为高句丽属国的新罗,作为曾经的政治盟友和历史上受过高句丽庇佑恩惠的一方,却不仅背离高句丽,还于高句丽首尾不能兼顾之际趁火打劫。新罗在隋征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