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初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幻初唐- 第1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这一点上,武家和他最像的却是大丫,文文静静,不喜热闹。

    “咦,武兄?“就在武元庆看了一会转身想挤到人群外清净会的时候,他的胳膊被人给一把抓住了。

    武元庆扭头看去,还没待他看清楚拉住自己的是谁呢,就听那人再次惊喜的开口说道:“真的是你啊武兄,我还以为认错了呢。“

    武元庆这时候也认清了人,竟然是王玄策。

    “呦,原来是王兄啊,好久不见。“武元庆笑哈哈的打招呼。

    “这话该我说才是,武兄,你怎么回事啊,前年会试前,你怎么突然消失了,连个招呼都不和我们打,是不是家里出什么变故了。后来,想起你说是住在岳丈家里,我还和赵兄到长安城里打听了好多天,也没人认识个叫武瞾的。“王玄策嘴皮动着,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

    “说来惭愧,当时的确是事突然要赶到岭南去,所以没来得及跟你和赵兄他们道别,让你们担心了,真是不好意思。“武元庆惭愧的道歉。

    “我们但担不担心的倒是没什么,关键是会试啊,你说多困难才一场又一场的考到了会试阶段,什么事儿那么重要,让你连关乎前程的考试都没顾上。“王玄策摇了摇头,惋惜的说。

    “事情都过去这么久了,不说了。“武元庆笑了笑,转变话题问道:“别说我了,说说你和赵兄他们吧,会试考的怎么样,有没有考上啊。“

    说到自己,王玄策喜笑颜开的点点头:“考上了,我,赵兄,李义府,还有上官兄,一个宿舍的四个人都考上了。“

    “可以呀,这么厉害。“武元庆竖着大拇指赞道:“既然都中了进士,那陛下封你们什么官了。“

    “什么官不官的,就是个闲差,我在鸿胪寺当录事,赵兄在司农寺当录事,上官兄在弘文馆做直学士校书郎,李义府是门下典仪。“王玄策很谦虚。

    鸿胪寺,司农寺,我勒个去,感情有两个都是我的属下啊,还真是猿粪啊。

    “不错不错,看来你,赵兄还有上官兄一定比李兄考的好,你们三个都是从九品上,只有李兄一个人是从九品下的,刚刚入流。“武元庆笑嘻嘻的打趣。

    “好什么好啊,上官兄的还能说个好字,我和赵兄嘛,算了提了,要是能换我都想和李义府换一下了,别看他只是从九品下,可却是在门下省任职,升官肯定比我和赵兄快的。“王玄策有些苦涩的说。

    “哈哈,没看出来,王兄原来还是个官迷呀。“

第四百零三章 想得却不可得() 
几天后,休沐假期结束,各部衙门又再次热闹了起来。

    武元庆也重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他第一站先到了司农寺,然后让人喊来了赵恒。

    “武兄,你怎么在这?“赵恒已经从王玄策那儿知道了武瞾出现在长安的消息,所以武瞾出现在他面前他并不奇怪,他奇怪的是武瞾为什么会出现在司农寺少卿武元庆办公的厅堂里。赵恒和王玄策一样,依然不知道武瞾就是武元庆,武元庆就是武瞾。

    “我为什么不能在这儿?“武元庆笑呵呵的问。

    “哦我明白了,你姓武,少卿大人也姓武,你们是一家人对不对?所以你在这里就是想找武少卿帮忙,谋个一官半职的对不对?“赵恒双手一拍,一副看透了表象恍然大悟的样儿。

    “对个屁。“武元庆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然后说道:“这里就是我办公的地方,司农少卿就是我,就是我喊你来的。“

    “什么,你是武少卿,你,你,你不是叫武瞾吗?“赵恒震惊的说话都不利索了。

    “对啊,我是叫武瞾,但是我也叫武元庆,武瞾是我自己起的,不行啊。“武元庆笑道。

    “行行行,谁让你官儿大呢,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可怜我们几个被少卿大人你骗得好惨,当时你失踪后,害的我们满大街的好找。“知道武元庆的性子,所以得知了他的真正身份虽然感到震惊万分,但赵恒却并没有诚惶诚恐,只是苦笑的不停摇头。

    不过,心中以前的困惑也自然而然的想通了,怪不得这个武兄不住在馆舍却又能随意的出入馆舍,还对朝中的事情,以及考试的事情知道那么多。

    又怪不得他会在考试前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呢,以前还奇怪究竟生了什么大事,让他连事关前程的会试都不考就失踪了,他是应国公家的长子,堂堂武功侯,又是皇帝的女婿,还是司农寺,鸿胪寺两寺的少卿,这一切都说通了。

    “对了,少卿大人叫我来有什么事情,总不会只是叫我来叙旧的吧。“赵恒问。

    “主要就是叙旧,顺便给你升升官,免得你们说白认识了一个大官。“武元庆笑着说。

    “还有这等好事,那少卿大人准备把我升几级呀?“赵恒不以为意的问道,他以为武元庆是在和他开玩笑。

    武元庆却不是在和他开玩笑,很是认真的说道:“我准备让你官升三级,当个诸屯监丞,掌营种屯田。“

    “官升三级?“看出了武元庆的正经,赵恒激动的声音都变了。由不得他不激动,他辛辛苦苦参加科举为的是什么,还不就是为的能当官,能光大门楣。

    有人可能会觉得赵恒面对升官表现的太激动,太迫切,太不堪了,但是你就换个其他人来,在升官面前表现一样好不到哪去。

    清高孤傲,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能有几个。就诗仙李白够傲了吧,写的诗够大气了吧,但还不是依然一次次的到长安想谋个一官半职啊。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诗很傲气,很有骨气,历来都被人们看作是不愿和权贵同流合污,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也是很多人表明自己傲骨表明心迹常常引用的诗句。

    但是,如果知道这诗的写作背景,大家就会知道,李白这诗更多是表达的自己的无奈,是一种郁闷心情的泄。

    因为写这诗的时候,李白是在长安受到了权贵的排挤,被放逐出京的,直白点说就是从京城被赶出去的,那一年是唐玄宗天宝三年。

    蔑视权贵,有之,对现实不满,更有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用白说就是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笑逐颜开。

    可事实上呢,李白弯过腰侍过权贵,只不过后来他连想弯腰,侍权贵都没了机会,他压根就不被那些权贵接受,最后狼狈的被赶出了长安。

    想得却不可得的,你奈人生何。

    除了李白,还有很多大诗人都是在政治上,或者说做官上郁郁不得志,想当官,想升官,却不可得,最后才不得不激情与山水田园的。

    为了有做官的机会,很多人都会给认识的不认识的大员写一些自荐的诗作,甚至有了专门的类别叫行卷诗,或者干谒诗。

    孟浩然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五言律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武元庆在岳阳城剽窃过的诗后四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趣.b.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说了想渡湖而无舟楫,圣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

    还有另一非常有名的诗也是如此,唐代诗人朱庆馀,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

    这些人求取功名的心,虽然表达的看似含蓄,但实际很热切,不然也不会急切的写诗送大官表明心迹。

    相比于想得却不可得的李白,这么容易就得到了的赵恒表现激动也就实属正常了。

    “没错。“武元庆点点头说道:“以后司农寺辖下官田的耕种,牲畜的养殖我可都交给你了,你一定都给我办好喽。“

    “请少卿放心,属下一定尽心,绝对不辜负少卿的看重。“赵恒郑重的表决心。

    “我从扶南国,占城那边带了些稻谷种子回来,今年除了在关中加大推广玉米,土豆,南瓜等作物外,最紧要的就是试种这些稻谷。“武元庆开始安排任务。

    “那边的稻谷种子,在关中能种吗,咱们这边气温可没那边高,雨水也没那边多。“赵恒有些迟疑的说。

    “这个你不用担心。“

第四百零四章 人情债() 
武元庆说的稻谷,就是后世很有名的占城稻。

    当然虽然叫做占城稻,但实际上占城稻并不是占城特有的稻谷,也不是占城种的稻谷才叫占城稻。它是中南半岛那片普遍都有的稻谷。

    也就是后世的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所在的那片位置。

    之所以后世叫做占城稻,是因为这种稻谷是从占城传到中国的。占城稻传入中国时间大约是在五代北宋年间。

    占城稻亩产非常的高,是难得的一种高产作物,而且还非常耐旱,适应性强,不会择地而生,在多雨高温的中南半岛可以种,在岭南,江南也可以种,在缺水少雨的北方同样也可以种。

    再一个,占城稻成熟时间还短,它早熟,在中南半岛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所以那里的人饥荒受的真的是很少的。

    后世,中南半岛某国的女总理曾经因为大米受到过指控,被当局下了巨额罚单。

    起因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这个不算多大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大大米出口国。一个不算大的国家却是排名第一的大米出口国,无疑说明这个国家大米产量是相当高的,不然成不了出口第一。大米产量高也就是稻谷的亩产高,不然地方不大,稻谷产出也肯定高不了。

    然后大米产量高,自然价格也就高不了,起码在国内肯定是供大于求的,大米价格不高,农民的收入就不高,所以这个女总理在位的时候一方面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是巩固她的执政基础由政府出资以高出市价的一半价格从农民手里收购大米,另一方面她也打着囤积居奇的想法,试图凭借国家作为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的地位,垄断国际大米市场,推高国际市场的大米价格,让国家从中获利。

    但是这两点想法都没有实现,因为其他几个中南半岛国家放开了对大米的出口限制,导致大米价格下降,国家这出收购把戏是赔钱了,还是巨赔。然后把大米卖给国家的农民也没得了好,因为国家收购大米并不是钱货两清,而是先收购,然后过一段时间在结算,可是由于大米价格下降,国家收购的大米不好卖,出口额大跌,导致没有足够的钱支付给农民,出现了大规模的拖欠,农民是怨声载道。

    所以,女总理是两面不讨好,农民农民恨她,是国家国家怨她,最后黯然下台,还被继任者清算。

    话题有些扯远了,说这些呢就是想说占城稻的确是非常高产的稻种,因为这些中南国家种的全是这种蹈,哪怕是后来不断改良的,但也是因为本身的稻种可以才能不断改良让其产量更高,才能让几个中南半岛小国在后世垄断国际上的大米出口,都可以通过限制出口来操纵出口价格。

    占城稻一引进中国,就得到了迅的推广,岭南,江南,南方基本全种上了占城稻。

    据记载,宋真宗因江淮、两浙地区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达三万斛,分别在长江、淮河以及两浙地区推广,并命转运使张贴榜文“……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 趣.ㄟb.

    出众的优良品性使其成为长江流域占统治地位的粮食作物,而伴随着地理环境不同,相继演化出繁多的品种。所以,占城稻对长江流域稻作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武元庆对占城稻很是重视,因为之前的玉米,土豆这些东西都是耐旱作物,但是并不耐涝,雨水一多,土豆就僵了,玉米的根就烂了。

    随意在南方玉米,土豆并不太适合种植,但是中国就是这么大,大唐就是这么广袤。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何止几千里,跨过了多少经纬度。温带,亚热带,热带,哪一种环境都有。

    大唐是如此之大,导致所种的庄稼各地都有不同,北方的大多不适合南方,南方的也大多不适合北方。

    想要找到一种庄稼既可以北方生长,又可以南方生长何其难,更何况是高产作物。

    土豆玉米都做不到,当然耐旱,成熟时间短的占城稻也同样做不到,但是在北方种植,起码产量比北方本土的稻种亩产来的高是肯定的。

    这样,对武元庆来说就已经足够了,更何况有了占城稻,南方粮食产量不高的局面也能大大改变。

    北方有了土豆,玉米,南方有了占城稻,再加上南瓜这种南北皆可的亦粮亦菜的作物,让大唐人基本吃饱饭这么个即小也大的愿望差不多是可以实现了。

    安排好了赵恒的工作,武元庆又赶到了鸿胪寺,王玄策见到武元庆后,表现和赵恒没什么两样。

    给王玄策也升了官,同样的官升三级,典客署丞。这个职位干得是迎来送往的事情,凡朝贡、宴享、送迎,皆预焉。辨其等位,供其职事。凡酋渠领朝见者,皆馆供之。如疾病死丧,量事给之。还蕃,则佐其辞谢之节。

    对于原本历史上出使过天竺的王玄策来说是最合适不过了,谁让这家伙能说会道,嘴皮子溜呢。

    而上官仪那边呢,武元庆不好插手,只好让李承乾出面找孔颖达帮着给升了两级,让他做了校书郎。

    这个可和上官仪现在的直学士校书郎不是一个官职,他现在的校书郎也只是个叫法,实际的官职是弘文馆校书,没有郎的。

    校书就是从九品上,校书郎则是正九品上。

    至于李义府,武元庆并没有管他,一来门下省就在皇帝眼皮下,武元庆不想犯忌讳,二来,一个注定是奸臣的家伙武元庆才不会帮他升官呢,这种坏种就烂在最底层才最好呢,官升的越高,他干得坏事越多,被他害的人也越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