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2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四百九十二章 没面子() 
“这宫殿怎么这么破旧啊,看看这漆皮斑驳成什么样子了,这能住吗?六岁的高阳一脸嫌弃的打量着宫殿的外墙嘟囔道。

    “好了高阳,你哪来那么多怪话。“跟在后边的长乐拍了一把妹妹扎着双丫髻的小脑袋,嗔怪的说道。

    “怎么能叫怪说,本来就是嘛,这么破就是不能住人嘛,父皇怎么不让人修缮一下啊。“高阳嘟着小嘴不开心的反驳到。

    自出长安后就常常以姐夫身份混在一众小公主队伍里的武元庆这时候插嘴说道:“高阳啊,你还别觉得这个宫殿破旧,我跟你说这个宫殿很多用料,装饰比起长安皇宫来一点不逊色,甚至犹有过之,也就是看着不太明亮了,但实际上内部是相当好的。“

    “真的吗?“高阳一脸我读书少,姐夫你可别骗我的表情。

    武元庆肯定的点头道:“当然。“

    武元庆这话还真不是骗人的,显仁宫和东都洛阳是同一个时间段建成的。洛阳从大爷二年从规划,设计到开建到完全建成只用了短短十个月的时间,而付出的代价就是每月征调役丁两百万人。

    洛阳规模略小于长安城,方圆有五十五里,当时的隋炀帝已经有了迁都洛阳的想法,因为洛阳地处中原,不但繁华,而且漕粮运达顺畅便捷,远比长安要合适。

    洛阳的总设计,总监造,宇文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

    唐初张玄素曾对李世民言及他所见营建东都的情况,说:“臣又尝见隋室造殿,楹栋宏壮,大木非随近所有,多从豫章(今江西境)采来。二千人曳一柱,其下施毂,皆以生铁为之,若用木轮,便即火出。铁毂既生,行一二里即有破坏,仍数百人别赍铁毂以随之,终日不过进三二十里。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功,则余费又过于此。”

    洛阳建造极尽奢华,宫城的建造更甚至,宫城内有乾阳殿、大业殿等数十座殿、、堂、院,极其富丽堂皇。

    唐后期宰相李吉甫称:“宫室台殿,皆宇文恺所创也。恺巧思绝伦,因此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其中以乾阳殿最为奢华,是皇帝举行大典和接待重要外国使团的地方。“殿基高九尺,从地至鸱尾(房脊两端的兽)高一百七十尺,十三间二十九架,三陛轩。文掍镂槛,栾栌百重,楶拱千构,云楣绣柱,华榱璧珰,穷轩甍之壮丽。其柱大二十四围,倚井垂莲,仰之者眩曜。南轩垂以珠丝网络,下不至地七尺,以防飞鸟。四面周以轩廊,坐宿卫兵。”“殿庭东南西南各有重楼,一悬钟,一悬鼓,刻漏即在楼下,随刻漏则鸣钟鼓。”宫城正门则天门,“门上飞观相夹,门外即朝堂”。

    结果因为其太奢华,致武德四年高祖李渊令人焚毁另建,也不知道李渊脑袋是怎么想的,难道奢华就不住了吗,就要烧毁另建吗?那不是靡费更多吗?

    估计脑袋有病,也可能是数学不好,算不清帐。

    这个宫城是被烧毁了,不过武元庆却是从老爹武士彠那里听来一个名字,被焚毁的宫城名字叫紫禁城。

    没看错,就是明清皇帝住的那个宫城的名字。

    当时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武元庆愣神间还以为自己又特么穿越了呢,还是穿到了明清年间。

    武元庆万分怀疑后来明朝建造的紫禁城,名字由来就是打隋朝这洛阳宫紫禁城的名字得来的。

    这个纯属臆测,但武元庆觉得可能性是很大的。

    可惜是被李渊给毁了,不然真想看看富丽堂皇超过长安,超过太极宫的洛阳紫禁城到底能奢华富丽到什么程度。

    不过,紫禁城虽然被烧毁了,但在城外的显仁宫却依然伫立在洛阳城西。

    显仁宫的华丽一点不逊色于隋洛阳宫紫禁城,因为它只是一个别宫,建筑规模远小于正式的宫殿,所需要的奇珍异石所运抵的困难程度也远比修大型宫殿来的容易,所以更能建造的华丽。

    加上显仁宫的地理位置好,“南接皁涧,北跨洛滨”陆路水路都发达顺畅,所以当时建造的时候曾“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此地;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

    奢华,极尽奢华。珍禽奇兽这么多年下来估计是全挂了,不过也可能有小的出生,且不管这些,光是奇材异石,海内嘉木异草就远非长安可以比较的。

    谁让长安建造的时候隋朝还是隋文帝刚称帝,还不富裕的时候建造的。而洛阳建造却是在隋朝最富的隋炀帝刚登基的时候建造的呢。

    进到里边果然如此,虽说雕梁画栋什么的看起来不那么明艳,都没有修缮粉刷,但各殿里的摆设那些却都是些好东西,当然这些都是其次的,最主要的宫殿院落的布局却是极好的。

    二月多的洛阳,天气已经回暖,虽然花还没开,草也枯黄,但被冻住的湖面,结冰的假山流水都已消融。

    那一块块巨大的,奇石垒积成的假山,参差不齐,犬牙交错的湖石,让见多识广,却从没离开过长安左近,不识天下之大的公主们连连惊叹。

    当然,跟着武元庆穿山越岭到过岭南,下过南洋,又从南到北走过运河,走过小半个大唐的长乐就显得淡定多了,那些石头啊,奇怪的树木啊什么的都引不起她一点的波动。

    经过小半天的嘈杂,所有人等都安置好了,时间到了晚上了。

    晚上皇帝宴请随行大臣,结果等食物端上来的时候,李世民脸黑了。

    他对端上桌的食物很不满意,除了羊,鹿,鱼,鸡鸭等肉类外,剩下的全是一些糕点什么,还都是蒸的,至于青菜只有皇帝和几位重臣有一点,其他人就不见绿的。

    这样李世民觉得很没面子,在长安,别说宫里,王公贵族了,就寻常的百姓也能偶尔买点青菜吃的好不好。

    怎么着,你们洛阳的官员就这么窘迫啊,朕是亏待你们了还是怎么样,你们竟然连点青菜都不给上,难道堂堂东都洛阳还是宫苑就连点青菜都没有吗?

第四百九十三章 成由节俭败由奢() 
晚宴时候李世民虽然不快只是一闪而过,接着就换上了笑容,可心里却记着这事儿了。

    原本过两日李世民也就把这事儿给忘了,结果第二天的时候,先是有高阳抱怨说昨晚睡觉屋里取暖竟然用的是火盆呛呢,接着晋阳小公主又说粥不太软。

    等到中午的时候看到还是稀稀疏疏两碟青菜,其他全是肉食,李世民终于爆了。直接把宫监叫来厉声训斥了一顿。

    其实这宫监也是挺冤的,这时候还是初春,没有绿菜吃再正常不过了,虽然洛阳这里有温汤监,冬天也会在温泉边种点青菜,但那能种多少啊。

    就贞观二年前,皇帝李世民冬天也吃不上多少青菜的,有时候有点高兴事赏赐给大臣们一小把青菜就是赐赏了,可见这时候冬日青菜是多么稀缺了。

    在都城长安都是这样,更别说洛阳这边了,虽然名为东都,但皇帝这么多年都没有驾临过,连宫殿都没修缮,更别说拨款扩大温泉青菜种植了,能保证每年都种着给不知道来不来的皇帝预备点已经很不错了。

    想像现在的长安那样冬天起码王公贵族都能天天吃到青菜纯属奢求。

    也就是武元庆穿越过来后,搞出了青菜,还弄出了许许多多美食,吃的,用的都比以往好了不知道多少,才让李世民,不,不光李世民,是长安的皇族,王宫贵族,以及百姓都被养的有些叼了。

    像什么秋天冬天春天弄出大棚大批量的种出各种的青菜,作物等反季节东西,像什么菜不光是可以烤,煮,还能各种的炸,各种的炒,糕点还能加糖加鸡蛋,加很多东西,炸啊,烤啊等等花样的做出来,熬粥要熬够火候,熬出米浆,天冷时候取暖可以用火炉,盘火炕这些种种,在武元庆没穿越过来之前,李世民他们知道个球球,。吃过个蛋蛋。

    但武元庆来了,这些东西都被弄出来了,再让李世民冬天吃饭光吃肉不见青菜,甚至不能敞开了吃青菜,李世民就觉得不开心了,觉得洛阳这边的官吏办事不利,怠慢了。

    像高阳,晋阳两位公主吧,倒不是有意说这里的官员不好,实在是她们出生后吃的用的就是好的,忽然让她们用呛人的火盆取暖,喝没熬烂的粥,她们自然就会觉得不太好,会有抱怨了。

    皇帝公主久在长安,吃惯了,用惯了那些更好的,到了洛阳当然也想和长安一样了。

    可这里的宫监,上上下下的官吏却没有能满足他们的想法,皇帝当然就不开了,骂人了。

    但还是那句话,宫监真的很冤,真不怪他。

    长安的确是有了大棚菜,有了火炉,有了各种做饭的方法,但碍于这时候那滞后到令人发指的消息扩散传递,洛阳这边对那些东西根本都没有了解的。

    就拿大棚菜来说,武元庆的确弄出来了,在他武功县的封地,那些分给他的食邑庄户几乎家家都弄着大棚,小日子都过的红红火火的。

    按理说,他封地周边其他庄户也应该有人跟风弄出大棚来了吧,因为他又没下过不能外传的命令。

    但偏偏就没有。

    除了分给他的那些庄户,周边其他百姓都没有弄出大棚来的,就那些觊觎冬天蔬菜那高额利润的大大小小地主贵族世家也没几家弄出来的,能弄出来的都是和武家不错,武家派人去教导过的。

    归根其原因就是,大棚虽然看似简单,但不知道里边的诀窍是绝对弄不出来的。

    而这种能赚钱的方法,那些武家的庄户都是当传家宝似得保守着秘密的,别说外人了,就除了自家人外的亲戚那些都是绝对不会告知的。

    所以这些会种大棚菜的人不往外传诀窍,别人就算仿建出了大棚,在里边也种上了菜,不知道需要给花朵人工授粉的话,也只是光长植株不结果的。

    那样他们顶多在大棚里种种韭菜之类的,像黄瓜之类结果的作物那是想都不用想,除非碰运气,无意间的动作导致完成了授粉才可能有瓜果结出来。

    像火炉,做菜方法这些东西虽然没有保密什么,但想十来年间就从长安传到洛阳也是没那么容易的,除非有人特意到洛阳这边提起,或者长安人到洛阳生活,但那也只是会影响到周边人,满满传播开。

    就像后世,明朝土豆,玉米就传到中国,但直到清朝才开始有大规模的种植。

    如果没有官方的大力推广,说实在的,靠古代这样的通信,一两百年都不一定能把一种东西完全推广开。

    显仁宫宫监就吃了通信滞后的亏了,根本不知道皇帝,公主们妃嫔们在长安吃的什么,用的什么,人家都升级了他还照着以前的来弄,自然就被斥骂了。

    皇帝因为吃喝不好,责骂了宫监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大臣们的耳朵里。

    千古明镜老魏同志第一个不干了,直接就找到了皇帝,进言。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说皇帝啊,我们也不要求你忆苦思甜什么的,也不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之类的话,咱就说说你这样的行为和你的前辈隋炀帝有什么区别。

    老魏原话是这样说的:““陛下以储偫谴官吏,臣恐承风相扇,异日民不聊生,殆非行幸之本意也。昔炀帝讽郡县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故海内叛之。此陛下所亲见,奈何欲效之乎!”

    白话说就是:陛下认为供应不好而发脾气责骂官吏,臣害怕将来上行下效,开了这个风气,就会弄得民不聊生,如果是这样,那绝非陛下此次巡幸洛阳的本意。再一个当年隋炀帝巡游,每到一地,就因下面不献食物,或供奉不精而责罚,无限制地追求享受,百姓负担过重,结果叛乱四起导致灭国。这些都是陛下你亲眼看到过的,怎么现在陛下也想要效法隋炀帝了呢?

    李世民被老魏同志怼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的,想臭骂老魏一顿来着,可想到老魏的脾气,现在自己要执迷不悟,这家伙绝逼能就这件事絮絮叨叨个没完。

    为了以后能清净,李世民心中狂骂,嘴上却不得不承认是自己不对,还小夸魏征一句,说老魏啊,要不是你,而是换了其他人,我是绝对听不到这样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话的。

    于是,一个直言一个纳谏,君臣相宜,传诸后世又是一段佳话。

第四百九十四章 不开心的公主们() 
在显仁宫盘桓了一段时间后,御驾终于在三月初到了洛阳入住洛阳宫。

    到了最终的目的地后,皇帝大臣们自然是要见一见东都的官员,问问漕运啊,问问前两年水灾的灾情处理,到城里城外田间地头体察一下民情。

    武元庆则带着一帮没嫁人的公主放了风。因为和亲的事情,公主们都对武元庆非常感激和亲近,武元庆又是一个不拘礼数能和公主们玩到一起的人,还杂七杂八知道很多东西,所以一干小公主最喜欢跟他玩了。

    于是,武元庆作为孩子头,长乐作为大姐大,带着公主们开始在洛阳放飞。

    吃吃洛阳地道的小吃,看看独具洛阳特色的地方杂耍。这条街道遛完换到另一条街道。

    洛阳的繁华是超出了公主们的想象的,也是超出武元庆想象的。光是知道洛阳是东都,是中原是枢纽,但一直没有具体概念,总觉得洛阳怎么也比不上长安来的繁华,直到亲身来到这里,置身于这里,才发现洛阳的繁华一点都不比京师长安差,甚至于因为没有长安东西市那么严格的规定,洛阳从商业上来看比长安都要繁华不少。

    随便去一条大街,两边都有鳞次栉比的商铺,或者是摆的路边摊。和长安完全不一样,在长安想逛街只能是去东西市,其他坊虽然也有商铺或者小摊,但绝对不多。

    而洛阳的码头更是要比长安来的大,来的繁忙的多。

    不过也正常,长安虽说是八水环绕,但大多水量算不得大,而且清淤不勤,导致有些拥堵,洛阳则不然,运河就是直接通到护城河的。

    水门那里虽然走不了大船,但装货的小船却是来来往往不带停歇的。

    而且洛阳的地理位置也注定了它的繁忙,就像长安,作为丝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